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宴菖
Chang, Yen-Cha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的新社會文化─以美術活動為觀察對象
The New Social Culture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bservation on Fine Arts Objects
指導教授: 陳梅卿
Chen, Mei-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美術活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新社會文化
外文關鍵詞: Fine arts, Taiwan fine arts exhibition, Taiwan Government fine arts exhibition, The new social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幾百年來成為多方競逐的焦點,歷經不同的民族統治過程,最早是接受了傳統中國文化,接著是荷蘭人的貿易經營、日本的殖民時期,以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時代。這些種種的經歷,表現在台灣呈現多元文化的社會樣貌。
    而在日治時期這五十年,台灣正處二十世紀近代世界和傳統社會的轉型階段,許多新的事物制度透過日本的殖民統治而被引進來,讓台灣接觸與學習到不同的新東西,也逐漸轉化成台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這許多的新社會文化中,基礎教育中的「圖畫」課程,將「美術活動」帶到台灣,並啟發學童學習繪畫的興趣。另外,相較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日本也把東洋畫與西洋畫帶進台灣,讓台灣的繪畫在二十世紀初面臨新的挑戰,但卻也激發出新的色彩。
    1920年代的台灣,黃土水的〔蕃童吹笛〕雕像、官方主導的「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在台北樺山小學校舉行,正式宣告了一個新世代的來臨,台灣人對美術活動有新的評價,人們對於繪畫不僅有更多的欣賞機會,也鼓舞了有志於學習繪畫的青年,一個發展興趣的方向。
    如果說沒有過去這樣的一段歷史,台灣不會呈現當今的面貌,日本殖民台灣的目的,或許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但是種種的殖民政策,卻畫出台灣不同面貌的色彩。台灣社會所掀起一股新風潮,畫展、學習繪畫、赴日學畫等。使得繪畫圖像在我們的週遭留下了印記,雖然1945年日本退出台灣的政治舞台,但是繪畫的習慣、畫展、畫家、繪畫課依然存在,給戰後的台灣繼續添加色彩。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aiwan was a popular island that many other countries wanted to take part of for hundreds of years. At the begin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anded. Dutch brought its trade business right after. Then having been through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it w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finally settled down in Taiwan. With the governance of many different nations in the past,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was formed.
    During the 50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20th century, Taiwan was in a transition phas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the modern world. Lots of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from the western were brought in by Japanese. Those new things have made Taiwanese’s eyes wide open and eventually integrated into Taiwanese society. Among those new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drawing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has leaded "fine arts" trend to Taiwan, and inspired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arts, such as Japa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which were introduced at the same period. As for Taiwanese painting, it was a timing to develop its own fusion.
    1920's Taiwan, Huang, Tu-Shuei (fan boy piper) statues, dominated by the official "first time Taiwan fine arts exhibition" held in Taipei, kabayama primary school, formally announced the arrival of a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fine arts activities. In one hand, it shows that people nowadays have new feeling about fine arts, and know more how to appreciate those art works. In the other hand, those artists were courage to create and develop their own style.
    In brief, we could say that if there wasn’t such a history behind, Taiwan could not be like this today. Those colonial policies has not only benefited to Japan, but also showed the modern arts to Taiwan. Meanwhile, the Taiwanese finally had chance to study arts in Japan, have painting exhibitions, and learn new styles. Although Japan renounced Taiwan in 1945, its art influence still stay in Taiwanese painting and artistic works.

    摘要 Ι Abstract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與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6 第二章 從農業社會到近代化社會 9 第一節 清代的台灣 11 第二節 日治五十年 13 第三節 台灣的近代化過程 23 第三章 台灣社會的繪畫發展 32 第一節 傳統的繪畫 33 第二節 殖民母國新畫風的引進 40 第三節 繪畫教育的開展 43 第四章 日治繪畫活動的發展 55 第一節 官方的活動 55 第二節 民間的活動 64 第五章 新社會文化中的美術活動 67 第一節 社會文化的轉變 68 第二節 台灣繪畫青年的選擇 76 第三節 台灣人的新視界 89 第六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5 附圖 114

    史料
    連橫 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
    劉向(漢),《說苑.指武》卷1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第69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謝赫(南齊),《古畫品錄》,北京:中華出版,1985 。
    蘇軾(宋),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

    專書
    Geertz,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2006。
    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 主編;吳潛誠 總校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1997。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2006。
    Marx,譯者不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96。
    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
    Sullivan,曾堉、王寶連譯,《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92。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5。
    王乃信等翻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 第一冊 文化運動》,台北:海峽學術,2006。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3。
    王林,《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1993。
    王萬邦,《台灣的古圳道》,台北:遠足文化出版,2003。
    王慶臺,《李梅樹》,台北:藝術家出版,1992。
    王錦雀,《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台灣古籍,2005。
    丘晨波、黃志萍、李尚行等編,《丘逢甲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
    台灣省文獻會編印,《台灣近代史 文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台灣省文獻會編印,《台灣近代史 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田麗卿,《閏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圖書,1993。
    白秀雄等合著,《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1995。
    白雪蘭,《礦城.麗島.倪蔣懷》,台北:雄獅美術,2003。
    矢內原忠雄 著;林明德 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集》,台北:秋田洋畫材料店,1932。
    石守謙,《陳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台北: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台北:時報文化,2009。
    余鶴清,《日本美術發展史》,台北:臺灣商務,200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吳政憲,《台灣來電:近代能源開發的故事》,台北:向日葵出版,2005。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李南衡 主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
    李欽賢,《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3。
    李欽賢,《高彩.智性 李石樵》,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8。
    李欽賢,《綠野.樂章‧廖德政》,台北:雄獅美術,2004。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2。
    李進發,《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編譯館出版,2005。
    李毓中主編,《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1》,南投:台灣文獻館,2008。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谷蒲孝雄編著,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2。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林育淳,《抒情.韻律 劉啟祥》,台北:雄獅圖書,1994。
    林育淳,《油彩.熱情 陳澄波》,台北:雄獅圖書,1998。
    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
    林明賢主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1 「閩習台風」―明清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台灣美術館,2008。
    林明賢主編,《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2 「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台中:台灣美術館,2008。
    林柏亭,〈典雅與鄉土兼融―郭雪湖的膠彩世界〉,《台灣美術全集 9》,台北:藝術家出版,1993。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7。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
    林錫慶,《東寧墨蹟》,台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姚村雄,《設計本事—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案內》,台北:遠足文化,2005。
    姚浙生,《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 第一冊》,南投:台灣文獻館,2005。
    施慧明 編輯,《風中勁竹—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化運動下的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
    施慧美,《日本近代藝術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
    洪宜勇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2004。
    徐小虎著,許燕貞譯,《日本美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
    徐文琴,《台灣美術史》,台北:南天書局,2007。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公司,1993。
    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台北:昭明出版,2001。
    徐琛.張朝暉 著,《中國繪畫史》,台北:文津出版,1996。
    神林恒道著,龔詩文譯,《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高以璇編撰,《林玉山:師法自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
    高明士主編,洪麗完、張永禎、李力庸、王昭文編著,《台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涂瑛娥,《蘭嶼.裝飾.顏水龍》,台北:雄獅圖書,199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1901-2000台灣文化百年論文集 Ι》,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
    張人傑,《台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台北:稻鄉出版,2006。
    張厚基主編,《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長榮中學,1991。
    戚嘉林,《台灣史 (四) 》,台北:學農股份有限公司,1985。
    梁啟超著,許俊雄編校,《梁啟超遊臺作品校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2005。
    許雪姬,《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1996。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月旦出版,1997。
    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1925—2004》,嘉義:陳江龍發行,2004。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91。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出版,2005。
    陳郁秀編,《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1997。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志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2006。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1992。
    陳惠玉,《鄉園.彩筆 李澤藩》,台北:雄獅圖書,1994。
    陳鴻圖,《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雄獅美術,2000。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編著,《社會學》,台北:空中大學,2006。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出版,2004。
    黃才郎,《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
    黃秀政,《「台灣民報」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彰化:現代潮出版,198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2004。
    黃淑鈴、高永謀主編,《台灣通史》,台北:漢宇國際文化,2006。
    楊玉姿、張守真,《高雄港開發史》,高雄:高雄文獻會,2008。
    楊孟哲,《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前衛出版,1999。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0。
    楊麗仙,《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化出版,1986。
    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溫世光發行,1983。
    葉榮鐘 著、葉芸芸 補述;藍博洲 主編,《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2000。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台灣鐵道》,台北:果實出版,2003。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 著,《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7。
    蔡文輝、李紹榮 編著,《社會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6。
    鄭曉華,《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
    蕭瓊瑞,《台灣美展80年(1927─2006)》,台中:台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景觀.自在.楊英風》,台北:雄獅出版,2004。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文集》,台中:伯亞出版,1991。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1992。
    顏尚文編,《嘉義市志 》,嘉義:嘉義市政府,2007。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 大事年表》,台北:雄獅美術,1998。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出版,2001。
    顏娟英,《陳澄波》,台北:藝術家出版,1992。
    羅秀芝,《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 文化.殖民》,台北:文建會,2003。
    譚天編著,《中國美術史綱要》,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
    凃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期刊論文
    王耀庭,〈從閩習到寫生—台灣水墨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頁122~153。
    白雪蘭,〈台灣美術思想起—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啟蒙教育〉,《台灣早期美術回顧展》,台北:新屋藝術中心,1998,頁6~23。
    吳聰敏,〈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2卷3期,台北:台灣大學經濟所,2004.9,頁293~320。
    吳聰敏、盧佳慧,〈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經濟論文叢刊》,36卷3期,台北:台灣大學經濟所,2008.9),頁293~325。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5,頁297~334。
    李道明,〈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第158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2001.3,頁41~51。
    林明德,〈大東亞共榮圈的興亡〉,《歷史月刊》,第91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1995.8,頁74~80。
    林進忠〈水墨畫傳承的人文情境本質〉,《書畫藝術學刊》第5期,台北:台灣藝術大學,2008.12,頁65~77。
    姚世澤〈台灣音樂教育的變革與未來發展趨勢之探究〉,《台灣教育》,628期,台北:台灣教育會,2004.8,頁2~13。
    徐玫玲,〈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 人文藝術之部》,第28期,台北:輔仁大學,2001.7,頁219~234。
    袁汝儀,〈1930~1960年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第2006年11號,台北: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2006,頁1~33。
    張素玢,〈從北國到南島―日本北海道的移民拓墾經驗在台灣〉,《輔仁歷史學報》,第18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系,2006.12,頁45~75。
    曹介逸,〈謝琯樵雜考〉,《台北文物》,第4卷第1期,台北:台北文獻會,1955.5,頁54~59。
    連溫卿,〈台灣文化的特質〉,《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45.8,頁118~130。
    陳宇嘉,〈從最近台灣社會現象 看台灣文化特色及其未來可能重建的方向〉,《新使者》,第19期,台北:新使者雜誌,1993.12,頁7~13。
    陳其南,〈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三民所,1884,頁335~366。
    陳思琪,〈日據時期初等教育研究之回顧〉,《北市教大社教學報》,第4期,台北:台北教育大學社教系,2005.12,頁53~83。
    陳凱雯,〈從漁村到商港-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的形成〉,《兩岸發展史研究》,第1期,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2006.8,頁257~300。
    陳徵毅,〈台灣手工藝之父顏水龍先生〉,《傳記文學》,第18卷,第6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2002.6,頁109~155。
    黃兆伸,〈探究龍水龍繪畫及工藝作品的藝術特質〉,《造形藝術學刊》,2002年度,台北: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所,2002.12,頁383-394。
    黃師樵,〈大稻埕繁華記〉,《台北文物》,第2卷第3期,台北:台北文獻會,1953.11,頁53~56。
    黃惠禎,〈抗議作家的皇民文學-楊逵戰爭時期小說評述〉,《中華學苑》,第53期,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999.8,頁167~188。
    劉素真,〈殖民地時代的圖畫教育與「官展」〉,《造形藝術學刊》2002年度,台北: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2002.12,頁69-87。
    劉藝,〈劉錦堂的生平與藝術〉,《劉錦堂百年紀念展》,台北:台北美術館,1994,頁15~19。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第156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4.3,頁88~121。
    蔡龍保,〈交通與產業-日治時期國有鐵路與台灣產業之發展〉,《台北文獻》,第144期,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2003.6,頁77~96。
    蕭瓊瑞,〈「台灣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成大歷史學報》,第21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1995.12,頁143~197。
    蕭瓊瑞,〈百年美術.世紀風華 重看台灣美術的百年歷程〉,《歷史月刊》,第158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2001.3,頁20~27。
    賴國生,〈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 「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成大歷史學報》,第32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7.6,頁81~138。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12,頁625~683。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台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6,頁469~610。
    纐纈 厚,〈台湾出の位置と帝国日本の成立 万国公法秩序への算入と日本軍国主義化の起点〉,《植民地文化研究》,第四号,東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2005,頁25~33。

    學位論文
    山下訓儀,〈六三法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6。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6。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5.1。
    張毓婷,〈「悠閒」背後的真實-陳進日治時期女性形象畫作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6。

    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

    網站
    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南國美術殿堂 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
    高中課程教育資源網
    (http://wise.edu.tw/highschool/outline.php)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