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馥菱
Yang, Fu-Ling
論文名稱: 經濟犯罪中法官量刑因素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1條之犯罪為例
Analyzing Judicial Sentencing Decisions in Taiwanese Economic Crimes
指導教授: 李佳玟
Lee, Chia-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刑罰理論量刑刑罰裁量因素經濟犯罪實證研究
外文關鍵詞: Punishment, Sentencing, Sentencing Factors, Economic Crimes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刑法學界長期關注犯罪論而忽略刑罰論的範疇,尤其在刑罰之實證研究上更是稀有,本文認為現代社會之刑罰理論著重於以刑罰罪責為基礎,而以特別預防之教化功能為標準的刑罰,法官應據此審酌對於犯罪行為人之刑罰決定。除此之外,法律上各種法官判決所應審酌之量刑因素,以及實然面上各種可能影響法官裁量之因素,本文亦就其實質內涵加以討論。為檢討我國實務上之量刑狀況,本文以經濟犯罪中較廣為大眾熟悉之證券交易法犯罪,包括第155條之股價操縱行為,以及第157-1條之內線交易犯罪為例,分析量刑因素於犯罪行為中之適用,並以判決刑度為依變項,各種量刑因素為自變項,以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實務判決之量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的量刑因素與判決刑度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但與判決刑度間之因果關係較不顯著,其中法律外因素對於判決結果具有顯著影響。而從判決書之分析可知,大多數法官針對犯後態度及犯罪所生之損害會加以描述,但對於其他的量刑因素則多未提及。本文認為法官應明確說明刑罰施予之目的,以及審酌之因素,才能讓司法判決呈現一致性並取得社會大眾之認同。未來的實證研究亦可考慮增加質性研究,官方統計資料亦應朝多元化犯罪類型發展,以達到政策研究與預防之目的。

    In our country, we focus on the criminal offenses in spite of the penalty. The theory of punishment in modern society goes to a combined theory which includes the desert theory and the rehabilitation theory. Judges’ sentencing decis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bined theory. There are many sentencing factors in Criminal Law, but the judges may still infact by extra-legal factors appeared in the court. We discussed these factors and tried to explain each one.

    To reflect the reality, we use economic crimes, which in Taiwan became serious criminal offens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to analyze the judicial sentencing decisions. We define the judicial judgment to be a response variable, and each sentencing factor to be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egal and extra-legal factors on sentencing disposition. Major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most correlations from response variable and explanatory vaiable are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but in regression analysis, most coefficients are not significant. Extra-legal factors like the number of attorneys, the periods of trial, and public opinion are significant affect the judgement. From the judgment we also found that except the offender’s behavior after the offense, and the damage from the offense, most judges didn’t write down the sentencing factors they concern. The suggestion is to urge judges to write down the goal of punishment and how do they decide to promote the consistency of judg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從「台開案」與「權貴犯罪」談起 1 第二項 量刑因素實質內涵定義未明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一項 量刑基準理論相關文獻 4 第二項 量刑實證理論相關文獻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8 第一項 研究範圍與對象 8 第二項 研究方法 11 第一款 法學研究方法 11 第二款 實證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2 第二章 刑罰裁量之基本概念 15 第一節 刑罰之目的與功能 15 第一項 刑罰的意義 15 第二項 刑罰理論之發展 16 第一款 應報主義 17 第一目 應報理論 17 第二目 贖罪理論 18 第二款 預防主義 18 第一目 威嚇理論 18 第二目 隔離理論 21 第三目 教化理論 22 第四目 修復理論 24 第三項 刑罰理論之檢討 24 第四項 刑罰目的理論之衝突 25 第一款 優先理論 25 第二款 位置價說 26 第三款 因案而異理論 27 第四款 排斥一般預防理論 27 第五項 小結 27 第二節 刑罰裁量之基本原則 28 第一項 罪責原則 28 第二項 平等原則 29 第三項 個別化原則 29 第四項 禁止重複評價原則 30 第五項 我國實務上刑罰裁量原則之演變 30 第三節 刑罰裁量因素 32 第一項 法定加重、減輕事由 33 第二項 刑法第57條審酌事項 34 第一款 犯罪之動機與目的 34 第二款 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35 第三款 犯罪之手段 35 第四款 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 36 第五款 犯罪行為人之品行 37 第六款 犯罪行為人之智識程度 37 第七款 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 38 第八款 犯罪行為人違反義務之程度 39 第九款 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40 第十款 犯罪後態度 41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三章 刑罰裁量因素與經濟犯罪之適用 43 第一節 經濟犯罪概論 43 第一項 經濟犯罪之定義 43 第一款 學說見解 43 第二款 實務見解 44 第三款 本文見解 47 第二項 經濟犯罪之類型 48 第一款 保護國家財政經濟者 49 第二款 保護總體經濟者 49 第三款 保護營業經濟者 49 第四款 保護一般市民與消費者 50 第三項 經濟犯罪之特殊性 50 第一款 行為之特殊性 51 第一目 長時性與隱藏性 51 第二目 專業性與複雜性 51 第三目 非暴力性 52 第四目 共犯結構性 52 第二款 行為人之特殊性 53 第一目 高智力與高社經地位 53 第二目 高刑罰威嚇性 54 第三款 被害人之特殊性 54 第一目 多數被害人 54 第二目 低被害意識 55 第四項 經濟犯罪之犯罪趨勢 55 第一款 經濟犯罪案件起訴現況 55 第二款 經濟犯罪重刑化趨勢 56 第二節 刑罰目的與經濟犯罪 58 第一項 刑罰理論下之刑罰方式 58 第二項 經濟犯罪之原因 59 第一款 無規範理論 59 第二款 理性選擇理論 60 第三款 其他理論 61 第四款 小結 62 第三項 刑罰目的於經濟犯罪之適用 63 第三節 刑罰裁量因素與經濟犯罪之適用 64 第一項 罪責要素 64 第二項 行為人要素 66 第四節 小結 67 第四章 我國實務判決之分析 69 第一節 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1條 69 第一項 法制規範 69 第二項 犯罪類型行為態樣 70 第一款 操縱市場之行為 70 第二款 內線交易行為 72 第二節 刑罰裁量因素再分析 72 第一款 行為人本身因素 73 第二款 被害人因素 74 第一目 被害人客觀條件 74 第二目 被害人影響陳述 74 第三款 辯護人品質 75 第四款 檢察官之求刑 76 第五款 法院審理因素 76 第一目 法院客觀條件 76 第二目 訴訟時間 77 第六款 媒體關注度 77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8 第一項 資料來源 78 第二項 研究方法 79 第一款 研究架構 79 第二款 變項說明 81 第一目 自變項 81 第二目 依變項 84 第三款 統計方法 85 第四節 研究結果 86 第一項 判決樣本之蒐集 86 第一款 判決數量 86 第一目 以法院作區分 86 第二目 以犯罪類型區分 87 第三目 以年度區分 89 第二款 判決結果 90 第三款 樣本特徵 92 第一目 犯罪者之特徵 92 第二目 審判特徵 97 第二項 量刑因素分析 101 第一款 標準化轉換 101 第二款 相關分析 102 第一目 相關係數 102 第二目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4 第三款 多元迴歸分析 105 第一目 選入之變項 105 第二目 分析結果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實證分析研究發現 111 第一項 犯罪類型之特徵 111 第一款 犯罪行為人之特徵 111 第二款 審判特徵 112 第三款 刑度之趨勢 112 第二項 影響法官量刑刑度之因素 113 第一款 無顯著相關之變項 114 第二款 具有顯著相關之變項 114 第三項 多元迴歸模型對於刑度之解釋力 115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項 法官之量刑依據 116 第二項 判決書中之量刑因素呈現 118 第三項 檢察官之求刑 119 第四項 非法律因素之調查 120 第五項 官方統計資料之缺漏 120 第三節 結語 121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Levitt & Dubner著,李明譯,蘋果橘子經濟學,大塊文化,2006年
    Thomas Mathiesen著,許華孚譯,受審判的監獄,洪葉文化,2005年。
    朱經明,教育及心理統計學:研究與方法,五南,2007年。
    吳明隆、涂金堂,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2005年。
    吳景芳,當代刑罰理論之發展—刑罰與量刑,收錄於王兆鵬等著,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刑事實體法篇,學林,2002年。
    周文賢,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智勝文化,2002年
    周愫嫻,妨害性自主罪量刑之實證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八),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5年11月。
    孟維德,白領犯罪—現象、理論與對策,亞太圖書,2001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增訂十版,2008年。
    林山田,刑罰學,台灣商務,1992年。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系法學叢書十八,1984年。
    林山田,論權貴犯罪—黨政商勾結的結構性犯罪,刑法的革新,學林文化,2001年。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增訂三版,三民,2005年。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1996年。
    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與抗制,收錄於許春金編,犯罪學導論,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刑事司法叢書(六),1987年
    林健陽、賴擁連,西方刑罰思潮與獄政制度之演進,收錄於許春金等著,刑事司法—體系、組織與策略,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
    林惠玲、陳正倉,統計學—方法與應用,雙葉書廊,2000年5月。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下),自版,2005年。
    孫義雄,法官與刑罰裁量,收錄於許春金等著,刑事司法—體系、組織與策略,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
    袁坤祥,經濟犯罪之研究,經濟部研究發展專題,經濟部,1981年。
    許春金,犯罪學,中央警察大學,修訂四版,2003年。
    許春金主持,警察機關在修復式正義理論中角色扮演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12月。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台大法學叢書163,元照,2006年。
    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八版,2007年。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四版,自版,2006年。
    曾淑瑜,論量刑之判斷,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九),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6年11月。
    楊士隆,犯罪心理學,三版,五南,2001年。
    楊士隆,何明洲,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二版,五南,2004年。
    葉重新,教育心理學,自版,2005年。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修訂二版,2006年。
    蔡墩銘,刑事審判程序,五南,1992年。
    蔡墩銘,刑法精義,自版,1999年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6年。
    謝瑞智,犯罪學與刑事政策,自版,2002年。
    (二)學位論文
    吳景芳,量刑基準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吳景芳,關於交通過失犯法官量刑之研究—以中日實例為主,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沈上凱,放火罪量刑因素與量刑基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沈明倫,刑罰裁量法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姜瑞貞,影響法官對刑事案件量刑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施惠珍,經濟犯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許純菁,現代經濟犯罪之研究—以經濟刑法之包裹立法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9。
    劉國斯,論法官之刑罰裁量權,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政府出版品
    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編印,1985年至2005年。
    (四)期刊論文
    朱紀中、吳修辰、張弘昌、馬淑華,貪婪戰爭,商業週刊,第920期,2005年7月11日,頁106-110。
    何賴傑,以訴訟時間過長之事實作為刑罰量刑之事由,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頁181-187。
    吳巡龍,美國的量刑公式化,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6月,頁166-176。
    周漾沂,論刑法五十七條量刑要素之基礎,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3期,2004年6月,頁95-116。
    林增福,由英美法系國家量刑基準之制定談我國量刑法制之改革,司法週刊—司法文選別冊,1324期,2007年2月,頁5-24。
    阿部純二著,余振華譯,量刑之位置價說,刑事法雜誌,1993年4月,頁63-82。
    侯崇文,經濟犯罪的定義與執法,競爭政策通訊第5卷第5期,2001年9月,頁11-19。
    施惠珍,淺論經濟犯之共犯問題,刑事法雜誌,第18卷第3期,1974年,頁8-16。
    徐富德,台灣股票市場內線交易者犯罪歷程之研究,證券櫃臺,第124期,2006年10月,頁20-43。
    曹金生,法官刑罰裁量權之探討,軍法專刊第42卷第7期,1996年7月,頁8-21。
    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1993年12月,頁115-156。
    曾淑瑜,量刑基準之比較研究,華岡法粹第29期,2003年3月,頁151-189。
    蔡墩銘,刑庭推事之量刑行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4卷第1、2期,1985年6月,頁37-76。
    賴英照,內線交易的基礎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172-191。
    賴擁連,理性選擇理論與其犯罪防治對策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6卷第2期,2005年9月,頁191-208。
    蘇俊雄,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1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25-56。
    蘇俊雄,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評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台上字第七六五五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1999年11月,頁167-172。
    蘇俊雄,經濟犯在刑法概念上的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第18卷第1期,1974年,頁18-28。
    (五)網路資料
    王兆鵬、林定香、楊文山,揭開法官量刑心證的黑盒子—司法統計實證研究,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http://www.jrf.org.tw/line/新聞稿文字加圖版.doc。
    鄧哲偉,台灣禿鷹事件,國政研究報告,2005年11月14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R-094-014.htm。
    二、外文文獻
    Andrew Ashworth, Sentencing and Criminal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 ed. 2007.
    Lynn S. Branham, The Law and Policy of Sentencing and Corrections, MN: West, 2005.
    Richard Edney and Mirko Bagaric, Australian Sentenc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ohn Hagan, Modern Criminology—Crime, Criminal Behavior, and its Control. McGraw-Hill, Inc. 1988.
    Yair Listokin, Crime and (With A Lag) Punish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Discounting for Equitable Sentencing,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44.pp.115-142.
    Ellen S. Podgor and Jerold.H. Israel, White Collar Crime, West, 2004.
    Jonathan Reuvid, The Regulation and Prevention of Economic Crime Internationally, Kogan Page, 1995.
    Julian V. Roberts and David P. Cole, Making Sense of Sentencing.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8.
    Cassia C. Spohn, How Do Judges Decide? The Search for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Punishment.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2002.
    Harry I. Subin, Chester L. Mirsky and Ian S. Weinstein., The criminal Process: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Functions. St. Paul, Minn., West, 1993.
    Michael Tonry, M., Sentencing Matter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Nigel Walker and Nicola. Padfield, Sentencing-Theory, Law and Practice, second ed., Buttersworths, London, 1996.
    Wang, H. M., Judicial Sentencing Decisions in Taiwanese Economic Crimes: Consequences of Swift Justice, Law and Society Review, 35:607, 2001.
    嚴祥鸞,Sentencing Variation for Selected Crimes in North Carolina,華岡法科學報,第5卷第40期,1982年10月,頁1-40。
    神山敏雄,經濟犯罪の研究第一卷,成文堂,1991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8-04公開
    校外:2009-08-0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