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雍婷 Huang, Yung-Ting | 
|---|---|
| 論文名稱: | 清代宮廷中秋承應戲曲研究 Ching Dynasty opera as the purpose of celebrating Mid-Autumn Festival for imperial family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ei-Hu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8 |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宮廷 、承應戲曲 、中秋文化 、天香慶節 | 
| 外文關鍵詞: | Ching royal court, Ching Opera, Culture in Mid-Autumn Festival, Tian Xiang Qing Jie | 
| 相關次數: | 點閱:64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清代演戲之盛,超越前代。劇種之多,唱腔之富,亦堪稱歷代之冠。有清一代的統治者亦鍾情於此,其中尤以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為甚,因而清代宮廷留下豐富的戲劇史料,包括演戲劇本、編排演出的題綱、各類記錄的檔案冊,的確為後人提供極其豐富的史料來源。本文即藉由爬梳清代宮廷的檔案資料、宮廷演出劇本及各類戲曲相關文獻等相關資料,期能瞭解清代宮廷中秋承應戲曲之相關內涵。
    本論文凡五章,來自二方向:一為清代宮廷中秋承應戲曲之外緣背景研究,置於第二、三章;一為《天香慶節》、《會蟾宮》、《丹桂飄香》、《霓裳獻舞》等中秋承應戲曲劇本之內部文本探討,置於第四、五章。本文共分五章,大要如次: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清代宮廷的承應戲曲〉,先以溯源方式介紹清代歷朝廷戲曲管理機構之沿革及其檔案保存狀況,連繫與清代宮廷演戲之關聯,再分析清宮戲曲演出的類型及規模,及宮廷文化中別具華麗風格的戲衣、戲曲圖冊、大小戲臺等戲曲文物;第三章為〈清代宮廷中秋承應戲曲與演出〉,介紹中秋文化發展的歷程及特有的節令風俗及節物,再以現有文獻史料為基底,釐清清代宮廷在中秋節時舉行的相關活動,如祭月、賞月及觀戲等等;第四章為〈清代中秋承應戲的劇本內容〉,此章分就承應祥瑞戲、軸子戲兩部分探討其排場、人物、情節等內容,祥瑞戲舉《會蟾宮》、《丹桂飄香》、《霓裳獻舞》為例,軸子戲則以《天香慶節》為例;次要則探討《天香慶節》在民間流傳情形,進而了解宮廷戲曲對民間戲曲所起的作用與影響。
    末章則為〈餘論〉,歸納之前三章研究整理所成,藉中秋節令承應戲曲窺見清代宮廷戲曲之浩瀚。
Abstract
Opera had not gained its huge popularity until Ching Dynasty. The full flourish of operas had contributed to a diversity of genres and a variety of vocals in Ching Dynasty. These features not only attracted common people’s attention but also became the favor of Ching emperors, especially Emperor Chien-Lung and Ci-Xi Tai Hou. Due to its popularity among royal family, Ching royal court had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scripts, synopses of rehearsals and various opera materials, and these provided resourceful materials for people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s.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Ching Opera to celebrate Mid-Autumn Festival for royal family by viewing scripts and synopses and other materials.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major sections: a) the background of Mid-Autumn Festival- themed Ching Opera in Ching royal court, and b) the opera scripts with Mid-Autumn Festival-themed content such as Tian Xiang Qing Jie, Hui Chan Gong, Dan Gui Piao Xiang, Ni Shang Xian Wu, and etc. 
This study was consisted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ncluded research motives,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second chapter, Ching Opera for royal family, 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department that was in charge of opera programs and maintaining archives, and then associated its function with Ching royal operas.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d genres and length of Ching royal operas in Ching court, and opera materials including gorgeous costumes, graphics, and operas with different length of time. The third chapter, Ching Opera for royal family to celebrat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author illustrated exclusive customs and features generated from Mid-Autumn Festival. Further, the author employed modern methodology to examine Mid-Autumn-themed activities in Ching royal court such as moon worship, moon watch and etc. The forth chapter, Mid-Autumn Festival-themed scripts in Ching Dynasty, wa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operas based on their functions to compare the state arrangement, characters, and plots. Specifically, operas such as Hui Chan Gong, Dan Gui Piao Xiang,and Ni Shang Xian Wu included blessings upon the prosperity of royal family whereas operas such as Tian Xiang Qing Jie which contained specific main themes.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further explored the effect of royal oper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operas in view of Tian Xiang Qing Jie, which had gained huge popularity among the populac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sion, summarize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three chapters,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varieties of Ching Opera in view of Mid-Autumn Festival-themed operas.
參考書目
一、工具書
*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73年10月。
*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宏業書局,1992年9月。
*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10月。
*	唐圭璋編:《全宋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	李升召責任編輯:《故宮珍本叢刊‧清代則例‧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兩種》第28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6月。
*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	〔清〕阿桂等纂修:《八旬萬壽盛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二、專著
*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周語(上)》,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	〔宋〕李昉輯:《太平廣記》,《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	〔宋〕吳自牧:《夢粱錄》,《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	〔宋〕胡仔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外編》,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3月。
*	〔明〕袁中郎:《袁中郎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
*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6月。
*	〔明〕劉若愚:《酌中志》,《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	〔明〕張岱:《陶庵夢憶》,《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	〔明〕 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	〔清〕趙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	〔清〕曹雪芹、高鶚:《革新版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	〔清〕董含:《蓴鄉贅筆》,《明清筆記史料叢刊》,2000年12月。
*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年2月。
*	〔清〕潘宗鼎:《金陵歲時記》,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	〔清〕顧祿:《清嘉錄》,《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
*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
*	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33年3月。
*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4月。
*	王夢生:《梨園佳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72年11月。
*	小橫香室主人編:《清朝野史大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4月。
*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2月。
*	Colin P. Mackerras 著、馬德程譯:《清代京劇百年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8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9月。
*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7月。
*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	王玫罡:《乾隆藝苑攬勝》,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年4月。 
*	陸家驥:《中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	韓廣澤、李岩齡:《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譯編:《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滿文檔案選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	李路陽、畏冬:《中國清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	樸趾源:《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1月。
*	姚偉鈞:《宮廷飲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	謝貴安:《皇室娛樂》,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	翁敏華:《中國戲劇與民俗》,臺北:學海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3月。
*	秦安祿、馮光榮編著:《中國節日及傳說》,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3月。
*	郎秀華:《中國古代帝王與梨園史話》,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1月。
*	廖奔:《中國戲劇圖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8月。
*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8月。
*	趙楊:《清代宮廷演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9月。
*	林永匡、袁立澤:《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	于倬雲主編:《紫禁城宮殿─建築和生活的藝術》,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9月。
*	林劍華:《有禮有數與有年有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12月。
*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3月。
*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月。
*	陶思炎:《中國祥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	王鏡輪:《走進紫禁城》,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6月。
*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0月。
*	杜廣沛收藏,張帆、李樹盛策劃,婁悅撰文:《舊京老戲單》,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2月。
*	鴻宇編著:《中國民俗文話─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
*	蓋國梁:《民俗文化趣談─節慶》,香港:萬里機構,2004年5月。
*	〔民國〕清室善後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10月。
*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	黃克主編:《清宮戲出人物畫》,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
*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1月。
*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3月。
*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0月。
*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1月。
*	陳芳:《花部與雅部》,《國家戲曲研究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1月。
*	聖燁:《話說大清‧同治皇帝私密檔案全揭秘》,臺北: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	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臺北: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	聖燁:《話說大清‧光緒皇帝私密檔案全揭秘》,臺北: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
*	范麗敏:《清代北京戲曲演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5月。
*	萬依、王樹卿、陸燕貞主編:《故宮經典‧清宮生活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9月。
*	裕德齡:《德齡公主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11月。
*	張淑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宮戲曲文物》,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	李寶臣:《禮不遠人──走近明清京師禮制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	金衛東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明清風俗畫》,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2月。
*	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	〔英〕馬戛爾尼原著、劉半農原譯:《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11月。
*	張永和、鈕驃、周傳家、秦華生著:《打開京劇之門》,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三、	學位論文
*	范麗敏:《清代北京劇壇花、雅之盛衰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	曾凡安:《論清代同光時期的戲曲》,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	顏全毅:《清代京劇文學史》,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	鄭慧如:《月宮故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	鄭文佩:《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劉興武:《傳統節日民俗與戲曲文化的傳播》,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	屈萬青:《中國傳統節日與節日詩》,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	肖岸芬:《清代宮廷戲劇研究綜述》,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岳微:《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伶人內廷演戲考證》,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周丰:《歷史衍變下的清宮大戲臺》,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董建春:《中秋文化探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	于莎雯:《宋代中秋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四、	期刊論文
*	朱希祖:〈整理昇平署檔案記〉,《燕京學報》第十期單行本,1931年12月。
*	曹心泉口述、邵茗生筆記:〈前清內廷演戲回憶錄〉,《劇學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5月。
*	朱家溍:〈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	龔和德:〈《穿戴題綱》的年代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	龔和德:〈清代宮廷戲曲的舞臺美術〉,刊於《戲劇藝術》第14期、15期,1981年2、3月。
*	劉乃崇:〈王瑤卿先生傳略〉,《戲曲藝術》,1981年3月。
*	徐扶明:〈明清應時戲〉,《元明清戲劇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
*	劉乃崇:〈懷念大戲曲革新家王瑤卿先生〉,《中國戲劇》,1981年10月。
*	許玉亭:〈從故宮藏《連營寨》戲衣談起〉,《紫禁城》,1986年第2期。
*	張淑賢:〈清宮戲衣材料織造及其來源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	于善浦:〈雍正帝的喜好〉,《紫禁城》1989年第4期。
*	張淑賢:〈清宮御用三大絲織中心簡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
*	張東升:〈清帝東巡與宮廷音樂〉,《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7月。
*	張淑賢:〈從清代宮廷檔案與戲劇文物管窺清代宮廷戲劇〉,存清宮史研究會編:《清代宮史求實》,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	曾師永義:〈明代帝王與戲曲〉,《臺大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
*	丁汝芹:〈由《白帝城》說慈禧看《連營寨》〉,《中國京劇》,1994年5月。
*	楊琳:〈中秋節的起源〉,《尋根》,1997年4月。
*	李玫:〈清代宮廷大戲三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1月。
*	丁汝芹:〈清宮演出的節慶戲〉,《文史知識》,2002年2月。
*	范麗敏:〈《穿戴題綱》的年代問題及劇目研究〉,《中華戲曲》,2004年1月。
*	范麗敏:〈清代內廷花盛雅衰的戲曲承應〉,《四川戲劇》,2004年5月。
*	蕭放:〈中秋節的歷史流傳、變化及當代意義〉,《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
*	么書儀:〈乾隆皇帝與戲曲〉,《紫禁城》第133期,2005年6月。
*	溫顯貴:〈從教坊、南府到昇平署——清代宮廷戲曲管理的三個時期〉,《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
*	陳芳:〈清宮月令承應戲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3月春季號。
*	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3期,2006年春季刊。
*	梁憲華:〈清宮連臺本大戲〉,《文博》,2006年第3期。
*	傅學斌:〈天香慶有節、民間有藏本〉,《中國京劇》,2006年9月。
*	陳芳:〈晚清宮廷崑劇的演出與嬗變〉,《花部與雅部》,《國家戲曲研究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1月。
*	肖岸芬:〈關於清代宮廷戲研究的幾個問題〉,《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四川戲劇》,2007年2月。
*	王寧寧:〈在歷史的終點——清代宮廷樂舞史述〉,《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月。
*	么書儀:〈關於昇平署檔案〉,《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
*	任孝溫:〈虎丘曲會成因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
*	張連舉、周玲:〈論元雜劇中的中秋重陽風俗〉,《深圳職務技術學院學報》第 7卷第1期,2008年。
*	朱家溍:〈清代亂彈戲在宮中發展的史料〉,《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	朱家溍:〈昇平署的最後一次承應戲〉,《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	吳文彬:〈中秋賞月〉,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5期。
五、	其他
*	曾師永義:〈中秋曲會月分明〉,《聯合報》副刊,2001年10月1日。
*	《香港文匯報》副刊C1版,2008年5月3日。
*	傅學斌:〈金烏赤兔舊宮廷(組圖)〉,《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3版,2006年10月13日。
*	傅學斌:〈漫天星宿演故事(組圖)〉,《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3版,2006年12月8日。
*	傅學斌:〈遙想當年應秋節〉,《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3版,2007年10月12日。
*	孫召華:〈清代宮廷戲衣概述〉,發表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網站,http://www.artmuseum.gov.mo/main。
*	趙楊:〈清代宮廷戲曲活動綜述〉,發表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網站,http://www.artmuseum.gov.mo/showcontent2.asp。
*	央視國際:2005年11月15日 11:53 來源:CCTV.com,http://www.cctv.com/。
*	漢語大詞典網路版,http://cd.kd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