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政志 Lin, Cheng-Chih |
|---|---|
| 論文名稱: |
教師身分與隱遁者—七等生作品中的恥感、罪感與自我技術 Teacher Identification and Hermit—The Sense of Shame, Sin and Self-technique in Qi Deng Sheng’s Works |
| 指導教授: |
廖淑芳
Liao, Shu-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3 |
| 中文關鍵詞: | 七等生 、隱遁者 、教師身分 、恥感 、罪感 、自我技術 |
| 外文關鍵詞: | Qi Deng Sheng, recluse, teacher’s identity, sense of shame, sense of guilt, techniques of the self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聚焦於七等生的教師身分對隱遁者的啟發性,透過對七等生作品中恥感和罪感的呈現與經驗,來論證教師身分對隱遁性格的形成並不單純只是壓制的力量,藉由生活事件與人際關係的觀察,更具有促進自省的效果。七等生從教育職場上感受到的種種黑暗面,並沒有讓他對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化為他寫作的材料,在書寫自我的過程中,教師身分提供了一個鏡子自照的功能,讓他可以更清楚的刻劃出隱遁者的形象。
對隱遁者的形象而言,恥感和罪感的存在形成了追求自我技術的必要性,藉由舍勒(Max Scheler)和呂格爾(Paul Ricoeur)對恥感和罪感的詮釋,可以讓我們理解到隱遁者和教師身分之間的不同困境,而這些困境連結到傅柯(Michel Foucault)自我技術的關鍵在於「返回自我」的概念,這個概念促成了隱遁者在處理其教師身分所產生的衝突時,能夠跳脫教師的刻板印象,進而幫助隱遁者達到「安頓自我」的寫作目的。
本論文嘗試著處理七等生作品中有關恥感與罪感的交互影響,以釐清七等生的教師身分與隱遁性格的關聯性,進一步證明七等生並非厭棄教師身分或貶抑教育工作,而是反抗教師背後的權力控制機制──社會總體制。透過對教師身分的自我審視與獨白的寫作形式,面對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局勢,隱遁者得以跳脫非理性的自卑情結,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意義;教育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發展,左右人生與命運的安排,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卻不能完全取代生命存在的意義,也無法否認生命存在的事實。教師身分固然影響了七等生的寫作事業,卻沒有限制了他的寫作空間,反而提供了一個觀察的高度與自照的面向,豐富了七等生的寫作世界。
關鍵字:七等生、隱遁者、教師身分、恥感、罪感、自我技術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spiration of teacher’s identity of Qi Deng Sheng for the reclus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acher’s identity has not just an oppressing for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cluse character through presenting and experience of sense of shame and sense of guilt in the works of Qi Deng Sheng and achieves a better effect of promoting self-reflection with the observing of life eve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various gloomy sides felt by Qi Deng Sheng in the workplace of education have not made him lose confidence in life, but have turned into the materials of his writing.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e self, the teacher’s identity has played a role of a mirror which has enabled him to portray the image of a recluse more clearly.
For the image of the recluse, the existence of sense of shame and sense fo guilt has formed the necessity for the pursuit of techniques of the self.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x Scheler and Paul Ricoeur on the sense of shame and sense of guilt, we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dilemmas of the recluse and the teacher’s identity. The key for these dilemmas to link with techniques of the self of Michel Foucault lies in the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the self”. This concept will enable the recluse to get rid of the stereotype of the teacher in handling the conflict generated by the teacher’s identity and help the recluse to reach the writing purpose of “settling the self”.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eat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related sense of shame and sense of guilt in the works of Qi Deng Sheng,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acher’s identity and recluse personality of Qi Deng Sheng and further prove that ChiTengSheng does not detest the teacher’s identity or depreciate the education work, but resists the mechanism of power control behind the teachers--the general social system. Through the self-inspection of the teacher’s identity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monologue, face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the recluse is able to get away from the un-reasonable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master his own meaning of life from all over again; education can influence one’s development and the arrangement of life and fate and is of an importan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t cannot totally replac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cannot deny the fact of life existence. The teacher’s identity has influenced the writing cause of Qi Deng Sheng though, it has not limited his writing space, but has provided a height for observing and a mirror to reflect himself and has enriched the writing world of Qi Deng Sheng.
Key Words: Qi Deng Sheng, recluse, teacher’s identity, sense of shame, sense of guilt, techniques of the self
(一)七等生作品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初見曙光》(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2──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3──僵局》(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4──離城記》(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5──沙河悲歌》(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6──城之謎》(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7──銀波翅膀》(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8──重回沙河》(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9──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0──一紙相思》(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
(二)專書、相關評論與理論
包亞明主編,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余昭玟,《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
沈清松,《呂格爾》(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
李園會,《臺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林絲緞,《我的模特兒生涯》(台北:文星書店有限公司,1989)。
柯志明,《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譯》(台北:臺灣書店,1997)。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
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張恆豪,《火獄的自焚:七等生小說論評》(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
張恆豪,《認識七等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3)。
張恆豪,《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台北:遠景出版社,201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黃克全,《七等生論》(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08)。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台大文學院,200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起點》(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
蕭義玲,《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台北:里仁書局,2010)。
蕭義玲,《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7──七等生》(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劉北城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2003)。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佛洛伊德(S. Freud)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佛洛姆(Erich Fromm)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方迪啟(Risieri Frondizi)著,黃藿譯,《價值是什麼?》(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呂格爾(Paul Ricoeur)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著,羅悌倫、林克、曹衛東譯,《價值的顛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著,李月甫譯,《人類的學習》(台北:昭明出版社,2002)。
(三)七等生專文及教育研討專文
七等生,〈何必知道我是誰:再見書簡〉,《中國時報》,1981.01.10第8版。
王家通,〈教師的地位與權利〉,《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頁67-102。
王煥琛,〈傳統師道觀的現代化之研討〉,《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頁1-31。
伊格言,〈關於一場酷刑的不在場證明—檢視七等生的現代主義,與其作品中的規訓或懲罰〉,《文訊》232期(2005.02)。
呂正惠,〈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象」〉,《文星》114 期(1987 .12
)。
沈六,〈教師的專業道德〉,《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頁279-308。
吳孟昌,〈永恆的自我追尋—論七等生小說中的浪漫主義特質〉,《弘光人文社會學報》8期(2008.05)。
高全之,〈七等生的道德架構〉,《七等生全集7──銀波翅膀》(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頁311-330。
郭明堂,〈教育權權源的評析〉,《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頁119-136。
馬森,〈夢與真實之間──七等生的囈語〉,《自由時報》41版,1998.10.05。
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論七等生一系列作品〉,《七等生全集4──離城記》(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頁341-352。
黃克全,〈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第生命信仰之辨證性〉,《七等生論》(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08),頁5-36。
黃克全,〈七等生小說中自然、自由、神〉,《七等生論》(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08),頁80-95。
楊牧,〈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七等生全集8──重回沙河》(台北:遠景出版社,2003),頁363-376。
詹棟樑,〈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頁149-164。
廖淑芳,〈青春啟蒙與原始場景:論「青年」小說家七等生的誕生〉,《光武通識學報》1期,光武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04.03)。
蔡英俊,〈窺伺與羞辱—論七等生小說的兩性關係〉《認識七等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3),頁101-115。
蕭義玲,〈內在甦醒的地方,才是吹奏開始的地方──從七等生《沙河悲歌》論生命藝術性的探求〉,《東華漢學》第5期,東華大學中文系出版(2007.06)。
蕭義玲,〈觀看與身分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 大中文學報》第22期,成功大學中文系出版(2008.10)。
蕭義玲,〈走在一條建造家屋之路──論七等生《重回沙河》中的時間光影與生命家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2期,中正大學中文系出版(2008.12)。
蕭義玲:〈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7期,中央大學文學院出版(2009.01)。
蕭義玲,〈獻給永恆女神的禱詞──從七等生《譚郎的書信》論藝術實踐與自我完成〉,《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臺灣大學台文所出版(2009.02)。
(四)學位論文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季嫻,〈「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雅惠,〈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孟昌,〈七等生小說研究—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翁淑惠,〈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臺灣六Ο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晴達,〈七等生及其小說作品之生命意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廖瑛瑛,〈反抗權威與認同危機─七等生和《文學季刊》文人集團的交往及決裂〉(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劉慧珠,〈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