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清慧 Wu, Ching-Huei |
|---|---|
| 論文名稱: |
從廣電自由的憲法保障探討公共電視的組織與結構問題 A Study of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bout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based on Freedom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5 |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法 、公共廣電集團 、公視基金會 、廣電自由 、基本權主客觀功能面向 、公法人 、行政法人 、行政法人法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ublic Television Act,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freedom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the fun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as subjective rights and objective guarantees, public legal person,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Ac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50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廣電媒體的體制建立與運作,從早期由國家掌握一切資源,黨政軍色彩濃厚的背景,到後來隨著政經社會各方面的改革開放,媒體產業逐漸集團化,出現少數財團寡占的現象,廣電體系喪失意見的多元性與均衡性,卻也因此促成公共電視的誕生。公共電視艱辛的建台歷程,呈現政府與民間對於公共電視的相異想像,而公共電視強調獨立自主的特性,也使得國家在公共電視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角色定位上的難題。多年來,我國的公共電視已從單一的電視台,發展成為包含多個電視台與頻道的「公共廣電集團」,然而,規範公共電視成立、組織與營運的「公共電視法」,不僅無法因應黨政軍退出媒體後,所成立的公共廣電集團的運作,甚至引來國家力量的不當干預,與公共電視成立的宗旨背道而馳,只能透過通盤檢討、修正公共電視法,才可獲得徹底的解決。
本論文嘗試從憲法出發,探究公共電視在我國廣播電視體制上的特殊地位,藉由探尋與公共電視最相關的基本權─廣電自由的憲法保障,建構廣電自由在基本權主客觀面向的功能,並聚焦在公共電視的組織與結構問題的探討,包括我國公共廣電集團目前的經營者─公視基金會的組織定性、公視基金會內部治理機構與外部監督機制,其形成方式與彼此的互動關係,除了借鏡英國、德國及美國發展公共電視的經驗,並藉由比較我國於2011年4月公布施行的「行政法人法」,及觀察我國第一個成立的行政法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運作現況,分析公視基金會改制為公法人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以擘劃公共電視未來發展的藍圖。最後檢視行政院院會於2014年4月通過的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關於公視基金會組織與結構的相關問題,評析其修正方向及利弊。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aiwan were established and opera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early days. As time goes by, with revolution in politics and every aspects of the society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parties are forbidden to invest in media busines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ownership rights of the media become controlled by a few financial groups, so the variety and balance of opinions and information are lost, but that also induces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Because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lays emphasis on its independent and autonomous characteristic, it makes the government being in a dilemm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Nowadays,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is growing up to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which contains several channels and televisions. However, the law which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ublic Television Act" is fallen behind, even causes invas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solve problems which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aces is to amend "Public Television Act" thoroughly and properly.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in Taiwan's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ystem. By searching the related fundamental right about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in Taiwan's Constitution--"freedom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this essay tries to construct the fun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as subjective rights and objective guarantees, and lays the focus on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bout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includes the character, inner government and outer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who is the present operator of 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Besid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ference.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lso analyze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ies Act", which was annouced in 2011.04.27.,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shall be transformed to public legal person or not. In this part, the first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in Taiwan--"National Chiang Kai-Shek Cultural Center" will be an important observed target. Finally, this essay will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the amended draft of "Public Television Act"(2014.04.10.adopted by Executive Yuan), in which relates to th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bout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壹、中文部分
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追求共好:新世紀全球公共廣電服務》,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教基金會,2007年8月。
王振寰,〈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收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5月,頁77-128。
石世豪,〈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64號解釋:論廣播電視自由之客觀法與基本權利雙重性質〉,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踐(第二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頁377-438。
石世豪,〈我國傳播媒體管制體系的通盤調整:創造專業自主與公共監督「雙贏」的新架構〉,收於:劉麗芳主編,《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政大傳研中心,2002年1月,頁139-182。
石世豪,〈公共廣播電視內部自由及其財務配套:論我國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財務相關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70期,2009年7月,頁5-20。
江嘉琪,〈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2004年3月,頁1-16。
江嘉琪,〈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法令月刊》,57卷6期,2006年6月,頁27-36。
向奕蓓/林宜貞/邱鈺婷/羅世宏,〈公廣集團、公共化及公共電視法修法歷程大事紀〉,《廣播與電視》,29期,2008年10月,頁169-178。
谷玲玲研究主持,《我國公共電視體制之政策定位與治理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10年6月。
谷玲玲/劉幼琍,〈我國公共電視體制的現況與未來〉,《廣播與電視》,32期,2011年6月,頁109-139。
谷玲玲/李秀珠,〈從美國及韓國經驗檢視台灣公共電視的未來走向〉,《廣播與電視》,33期,2011年12月,頁1-22。
李惠宗,《憲法要義》,5版,台北:元照,2009年9月。
李建良,〈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制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84期,2002年5月,頁43-59。
李建良,〈農田水利會相關問題探析:公法人制度在我國的實務與理論〉,收於:葛克昌/林明鏘主編,《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編委會,2003年3月,頁107-162。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175-210。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行政法入門》,3版,台北:元照,2006年1月。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期,2011年2月,頁38-50。
李念祖,〈廣播電視法修正立法關於接近使用傳播媒體權論:淺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六四號解釋〉,《法令月刊》,46卷2期,1995年2月,頁21-25。
李倩婷,《從獨立性觀點論我國公共電視體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4年6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台北:自刊,2004年6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11版,台北:自刊,2010年10月。
吳美儀,〈公設財團法人之管理與改制之可行性分析〉,《世新法學》,2期,2005年5月,頁29-66。
何宗翰,《從公共電視的任務探討其應有的組織架構與財政配置:以德國公共廣電法制為借鏡》,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子儀,〈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1999年9月,頁61-131。
林子儀,〈論接近使用傳播媒體權〉,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1999年9月,頁229-259。
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收於: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2002年12月,頁103-179。
林子儀/劉靜怡,〈廣播電視內容之規範與表現〉,收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5月,頁131-216。
林三欽,〈中正文化中心組織改制問題初探:兼論其行政法人化之展望〉,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5年1月,頁163-203。
林三欽,〈行政法人與公設財團法人〉,《月旦法學教室》,78期,2009年4月,頁14-15。
林三欽,〈行政法人作為行政組織改造之選項〉,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組織與人事行政法制之新發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10年9月,頁91-137。
林明鏘,〈公營事業組織民營化之法律問題:以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10月,頁30-47。
林東泰,〈邁向媒體自律:NCC廣電監理新政策〉,收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台北:巨流,2009年6月,頁363-385。
林桓研究主持,《公設財團法人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5年8月。
周志宏,〈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與獨立機關的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37期,2006年10月,頁5-24。
周宇修,《論公共廣電集團制度之建構:以平等使用媒體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周炳全,《論人民媒體近用權之理論與實踐:以有線電視近用頻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洪瓊娟,〈廣電開放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收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台北:巨流,2009年6月,頁23-41。
翁秀琪,〈台灣的地下媒體〉,收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5月,頁441-517。
翁秀琪,〈公共媒體如何問責:以台灣的公廣集團為例〉,《新聞學研究》,96期,2008年7月,頁187-211。
翁曉玲,〈新聞報導自由與人格權保護:從我國與德國釋憲機關對新聞報導自由解釋之立場談起〉,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85-113。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6版,台北:元照,2008年10月。
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四八八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54期,1999年11月,頁153-160。
許宗力,〈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雜誌》,57期,2000年2月,頁26-39。
許宗力,〈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於: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2002年12月,頁239-267。
許宗力,〈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教室》,4期,2003年2月,頁80-88。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2007年1月,2版,頁181-206。
許宗力,〈再論機關的法人化〉,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台北:元照,2007年1月,頁489-513。
許育典,〈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0卷1期,2008年7月,頁1-60。
許育典,《憲法》,6版,台北:元照,2013年2月。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2版,台北:元照,2013年5月。
莊國榮,〈廣播電視產業的集中化及其管制〉,收於:劉麗芳主編,《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政大傳研中心,2002年1月,頁51-96。
莊國榮,〈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添加附款方式管制媒體集中化之研究〉,收於: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九)》,台北:台灣法學會,2013年12月,頁93-128。
陳信聰,〈黑手伸進公視?修改公共電視法,刻不容緩〉,《司法改革雜誌》,70期,2009年3月,頁46-49。
陳炳宏,〈電視服務產業的流變:政經勢力的消與長〉,收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台北:巨流,2009年6月,頁43-76。
陳淑芳,〈國家管理財團法人權限之劃分與歸屬〉,《法令月刊》,59卷5期,2008年5月,頁42-61。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8月,頁235-272。
陳愛娥,〈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及公法人〉,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2000年12月,頁247-261。
陳耀祥,〈論廣播電視自由〉,《法學講座》,28期,2004年7月,頁1-12。
陳耀祥,〈論公共電視之節目自由與財務保障〉,《月旦法學雜誌》,170期,2009年7月,頁58-74。
陳郁秀,《行政法人之評析:兩廳院政策與實務》,台北:遠流,2010年2月。
張文貞,〈行政法人與政府改造:在文化與理念間擺盪的行政法〉,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5年1月,頁129-161。
張立群,《數位匯流下通訊事業的通訊傳播自由保障與管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1月。
張永明,〈大眾傳播自由權之憲法基礎〉,收於:氏著,《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永然文化,2001年1月,頁13-89。
張永明,〈德國傳播法律體系的演進與特色〉,收於:氏著,《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永然文化,2001年1月,頁205-237。
張永明,〈傳播生態變遷下的傳播自由與媒體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70期,2009年7月,頁43-57。
張正修,〈國內廣電法制之分析與批判:以「廣播電視法」、「公共電視法草案」為探討對象〉,收於:江文瑜主編,《媒體改造與民主自由》,台北:前衛,1994年9月,頁213-253。
張訓嘉,〈有線電視之管理與新聞自由〉,《全國律師》,9卷5期,2005年5月,頁3-31。
張嘉尹,〈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29-70。
張嘉尹,〈失序媒體與鐵腕行政〉,《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4期,2005年9月,頁63-67。
張嘉尹,〈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2003年2月。
葉俊榮,〈全球脈絡下的行政法人〉,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5年1月,頁3-13。
彭芸,《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廣播電視基金,1994年11月。
馮建三,〈公共電視〉,收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5月,頁108-145。
馮建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唐山,1995年2月。
黃如妤,《國家、社會與媒體政策: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化政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黃錦堂,〈德國機關「分權化整體責任」改革之研究:兼論我國行政法人的設計〉,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5年1月,頁15-80。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論》,台北:自刊,2005年5月。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台北:元照,2006年10月,3版,頁241-298。
黃煌雄/黃勤鎮,《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監察院編印,2005年1月。
黃靖雯/朱耀明,〈從英國政署經驗檢視我國行政法人制度:以蘇格蘭文物署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之比較為例〉,《立法院院聞》,33卷10期,2005年10月,頁54-67。
曾國峰,〈公視自籌款經費短缺對節目產製的影響〉,《廣播與電視》,29期,2008年12月,頁29-62。
詹鎮榮,〈自治組織之變革與趨勢:「行政法人」在地方自治團體發展之可能性〉,收於:氏著,《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台北:元照,2005年9月,頁219-264。
詹鎮榮,〈變遷中之行政組織法:從「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到「組織最適誡命」〉,收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組織與人事行政法制之新發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10年9月,頁1-51。
管中祥,〈台灣媒體改造運動的歷程與展望〉,收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台北:巨流,2009年6月,頁279-310。
蔡文健,《從通訊傳播基本權檢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4月。
蔡德揚,《從憲法廣電自由論我國公共電視之組織與財政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月。
劉昌德,〈台灣商營電視節目內容管制的演變:結構去管制下的「內容再管制」〉,《廣播與電視》,26期,2006年1月,頁77-116。
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台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2001年9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媒體類型規範與民主政治〉,《月旦法學教室》,42期,2006年4月,頁34-44。
劉靜怡,〈我看公共電視爭議〉,《台灣法學雜誌》,121期,2009年2月,頁19-21。
鄭瑞城,〈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收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1993年5月,頁3-73。
賴森本/許哲源,〈行政法人監督機制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16期,2005年1月,頁77-94。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25卷3期,頁27-54。
薛心鎔,〈有線電視變成一個大怪物了嗎?〉,《新聞鏡周刊》,392期,1996年5月,頁6-9。
鍾起惠,〈台灣電視節目品質:擺盪於創造性毀滅與重生的歷程〉,收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台北:巨流,2009年6月,頁103-123。
魏玓,〈公共廣電的管制問題:並試論我國公共廣電集團與NCC之(可能)關係〉,《中華傳播學刊》,10期,2006年12月,頁3-25。
魏玓,〈公視改朝換代低調,集團發展前景未卜〉,《目擊者雙月刊》,62期,2008年1月,頁8-9。
魏玓,〈公共廣電機構治理初探:原則、課題與機制〉,《廣播與電視》,29期,2008年12月,頁1-27。
魏玓/林麗雲,〈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收於:媒改社/劉昌德主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新北市:巨流,2012年6月,頁1-29。
羅世宏,〈打造台灣叫好叫座的公共廣電空間:以英國BBC公共廣電集團為例尋求國有化與私有化的平衡點〉,《目擊者雙月刊》,18期,2000年7月,頁69-73。
蘇蘅,〈公民VS.消費者:媒體近用與普及服務〉,收於:劉麗芳主編,《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政大傳研中心,2002年1月,頁97-138。
貳、外文部分
Brand, Torsten:Rundfunk im Sinne des Artikel 5 Abs.1 Satz 2 GG : eine Analyse der Reichweite des verfassungsrechtlichen Rundfunkbegriff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neuerer medialer Angebotsformen, Berlin: Duncker&Humblot 2002.
Fechner, Johannes:Die Aufsicht über den Privatrundfunk in Deutschland, Berlin: Duncker&Humblot 2002.
Frye, Bernhard:Die Staatsaufsicht über die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Berlin: Duncker&Humblot 2001.
Palzer, Carmen:Germany, in:IRIS Special:Th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Culture, 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 Strasbourg 2007, p.39-48.
Prosser, Tony:United Kingdom, in:IRIS Special:Th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Culture, 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 Strasbourg 2007, p.103-113.
參、網路資料
李惠仁,〈「那些年,他們搞垮了公共電視?」之董事難產事件簿〉,2012年12月29日,http://we-report.org/node/269/report(最後瀏覽日:2015/5/23)。
林靖堂,〈五年公視爭議史話說從頭〉,2013年7月23日,http://mediawatch.org.tw/node/4236(最後瀏覽日:2015/5/24)。
張大春,〈漢寶德的投降主義才應該壽終正寢〉,2012年8月23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823/34459503/(最後瀏覽日:2015/6/27)。
陳炳宏,〈藍綠哪黨肯放過公視,請舉手!〉,2010年10月8日,http://pxc24.blogspot.tw/2010/10/blog-post.html(最後瀏覽日:2015/7/1)
新頭殼newtalk,〈脫離公廣集團,原民台慶祝獨立營運〉,2014年1月17日,http://history.n.yam.com/newtalk/life/20140117/20140117059812.html(最後瀏覽日:2015/5/11)。
漢寶德,〈該考慮公視的存廢了〉,2012年8月20日,http://www.npf.org.tw/post/1/11244(最後瀏覽日:2015/6/27)。
台灣公廣集團TBS:http://www.tbs.org.tw/(最後瀏覽日:2015/5/2)
英國廣播協會BBC:http://www.bbc.co.uk/(最後瀏覽日:2015/5/3)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http://www.pbs.org/(最後瀏覽日:2015/5/7)
德國公共廣播電視聯盟ARD:http://www.ard.de/home/intern/ARD_Intern_Startseite/84050/index.html(最後瀏覽日:20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