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高維志 Gao, Wei-Zhi |
|---|---|
| 論文名稱: |
繞道巴黎:當代臺灣詩學中「法式批評」的闡發 Detour from Paris: A Study of French-Inspired Perspectives on Poetic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8 |
| 中文關鍵詞: | 當代詩學 、現代詩 、法國新批評 、批評意識 、熊秉明 |
| 外文關鍵詞: | Contemporary Poetics, Modern Poetry, La Conscience Critique, Nouvelle Critique, HSIUNG Ping-M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2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詩學領域中,有一群詩人、學者們因為負笈求學、旅居生活等緣故,因而「繞道巴黎」,透過他們法國經驗對中文現代詩的闡發,開展出多樣的詩學成果。本文藉喬治.布萊《批評意識》(La Conscience Critique),把握法國新批評(nouvelle critique)論者們的觀念。回顧幾位英美新批評理論濫觴時期發展新詩評論的學者:李英豪、顏元叔、葉維廉、張漢良;覃子豪、胡品清、莫渝翻譯法國現代詩,並以其「求新」的觀點期待中文現代詩;轉譯的法國理論方面,則以精神分析理論分析現代詩的楊小濱和劉紀蕙為例,以前述三個面向作為開啟主要討論的前情。其後,分別對各位詩人、詩論家之「詩學」逐一分析討論,包括長居法國,身兼詩人、哲學家、藝術家等多樣身份的熊秉明,以其獨門方法分析余光中、林亨泰和顧城之詩;學院中闡釋法國文學理論並運用於批評當代詩的學者如:何金蘭爬梳法國「文學社會學」系統和衍繹羅蘭.巴特理論、蔡淑玲圍繞克莉絲蒂娃「宮籟」(Chora)概念的詩學發展、萬胥亭深入德勒茲理論面向當代社會多元面向的文化批評等;以及《現在詩》主編群的阿翁和夏宇,二人在當代視野下,個別開創不同「詩學」的可能性。本文揀選六位具備「繞道巴黎」經驗的詩人、學者們,尋索其對當代詩的分析、詮釋和呈現,於當代視野下開展出「法式批評」脈絡的詩學景觀。
In contemporary poetics, there are poets and scholars who “Detour from Paris” due to studying or sojourn. They inspired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ry through French experiences and grew a diversity. This survey noticed the relevance among critics and authors in criticism, seizing the concept of nouvelle critique theorists through Georges Poulet’s La Conscience Critique. Then we retrospect to several scholars: Li Ying-Hao, Yen Yuan-Shu, Yip Wai-Lim and Chang Han-Liang, who developed criticisms on modern poetry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riticism; Qin Zi-Hao, Hu Pin-Chin and Mo Yu, the French poetry translators holding expectation to Chinese modern poetry with Innov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theory, we take Yang Xiao-Bin and Liu Chi-Hui, who analyzed modern poetry with Psychoanalysis, for example, to start the main discussion with dimensions mentioned above. Afterwards, we discuss some poets, critics and their poetics, including Hsiung Ping-Ming, a poet, philosopher and artist sojourned in France, and analyze Yu Guang-Zong, Lin Heng-Tai and Gu Cheng’s poetry in his way. There are scholars explaining French literature theories and applying them on poetry criticism. Ha Kim-Lan analyzed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nd derived Roland Barthes’s theory. Tsai Shu-Ling developed poetics with Julia Kristeva’s “Chora.” Wan Hsu-Ting made criticism facing social multidimensions with Gilles Deleuze’s theory. Yung Man-Han and Hsia Yu, editors of Poetry Now, innovated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in Poetic under contemporary vision. This article selects six poets and scholars who Detour from Paris, searching for their interpretation to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the landscape expanded with the context of nouvelle critique.
王文興。1996。〈波德萊爾禮讚〉。《中國時報》(1996.08.12),19版。
巴特。1997。《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臺北:桂冠。
巴特。201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劉森堯譯;林志明審訂。臺北:麥田。
王智明。2014。〈冷戰人文主義:顏元叔及其批評實踐〉。《中外文學》43.1(2014): 121-168。
王智明。2021。《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新北:聯經。
尼采。2020。《不合時宜的沈思》。李秋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布萊。2002。《批評意識》。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北島。1987。《北島詩選》。廣州:新世紀出版社。
本雅明。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
朱天。2018。《虹橋與極光:紀弦、覃子豪、林亨泰詩學理論中的象徵與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朱利安。2005。〈由希臘繞道中國,往而復返:基本主張〉。林志明譯。《輔仁大學第二屆漢學國際研討會「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法國貢獻」論文集》。新北:輔大,頁71-87。
朱利安。2013。《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卓立、林志明譯。臺北:五南。
朱利安。2018。〈讓我們捍衛文化資源〉。卓立譯。《成大校刊》260(2018.09):78-87。
貝甘。1999。〈文學批評的作用〉。《波佩的面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英豪。1966。《批評的視覺》。臺北:文星。
李瑞騰。1996。〈六十年代臺灣現代詩評略述〉。《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頁265-279。
余光中。1986。《蓮的聯想》。臺北:水牛。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何金蘭(尹玲)。2007。《髮或背叛之河》。臺北:唐山。
何金蘭。2011。《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沙特。1980。《沙特文學論》。劉大悲譯。臺北:志文。
克莉斯蒂娃。2003。《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新北:桂冠。
克莉斯蒂娃。2016。《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莉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祝克懿、黃蓓編譯。北京:三聯書店。
林巾力。2010。〈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39.4(2010.12): 85-133。
林巾力。2014。〈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5(2014.02): 123-154。
林亨泰。1959。〈風景No.2〉。《創世紀》13期(1959.10):75。
阿甘本。2017。《裸體》。黃曉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2012。《詩學》。劉效鵬譯。臺北:五南。
波特萊爾。1973。《巴黎的憂鬱》。胡品清譯。臺北:志文。
波特萊爾。2002。《1846年的沙龍: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孟樊。1998。《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紀弦。1956。〈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1956.02)。
胡品清。1962。《胡品清譯詩及新詩選》。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
胡品清。1970。《仙人掌》。臺北:三民。
胡品清。1973。《巴黎的憂鬱》。臺北:志文。
胡品清。1976。《法蘭西詩選》。臺北:桂冠。
胡品清。1984。《另一種夏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胡品清。1987。《夢幻組曲》。臺北:水牛。
胡品清。1998。《法國文學賞析》。臺北:書林。
胡品清。2000。《法蘭西詩選》。臺北:桂冠。
胡品清。2006。《砍不倒的月桂》。臺北:九歌。
洪淑苓編。2016。《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2胡品清》。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
柯慶明。1987。《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
幽蘭(Yolaine Escande)。2013。〈法國的中國哲學——在美學與藝術的視野下〉。《漢學研究》31:2(2013.06):153-176。
高友工。2011。《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高維志。2017。〈從「間距」試探詩之「未思」:論《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的編選形式實驗〉。《中山人文學報》42(2017.01):47-70。
翁文嫻。1991。《光黃莽》。臺北:自行出版。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
翁文嫻。2001。《巴黎地球人》。臺北:大地出版社。
翁文嫻。2002。《臺北市文化快遞9月號》。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翁文嫻主編。2006。《現在詩04:行動詩學文件大展》。臺北:唐山。
翁文嫻。2007。〈《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2007.09): 121-148。
翁文嫻。2009a。〈「抒情」之外的開展——林亨泰知性即物美學之探討〉,《看似尋常,最奇嶇——林亨泰詩與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五南。
翁文嫻。2009b。〈抒情傳統的變體及其現代性發展——牟宗三文字的詩性理解〉,《鵝湖月刊》423(2009.09): 42-52。
翁文嫻。2010a。〈李白詩文體貌之透視〉。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8-13。新北:花木蘭。
翁文嫻。2010b。〈西方美學與臺灣詩壇之連結——簡政珍詩學評析〉。《臺灣詩學學刊》16(2010.12): 217-234。
翁文嫻、黃梁對談。2011。〈詩學對話——詩與詩的行動能力〉。《創世紀》169(2011): 155-160。
翁文嫻。2013。〈從詩的特性看遙遠思維「融合」之可能——波德萊爾與《詩經》的相遇〉,《詩與思》1(2013.10): 40-47。
翁文嫻。2013a。〈法國詩人傑閎.格庵專訪〉。《世界文學5》頁139-154。臺北:聯經。
翁文嫻。2013b。《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
翁文嫻。2015a。〈「出神」與「凝注」——詩人的心怎麼會去得這樣遠〉。《臺灣文學研究》8(2015.06):191-220。
翁文嫻。2015b。〈夢的起源、詩的發展動能、假語法〉。《香港文學》336(2015.06):73-80。
翁文嫻。2015c。〈內在戲劇的靈動性、詩是一種靈召的數學〉。《創世紀》184(2015.09):150-154。
翁文嫻。2015d。〈不露痕跡的傳統——《臺灣當代詩選》序〉。《詩與思》2(2015.08):21-26。
翁文嫻。2016。〈有沒有一種葉維廉詩學?——叩問台大出版《晶石般的火焰》〉。《文訊》367(2016.05):118-119。
翁文嫻。2018。〈自法國哲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追探——也斯在中國詩學上打開的「間距」效果〉。《臺大中文學報》63(2018.12):155-190。
翁文嫻。2019a。〈《現在詩》——詩是一個動詞〉。《兩岸詩》4(2019.06.09):134-139。
翁文嫻。2019b。〈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概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成大中文學報》66(2019.09):191-232。
翁文嫻。2020。《間距詩學》。臺北:開學文化。
夏宇。1984。《備忘錄》。臺北:自印出版。
夏宇。1991。《腹語術》。臺北:唐山。
夏宇。1995。《摩擦.無以名狀》。臺北:唐山。
夏宇。1999。《Salsa》。臺北:唐山。
夏宇主編。2003。《現在詩02:來稿必登》。臺北:唐山。
夏宇。2007。《粉紅色噪音》。臺北:田園城市。
夏宇。2011。《詩六十首》。臺北:自行出版。
夏宇主編。2012。《現在詩09:劃掉劃掉劃掉》。臺北:心靈工坊。
夏宇。2013。《88首自選》。臺北:夏宇。
夏宇。2014。《88首自選》(三版)。臺北:夏宇。
夏宇。2016。《第一人稱》。臺北:夏宇。
夏宇。2019。《羅曼史作為頓悟》。臺北:不在場工作室。
夏宇。2020。《脊椎之軸》。臺北:不在場工作室。
班雅明。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張旭東、魏文生譯。臺北:城邦文化。
海德格。2004。《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
秦海鷹。2016。〈羅蘭.巴特與法國新批評之爭〉。《中國文藝評論》(2016年,第11期)。頁47-53。
康士林。1990。〈葉維廉訪問記〉。《中外文學》19.4(1990.09): 92-103。
陳三井。2008。《法蘭西驚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陳允元。2017。〈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在戰前臺灣的傳播與再生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
陳芳明。2012。《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陳柏伶。2013。〈先射,再畫上圈:夏宇詩的三個形式問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政彥。2011。《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
陳俊榮。2015。〈張漢良的新批評〉。《臺灣文學學報》27(2015.12): 1-28。
陳國球。2006。〈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與李英豪的文學批評〉。《中外文學》34.10(2006.03):7-42。
陳義芝。2006。《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
陳義芝編。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8覃子豪》。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梅芳。2001。《鄭愁予詩的想像世界》。臺北:萬卷樓。
張漢良。1975。〈語言與美學的匯通——簡介葉維廉比較文學的方法〉。《中外文學》4.3(1975.08): 182-206。
張漢良、蕭蕭編著。1979a。《現代詩導讀》。臺北:故鄉。
張漢良。1979b。《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
張寶云。2021。〈華文當代詩學視域拓延——翁文嫻從「字思維」詩學、「賦比興」詩學到《間距詩學》〉。《兩岸詩》8(2021.07),116-12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1999。《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莫渝。1979。《法國十九世紀詩選》。臺北:志文。
莫渝。1985。《惡之華》。臺北:志文。
莫渝。1981。《走在文學邊緣》(上、下)。臺北:臺灣商務。
莫渝。1995a。《馬拉美詩選》。臺北:桂冠。
莫渝。1995b。《魏崙抒情詩一百首》。臺北:桂冠。
莫渝。2001a。《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臺北:桂冠。
莫渝。2001b。《法國情詩選》。新北:華文網。
莫渝。1997。《彩筆傳華彩》。新北:河童。
莫渝。2000。《法國文學筆記》。臺北:桂冠。
覃子豪。1958。《法蘭西詩選》。高雄:大業。
覃子豪。1968。《覃子豪全集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覃子豪。1971a。《詩的表現方法》。台中:普天。
覃子豪。1971b。《論現代詩》。台中:普天。
覃子豪。1974。《覃子豪全集Ⅲ》。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彭邦楨。1963。〈論《胡品清譯詩及新詩選》〉。《中國一周》686(1963.06)。
彭瑞金編。2010。《莫渝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程抱一。2001。《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涂衛群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出版。
曾琮琇。2007。〈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胥亭(路況)。1987。〈表象世界的思維者——讀陳克華詩的一些聯想〉。《現代詩》復刊11期(1987.12):文2-6。
萬胥亭(路況)。1988。〈只為自己而寫——訪夏宇〉。《現代詩》復刊12期(1988.07):26-33。
萬胥亭(路況)。1993。〈永恆回歸的懷舊之旅——評陳黎詩集《親密書》〉。《現代詩》復刊19期(1993.02):19-22。
萬胥亭。2009。《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
萬胥亭。2010。〈從一首杜詩論現代文學的康德時空觀〉。「第6屆實用中文寫作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0.12.18)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萬胥亭。2011。〈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從兩句杜詩論康德時空觀與現代「漫遊」文學〉。《淡江中文學報》24(2011.06): 63-83。
萬胥亭。路況的網誌〈再見河左岸〉:https://reurl.cc/LMDW43(最後瀏覽日2022.09.19)。
楊小濱。2013。《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臺北:麥田。
楊小濱。2016a。〈爽意:臧棣詩(學)的語言策略〉。《臺大中文學報》52(2016.03):135-172。
楊小濱。2016b。〈文學作為「搵學」:陳黎詩中的文字灘塗〉。《國文學報》60(2016.12):79-102。
楊小濱。2018。〈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臺灣詩學學刊》31(2018.05):33-56。
楊小濱。2020。〈歡樂、遊戲與諧趣:管管的頑童詩學〉。《臺灣文學學報》36(2020.06):29-52。
楊宗翰。2007。〈顏元叔與臺灣新詩評論轉型〉。《當代詩學》3(2007.12): 24-47。
楊宗翰。2012。《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臺北:新銳文創。
雷文斯基編選。2006。《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當代法國詩法中雙語選集》。卓立等譯。新北:桂冠。
葉笛。1996。〈日據時代臺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車詩社的詩運動〉。《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頁21-34。
葉維廉。1975。〈東西比較文學中模子的應用〉。《中外文學》4.3(1975.08): 4-22。
葉維廉。2002。《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
葉維廉。2006。〈比較文學與臺灣文學〉。《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02): 1-33。
葉維廉。2007。《比較詩學》。臺北:東大。
葉維廉。2014。《中國詩學》。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葉維廉。2016。《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下)》。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廖育正。2020。〈字在詩裡橫生舞動——翁文嫻《間距詩學》〉。《臺灣詩學學刊》36(2020.11):145-150。
熊秉明。1983。《關於羅丹——日記擇抄》。臺北:雄獅。
熊秉明。1986。《詩三篇》。臺北:允晨文化。
熊秉明。1987。《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新北:谷風。
熊秉明。1988。《回歸的塑造》。臺北:雄獅。
熊秉明。2022。《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擇抄》。臺北:雄獅。
赫爾博斯等著。朱景冬等譯。1999。《波佩的面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淑玲。2000。〈航向永夜——邊界的探索,意象的琉璃〉。《光之書》。臺北:遠見天下。
蔡淑玲。2001。〈斷裂,魔的境地、詩的聲音——現代詩的現代性〉。《聯合文學》203: 141-150。
蔡淑玲。2002。《追巴黎的女人》。臺北:印刻。
蔡淑玲。2002a。〈聽,那萬流匯聚的「中界」—從克莉絲蒂娃的「宮籟」探主體的異化與論述的侷限〉。《中外文學》。30.8: 158-182。
蔡淑玲。2002b。〈現代性的隱喻.隱喻的現代性—克莉絲蒂娃論波特萊爾的「耽諦主義」〉。《中外文學》。30.11: 10-31。
蔡淑玲。2002c。〈詩人之密教聖堂〉。《中國時報.開卷》(2002.03.31)。
蔡淑玲。2012。〈透明鳥的啟示〉,《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2.06)162: 44-46。
蔡淑玲。2005。〈文學批評的現代性:從克莉絲蒂娃與中國語文的關聯談起〉。《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頁89-113。
劉紀蕙。1998。〈燈塔、鞦韆與子音:論陳黎詩中的花蓮想像與陰莖書寫〉。《中外文學》。27.2(1998): 118-138。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新北:立緒文化。
鄭樹森編。2009。《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
鄭慧如。2016。〈從翁文嫻之詩與詩學論詩之「難」〉。《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3: 1-23。
潘恩。2005。《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李奭學譯。臺北:書林。
韓相震。2015。〈話語社會學的世界性意涵:福柯與哈貝馬斯在東亞〉。《社會理論學報》18.2: 253- 270。
簡政珍。2004。《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
顏元叔。1972a。〈葉維廉的「定向疊景」〉。《中外文學》1.7(1972): 72-87。
顏元叔。1972b。《文學經驗》。臺北:志文。
羅智成。1995。〈詩的邊界〉。《摩擦.無以名狀》。臺北:唐山。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
蕭蕭。1977。〈現代詩批評小史〉。《中華文藝》76(1977): 13-38。
蕭蕭。1980。《燈下燈》。臺北:東大。
鴻鴻主編。2008。《行走的詩:2008臺北詩歌節詩選》。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顧城。1980。〈小詩六首〉。《詩刊》(1980.10):28-29。
顧城。1986。《黑眼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2016。《回家:顧城精選詩集》。新北:木馬文化。
Béguin, Albert. 1973. “Critique de la critique” Création et Destinée. Paris: Aux Éditions du Seuil.
Beck, U. and Willms J. , 2004. Conversation with Ulrich Beck. Oxford: Polity Press.
Hsia, Yü et al. 2012. “Cross it Out, Cross it Out, Cross it Out: Erasurist Poetry from Taiwan's Poetry Now” in Asymptote(No.9, 2012.02)https://reurl.cc/g2NVAL(最後瀏覽日2022.06.05)
Kristeva, Julia. 1974. La révolution du langage poétique: l'avant-garde à la fin du xixe siècle. Lautréamont et Mallarmé.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Leitch, Vincent B. 2014.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Renaissance. London: Bloomsbury.
Moi, Toril. 1985. 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Methuen & Co. Ltd.
Miller, J. Hills. 1989.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Ed. Ralph Cohen. London: Routledge. 102-111.
Yung, Man-Han. 2008. De l’infidélité : anthologie de la poésie contemporaine de Taiwan, Paris: Buchet-Chas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