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伍寒榆
Wu, Han-Yu
論文名稱: 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 陳萬益
Chen, Wan-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廖鴻基自然寫作海洋文學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為廖鴻基海洋書寫的全面性研究。

      關於廖鴻基書寫特質方面,由廖鴻基海洋書寫發展脈絡的歷時性探析,首先著重於他生平創作背景與創作初期文本,注意到創作時期的風格轉變,對其海洋敘事散文、鯨豚觀察紀錄與想像、短篇小說、自然史、地誌書寫、遠洋記述等逐一析論。本文希望在整體觀照下,對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成就做一番評估。

      其次,對於自然寫作研究者以「特殊」類型為廖鴻基書寫作概括,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說明:其一,就自然體驗方面:藉由觀察、紀錄、想像等直觀式的感性理解書寫,強調人類對「非我族類」的同理之心。其二,就自然知識方面,藉由討海人在地知識與自然觀的書寫,為自然寫作挹注庶民觀點的視野。因此,廖鴻基在鯨豚觀察與想像、討海人自然知識的書寫,皆對自然寫作文類有典律轉換的地位,誠然應該在過去較缺乏參照系的論述成果上,進一步提出並總結評述,藉此釐清「特殊性」建立的由來。

      此外,對於方興未艾的海洋文學範疇,過去評述多從題材著手,將廖鴻基定位為漁夫作家或海洋寫作者。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說明:其一,就書寫形式而言:敘寫自然的歷史,以及觀察、踏查、探究與發現等寫作元素,皆能再現過往台灣的海島形貌。其二,就書寫內涵而言,描繪「媽祖、船、人、海」的共存關係,藉由漁民的傳說、鯨豚生態展演、島嶼誕生的象徵等,呈現海洋與台灣的聯繫,以抵制傳統陸權中心的價值體系。因此,廖鴻基海洋書寫便有開創性的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9 第二章 從洄瀾出發的行船人 --廖鴻基海洋書寫的開展 12 第一節 落腳花蓮 -廖鴻基生平創作背景及社運時期寫作探析 12 第二節 漁民生命孕育․生存搏鬥的海洋 -討海時期的寫作探析 21 第三節 流動的鯨靈剪影 -洄瀾鯨豚觀察時期的寫作探析 31 本章小結 40 第三章 搭起一座海洋與台灣的橋樑 --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深化 42 第一節 山海合鳴․海島綠鯨 -墾丁鯨豚觀察時期的寫作探析 42 第二節 召喚海洋的記憶 -東海岸踏查時期的寫作探析 52 第三節 陸海之間․離返之間 -遠洋航行時期的寫作探析 60 本章小結 69 第四章 黑潮之子․鯨豚之友 --廖鴻基於九○年代海洋書寫的特殊性 71 第一節 形構鯨豚生活圖景 -廖鴻基與西方生態海洋書寫之比較 71 第二節 想像他者的多種可能 -廖鴻基與劉克襄鯨豚書寫之比較 82 第三節 重返漁人鯨島之鄉 -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之比較 92 本章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 105 附錄: 附錄一:廖鴻基生平與書寫年表 110 附錄二:廖鴻基作品總目索引 116 附錄三:廖鴻基未結集作品索引 122 附錄四:廖鴻基先生訪談錄(一) 126 附錄五:廖鴻基先生訪談錄(二) 136 附錄六:參考書目彙編 150

    一、廖鴻基著作
    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1995年。
    廖鴻基,《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年。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中:晨星,1997年。
    廖鴻基,《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年。
    廖鴻基,《來自深海》,台中:晨星,1999年。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台北:翰音文化,1999年。
    廖鴻基,《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2000年。
    廖鴻基,《海洋遊俠》,台北:印刻,2001年。
    廖鴻基,《台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廖鴻基,《漂島》,台北:印刻,2003年。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再版),台中:晨星,2005年。
    廖鴻基等,《台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二、有關廖鴻基之單篇文章與論文
    彭瑞金,〈翻版的「老人與海」--期待海洋文學〉,收錄於廖鴻基《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年。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997年6月號,頁166~168。
    許尤美,《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李永適,〈評介《鯨生鯨世》〉,《中國時報》開卷版,1997.8.28。
    廖鴻基、龔卓君,〈溯․生命原鄉-與大海的子民廖鴻基對話〉,《張老師月刊》242期,1998.2.1。
    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文婷,〈願做大海的新郎-漁夫作家廖鴻基〉,收錄於廖鴻基《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年。
    黃騰德,〈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台灣的海洋文學〉,《台灣人文》第4號,2000年6月,頁47~61。
    徐宗潔,《台灣鯨豚寫作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論文,2000年。
    葉玿伶,《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邱珮萱,〈九○年代中的「原鄕」書寫-以夏曼․藍波安和廖鴻基的海洋散文為例〉,第4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0年12月15、16日。
    段莉芬,〈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寫作風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2001年3月24日,後收錄於《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年。
    徐宗潔,〈無止盡的追尋-淺論廖鴻基的<尋找一座島嶼>〉,《水筆仔》第13期,2001年12月,頁6~15。
    蕭義玲,〈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頁173~195。
    李俊枝,《九十年代台灣生態少年小說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明益,《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蔡逸雯,《台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凌性傑,〈對海洋的兩種態度-從《海洋遊俠》與《海浪的記憶》談起〉,第7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3年11月28、29日。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2004年。
    徐宗潔,〈海洋記憶的轉向〉,《文訊》222期,2004年4月,頁26~27。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1~26。
    徐筱薇整理,游勝冠、廖鴻基對談〈從台灣出航的海翁〉,《印刻文學雜誌》第一卷第3期,2004年11月,頁175~189。
    「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5年6月12、13日。

    三、其他相關之單篇文章與論文
    簡義明,〈當代台灣自然寫作思想困境的緣起--以林俊義為線索的探討〉,收錄於《台灣生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花師鄉土文化研究所。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年1月4、5日。
    楊光紀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134期,1996年。
    楊照,〈想像「他者」的多種可能--為什麼要談「動物權」?〉,見《人間凝視-異性與異文化筆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頁213~230。
    林益仁,〈解析西方環境運動及其科學與宗教的關連〉,《思與言》,35卷2期,1997年6月。
    陳慈美譯,〈土地倫理的哲學脈絡與生態法西斯主義〉,1999年11月4日,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主辦「環境倫理研習營」。
    跨世紀土地倫理國際研討會,〈從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論」,尋覓「自然與人的和諧」〉,1999年11月5、6日,「跨世紀土地倫理國際研討會」,台北: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生態關懷者協會主辦。
    陳昌明,〈人與土地:台灣自然寫作與社會變遷〉,1999/11/12-14,收錄於2000/6/1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
    何明修,〈環境運動與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16號,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年12月,頁73~93。
    陳思和,〈試論1990年代台灣海洋題材的創作〉,「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2000年9月16、17日。
    王應棠,〈在離家與回家之間:一個欄與達悟人的「藍色回歸」歷程中的家園意義與認同〉,東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6、7日。
    Philip Cafaro.〈Thoreau, Leopold and Carson:Toward a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Environmental Ethics》, Spring 2001, vol.23.
    林益仁,〈環境哲學與社會實踐〉,《當代》165期,2001年5月1日,頁26~39。
    釋昭慧,〈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台灣動物之聲》32期,2002年。
    胡正恆,〈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6期,2002年5月。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02年。
    張瑞芬,〈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聯合文學》,18:11=215,2002年9月,頁159-163。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
    簡義明,〈當代台灣自然寫作(1981~2000)的危機論述與論述危機〉,收錄於《生態人文主義》,台北:書林,2002年。
    葉連鵬,〈主體言說․海洋書寫․反殖民-夏曼․藍波安的文學世界〉,《文化研究月報》25期,2003年3月15日。
    【動物研究專題】,《中外文學》,32卷2期,2003年7月。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18,2003年7月,頁193-208。
    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族人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清華大學人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9月。
    莊秀美,《東年小說的追尋主題與終極關懷》,中興中文所碩論,2004年。

    四、其他相關專書
    ◎其他海洋書寫者及相關著作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台中:晨星,1987年。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1991年。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1993年。
    劉克襄,《山黃麻家書》,台中:晨星,1994年。
    劉克襄,《鯨魚不快樂時》,台北:玉山社,1996年8月。
    瑞秋․卡森著,尹萍譯,《海風下》,台北:季節風,1994年。
    瑞秋․卡森著,莊安祺譯,《海之濱》,台北:天下遠見,1997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1992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1999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經,1984年。
    呂則之,《海煙》,台北:草根,1996年。
    梁琴霞,《航海日記》,台中:晨星,1996年。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白燈塔一起消失的漁村-鳥踏石仔》,2001年3月。

    ◎一般論著
    楊鴻烈,《海洋文學》,香港:新世紀,初版,1953年8月。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79年。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1980年。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遠流,1986年。
    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年代台灣的鉅變》,自由基金會出版,1993年。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楊照,《人間凝視-異性與異文化筆記》,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9年。
    《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中山人文學報3,1999年9月。
    《台灣生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7月7~9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許寶強、汪暉選編,《發展的幻象》,中國北京:中央編譯,2000年。
    弗雷德里克․杰姆遜、三好將夫,《全球化的文化》,中國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台灣》台北:貓頭鷹,2001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2001年9月。
    《台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台北:文津,2002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海洋文化與歷史》,台北:胡氏,初版,2003年6月。
    甘為霖,《荷據下的台灣》台北:前衛,2003年。

    ◎文學理論與相關書籍
    E.胡塞爾著,倪梁康譯,《現象學觀念-胡塞爾講稿》台北:南方,1987年。
    畢普塞維克著,廖仁義譯,《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1989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中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初版,1993年。
    夏鑄九、王志弘譯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1994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1996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1999年。
    吳汝鈞,《胡塞爾現象學解析》,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2002年。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初版,2002年12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初版,2003年。

    ◎生態思潮與相關書籍
    查․斯普雷納克、弗․卡普拉著,陳靖明譯,《綠色政治》,台北:南天,1989年。
    Robert Finch., John Elder. 《Nuture Writing-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London and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90.
    Maureen Devine. 《Woman and nature: literature reconceptualizations》, Metuchen, N.J &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1992.
    徐荷、孫芸譯,《我生命中的狗》,台北:大樹文化,1993年。
    王勤田,《生態文化》,台北:楊智,1995年。
    Denis Frank Owen著,蔡伸章譯,《生態學是什麼》,台北:書泉,1995年。
    Cheryll Glotfelty., Harold Fromm ed.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US: University press of Georgia, 1996.
    Holmes Rolston著,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台北:編譯館,1996年。
    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年。
    Ted Benton edited. 《The Greening of Marxism》, London an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6.
    珍․古德(Jane Goodall)、戴爾․彼得生,《黑猩猩悲歌》,台北:大樹,1996年。
    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鯨背月色》,台北:季節風,1996年。
    李奧帕德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台北:天下,1998年。
    瑞秋․卡森著,孟祥森譯,《永遠的春天》,台北:雙月書屋,1998年。
    賈福相,《人與海》,台北:聯經,1998年。
    卡洛琳․麥茜特著,吳國盛等譯,《自然之死-婦女、生態和科學革命》,中國長春:吉林人民,1999年。
    Carl Safina著,杜默譯,《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台北:先覺,2000年。
    傑佛瑞․麥森、蘇珊․麥卡錫,《哭泣的大象》,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琴吉․華茲沃斯著,汪芸譯,《瑞秋․卡森傳》,台北:天下, 2000年。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著,楊通進譯,《環境倫理學》,中國:中國社科,2000年。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著,劉耳葉平譯,《從哲學到荒野》,中國長春:吉林人民,2000年。
    王俊秀,《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2001年。
    雷貝嘉․索爾尼著,刁筱華譯,《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台北:麥田,2001年。
    林耀福,《生態人文主義》,台北:書林,2002年。
    丹尼爾․A․柯爾曼著,梅俊杰譯,《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中國上海:上海譯文,2002年。
    江帆,《生態民俗學》,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年6月。
    周華山著,《子宮文化》,中國香港:香港同志,2003年。
    西拉圖酋長,《西拉圖酋長的智慧》,台中:晨星,2004年。
    黃宗慧主編,《台灣動物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雷蒙․蓋塔(Raimond Gaita),《哲學家的狗》,台北縣:地球書房文化,2004年。
    陳學明《生態社會主義》,台北:揚智,2003年。
    詹姆斯․奧康納著,唐正東譯,《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南京:南京大學,2003年。
    塞爾日․莫斯科維奇著,莊晨燕、丘寅晨譯,《還自然之魅--對生態運動的思考》,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5年1月。
    戴維․佩珀著,劉穎譯,《生態社會主義:從深層生態學到社會正義》,中國濟南:山東大學,2005年1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2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