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涵詩 Huang, Han-Shih |
---|---|
論文名稱: |
疫情衝擊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模式及展演因應之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Models and Performance Adaptations of the Weiwuying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under the Impact of Epidemic |
指導教授: |
施德玉
De, Yu-S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表演藝術行政 、劇場營運模式 、藝文節目策劃 、疫情下藝文營運 |
外文關鍵詞: | Wei-Wu-Ying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Performing Arts Administration, Theater Operation Models, Arts and Cultural Program Planning, Cultural Institu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e Pandemic |
相關次數: | 點閱:17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這個迅速變遷的社會,「表演藝術」是文化以及社會的縮影,不但可做為一項觀察當代文化的指標,也可以成為形塑新世紀文化的起點。在日益成熟的今日,地球村世界已成為人們的共同目標,而「藝術」則是超越語言藩籬的最佳利器。一個國家能夠擁有國家級的藝術場域,不但可以提供本國國人觀摩具有國際水平的節目以激發創作能量與思考,還可以帶動區域性的發展,加上政府的幫忙與政策推動,不僅能夠提升人民文化素養還可以藉由藝術與世界接軌,國家、人民一齊共享共榮。不過長久以來臺灣於文化藝術的發展上一向有「重北輕南」之勢,雖然南部地區是臺灣開發最早也最具古老文化氣息的區域,但新的、現代化的文化設施極少設立在南部,也造就南北文化建設方面逐漸失衡的情況。不過在近年來因政經環境的變遷,政府於南部各項文化產業予以重視,除了興建大型展演空間,也設立許多推動文化建設方面的專業單位,在拉近南北文化藝術的差距有實質上的貢獻。
本文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稱:衛武營)之探討主軸,先以歷時性的方式梳理其體制歸範,並從中闡述行政院成立文化部以及行政法人的願景與目標,全面性地探討衛武營其成立沿革。再者,筆者整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所包含的三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統整出各自行政組織架構,進而比較衛武營與其他兩座場館在節目策劃上之異同。以凸顯衛武營之特色,並以此做為本研究之背景。本研究於2019年至2022年新型冠狀病毒來臺、疫情肆虐至疫情趨緩的這四年做為研究時程。首先以2019年一月至十二月歸類為「疫情前」;再來以2020年一月至2021年十二月做為「疫情中」;以及2022年一月至十二月稱之為為「疫情後」,以上述三個時段做為主要研究時程,對於「疫情前」、「疫情中」與「疫情後」政府在特殊時期所頒布的政策之下,衛武營為因應措施,特別轉換營運型態,以示調整展演活動之營運策略,做為主要研究內容。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ei-Wu-Ying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Wei-Wu-Ying), adopt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trace its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o articulate the vis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ts administrative agenc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Wei-Wu-Ying's establishment history is provided. Furthermor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national-level performing arts centers under the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 (NPAC), comparing the program planning approaches of Wei-Wu-Ying with the other two venues to highlight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spans the years 2019 to 2022, a period encompassing the arrival of COVID-19 in Taiwan, the peak of the pandemic, and its gradual subsidence. This timelin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or analysis: "Pre-pandemic"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Pandemic period"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and "Post-pandemic"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 Using these phases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se distinct periods and Wei-Wu-Ying'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 adaptation of performance strategies as responses to these policies, forming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一、專書著作
魏啟林。《政府再造運動》。臺中:晨星,2000年,2月。
洪惠瑛。《藝術管理》。臺北:揚智,2002年。
朱宗慶。《行政法人對文化機構營運管理之影響: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行政法人為例》。臺北:傑優文化,2005年10月。
樓永堅等。《藝術產業,行銷個案集第一輯》。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8月。
蔡東源。《文化行政通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理查・考夫(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徐子超譯。《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上》(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理查・考夫(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徐子超譯。《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下》(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詹姆斯・海布倫(James Heilbrum)、查爾斯・蓋瑞(Charles M. Gray)共同編著,郭書瑄、嚴玲娟譯。《藝術・文化經濟學》(The Econmics of Art and Cultur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
朱宗慶。《法制獨角戲-話說行政法人》。臺北:傑優文化,2009年。
林朝號。《藝起南方-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建實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2009年12月。
陳郁秀。《兩廳院經營誌-臺灣表演藝術文創產業實務案例》。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0年2月。
陳郁秀。《行政法人之評析-兩廳院政策與實務》臺北:遠流,2010年。
夏學理等。《文化行政》。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夏學理等。《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
夏學理。《展演機構營運績效管理》。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盧本善。《衛武營揚-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口述歷史》。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2016年。
周一彤。《劇場經營管理》。新北:揚智文化,2018年11月。
徐亞英、廖倩慧。《築音賦聲-建築聲學徐亞英的六十年構築》。臺北: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
張耀文:《文化創意-產業、就業與創業》。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5月。
二、期刊論文
黃碧端。〈推動籌設文化部的基本構想〉。《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3期,(2009年6月)。頁94-96。
朱宗慶。〈行政法人運作的再思考〉《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3期(2009年6月)。頁22-31。
李秋玫。〈開創先鋒,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62期(2014年10月)。頁108-109。
盧家珍、林韶安。〈整合北中南三場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紮根土地放眼國際開啟臺灣表演藝術的新座標〉。《PAR表演藝術雜誌》 第264期(2014年12月)。頁70-71。
黎家齊、李秋玫、李育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三場館到位,表演藝術邁入新紀元〉。《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09期(2018年9月)。頁120-123。
陳樹熙。〈轉型行政法人,要「轉」成什麼「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21期(2019年9月)。頁11。
李天申。〈為何商業化?行政法人臺南市美術館之組織環境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74期(2022年6月)。頁69-98。
三、學位論文
朱宗慶。〈行政法人對文化機構營運管理之影響,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行政法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2005年。
陳鄉怡。〈行政法人化對臺灣公立交響樂團的可能性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曾姵佳。〈從利害關係人觀點探討-衛武營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之執行〉。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吳函殷。〈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績效管理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所,碩士論文,2017年8月。
蕭羽廷。〈臺中國家歌劇院品牌策略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志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外租節目評選機制之探索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李毓麟。〈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對社區影響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7月。
伊乃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行政法人董事長制與課責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7月。
郭詠萱。〈誰的歌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之營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年。
四、計畫書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研究計畫〉。《籌建國家級多功能劇場興建與營運研究規劃》。2003年6月。
臺灣技術劇場協會。〈九十四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委託計劃〉。《衛武營表演藝術新工廠建議案『衛武營營房整修為展演藝術空間前期規劃』成果報告書》。2006年3月。
五、網路資料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網址:https://www.npac-ntch.org/npac/zh/(檢索日期:2024年2月2日、8月4日、10月16日、11月12日)。
衛生福利部。網址:https://covid19.mohw.gov.tw/ch/cp-4822-54031-205.html(檢索日期:2024年4月14日、7月16日)。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網址:https://www.npac-weiwuying.org/programs/5cf4ff6035280d0006283459?admin=true(檢索日期:2024年5月28日、6月12日、8月12日、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