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鐘茂瑞 Jui, Mao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兒童戲曲的創新與發展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Xiqu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ei-hu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8 |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戲曲 、戲曲現代化 、兒童戲劇 、戲曲 |
| 外文關鍵詞: | Xiqu modernization, children's Xiqu, children's drama, Xiqu |
| 相關次數: | 點閱:93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兒童戲曲自一九九六年,國立復興國劇團發表之兒童京劇《新嫦娥奔月──當嫦娥遇上阿姆斯壯》一劇起,發展至今已十個年頭有餘。在這期間,臺灣各戲曲劇團也不斷推出新的兒童戲曲,發展戲曲文化的新領域。
文以兒童身心狀態、兒童戲劇特色及戲曲文化特質為基礎,立足於傳統戲曲文化之上,探求戲曲文化在面對現代兒童及西方劇場表演技法時,所拿捏的尺度與調適的情形。同時,經由實際觀賞兒童戲曲後的問卷調查數據,與前述的理論相互印證後,提出兒童戲曲在劇本創作上應力求淺語化、主題明確、符合時代精神等原則;在表演方面要以兒童能接受為基礎,在語言聲腔、表演程式、演員中心等層面作深入的省思,找到適合現代兒童的戲曲表演模式。最後,針對未來兒童戲曲可再努力的方向作一展望,期許兒童戲曲工作者能以更開放的態度,運用現代行銷策略,將兒童戲曲以更迅速的方式推拓出去,讓兒童戲曲在未來可以更加蓬勃發展。
Starting from the children’s Chinese Opera “New Change-Rushing to moon ” of National Fu Hsing Chinese Opera Theatre in 1996, children’s Xiqu in Taiwan has developed for about ten years. During these days, many Xiqu theatres keep progressing children’s Xiqu and proceed a new area of Xiqu culture.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rait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the features of children’s dram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qu culture. Establishing in the traditional Xiqu culture, it gropes for the criterion and adjustment when facing the performance skills of modern children and occidental theatre. Simultaneously, after the mutual proof of the questionnaires’ data and the foregoing theories, we advance that children’s Xiqu creation should be simple, specific, and agreeable to the spirit of the age.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acceptability, we deeply reflect on tones, performance, and actors to find out the adequate performance model of Xiqu. Finally, aiming at the prospect of children’s Xiqu, we expect Xiqu pursuers could open mind and apply modern marketing tactics to rapidly spread out children’s Xiqu. We hope it would be more thriving and robust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嚴一萍編選,《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Erik H.Erikson著,《兒童期和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紐約:牛頓出版社,1963
吳青萍,《兒童電視劇集》,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72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中,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3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開明書店,1974
威廉尼可遜著,李慕白譯,《西洋戲劇欣賞》,臺北:幼獅文化出版,1975
林良,《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社,1976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1980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姚一葦,《戲劇與文學》,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4
李澤厚,《美學基本原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祝肇年,《古典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Jean Piaget著,五南編輯部譯,《兒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
東師語教系主編,《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臺東師院,1989
杜紫楓,《演的感覺真好:談兒童戲劇創作》,臺北:富春文化公司,1990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東:臺東師院語教系,1990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91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1
蘇建文,《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圖書公司,1992
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張月中主編,《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4
余漢東編著,《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上)(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
林玫君,《創造性兒童戲劇入門》,臺北:心理出版社,1994
孔尚任著,俞為民校註,《桃花扇校註》,臺北:華正書局,1994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圖書公司,1994
彭修銀,《中戲戲劇美學思想比較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王耘、林崇德、葉中根合著,《小學生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
林崇德主編,《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度》,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林文寶,《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周育德編著,《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6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6
Philip、Barbara Newman著,郭靜晃、吳幸玲譯,《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劇場家書: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演出實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7
鄧志浩,《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7
孫晴峰,《ㄍㄧㄛˊ的故事》,臺北:民生報社,1988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
王煥琛、柯華葳合著,《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二屆「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活動紀實》,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孟繁樹《戲劇電視劇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楊坤堂,《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韓德英等著,《中國豫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程炳達、王節民編著,《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劉鳳芯主編,《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臺北:幼獅文化,2000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林文寶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林守為編著,《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鍾傳幸,《戲曲導演:兒童戲曲《森林七矮人》創作演出》,臺北:辜公亮基金會,2001
台視四十年編輯委員會編,《台視四十年》,臺北:臺灣電視公司,2002
何貽謀,《臺灣電視風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邱慧齡、林娟妃編撰,《國光七年》,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焦循,《花部農譚》,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劉天課、張曉華編輯,《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2
李素卿譯,《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
吳幸玲、郭靜晃譯,《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智揚出版社,2003
林玫君,《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臺南:供學出版社,2003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2004
林玫君,《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
邱慧齡主編,《國光十年》,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5
秦偉主編,《兒童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5
孫崇濤,《戲曲十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黃秋芳,《兒童文學的遊戲性──臺灣兒童文學初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Richard M.Lerner著,黃德祥等譯,《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落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
孟昭毅等著,《印象:東方戲劇敘事》,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郭靜晃,《兒童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6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陳烜之主編,《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溫慧玟計畫主持,《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二、學位論文
倪雅慧,《臺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團」為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千凌,《當代臺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0)》,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浩君,《90年代臺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志瑜《兒童京劇劇本創作:兼談基本理念》,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姿瑩《國光豫劇隊新編戲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楊弘瑜《臺灣兒童戲曲創作研究》,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三、期刊論文
葉玉可,〈臺灣省兒童閱讀興趣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6期,1967/5
柯華葳、李昭玲合著,〈兒童情緒認知研究〉,《國教學報》1期,1988/6
壬維詰,〈從《無鳥國》談兒童劇的創作與演出〉,《表演藝術》1期,1992/11
曾道雄〈臺灣的中文歌劇〉,《表演藝術》5期,1993/3
呂健忠,〈為兒童劇評催生〉,《表演藝術》16期,1994/2
龔和德,〈傳統舞臺〉,《表演藝術》41期,1996/2
聶光炎,〈舞臺設計的新思考、新經驗〉,《表演藝術》42期,1996/3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表演藝術》43期,1996/4
王友輝,〈《貓捉老鼠》捉到了什麼?放走了什麼?〉,《表演藝術》44期,1996/6
鍾傳幸〈戲曲,學以致用吧!〉,《表演藝術》46期,1996/9
鍾傳幸〈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表演藝術》53期,1997/4
楊璧菁,〈瞌睡蟲不見了──傳統戲劇與兒童的另類接觸〉,《表演藝術》58期,1997/10
紀蔚然,〈大結構與小結構〉,《表演藝術》71期,1998/11
鄭黛瓊,〈兒童戲劇的真實性〉,《表演藝術》71期,1998/11
〈兒童劇劇評與創作座談會──可以給孩子更有深度的兒童劇〉,《表演藝術》76期,1999/4
莊珮瑤,〈為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表演藝術》76期,1999/4
莊珮瑤,〈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表演藝術》76期,1999/4
傅裕惠,〈在表達與生存間尋找平衡點〉,《表演藝術》76期,1999/4
趙文琪,〈行銷是一種「溝通」〉,《表演藝術》76期,1999/4
馬森,〈當代戲劇的歷史縱深〉,《表演藝術》88期,2000/4
紀蔚然,〈戲劇的vs.敘述的〉,《表演藝術》88期,2000/4
盧家珍,〈牛步化的摸索階段〉,《表演藝術》95期,2000/11
張秉權,〈大「展」身手之前,廣結資源為先〉,《表演藝術》99期,2001/3
楊美英,〈劇展‧劇展‧鴻圖大展〉,《表演藝術》99期,2001/3
聶光炎,〈劇場設計16答問〉,《表演藝術》100期,2001/4
蔡欣欣,〈童叟無欺‧老少咸宜──試探臺灣現代兒童戲曲〉,《表演藝術》101期,2001/5
鄭宜峰,〈十年一覺戲棚夢〉,《表演藝術》101期,2001/5
吳靜吉,〈觀眾從哪裡來?〉,《表演藝術》108期,2001/12
陳昕,〈輕鬆俏皮走出「地方戲」〉,《表演藝術》109期,2002/1
賴惠娟,〈巧藝耍魔法,黑盒世界真好玩〉,《表演藝術》114期,2002/6
翁伯偉〈博採眾聲,皮黃變奏「音樂劇」──從新編京劇的音樂思考台灣京劇〉,《表演藝術》126期,2003/6
李信瑩〈探險文學,映照歷史〉,《表演藝術》131期,2003/11
王友輝,〈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本就夠「統整」〉,《表演藝術》132期,2003/12
廖俊逞,〈如何為挑嘴的吞世代端一臺戲〉,《表演藝術》132期,2003/12
劉慧芬,〈探討兒童戲曲劇本的創作構思與編導技巧──以豫劇兒童歌舞劇《錢要搬家啦?!》為例〉,《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4/12
四、報章檢索
《民生報》,第14版,1996/9/17
紀慧玲,〈兒童京劇 ‘變調’演出〉,《民生報》第15版,1996/9/25
周美惠,〈兒童歌仔戲 黑姑娘來了!〉,《聯合報》第18版,1997/9/25
紀慧玲,〈廖瓊枝心願 黑姑娘幫忙實現〉,《民生報》第19版,1997/9/25
《國光藝訊》第8期,1997/12
《國光藝訊》第15期,1999/2
《臺灣申報》第1版,1999/3/1
周美惠,〈兒童歌仔戲烏龍窟 小丑當家〉,《聯合報》第14版,1999/3/6
《臺灣申報》第1版,1999/3/11
張夢瑞,〈兒童傳統戲劇節開羅上戲〉,《民生報》第19版,1999/3/13
紀慧玲,〈為小朋友製作的歌仔戲 中山狼 白賊七 上檔了〉,《民生報》第6版,1999/8/5
紀慧玲,〈金光京劇 對準小觀眾〉,《民生報》第7版,1999/8/12
蘇秀姬,〈風火小子變把戲 魔術與武術的巧妙結合〉,《國光藝訊》第18期,1999/8
《國光藝訊》第19期,1999/10
《臺灣申報》第1版,1999/11/26
沈惠如,〈許兒童京劇一個未來〉,《臺灣申報》第4版,2000/4/26
《民生報》第A6版,2000/12/24
〈紙風車招團員 海山戲館招生〉,《民生報》第A6版,2001/2/8
《國光藝訊》第28期,2001/6
《臺灣申報》第1版,2001/7/6
《國光藝訊》六週年團慶特刊,2001/7
紀慧玲,〈兒童豫劇新鮮逗趣 向小朋友招手〉,《民生報》第A10版,2001/7/14
《民生報》第A6版,2001/7/19
《國光藝訊》第31期,2001/12
《國光藝訊》第33期,2002/4
《國光藝訊》第35期,2002/8
《國光藝訊》第44期,2004/2,
牟寅超,〈2004年中小學生表演藝術嘉年華圓滿完成〉,《弘報》第4版,2004/2/23
《臺灣申報》第1版,2004/5/11
《國光電子報》第5期,2004/8/5
《國光電子報》第12期,2005/3/5
《國光電子報》第13期,2005/4/5
《國光電子報》第16期,2005/7/5
《弘報》第3版,2005/6/13
劉慧芬,〈想像的翅膀輕揚 燦爛的童心飛翔──兒童戲曲的時代意義〉,《國光電子報》第17期,2005/8/5
《臺灣申報》第4版,2005/9/6
《國光藝訊》第53期,2005/10
《臺灣申報》第1版,2005/10/11
吳際平,〈戲專兒童京劇往下紮根〉,《弘報》第1版,2006/6/26
《國光藝訊》第56期,2006/7
紀慧玲,〈兒童歌仔戲 北宜雙開演〉,《民生報》第A6版,2006/7/23
《國光藝訊》第57期,2006/10
五、劇本與多媒體資料
《拾玉鐲》,收錄於《中國京劇大全》,龍騰影視出版,1991
薪傳歌仔戲團,《黑姑娘》劇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復興劇團,《森林七矮人》劇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薪傳歌仔戲團,《烏龍窟》劇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鍾傳幸導演,《森林七矮人》DVD,復興劇團(未出版),1999
張健導演,《戲弄傳奇》VCD,河洛歌仔戲團,1999
韋國泰製作,《終身學習光碟──戲說豫劇【梆子戲在台灣】》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1
吳瑞泉製作,王冠強導演,《禧龍珠》DVD,國立國光劇團出版,2002
吳瑞泉製作,馬寶山導演,《風火小子紅孩兒》DVD,國立國光劇團出版,2002
韋國泰製作,殷青群導演,《豬八戒大鬧盤絲洞》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未出版),2003
韋國泰製作,張懷奇導演,《龍宮奇緣》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3
韋國泰製作,《終身學習光碟──豫見戲遊記》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3
韋國泰製作,李明澤導演,《錢要搬家啦?!》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4
韋國泰製作,《終身學習光碟──梆聲律動》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4
韋國泰製作,《終身學習光碟──三國豫言【臉譜眾生相】》DVD,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出版,2005
王冠強導演,《武大郎奇遇記》DVD,國立國光劇團(未出版),2005
六、網路資源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國立國光劇團 http://www.kk.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332
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http://bz.kk.gov.tw/
網路劇院 http://www.cyberstage.com.tw/
薪傳歌仔戲劇團 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upe/troupe_page.asp?id=1133&ap=10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E8%B5%84%E5%8A%A9
韻清樂舞劇團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8129
河洛歌仔戲團 http://www.holoopera.com.tw/
蘭陽戲劇團 http://svr2.ilccb.gov.tw/lyto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