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耀澤
Chen, Yao-Ze
論文名稱: 六朝時代的廣州刺史
Six dynasties in the era of Guangzhou ci-shi
指導教授: 蔡幸娟
Tsai, Xing-J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六朝嶺南州鎮廣州刺史
外文關鍵詞: The Six Dynasties, Lingnan, state, Guangzhou, cishi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廣州在六朝時代作爲中國嶺南地區其中一個地方行政層級,不論它是孫吳時由交州分置出來,或是到梁末陳初達到統領嶺南二十州的局面,整體來說其州鎮地位是逐漸上升的。以往學者對於嶺南地理區的主體交廣二州之地位升降多以經濟、人口的變化角度切入解釋,但通常僅止於事實現象之描述。故本文將從軍政角度,並以魏晉南北朝時代地方軍政長官─刺史爲中心探討廣州與廣州刺史在六朝時代地位的變化過程。

    在本文六朝漫長時間下的廣州(公元189-589年),其地位變化是由不受重視的南方蠻荒邊地到主掌嶺南的首要之鎮。當然,這樣的變化並不是一蹴可及的。廣州從孫吳時被視作資源與人力的供應地,兩晉時門閥大族不屑前往,讓武人與軍政鬥爭失敗者去就任,到東晉中期開始藉著成爲荊、揚二州對抗下勢力範圍的延伸而藉此參與了中央軍政事件。這時的刺史也一反先前的人物性質,轉由足以代表二州勢力、以文人性格爲中心的人物出任刺史,藉以協助穩固背後的州鎮。南朝開始,由於皇權提升的關係,皇帝擺脫廷議、出於自身好惡、以各種方式決定、影響官員官職的現象就變得很值得注意。此外,代表皇帝權力延伸的宗室此時也開始有成員出任刺史;加上這時代豪強大族自身心態也逐漸轉變,願意出任以往不願去的遠郡遠州,使這時代刺史人物性質呈現多樣化。梁代開始,由於歷朝持續開發嶺南,使各地土豪酋帥也逐漸活躍於地方中下層。侯景之亂造成蕭梁瓦解,這些土豪酋帥更進一步掌握地方,並且透過與各種勢力合作,遂在陳朝廣州刺史中獲得他們的獨特地位。本文最後就六朝廣州刺史的成員性質分爲三個時期與評價六朝政權對嶺南的控制。

    Guangzhou`s status is rises gradually, no matter it branching out from Jiaozhou in Sun Wu dynasty or commanding twenty states of Lingnan in the last years of Liang dynasty and the primary stages of Chen dynasty as the Chinese Lingnan area local administration level in the Six Dynasties time. Scholar in the past according to economical and population`s viewpoint analysis the Lingnan geographic area's main body hands over status of fluctuation the broad Guangzhou and Jiaozhou. But only stops description in the fact phenomenon usually. So this thesis probe into Guangzhou and Guangzhou cishi status change in Six Dynasties from political angle, regard a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plac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enior official-cishi.

    Status change from nearby the south uncultivated land which takes to is not managed Lingnan's most important state in long time of Guangzhou in Six Dynasties (From A.D. 189~589). Such change certainly not to reach at once. Guangzhou regarded as treasure and manpower supply place in SunWu dynasty, the semi-famous and influential families won`t willing to go in Western-and-Eestern Jin dynasty, let the military person and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truggles the loser to take offic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started the affiliation to become cuts, raises under Jing and Yang states resistances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to extend takes advantage of this participated in the political affairs. Cishi transfers by represents two state influences, takes the post of Jinzhou and Yangzhou, take the writer disposition sufficiently as the central character, so as to assists the stable behind the Jinzhou and Yangzhou. In Southern Dynasty, as a result of imperial authority promotion relations, the government position appoints and dismisses by each reason become attention. In addition, this time cishi character nature presents the diversification since a member of royal clan assume cishi and semi-famous and influential families the method changes gradually. Because of Lingnan's development, local tyrant earthly branch commander-in-chief enlivens gradually in the place basic unit from Liang dynasty. Hou-Jing`s rebelling against creates Liang dynasty disintegrates, these local tyrant earthly branch commander-in-chief the further grasps the place and obtains their unique status in Chen dynasty of Guangzhou cishi. In the end, the the Six Dynasties Guangzhou cishi's member nature divides into three times and appraises the the Six Dynasties political power to Lingnan the control.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源起..............................................1 第二節 研究回顧..............................................2 第三節 章節安排...............................6 第四節 預計成果與可能困難......................9 第二章 廣州概述...............................10 第一節 廣州行政建置的沿革..............................................10 第二節 六朝時代廣州境內的郡縣設置分析..............................................26 本章小結.........................................37 第三章 孫吳時代廣州的建置與發展.................39 第一節 黃武年間的第一次分交置廣..............................................39 第二節 黃武之後的嶺南變亂與永安年間第二次分交置廣........................48 第三節 郭馬之亂與孫吳末期廣州的發展..............................................58 本章小結.........................................67 第四章 兩晉時代的廣州刺史......................68 第一節 孫吳的餘火─廣州刺史與王機騷動..............................................68 第二節 「唯兵是鎮」與「人情不樂」下的廣州刺史................................77 第三節 荊、揚州鎮對抗與廣州刺史..............................................88 第四節 廣州都督區的形成..............................................102 本章小結.........................................110 第五章 宋齊梁時代的廣州刺史.....................112 第一節 皇權提升與廣州刺史的關係...............................................112 第二節 從虛鎮到實鎮─宋齊梁宗室與廣州刺史..........124 第三節 宋齊梁廣州軍政事件與廣州控制...............................................132 第四節 巡狩、皇權與廣州控制─試論元嘉九年的巡狩詔...138 本章小結..........................................145 第六章 陳朝時代的廣州刺史........................147 第一節 梁末政局與廣州刺史................................................147 第二節 陳朝的廣州刺史................................................154 本章小結...........................................168 第七章 結論.......................................170 表次...............................................174 圖次...............................................210 參考書目...........................................222

    參考書目
    一、史籍(依著者朝代先後為序):

    (晉)陳壽著‧(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劉宋)劉義慶撰‧(民國)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1)。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校釋,《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陳)徐陵,《徐孝穆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明)黄佐,《廣州人物傳》,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84)。
    (清)趙翼‧(民國)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清)趙翼著‧栾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秦錫圭,《補晉方鎮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吳廷燮,《三國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吳廷燮,《東晉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萬斯同,《晉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萬斯同,《宋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萬斯同,《齊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謝鍾英,《三國疆域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洪亮吉,《東晉疆域志》,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清)洪齮孫,《補梁疆域志》,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民國)臧勵龢,《補陳疆域志》,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台北:開明書局,1959)。

    二、近人專著:
    壹、中文(含論集、譯著、學位論文、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王東洋,《魏晉南北朝考課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王興瑞,《洗夫人與馮氏家族》(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文光編著,《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七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地區沿革史(先秦至漢晉時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方志欽、蔣祖緣主編‧汪廷奎本冊主編,《廣東通史:古代上冊》(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古紹璋,《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78)。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六朝史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交廣印度兩道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
    李東華,《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古代篇)》(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李崇智編著,《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2002)。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胡守為,《嶺南古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胡志佳,《兩晉時期西南地區與中央之關係》(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城市不明:出版社不明,198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張承宗、田澤濱、何榮昌主編,《六朝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張燦輝,《六朝區域史》(長沙:岳麓書社,2006)。
    張榮芳,《秦漢史與嶺南文化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8)。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趙德義、汪興明主編,《中國歷代官稱辭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陝」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趙以武,《梁武帝及其時代》(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學生書局,1992)。
    劉緯毅輯,《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鄭欽仁教授七秩榮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6)。
    簡修煒、莊輝明、章義和,《六朝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譚其驤,《長水粹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篇─卷中: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貳、日文:

    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
    小尾孟夫,《六朝都督制研究》(廣島:溪水社,2001)。
    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3)。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

    三、期刊論文:
    壹、中文(含譯著、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北京,1995)。
    王志高,〈溫嶠考略〉,收於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朱大渭,〈南朝少數民族概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中國史研究》第1期(北京,1980)。
    朱大渭,〈梁末陳初豪強酋帥的興起〉,收於《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大渭,〈孫恩徐道覆起義的性質及其歷史作用〉,收於《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汪松濤,〈試論嶺南文化特質〉,《學術研究》第3期(廣州,1994)。
    李培棟,〈六朝國策異同論〉,《學術月刊》第8期(上海,1994)。
    呂春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收於《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6)。
    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台北,2005)。
    宋燕鵬、馮磊,〈孫吳分交州置廣州緣由之我見〉,《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5:1(保定,2002)。
    何祖敏,〈程度的強化與基礎的脆弱─試論寒人政治下的南朝皇權〉,《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廣州,1999)。
    何德章,〈論梁陳之際的江南土豪〉,《中國史研究》第4期(北京,1991)。
    (韓)金裕哲,〈梁陳時代的嶺南統治與種族問題〉,收入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段塔麗,〈試論三國時期東吳對嶺南的開發與治理〉,《南京大學學報(哲人社版)》第1期(南京,1999)。
    吳昌葉,〈王琳附齊與陳霸先立國─兼論梁陳之際江南土豪的興起〉,《許昌學院學報》第3期(許昌,2009)。
    吳永章,〈孫吳與嶺南關係述略〉,《江海學刊》第5期(南京,1988)。
    吳慧蓮,〈東晉時期嶺南地區的土豪酋帥及其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附論陳霸先崛起的原因與背景〉,《淡江史學》第5期(淡水,1993)。
    吳慧蓮,〈六朝時期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21:1(台北,2003)。
    吳慧蓮,〈梁武帝的地方政策與梁陳變局〉,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8)。
    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收於《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要瑞芬,〈都督制在東晉南朝荊揚之爭中的作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蘇州,1993)。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述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1(南京,2003)。
    胡阿祥,〈六朝政區增置濫置述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西安,1993)。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的演變及其經驗教訓〉,《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南京,2001)。
    胡守為,〈士燮家族及其在交州的統治〉,《學術研究》第11期(廣州,1996)。
    胡守為,〈南朝嶺南社會階級的變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廣州,2000)。
    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後期社會歷史的影響〉,《中國史研究》第3期(北京,1996)。
    唐長孺,〈魏晉州郡兵的設置與罷廢〉,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城市不明:出版社不明,1982)。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於《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
    唐長孺,〈孫吳建國與漢末的江南宗部與山越〉,收於《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陶新華,〈魏晉南朝的軍府管理與地方變亂〉,《史學月刊》第7期(開封,2006)。
    張鶴泉,〈孫吳軍鎮都督論略〉,《史學集刊》第2期(長春,1996)。
    張國安,〈論梁代江湘交廣諸州豪強的興起〉,《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新鄉,1989)。
    張國安,〈論陳代江湘交廣諸州的豪強〉,《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許昌,1990)。
    張國安,〈論陳代的兵制〉,《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1(許昌,1992)。
    章義和,〈蕭梁統治集團階層和地域的變化〉,《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上海,2003)。
    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收於《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俊強,〈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台北,2003)。
    陳世柏,〈湘州與陳代政局〉,《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1:2(永州,2003)。
    陳琳國,〈論魏晉南朝都督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北京,1986)。
    陳琳國,〈論晉末劉宋軍功家族的三種類型〉,《中國史研究》第4期(北京,1995)。
    陳連慶,〈東晉南朝胡越出身將帥考〉,《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2期(四平,1983)。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廣州,1996)。
    陳長琦,〈漢唐間嶺南地區的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廣州,1996)。
    陳代光,〈嶺南歷史地理特徵略述〉,《嶺南文史》第1期(廣州,1994)。
    黃金鑄,〈六朝嶺南城市發展與區域開發〉,《中國史研究》第3期(北京,1999)。
    黃金鑄,〈論六朝嶺南政區激增無濫置之嫌〉,《學術研究》第6期(廣州,2000)。
    黃金鑄,〈六朝嶺南民族地區開發史兩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6:4(武漢,2006)。
    覃聖敏,〈五嶺辨正〉,收於《文史》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收入《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傅樂成,〈孫吳與山越之開發〉,收於《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日)越智重明著‧夏日新譯,〈梁陳政權與梁陳貴族制〉,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2)。
    楊清平,〈試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貴州民族研究(季刊)》第3期(貴陽,1997)。
    彭豐文,〈南朝嶺南民族政策新探〉,《民族研究》第5期(北京,2004)。
    彭豐文,〈西江督護與南朝嶺南開發〉,《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南寧,2004)。
    劉影虹,〈論唐初高涼地區的正州化─以馮氏家族個案為中心的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1(烏魯木齊,2009)。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收於《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學生書局,1992)。
    劉希為、劉磐修,〈六朝時期嶺南地區的開發〉,《中國史研究》第2期(北京,1991)。
    劉磐修,〈梁武帝與南方經濟的發展〉,《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徐州,1991)。
    劉希為,〈六朝江南交通發展的新態勢及其特點〉,《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長春,1994)。
    趙慶偉,〈六朝時期廣州海外貿易的崛起與港市的繁榮〉,《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武漢,1994)。
    趙慶偉,〈六朝時期嶺北漢人遷入珠江三角洲淺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武漢,1996)。
    趙大新,〈交、廣分置考〉,《唐都學刊》24:3(西安,2008)。
    魯力,〈南朝「行事」考〉,收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2期(北京,2009)。
    鍾煒,〈論史地因素對高涼洗馮世族興衰的影響〉,《茂名學院學報》17:2(茂名,2007)。
    賴紅衛,〈重論孫恩、盧循起兵的性質〉,《東岳論叢》第1期(濟南,1997)。
    薛軍力,〈州的地方化與曹魏時期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史研究》第3期(北京,1992)。
    薛軍力,〈劉宋初期對強藩的分割〉,《天津師大學報》第5期(天津,1995)。
    譚其驤,〈中國歷代政區概述〉,收於《長水粹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附論梁隋間高涼洗夫人功業及隋唐高涼馮氏地方勢力〉,收於《長水粹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嚴耕望,〈孫吳都督區〉,《大陸雜誌》12:6(台北,1956)。
    嚴耕望,〈魏晉南朝都督與刺史之關係〉,《大陸雜誌》11:7(台北,1955)。
    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隋之致富〉,收於《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收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6期(北京,2009)。
    蘇博群,〈試論陳朝政權得以偏安的原因〉,《史苑》第62期(新莊,2002)。

    貳、日文:

    石井仁,〈孫吳軍制の再檢討〉,收於《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
    川本芳昭,〈六朝における蠻の理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山越‧蠻漢融合の問題を中心として見た─〉,《史學雜誌》95:8(東京,1986)。
    越智重明,〈王僧虔の誡子書をめぐって〉,《東方學》第63輯(東京,1982)。
    越智重明,〈南朝における對州鎮長官策について〉,《愛媛大學歷史學紀要》第3輯(松山,1954)。
    宮川尚志,〈三國の分立と交州の地位〉,《東洋史研究》7:2(京都,1942)。
    宮川尚志,〈孫恩‧盧循の亂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0:2、3(京都,1971)。
    葭森健介,〈晉宋革命と江南社會〉,《史林》63:2(京都,1980)。
    小尾孟夫,〈南朝邊州支配における一形態─寧州刺史爨龍顏を中心として─〉,《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32:1(廣島,1973)。
    小尾孟夫,〈晉代における將軍號と都督〉,《東洋史研究》37:3(京都,1978)。
    野田俊昭,〈南朝の士庶區別をめぐって〉,《東方學》第63輯(東京,198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