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立新 Cheng, Li-Hsin |
|---|---|
| 論文名稱: |
《御定歷代賦彙》曠達類賦篇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pter Of Kuang-Ta Fu In “Yu Ting Li Tai Fu Hui” |
| 指導教授: |
廖國棟
Liao, Kuo-T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8 |
| 中文關鍵詞: | 歷代賦彙 、辭賦 、曠達 、隱逸 、仕隱 |
| 外文關鍵詞: | Kuang-Ta, Li Tai Fu Hui, Tzu-Fu, retreat, contradic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御定歷代賦彙》曠達類賦篇的內容。藉由賦篇作者的生平背景、仕宦經歷與人生波折來分析作品中欲表達的曠達精神,並歸納內容中呈現出來的行為與思維。
文中所涉及的主要論題有:﹙一﹚曠達的意義如何呈現在作品中? ﹙二﹚作者人生歷練與作品表現的曠達精神之關聯性。﹙三﹚作者在作品中的文字表達與心中想望的契合度如何?若契合度高,則作者有否力行實踐?若契合度低,則作者書寫賦篇的意圖為何?﹙四﹚歷代政情與社會價值對文士曠達行為與意義的認定之影響程度如何?﹙五﹚《御定歷代賦彙》收錄52篇曠達類賦篇中有否可議的作品?
賦產生於民間,演化為貴遊文學,承載著「勸百諷一」的本質,賦家常為飽學之士。當賦家仕途受挫,或有不遇感懷,或心中鬱結,極欲發抒情緒,通常在賦篇中表現放曠胸襟、或歸田心願,或生命省思。賦的形式雖因歷代的文風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曠達的意念與行為雖因歷代演化出不同的內容,但賦家超脫凡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力量實無二致。本文透過《御定歷代賦彙》曠達類賦篇的研究,耙梳文本並理解內涵,以探索賦家心靈世界,以體會其超越困頓的曠達襟懷。
The dissertation delves the contents of Kuang-Ta﹙曠達﹚Fu in the book “Yu Ting Li Tai Fu Hui”﹙《御定歷代賦彙》﹚, by studying the Fu authors' backgrounds, their experiences serv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etback in their lives, trying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Kuang-Ta ﹙曠達﹚, which expressed by the works, and trying to conclude the behaved models and thinking presented in the works.
There are five subjects in the dissertation:
1. What does Kuang-Ta ﹙曠達﹚mean expressed in the articles?
2.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s and the essence of Kuang-Ta ﹙曠達﹚presented in their works.
3. How is the unity between the words that the authors expressed in the articles and their minds? If the unity did exist, had the authors lived up to it? If it didn't exist, what could be the intention that the authors created the works?
4. How was the judgment of Kuang-Ta ﹙曠達﹚behaviors and essence,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auth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merits of the society of each dynasty?
5. Is there any controversial one among the 52 articles collected in "Yu Ting Li Tai Fu Hui”﹙《御定歷代賦彙》﹚?
Fu occurred in the grassroots and became aristocracy’s philology. It contained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idioms” Urging hundred to satirize on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u writers had wide knowledge. When they were frustrated by serving the government or felt that they did not catch the good chances or felt blue, and longed for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 often they chose to express their Kuang-Ta ﹙曠達﹚ thinking, returning to hometown, or to review their lives by creating Fu.
As the forms of Fu changed with time, its contents differed. However, the writers still strongly express the desire of having freedom. The dissertation delves the authors' spiritual world by analyzing Kuang-Ta ﹙曠達﹚articles in "Yu Ting Li Tai Fu Hui” ﹙《御定歷代賦彙》﹚. Moreover, the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how the authors possessed the valuable spirits beyond the thinking of Kuang-Ta ﹙曠達﹚.
參考文獻
一、原典
《斷句十三經經文.論語》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4 臺六版
《斷句十三經經文.周易》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4 臺六版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9月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77,5月五版
《新校本史記》(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台北:鼎文書局 1981
《新校本漢書》(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台北:鼎文書局 1986
《新校本後漢書》(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 台北:鼎文書局 1981,4版
《新校本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台北:鼎文書局 1980
《新校本晉書》(唐)房玄齡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初版
《新校本宋書》(梁)沈約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87
《新校本南齊書》(梁)蕭子顯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87 ,5版
《新校本梁書》(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86,5版
《新校本魏書》 (北齊)魏收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初版
《新校本北史》(唐)李延壽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初版
《新校本隋書》(唐)魏徵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87
《新校本舊唐書》(後晉)劉昫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初版
《新校本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初版
《新校本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7 初版
《新校本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初版
《新校本宋史》 (元)脫脫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8
《新校本元史》(明)宋濂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7 初版
《新校本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5初版
《新校本清史稿》 趙爾巽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1975初版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方詩銘、方修齡著 台北︰華世出版社 民72,2月影印初版
《山海經校注》(晉)郭璞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0
《西京雜記六卷》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穆天子傳》(晉)郭璞注 上海:上海書店 1989 影印版
《老子校釋》(周)李耳著、朱謙之撰 台北:華正書局 1986 初版
《莊子集釋》莊周撰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 北京:中華書局 1995
《文心雕龍》(梁)劉勰著 台北:金楓出版社 1997,5月
《世說新語箋疏》 (劉宋)劉義慶撰 台北: 華正書局 1984
《白雨齋詞話》陳廷焯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全唐詩補編》王重民、孫望、裡養年輯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全唐文》董誥等編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983 第一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95,11月
《朱熹集》朱熹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
《昭明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
《御定歷代賦彙 》陳元龍等輯 台北:臺灣商務 民68﹙影印本﹚
《歷代賦彙》12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 民88﹙精裝版﹚
《賈誼、司馬相如文》黃中憲、王州民編輯 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民81,10月初版
《清容居士集》袁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文選》高文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10月
《劉禹錫詩選》梁守中選注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0,6月
《雲林集》貢奎撰,貢元禮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陳亮集》陳亮 北京:中華書局 1974
《閒閒老人滏水文集》趙秉文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楚辭》屈原等注 台北:萬象圖書 1997,5月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撰 台北:藝文出版社 1996,1月
《楚辭集注》朱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藝文類聚》歐陽詢撰 台北: 文光出版社 1974
二、專著
《中國神話通論》袁珂 成都︰巴蜀書社 1993.4月第一版
《中國辭賦發展史》郭維森、許結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8月
《中國賦論史稿》 何新文著 北京:開明出版社 1993年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璧編 上海:上海書局 1985,10月二刷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蔣星煜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8年
《中國隱逸文化》孫適民、陳代湘 長沙:湖南出版社出版 1997
《中國文學史演義》錢念孫 台北:正中書局 1999
《中國歷代名賦金典》吳萬剛、張巨才主編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8
《中國的詩詞與曲賦》劉耕路 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1994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I/II》姜椿芳總編輯 台北縣:錦繡出版社 民81
《中國文學大辭典》石昌渝等撰,楊鐮等主編,王熙元等台港增修 台北:百川出版社 民83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蔡英俊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社 民76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蔡英俊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社 民76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社 民78
《王績詩文集校注》金榮華校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87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許東海著 台北:里仁出版社 民92
《古詩漢魏六朝新賞‧第八輯‧曹植》高海夫,金性堯主編 台北:地球出版社 民82年6月一刷
《古詩漢魏六朝新賞‧第八輯‧謝靈運》高海夫,金性堯主編 台北:地球出版社 民82年6月一刷
《古文鑒賞辭典》吳功正主編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7年版
《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 許東海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93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王文進 台北:台灣書局 民國88年初版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傅偉勳 臺北:正中書局 民國82年臺一版
《兩漢思想史》徐復觀 台北:學生書局 1989
《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鄭毓瑜 台北:里仁書局 2000年
《屈原賦今譯‧後記》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3月版收《沫若文集》第2冊。
《中國文學講話.第四冊兩漢文學》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884﹙民73﹚,9月一版一印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廖國棟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9一刷
《昭明文選研究》傅剛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1
《唐才子傳》辛文房 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民86,11
《唐宋賦學新探》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5,3
《唐詩鑒賞大典》 北京:長征出版社 1999,9
《唐代遊仙詩研究》 顏進雄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5初版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 1996,12月
《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 2000
《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 1999,12月
《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漳州 2002
《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成都:四川師範大學 2004,10月
《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嚴出版社 1995,5月
《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著 1988,10月
《道藏》第23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988
《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 台北:群玉堂發行 民81
《漢賦史論》簡宗梧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5
《漢語大字典》 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4,7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何沛雄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6
《漢魏六朝百家雜語》卜國光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74,2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五輯 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 1993,11月
《賦史》馬積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賦史大要》鈴木虎雄 台北:正中書局 1976,4
《賦學》 張正體、張婷婷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2,8
《賦學概論》曹明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1
《賦與駢文》簡宗梧 台北:臺灣書店 1998年
《增修辭海》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80,6月台增修第九版
《歷代名篇鑒賞集成》 袁行霈主編 台北:五南圖書 民84,5月初版二刷
《歐陽脩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陳韻竹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
《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傅偉勳 臺北:正中書局 民國83年臺一版
《辭賦流變史》 李曰剛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2
《辭賦論集》鄭良樹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
《辭賦學綱要》陳去病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7
《蘇軾以賦為詩研究》鄭倖朱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8
三、學位論文
《張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廖國棟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8年碩士論文
《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曹淑娟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71年碩士論文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簡明勇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年碩士論文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韓中慧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年碩士論文
《六朝隱逸思想研究》陳玲娜 輔大中文所74年碩士論文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李國熙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75年碩士論文
《東漢隱逸風氣探析》魏敏慧撰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8年碩士論文
《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張秋麗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4年碩士論文
《試論莊子逍遙的心靈及其意境》王小滕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86年碩士論文
《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張玉芳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86年碩士論文
《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紀志昌 輔仁大學中文系87年碩士論文
《東漢辭賦與政治》何于菁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7年碩士論文
《潘岳.陸機辭賦之比較研究》殷念慈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年碩士論文
《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陳燕婷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年碩士論文
《東晉辭賦主題研究》鄭雅文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年碩士論文
《阮籍莊學思想研究》劉原池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8年碩士論文
《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吳儀鳳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89年博士論文
《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許尤娜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89年碩士論文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張嘉純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89年碩士論文
《魏晉尚達之風研究》李虹瑩 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89年碩士論文
《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人生觀》鄭惠玲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1年碩士論文
《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鄭芳祥 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91年碩土論文
《吳筠道教詩研究》林海永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92年碩士論文
四、單篇論文
〈陸機〈文賦〉與山水文學〉鄭康民 《建設》9卷8期 1961
〈歷代賦彙影印本解說〉吉川幸次郎 《華學月刊》第33期 1974,9,21
〈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王夢鷗 《中外文學》8卷2期 1979
〈陸機及其〈文賦〉〉劉廣發 《齊齊哈爾師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 1980
〈〈文賦〉創作年代考辨〉毛慶 《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第5期 1980
〈兩漢儒士的仕隱態度與社會風氣〉洪安全 《孔孟學報》第42期 1981﹙民70﹚,9
〈趙秉文及其思想〉張博泉 《學習與探索》第3期 1985
〈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王夢鷗 《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7
〈論魏晉南北朝辭賦〉高光復 《求是學刊》第3期 1988
〈論建安文學對漢賦的繼承與發展〉魏宏燦 《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1988
〈試論蘇軾賦的形象特徵〉孫民 《遼寧大學學報》第3期 1989
〈文變染乎世情──談魏晉南北朝賦風的轉變〉龔克昌 《文史哲》第5期 1990
〈漢末建安賦風轉變原因初探〉池萬興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2期 1990
〈論晉代山水賦〉章滄授 《文史哲》第5期 1990
〈簡論漢魏六朝的紀行賦〉王琳 《文史哲》第5期 1990
〈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陳世驤著,吳潛誠譯 《中外文學》80卷8期 1990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顏崑陽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論建安賦的新風貌〉章滄授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8期 1991
〈兩漢魏晉隱逸之風的消長〉吳云、董志廣 《北方論叢》第6期 1991
〈論儒道生命哲學〉劉長林 《孔孟月刊》第三○卷10期 1992﹙民81﹚,6月
〈儒學與中國傳統農學〉曾雄生 《杜石然先生科技史研究與教育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5
〈論道教生命哲學〉李剛著 《道教學探索》第九期 1995﹙民84﹚,12月
〈評漢人辭賦中的神仙思想〉王宗昱 《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 1995
〈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潘振泰 《新史學》第七卷第2期 1996,2月
〈試探潘岳〈閒居賦〉的內心世界〉廖國棟《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1996,3月
〈謝靈運〈山居賦〉析論〉陳文生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 1996﹙民85﹚,6月
〈謝靈運山水詩的創作背景及其作品中的色彩美〉陳怡良 《成大中文學報》第5期 1997﹙民86﹚,5月
〈生鏽的文學主環—賦〉簡宗梧 《國文天地14卷06期》162期 1998﹙民87﹚,11月
〈太康詩歌講錄〉葉嘉瑩主講《國文天地15卷2期》170期 1999﹙民88﹚,7月
〈論北宋理趣賦的意境〉顧柔利《國文天地15卷2期》170期 1999﹙民88﹚,7月
〈隱士群像的百態風情—論兩晉南朝隱逸賦〉于浴賢 《文史哲》第5期 1999
〈楊簡易學思想初探〉問永寧 《首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2000,6月
〈初唐山林隱逸賦之研究〉白承錫 《滁州師專學報》第2卷第4期 2000,12月
〈漢賦序文初探─以主題為軸心〉候杰錩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 2000,6月
〈《文選》對魏晉以來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曹道衡 《文學遺產》01期 2000
〈陸機陸雲思想趣向探微〉周國林 《華中師大學報》第1期 2000
〈佛禪與劉禹錫的人情詩性〉王樹海 《社會科學戰線》6期 2002
〈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簡宗梧、游適宏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 2002,11月
〈劉禹錫與佛教〉何劍平 《唐都學刊》3期 2003
〈試探漢晉隱逸賦的用世情結〉廖國棟 92學年度國科會補助之研究計畫 2003
〈古典辭賦的主題與技巧〉廖國棟 《國文天地.18卷9期》 2003﹙民92﹚,2月
〈宋代辭賦辨體論〉詹杭倫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 2003,11月
〈「達」的多重樣態──魏晉士人對「無待」的渴慕與糾纏〉林聰舜 成功大學《六朝學刊第一期》 2004﹙民93﹚,12月
〈曹植詩歌中的建功立業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惠豔 《卓達月刊》2004,2月
〈論唐代園林與文人隱逸心態的改變〉李紅霞 《中州月刊》第3期 2004,5月
〈賦的內涵與外延〉方銘 《大陸光明日報》2004,7,28
〈潘岳〈閒居賦〉與謝靈運〈山居賦〉之比較〉許恬怡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4期 2004﹙民93﹚,9月
〈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及其創作意蘊〉許東海 《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 2004﹙民93﹚,6月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蕭啟慶 《國家研究菁英演講會主講人專題演講特輯A》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