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薇如 Chen, Wei-Ju |
|---|---|
| 論文名稱: |
從閱讀愛情小說經驗探討青少年對愛情的看法 Teenagers’ Perception of Love Relationship through Romantic Novel Readings |
| 指導教授: |
饒夢霞
Rau, Meng-Shy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9 |
| 中文關鍵詞: | 愛情小說 、青少年 、刻板印象 |
| 外文關鍵詞: | romance novels, teenagers, sex stereotyp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青少年讀者閱讀愛情小說為主題,以訪談大綱和八位正在就讀高中職階段的男女讀者,進行深度訪談對話,探討以下四個問題(1)青少年讀者情感關係中的刻板模式,(2)青少年讀者情感的表達與溝通,(3)青少年讀者情感關係的處理,和(4)青少年讀者本身對於自身愛情的期待。
本研究以四男四女共八名就讀高中職階段,有閱讀愛情小說習慣的學生讀者,以其期待中的愛情為主題,進行訪問。研究結果發現(1)受訪讀者們確實受到性別刻板模式影響,(2)行動上的付出最能表達關懷之意,(3)遇到雙方爭執時會選擇把話講開,及(4)受訪讀者們期待自己未來能有順遂的愛情。
The study explores four central issues on teenagers through romantic novel reading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igh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four issues are: (1)What kind of gender stereotypes exists in romance fiction in Taiwan? (2)How do teenagers express their love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ir lovers?(3)How do teenagers cope with relationship problems?(4)What are teenagers’ expectations in their love relationships?
In the study, eight teenage students, four boys and four girls, were interviewed on their romantic novel reading experience and their opinions on their ideal relationship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re are certain gender stereotypes exists in romance fiction readers’ mind. (2)Teenagers tends to express their love through taking care of their lover’s need. (3) Teenagers tend to have a straight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lover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love (4)Teenagers expect a smooth and fair love in their future.
中文文獻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1)。99年青少年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沈欣怡(1998)。高中階段青少年及其父母、老師對青少年發展任務觀點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阮本美(1994)。愛情機器──禾林出版公司。精湛雜誌,23,89-103。
吳理權(1995)。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余振民(1999)。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沈利君。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憶微(1990)。感情問題的輔導與做法。輔導與諮商,8,27-30。
卓紋君(1998)。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87-107。
周代玲(2003)。愛情的海市蜃樓──羅曼史小說對國中女學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惠生、林淑慧 (1996), 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之變遷。第四屆亞洲性學會議發表之論文,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佳樺(2003)。性與真實:本土言情小說讀者之閱讀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許幼如(2000)。多重關係:從女同志觀點作的愛情社會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張凱育(2005)。青少女閱讀羅曼史小說之研究―以台中市三位高中女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1998)。教育方法的研究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
陳思琪(2012)。這堂課,關於愛情-一個高中情感教育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姻(2002)。國中女學生閱讀羅曼史小說之認知真實與其兩性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5)。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能力指標。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性別平等教育資訊網http://gender.cpshs.hcc.edu.tw/index.phtml
教育心理學(張文哲譯)(2005)。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2年)
黃文三(1998)。近三十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學刊,14,231-274。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曬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市:女書文化。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市:女書文化。
蔡月梅(2007)。有固定戀情之國中女學生愛情內涵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芝蘭(2010)。女性幻想國度中的純粹愛情—論臺灣BL小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玲君(1996)。高中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測驗與輔導,135,2791-2794。
劉秀美(2001)。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劉慧琪(2000)。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鍾佩怡(2002)。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溫鈺萍、王鄯瑋(2011年4月26日)。父母反對交往 高中情侶環抱跳樓。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謝文瑄、唐嘉邦(2012年5月27日)。女友懷孕 建中生跳樓自殺。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陳雨鑫(2013年6月10日)。縱火情侶投案 少女教唆男友殺全家。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英文文獻
Adolesence. 2012. In Merriam-Webster.com.
Eder, D., & Fingerson, L. (2002). Interview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J.F. Gubrium & J.A. Holstein (Ed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181-201. Thousand Oaks, CA: Sage.
Ezzy, D.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rows Nest, NSW: Routledge.
Havighurst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York: McKay.
Heider, F. (1985).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York: Wiley.
Ien Ang (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New York : Methuen.
Lee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Maslow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Radway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Rubin, Zick.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Sternberg.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校內:2023-05-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