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映村
Lin, Ying-Tsun
論文名稱: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以台中都市景觀結構為例
The Initial Experiment with An Analytical Method of Map System on The Culture Landscape ~ A Cas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 賴光邦
Lai, Kwang B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城市自明性土地利用變遷地理資訊系統景觀計畫人文景觀
外文關鍵詞: Environment transi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Urban identification, Culture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永續發展的思潮蔓延以來,都市空間與景觀環境之發展已充滿著人文的意涵,其所隱含的人文景觀課題也漸成為都市景觀計畫中研究城市自明性與空間結構的重要內容,之中包含著對於都市人文景觀的保護、維護與開發,以及更是作為國土永續發展與都市發展的重要議題。
    因此,在都市發展歷程與景觀結構探索課題之下,本研究將從都市發展與景觀計畫等不同領域的角度來辨識人文景觀的基本元素與結構形成,研究內容將藉由歷史地圖、都市計畫圖資、地理調查資訊等地圖整合的分析模式來檢視並尋找城市歷史之發展脈絡及變遷意義。而所推論之人文景觀地圖分析模式將可用來辨識人文景觀的基本元素與結構,並且此過程之探討也是對傳統的分析與呈現結果做方法上及工具使用上的思維改良。因此,人文景觀分析模式中之地圖系統的整合方式是需借助於與地理資訊系統的結合運用,除基本歷史人文意涵的再確認以及增加人文地圖的準確度等,此人文景觀地圖系統與都市計畫圖資、經建圖資、衛星航照圖資以及相關社會分析圖資皆能相互照,將可交叉融合作為跨平台的基礎。對於永續都市發展而言,本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將是一套城市規劃新工具與方法的改良,也會是都市環境變遷及都市發展策略的驗證與參考。

    Since the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reading, the humanity landscape is importance to the urban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pace structur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 Protecting, maintaining, and re-developing humanity landscape becomes the
    targeted issue in fields of sustainable national land use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check and find out the meaning to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cities through the technique of combining and analyzing the pattern of old maps, urban planning ma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pattern analysis of humanity is help to identify basic element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s well as to highlight the mind changing of the traditional maps using. Moreover, the analysis system applied th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 has increased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and has provided a fundamental platform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urban plan databas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base, the satellite photos, and the
    relevant social structure analysis. To follow the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ttern analysis system will be a brand new method to scrutinize and to verify the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c for the nearly future.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一、研究動機................................................................................ 1-2 二、研究目的................................................................................ 1-3 第二節 研究概念、內容與範圍..........................................1-3 一、研究概念................................................................................ 1-4 二、研究內容................................................................................ 1-5 三、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1-7 四、預期成果................................................................................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1-10 一、城市空間調查分析架構...................................................... 1-10 二、研究方法................................................................................ 1-11 三、研究步驟、流程................................................................... 1-13 第四節 人文景觀調查分析之基本視野..............................1-16 第二章 人文景觀之論述思維............................................... 2-1 第一節 基本理念與問題意識..............................................2-1 第二節 人文景觀在傳統論述與新趨勢下的文獻探討.......2-4 一、都市發展相關研究與「自明性」論述探討.................... 2-4 二、歷史紋理變遷與都市空間演繹之相關研究.................... 2-5 三、從地理學理領域對人文景觀之探討................................. 2-7 四、以地圖資訊探討土地利用及其變遷的之相關研究....... 2-8 五、人文景觀之調查應用方式探討......................................... 2-9 第三節 人文景觀之內涵.....................................................2-11 一、在景觀計畫範疇內之新舊時代意義................................. 2-11 二、調查分析方法在新定義下的基本邏輯............................. 2-15 第四節 人文景觀基本結構..................................................2-16 一、傳統釋意下之人文景觀類型.............................................. 2-16 二、現代人文景觀之分類與表現形式..................................... 2-17 第三章 人文景觀之分析模式假說....................................... 3-1 第一節 人文景觀之調查分析內涵的推論..........................3-1 一、傳統定義下的調查分析方式與「社會地圖」的概念... 3-1 二、現代人文景觀調查分析方法之基本假設........................ 3-4 三、人文景觀之分析應用與都市規劃取向之關連................ 3-6 四、人文景觀之調查分析內容.................................................. 3-9 第二節 人文景觀分析與地圖系統之連結..........................3-10 一、以歷史圖籍詮釋都市演繹過程......................................... 3-12 二、人文景觀結構在地圖系統上的基礎圖徵........................ 3-13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 II 三、以地理資訊系統解讀都市空間資料................................. 3-16 第三節 人文景觀地圖系統之建置...................................... 3-20 一、基礎工具之統整................................................................... 3-20 二、都市景觀「新人文地圖」之圖資內容............................ 3-25 三、人文景觀空間結構圖之建置推測..................................... 3-27 第四節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 3-29 一、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架構確立......................................... 3-30 二、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原則......................................... 3-32 三、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程序......................................... 3-33 第四章 台中市人文景觀結構之分析驗證........................... 4-1 第一節 台中市都市發展與社會脈絡之整理...................... 4-2 一、自然環境資源....................................................................... 4-3 二、都市拓墾歷程....................................................................... 4-6 三、城市發展之基本個性.......................................................... 4-10 第二節 從時間與空間資訊解析台中市都市發展歷程...... 4-14 一、時間軸向的解析................................................................... 4-14 二、空間軸向的解析................................................................... 4-19 第三節 台中市人文景觀基本結構解析.............................. 4-23 一、具歷史文化特性的老城中心............................................. 4-25 二、多面貌、多類型的生活環境特性..................................... 4-26 三、環狀交通軸線與生活路網交織之空間特性.................... 4-27 第四節 台中市人文景觀結構與都市發展歷程之辯證...... 4-28 一、老城中心區之新範圍.......................................................... 4-28 二、都市發展軸向定位.............................................................. 4-29 三、文化性風格之都市自明性詮釋......................................... 4-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及後續研究..................................................... 5-3 參考文獻.......................................................................... 文獻-1 附錄 附錄一 地圖與GIS 相關網站............................................ 附錄-1 附錄二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主題圖層內容................. 附錄-5 附錄三 台中市城市發展大事記........................................ 附錄-11 附錄四 台中市相關基本圖庫............................................ 附錄-15

    參考文獻
    A.學位論文
    1. 方梅萍,2002〈台中市景觀格局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
    2. 王志鴻,1989〈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路河港聚落
    的人為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3. 王清賢,2001〈台中市土地利用空間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地
    理所
    4. 周俊良,1995〈臺中市五個商業區空間結構階層特徵之研究〉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5. 林芬,1996〈戰後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6)〉碩士
    論文,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6. 施雅軒,2001〈竹苗區域的變遷歷程~新區域地理的歷史分析〉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7. 洪佳君,2003〈全球與在地的對話:台中市都市規劃的空間想像〉碩士論
    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8. 高傳棋,1996〈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
    成與轉化〉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
    9. 張嘉玲,2004〈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發展〉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
    10. 梁靜萍,1996〈日據時期臺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發展之歷史過程〉
    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11. 郭俊良,2004〈台南市歷史性城區文化資產路徑與生活文化觀光建構之研
    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2. 陳子文,2005〈高雄市都市自明性與景觀結構關係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為
    基礎進行探討〉碩士論文,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13. 陳尚佑,2003〈以空間型構理論探索台中市都市發展型態〉碩士論文,逢
    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14. 陳明偉,1991〈清領及日據時期台中「聚落」的轉化研究〉碩士論文,東
    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15. 陳美鈴,1986〈台北市的建地擴展、建屋型態與地形〉碩士論文,台灣大
    學地理研究所
    16. 陳琦維,2004〈英國都市棲地經驗及其引入台灣空間規劃體系之探討〉碩
    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7.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化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分析〉博士論文,
    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18. 湯國榮,1996〈台中市空間發展政治經濟史考察(1945~1995)〉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19. 楊素鳳,1997〈都市核心空間之形化與建構~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
    文獻-2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0. 楊淑卿,1993〈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
    21. 詹明憲,2002〈多核心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1986-2002)〉
    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22. 劉瑋,2003〈都市土地利用變遷與道路關係之探討–以台中市平地地區為例〉
    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23. 鄭秀玲,1989〈日據時期新莊街區實質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所
    24. 潘桂成,1995〈地圖的文化歷史地理學觀點~詮釋臺灣地圖史中地圖的文
    化意涵〉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5. 賴志彰,1991〈1945 年以前台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群的
    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6.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博士
    論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B.期刊、會議論文
    1. 王向榮、林箐,2003〈現代景觀的價值取向〉《中國圓林》,2003 年1 月
    2. 王秀娟,2001〈景觀計畫擬定之芻議〉《人與地》第209 期,頁44-54
    3. 石計生,2001〈「士林人文社會實驗室」的跨學門整合方法與數位化社會地
    圖的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3 卷第4 期,
    頁60-69
    4. 朱子豪,1993〈應用系統化空間查詢觀念於地理資料供應管理系統之新設
    計〉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16 期,頁87-101
    5. 朱子豪,2001〈都市地理資訊系統整體規劃~以高雄市為例〉台灣大學《地
    理學報》第17 期,頁101-122
    6. 吳幸玲、林潤華譯,2005〈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台灣大學《地理
    學報》第40 期,頁1-16
    7. 吳密察、許賢瑤 譯,中村孝志 著,1994〈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
    《臺灣風物》44 卷1 期
    8. 周素卿、高傳棋,1996〈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台北加蚋仔地區
    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21 期,頁1 - 37
    9. 林漢良,2004〈地理資料探勘之可調整地區單元問題〉
    10.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漢規模的相關分
    析(上)〉《臺灣風物》39 卷2 期
    11.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漢規模的相關分
    析(下)〉《臺灣風物》40 卷1 期
    12. 施添福,1994〈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
    家與社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4 年6 月
    13. 苗蕾、李霖,2004〈動態地理現象的地圖表示〉《測繪信息與工程》2004
    年7 月,中國大陸
    14. 夏鑄九、葉庭芬,1981〈台北地區都市意象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
    參考文獻
    文獻-3
    鄉學報》,第1 卷,第1 期,頁49-102
    15. 高傳棋,2003〈連接清領與日治時期的三項空間史料〉
    16. 張忠吉,2002〈國土資訊系統推動現況及展望〉內政部《國土資訊系統成
    果展示研討會》
    17. 張春蘭,2000〈地圖知識正式化之研究~以自動化繪圖的圖面配置為例〉
    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28 期,頁1-15
    18. 張藝鴻、莊庭瑞,2001〈使用可擴展標示語言製作台灣社會地圖〉中央研
    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19. 盛清沂,1980〈明鄭的內治〉《臺灣史論叢‧第一輯》
    20. 許賢瑤 譯,中村孝志 著,1990〈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
    統治〉《臺灣風物》40 卷2 期
    21. 陳子文、曾梓峰,2005〈以景觀生態觀點形塑都市景觀自明性之研究:以
    高雄市為例〉《第九屆國土規劃論壇》,台南成功大學,2005 年3 月26 日
    22. 陳世海,1999〈都市景觀概念及構造之研究〉《復興學報》,1999 年12 月,
    頁117-123
    23. 陳其南,1999〈台灣地理空間想像的變貌與後現代人文地理學〉《師大地理
    研究報告》第30 期,頁175-208
    24. 陳荊洲、賴光邦,〈台灣都市設計地區景觀計畫管制項目之探討〉中華民國
    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主辦,2002 年11

    25. 陳覺惠,1994〈台中地區都市環境與建築風格〉《空間雜誌》第53 期,頁
    60-73
    26. 曾梓峰,1992〈都市環境經理之實踐~一個都市社會運動取向之考察〉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 7 期,頁37-54
    27. 曾梓峰,1995〈歐洲建築與都市發展新趨勢~德國經驗:德國國際建築展
    IBA Emscher Park 整體計畫評析〉《建築師雜誌》252 期,頁69-85
    28. 曾梓峰,1996〈德國埃姆瑟國際建築博覽會〉《建築師雜誌》,1996 年12
    月,頁6-20
    29. 曾梓峰,2003〈工業文人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
    驗〉《建築師雜誌》,2003 年4 月第340 期,頁70-75
    30. 曾梓峰,2005〈可持續發展生態社區規劃中社會資本觀念之應用〉大陸《現
    代城市研究》,2005 年第7 期,頁26-31
    31. 曾梓峰,2005〈台灣景觀綱要計畫制度推動之初探~實際運用與操作程序
    之實踐,子題四:人文景觀〉《全國景觀綱要計畫研討會》,高雄正修科技
    大學,2005 年12 月14 日,頁126-127
    32. 曾梓峰,2005〈國際景觀計畫發展之趨勢〉《全國景觀綱要計畫研討會》,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05 年12 月15 日,頁3-15
    33. 曾梓峰、陳子文,2005〈21 世紀景觀計畫之核心價值與任務~以德國景觀
    計畫為例〉《2005 景觀論壇~永續景觀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
    34. 黃武達,1992〈日據時代高雄市都市結構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
    築學報》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
    文獻-4
    35. 楊瑞昌、蔡青宏,2001〈建構二十一世紀生活首都~台中市都市發展策略〉
    《Dialogue》第47 期
    36. 鄒克萬、張躍麟,2004〈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台灣大
    學《地理學報》第35 期,頁35-51
    37. 趙建雄,2005〈聚落空間形態度量的發展〉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40
    期,頁1-40
    38. 賴光邦,2000〈高雄市都市開放空間發展課題與對策之探討〉國土規劃論
    壇論文集
    39. 賴光邦,2004〈國土規劃城鄉景觀的議題與策略〉第八屆國土規劃論壇論
    文集
    40. 賴進貴、葉高華,2005〈地圖概括化對環境變遷研究之影響~以臺灣地圖
    資料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41 期,頁1-38
    C.書籍、輿圖
    1. 上河文化團隊,2002《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南島),台北:上
    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 山杉靖憲,1985《臺灣名勝舊蹟誌(二)》,臺北:成文出版社
    3. 中研院近代史口述歷史組,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記錄》,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歷史研究所
    4. 內政部主計處,《臺閩地區人口統計》各期
    5. 王存立、胡文青著,2002《台灣的古地圖》台灣地理百科:(明清時期)(日
    治時期),遠足文化事業出版
    6. 王家耀,2001《空間信息系統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
    7. 方益萍、何曉軍(譯),Kevin Lynch 著,2006《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北京:華夏出版社
    8. 石計生,2001《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儒林出版社
    9. 石計生編著,2004《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資料與MajorGIS 解
    析》,儒林出版社
    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2002 年文化環境年系列活動成果專輯》,
    行政院文建會出版品
    11. 何培夫,1994《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中市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
    12.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
    故事》,臺中:晨星出版
    13. 吳育臻,1996《臺灣地名辭書‧台中市》,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14.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5. 李淑珺(譯),John Noble Wilford 著,2001《地圖革命》,台北:大地地理
    出版
    16. 沙學浚,1974《城市與似城聚落》,台北:正中圖書
    17. 林會承,1987《台中市三級古蹟張廖家廟修復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參考文獻
    文獻-5
    18. 林會承,1991《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境與象出版社
    19. 林峰田,2000《地理資訊系統講義》
    20. 林慶怡、陳朝輝、鄧華(譯),Kevin Lynch 著,2004《優質城市型態(Good
    City Form)》,台北:六合出版社
    21.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1990《臺灣懷舊》,臺北:創意力文化
    22.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系
    23. 施添福,2005《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使用手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4. 施添福監製,1996《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5. 施添福監製,1999《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台北:遠流出
    版公司
    26. 施植明譯,Norberg Schulz 著,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
    田園城市
    27. 洪敏麟等, 1993《台中市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市文化中心
    2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0《台中市都市計畫航測GIS 地形圖冊》(北屯
    區)、(西屯區)、(東區、西區、北區、南區及中區),台中市政府
    29. 張祥佑,2004《台灣社區文化之旅導覽手冊》,文建會
    30.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1.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田園城市文化出
    版社
    32. 陳正祥,1950《臺灣土地利用圖集》,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印行
    33.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34. 陳坤宏,1994《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畫》,明文書局
    35. 陳國章,1995《臺灣地名學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36.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圖
    書公司
    37. 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38. 黃世孟等, 1987《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土
    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39. 黃世孟編譯,1992《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
    40. 黃菲斐,2004《面向未來的城市規劃和設計~可持續性城市規劃和設計理
    論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1. 雷魯等撰稿,河出圖社策畫,2004《古地圖台北散步》,台北:果實出版
    42. 劉良璧,1997《重修臺灣府誌》,臺中:臺灣省文獻會重印
    43. 劉明揚、羅啟宏、游宏彬、周士堯,2005《人文地理》,台北:高立圖書公

    44. 潘明宏、陳志瑋(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 著,
    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7th
    ed.,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
    文獻-6
    45. 蔡博文、丁志堅編著,2005《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ArcView9.X 剖析》
    46. 賴光邦編譯,H.PAUL WOOD 著,1995《基地設計》,台北:茂榮圖書
    47. 龍冠海,1966〈台北市古亭區社會調查報告〉,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印行
    48. 1963《臺灣府與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1982《台中市地圖》,幼獅文化
    50. 1993《台中文獻》,台灣省文獻會
    51. 1995《台中市地圖,金典文化
    52. 1995《台中市觀光名勝指南圖》,金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53. 1997《台中市都市計畫參考圖》,台中市政府
    54. 2000《台中市政府千分之一航測GIS 資料建置整體作業程序書》,台中市政

    55. 2004《台中市歷史景點導覽手冊》,台中市政府
    56. 《台灣地區地形圖》(二萬五千分之一),內政部
    57. 《台灣地區像片基本圖》(五千分之一),內政部
    58. 《衛星影像地圖暨地形圖》,內政部
    D.委託研究案
    1. 中研院,2002〈台灣歷史文化地圖〉,計畫編號:NSC 91-2420-H-001-003
    2.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2002〈台中市城鄉風貌整體改造計畫〉,台中市政府
    3.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1999〈擬定城鄉景觀計畫及操作之研究〉,內政部營建

    4. 台灣大學地理系,1994〈國土資訊調查資料圖檔〉,內政部
    5. 東海大學建築系,2003〈臺中市歷史建築清查與電腦建檔〉,台中市政府
    6. 長豐工程顧問公司,2001〈台中市都市更新調查及更新地區劃設規劃案〉
    7. 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2001〈人文城鄉發展方案之
    規劃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8.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3〈高雄市景觀綱要計劃〉,高雄
    市政府
    9.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5〈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先期規
    劃~台中市景觀綱要計劃〉(進行中),台中市政府
    10.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5〈高雄縣景觀綱要計劃〉,高雄
    縣政府
    11.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5〈創造台灣城鄉新風貌_區域學
    習輔導中心〉,內政部營建署
    12.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2006〈高雄縣鄉村風貌剛要規劃〉,
    高雄縣政府
    13. 逢甲大學,2005〈台中市歷史建築物風華再現〉,台中市政府
    14. 逢甲大學、龍邑工程顧問公司、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公司、鼎漢國際工
    程顧問公司,2000〈台中市都市發展策略研究〉,台中市政府
    15. 2002〈台中市GIS 資料圖檔〉,台中市政府
    參考文獻
    文獻-7
    16. 2002〈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台中市政府
    E.外文
    1. Dale M. Lewis, 1995〈Importance of GIS to Community Based Management of
    Wildlife〉《Ecological Applications》Vol. 5, No.4, pp.861-871
    2. Diamond E. and Bodenhamer DJ, 2004 〈Race and decline of mainline
    Protestantism in. American cities: a GIS analysis of Indianapolis in the 1950s〉
    《Past Place》Vol. 13, No.1, pp.25-44
    3. F. SUNAR ERBEK, A. ULUBAY, D. MAKTAV and E. YAGIZ, 2005〈The use
    of satellite image map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urk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Vol.26, No.4, pp.775-784
    4. Marc Antrop, 2005〈Why landscape of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 70, Issues 1-2, pp.21-34
    5. Nahoum Cohen, 2001 《urban planning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
    McGraw-Hill
    6. Peter Hall and Ulrich Pfeiffer, 2000《Urban Future 21》〈A Global Agenda for
    Twentry-First Century Cities〉, E & FN Spon, London
    7. Philine Gaffron, Gé Huismans, Franz Skala,2005《Ecocity》〈Book I, A better
    placd to live〉
    8. Stewart DJ, 2001〈New Tricks with Old Maps: Urban Landscape Change, GIS,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Vol. 53, No.3, pp.361-373
    9. Weber Christiane, Petropoulou Chryssanthi and Hirsch Jacky, 2005〈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Athens metropolitan are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supervised analysis and G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Vol.26,
    No.4, pp.785-796
    10. Weber Christiane, Petropoulou Chryssanthi and Hirsch Jacky, 2005〈Use of a
    collaborative GIS-based planning-support system to assist in formulating a
    sustainable-development scenario for Hervey Bay, Australia〉《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Vol.32, Issue 4, pp.523-545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14公開
    校外:2009-08-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