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宣蓉
Chen, Shiuan-Rung
論文名稱: 從《萬寶全書》看明清生育文化──以《三台萬用正宗》和《五車拔錦》為探討中心
On the Fertility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from "Wan Bao Quan Shu(萬寶全書)"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萬寶全書》民間日用類書明清生育文化生育歷程胎兒性別控制
外文關鍵詞: “Wan Bao Quan Shu”, popular encyclopedia for daily use, fertility cul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fferent stages of fertility, fetal sex control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中國在婚嫁上,對「生子」一事極為重視,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子嗣與傳宗接代。為了家族的永久延續不輟,對女性來說為其丈夫、夫家生育男性子嗣是天經地義的責任。因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深植在人們心裡,同時影響著庶民大眾的生育文化。明清兩代《萬寶全書》廣為民間普遍使用,內容豐富多樣,性質相當於當今的百科全書,將人們平時關注的、會運用到的日常生活知識或技能收錄其中。本研究以《五車拔錦》與《三台萬用正宗》兩個版本為主要,分析生育相關內容,來探討明清時期庶民大眾的生育文化,了解在孕前、受孕過程的求子的準備與注意事項、懷孕期間和產後婦人與初生嬰兒的健康照護;其次分析不同生育歷程中的胎兒預測與控制方法,了解在各個生育階段重男輕女的觀念,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 matter of “childbirth” is very important in marriage. The main purpose of marriage is to pass on the family line. For the perpetual continuation of the family, it is a natural responsibility for women to bear male offspring for their husbands and their familie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be unfilial, the worst is don’t have offspring.” ar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nd affect the fertility cultur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 “Wan Bao Quan Sh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widely used by the people, with rich and diverse contents, and its nature is equivalent to today's encyclopedia. It includes the daily life knowledge or skills that people usually pay attention to and will u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wo editions of “Wu Ju Ba Jin” and “San Tai Wan Yong Jheng Zong” to analyze the content related to fertility, and to explore the fertility culture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earn about preparations before pregnancy, precautions during conception, and health care for women and newborn babies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 Secondly, analyze the fetal predic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in different reproductive stages,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value the male child only in each reproductive stag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4 第二章 孕前準備與受孕 7 第一節 孕前階段 7 第二節 受孕階段 15 第三章 孕期與產後 27 第一節 孕期安胎 27 第二節 產後照護 38 第四章 性別控制 47 第一節 對象挑選 48 第二節 受孕時機 50 第三節 孕期的性別預測與轉換法 51 第五章 結語 61 參考書目 65 一、史料 65 二、專書 67 三、期刊論文 68 四、學位論文 69

    一、史料
    〔周〕韓非,《韓非子》,〔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漢〕于吉編,《太平經》,〔清〕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漢〕王充,《論衡》,見黃暉撰,《論衡校譯》,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無名氏撰,《漢雜事秘辛》,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漢〕賈誼撰;彭昊,趙勖校點,《賈誼集》,長沙:岳麓書社,2010。
    〔漢〕劉向撰,《列女傳》,《四部備要》第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四部備要》第5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北周〕庚信著,〔清〕,倪璠注,《庚子山集注》,臺北:中華書局,1980。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 版,1973年8月上海第2 次印刷。
    〔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陶弘景;曾召南注譯,《(新譯)養性延命錄》,臺北:三民書局,1997。
    〔隋〕巢元方撰,《諸病源候總論》,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柳宗元撰;〔宋〕韓醇詁訓,《柳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孫思邈著,李錦榮等校譯,《備急千金要方校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唐〕楊上善撰注,《黃帝內經太素》,北京:科學技術文獻,2000。
    〔後周〕王朴撰,《太清神鑑》,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7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楊士瀛所撰;〔宋〕朱崇正附遺,《仁齋直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南:平平出版社,1975。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宋〕趙佶撰,〔宋〕吳禔注,《聖濟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宋〕無名氏撰,《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羅泌;〔宋〕羅苹注,《路史》,成都:巴蜀書社,2000。
    〔宋〕蘇軾撰,孔航禮點校,《蘇軾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
    〔元〕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上海:上海書店,1985。
    〔明〕王文祿,《醫先》(1550),收於《歷代中醫集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明〕袁黃編,《祈嗣真詮》,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萬曆十九年自刻本縮印,1988。
    〔明〕孫一奎,《壽世保元》,收入李世華、王育學主編,《龔廷賢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寇平,《全幼心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萬全著〔明〕蔡朝衣訂,《廣嗣紀要》,收錄於傅沛潘等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萬全著,《萬氏家傳養生四要》,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明〕鄭希賢箋注,《純陽演正浮祐帝君既濟真經》,收入〔明〕周履靖編,《夷門廣牘》,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影書館,1967。
    〔明〕鄭希賢撰,《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義》,收入〔明〕周履靖編,《夷門廣牘》,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影書館,1967。
    〔明〕繆希雍撰,《神農本草經疏》,臺北:臺灣商務,198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新北:俊嘉文化出版社,2012。
    〔明〕《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己亥(27年,西元1599年)孟秋書林余文台梓本。
    〔明〕《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便觀五車拔錦》,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丁酉歲(25年,西元 1597年)孟春月書林鄭氏雲齋繡梓本。
    〔明〕《新刊翰苑廣記補訂四民捷用學海群玉》,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三十五年序潭陽熊沖宇種德堂刊本。
    〔明〕《新板全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四十年建陽劉氏安正堂重刻本。
    〔明〕《鼎鋟崇文閣彙纂士民萬用正宗不求人全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萬曆三十五年潭陽余文臺刊本。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1983。
    〔清〕西泠狂者,《載花船》,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5。
    〔清〕汪志伊輯,《荒政輯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合肥:黃山書社,2009。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出版社,2002。
    〔清〕張志聰集註,《黃帝內經素問集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張曜孫纂輯,包興言增訂,《重訂產孕集》,收錄於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第27 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情隱先生編,《肉蒲團》,臺北:臺灣大英百科,1995。
    〔清〕葉德輝輯,《玉房秘訣》,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蔣伊,《蔣氏家訓》,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蔣延錫等奉勅編校,《古今圖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34。
    〔清〕道光朝《福建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日〕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二、專書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會,1962。
    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寺田隆信,張正明等譯,《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業,1997。
    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13。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楊育周編著,《傷寒雜病論解析》,臺北:旺文社出版社,2001。
    鄭曉江主編,《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蕭旭著,《淮南子校補》,新北:花木蘭文化,2014。
    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三、期刊論文
    丁威仁,〈唐代醫書的房中思想──以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房中補益》為研究主軸〉,《國立屏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4期(2019)。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及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41 期(2003)。
    王美英,〈明清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溺女問題初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6期(2006年11月)。
    王鴻泰,〈明清感官世界的開發與慾望的商品化〉,《明代研究》第18期(2012年6月)。
    王鴻泰,〈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嘗與情藝生活的經營〉,《新史學》第2期(2013年6月)。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2份(1997年6月)。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第4期(2002年12月)。
    江達智,〈明清時期庶民的生育文化──以《萬寶全書》為例〉,收錄於《傳統中國生育禮俗中的性別控制》,臺北:博洋文化出版社,2016年。
    吳靜芳,〈明代男性求子的醫療文化史考察:以種子方為例〉,《成大歷史學報》第 49 號(2015)。
    何兆華,〈明清時期祖先畫像中官服之研究〉,《美育》,99期(1998年9月)。
    宋運娜、王明政,〈由《金瓶梅》領略晚明女性生育民俗〉,《甘肅高師學報》第4期(2013)。
    程柏安,〈蘇東坡詩文與宋代殺嬰棄嬰風俗〉,《咸寧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1998年11月)。
    楊正泰,〈略論明清時期商編路程圖記〉,《歷史地理》第 5 輯(1987)。
    劉耀,〈從日用類書看晚明民間社會的醫療理念──以「醫學門」「養生門」為中心〉,《西南大學學報》第46卷,第5期(2020年9月)。
    韓大成,〈明代徽商在交通與商業史上的貢獻〉,《史學月刊》第4期(1998)。
    古井俊仁,〈路程書の時代〉,收入於《明末清初の社會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
    本田精一,〈『三台萬用正宗』算法門と商業算數〉,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23號(1995)。
    坂出祥伸,〈明代「日用類書」醫學門〉,《文學論集》47卷3號(1998)。
    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日本教育史學》1 號(1958)。

    四、學位論文
    王蘭,〈明清情色小說中性表現的品格及意義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吳靜芳,〈「積善」與「用藥」:明代求子方法的傳播與應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
    吳成,〈明清通俗小說中的生育書寫〉,金華:浙江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沈根花,〈明清民間知識讀物研究──以日用雜書為例〉,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胡彩萍,〈論養胎與安胎的食藥忌宜〉,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文釗,〈明代日用類書中的醫學知識探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劉婷玉,〈宋代棄嬰習俗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潘詩霞,〈傳統產後調護理論與方法的文獻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盧嘉琪,〈清代廣嗣思想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