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萍
Chen, Ya-ping
論文名稱: 《字彙》反切音系研究
The Study of Tz-Huei Fan-Chie(字彙反切) Phonological System
指導教授: 陳梅香
Chen, Mei-sh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4
中文關鍵詞: 系聯反切字彙音系洪武正韻語音現象吳語
外文關鍵詞: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Phonological system, shi lian, Fan-Chie, Tz-Huei, Wu's dialect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字彙》,作者梅膺祚,乃明代重要字書之一,收錄33175字,語音材料相當豐富,可惜歷來對其全面性的研究並不多見。本論文先就《字彙》一書作一介紹,包括作者生平、《字彙》版本、語音體例加以說明;次依反切系聯方法,將《字彙》反切之聲類、韻類加以系聯,得出三十類聲類、韻類共計一百一十五類。並將之與《洪武正韻》加以對照比較,分就聲、韻、調加以討論,得出《字彙》反切對《洪武正韻》有承襲亦有改易之處。最後就《字彙》反映的語音現象與現今吳方言作一對照,並提出討論,期能透過對《字彙》反切音系的研究,對明代語音現象作進一步的認識。

    Tz-Huei(字彙),the author is Mei Ying Tzuo(梅膺祚).It includes 33175 word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ctionary in Ming dynasty. The phonological material is abundant. It is pity that study about Tz-Huei is few.This research first make introduction to Tz-Huei . The content includes author all one's life, editions of Tz-Huei and phonological styles. Next shi lian(系聯) the voice and rhyme of Tz-Huei and make a discuss of the voice ,rhyme and the voice adjusts.And compare with hung wu jeng yun(洪武正韻).We will find that Tz-Huei has likeness and different with hung wu jeng yun. The last,make a disscuss with Tz-Huei Phonological system and Phonological phenomenon.And compare Tz-Huei with Wu's dialect.Through the study,we are further to know the speech of Ming Dynasty.

    圖版一二三 第一章 緒論……………………………………00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009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011 第二章 《字彙》概論...…………………………………………………….. 013 第一節 《字彙》之作者介紹…………………………………….. 013 一、宣城梅氏乃宋人梅堯臣之後………………………… 013 二、「從誇荊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樹樹花」-人才輩出…. 014 三、少學《易》,游學國子監,成為廩生……………… 016 四、推論梅膺祚由經學轉向小學的原因……………….. 017 五、生於萬曆初年,編纂《字彙》…………………….. 018 第二節 《字彙》之內容與版本比較…………………………….. 019 一、《字彙》之內容………………………………………. 019 二、《字彙》之版本比較………………………………….. 021 第三節 《字彙》之語音體例…………………………………….. 038 一、一字一音…………………………………………….. 039 二、一字多音…………………………………………….. 041 第三章 《字彙》反切系聯……………………………………………………. 046 第一節 聲類部份………………………………………………….. 046 一、 考訂說明及系聯原則………………………………. 046 二、聲類之系聯………………………………………….. 076 (1)補(幫)類………………………………………… 076 (2)普(滂)類…………………………………………. 077 (3)蒲(並)類…………………………………………. 077 (4)莫(明)類………………………………………… 078 (5)芳(非、敷)類…………………………………….. 078 (6)符(奉)類…………………………………………. 079 (7)無(微)類…………………………………………. 079 (8)都(端)類…………………………………………. 079 (9)他(透)類…………………………………………. 080 (10)徒(定)類………………………………………… 080 (11)奴(泥、娘)類………………………………………. 080 (12)子(精)類………………………………………… 081 (13)七(清)類………………………………………… 081 (14)才(從)類………………………………………… 082 (15)蘇(心、疏、審)類………………………………… 083 (16)徐(邪)類………………………………………… 083 (17)之(照、知、莊)類…………………………….. 084 (18)丑(徹、穿、初)類…………………………….. 084 (19)直(澄、牀)類…………………………………… 085 (20)時(神、禪)類……………………………………. 085 (21)古(見)類……………………………………….. 086 (22)苦(溪)類……………………………………….. 087 (23)渠(群)類……………………………………….. 087 (24)五(疑)類……………………………………….. 088 (25)於(影)類……………………………………….. 088 (26)魚(喻、為)類……………………………………. 089 (27)呼(曉)類……………………………………….. 089 (28)胡(匣)類……………………………………….. 090 (29)力(來)類……………………………………….. 091 (30)而(日)類……………………………………….. 091 第二節 韻類部份………………………………………………….. 093 一、考訂說明及系聯原則……………………………….. 093 二、 韻類之系聯…………………………………………. 095 (一) 通攝…………………………………………….. 095 (二) 江、宕攝……………………………………….. 098 (三) 止攝…………………………………………….. 104 (四) 遇攝…………………………………………….. 110 (五) 蟹攝…………………………………………….. 114 (六) 臻攝…………………………………………….. 117 (七) 山攝…………………………………………….. 124 (八) 效攝…………………………………………….. 133 (九) 果攝…………………………………………….. 137 (十) 假攝…………………………………………….. 139 (十一) 梗、曾攝…………………………………… 143 (十二) 流攝……………………………………….. 150 (十三) 深攝……………………………………….. 153 (十四) 咸攝……………………………………….. 155 第三節 聲值、韻值擬測………………………………………….. 163 一、聲值擬測…………………………………………….. 163 (一) 唇音-補、普、蒲、莫;芳、符、無……….. 164 (二) 舌頭音-都、他、徒、奴…………………….. 165 (三) 齒頭音-子、七、才、蘇、徐……………….. 166 (四) 舌上、正齒-之、丑、直、時……………….. 166 (五) 牙音-古、苦、渠、五……………………….. 168 (六) 喉音-於、魚、呼、胡……………………….. 168 (七) 半舌半齒音-力、而………………………….. 169 二、韻值擬測…………………………………………….. 171 (一)通攝-紅類、中類……………………………….. 171 (二)江、宕攝-良類、郎類、光類………………….. 171 (三)止攝-溪類、私類、回類……………………….. 172 (四)遇攝-於類、胡類……………………………….. 172 (五)蟹攝-皆類、來類、乖類………………………... 173 (六)臻攝-人類、倫類、昆類、恩類……………….. 173 (七)山攝-延類、官類、寒類………………………… 173 (八)效攝-交類、招類……………………………….. 174 (九)果攝-何類……………………………………….. 175 (十)假攝-瓜類、遮類、加類……………………….. 175 (十一)梗、曾攝-庚類、丁類………………………… 175 (十二)流攝-尤類、侯類…………………………….. 176 (十三)深攝-林類…………………………………….. 176 (十四)咸攝-含類、廉類、咸類……………………… 177 第四章 音節表 ……………………………………………………………….. 179 一、通攝 ……………………………………………………………… 180 (一)紅類(合洪)……………………………………… 180 (二)中類(合細)……………………………………… 181 二、江、宕攝….……………………………………………………… 182 (一)良類(開細)……………………………………… 183 (二)郎類(開洪)……………………………………… 184 (三)光類(合洪)……………………………………… 185 三、止攝 …………………………………………………………….. 187 (一)溪類(開細)……………………………………… 187 (二)私類(開洪)……………………………………… 188 (三)回類(合細)……………………………………… 189 四、遇攝 …………………………………………………………….. 190 (一)於類(合細)……………………………………… 191 (二)胡類(合洪)……………………………………… 192 五、蟹攝 …………………………………………………………….. 193 (一)皆類(開洪)……………………………………… 193 (二)來類(開洪)……………………………………… 194 (三)乖類(合洪)……………………………………… 196 六、臻攝 …………………………………………………………….. 197 (一)人類(開細)……………………………………… 197 (二)倫類(合細)……………………………………… 198 (三)昆類(合洪)……………………………………… 200 (四)恩類(開洪)……………………………………… 201 七、山攝 …………………………………………………………….. 203 (一)延類(開細)……………………………………… 203 (二)官類(合洪)……………………………………… 204 (三)寒類(開洪)……………………………………… 205 八、效攝 …………………………………………………………….. 207 (一)交類(開洪)……………………………………… 207 (二)招類(開細)……………………………………… 208 九、果攝 …………………………………………………………….. 209 何類(開合洪音)……………………………………….. 210 十、假攝 …………………………………………………………….. 211 (一)瓜類(合洪)……………………………………… 211 (二)遮類(開細)……………………………………… 212 (三)加類(開洪)……………………………………… 214 十一、梗、曾攝………………………………………………………. 215 (一)庚類(開洪)……………………………………… 215 (二)丁類(開細)……………………………………… 217 十二、流攝……………………………………………………………. 218 (一)尤類(開細)……………………………………… 218 (二)侯類(開洪)……………………………………… 219 十三、深攝……………………………………………………………. 221 林類(開細)…………………………………………….. 221 十四、咸攝…………………………………………………………... 222 (一)含類(開洪)……………………………………… 222 (二)廉類(開細)……………………………………… 224 (三)咸類(開洪)……………………………………… 225 第五章 《字彙》反切語音現象探析………………………………………….. 227 第一節 《字彙》反切聲類分析…………………………………… 227 一、承襲《洪武正韻》之處……………………………… 228 (一)非、敷合流………………………………………….. 228 (二)泥、娘不分………………………………………….. 229 (三)照、知、莊合流與徹、穿、初不分………………… 229 (四)零聲母化例證………………………………………. 230 (1)疑母與喻、為相混…………………………………. 230 (2)影、喻、為相混……………………………………… 231 二、與《洪武正韻》不同之處…………………………… 231 (一)明、微部份相混……………………………………… 231 (二)心、疏、審合流……………………………………… 232 (三)照系(含莊系)字與精系字相混………………….. 232 (四)澄、牀相混及神、禪合併…………………………… 233 (五)例外語音現象……………………………………… 234 第二節 《字彙》反切韻類分析…………………………………… 236 一、承襲《洪武正韻》之處………………………………… 240 (一)江、宕兩攝合併……………………………………… 240 (二)梗、曾兩攝合併……………………………………… 240 (三)臻攝、效攝、流攝來源相同………………………… 242 (四)深、咸攝所承韻類相同……………………………… 242 (五)入聲與陽聲相配…………………………………… 244 二、對《洪武正韻》韻部的改易…………………………… 247 (一)通攝董韻可合併為一類…………………………… 247 (二)遇攝模、姥、暮韻的來源有別………………….. 247 (三)部份蟹攝與止攝合流……………………………… 247 (四)蟹攝佳韻、卦韻與假攝互涉………………………… 248 (五)山攝部份韻字的改易……………………………… 250 (六)果攝歌、戈韻合併…………………………………… 251 (七)洪細相混的語音現象……………………………… 252 第三節 《字彙》反切聲調分析…………………………………… 254 一、保留四聲,平聲不分陰陽……………………………… 254 二、全濁上聲仍讀為上聲………………………………… 254 第六章 結論……………………………………………………………………. 256 第一節 《字彙》反切音系系統………………………………….. 256 一、《字彙》反切聲類表…………………………………… 256 二、《字彙》反切韻類表…………………………………… 258 第二節 論文的延續與開展……………………………………….. 268 參考引用資料……………………………………………………………………. 269 附錄(一)反切上字用字及各集出現次數統計表……………………………276 附錄(二)反切下字用字及各集出現次數統計表…………………292

    參考引用資料

    (本論文參考引用資料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字彙》

    國家圖書館館藏明萬曆乙卯年(西元1615年)原刊本
    清康熙27年靈隱寺刊本
    《續修四庫全書》中的寶綸堂本

    王力
    2003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06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本瑛

    1996 〈莊初崇生三等字在方言中的反映〉《聲韻論叢》5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409-429。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1994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古屋昭弘

    1995 〈韻書中所見吳音的性質〉,《吳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頁325-328。
    1998 〈字彙與明代吳方音〉,《語言學論叢》第2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9-148。

    何九盈

    2005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6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李榮

    1973 《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
    1982 《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 《語文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

    2005 《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麥耘

    1993 《韻學古籍述要》(陜西: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2003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聲皖

    2006 《徽州方言探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呂瑞生

    2000 《字彙異體字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巫俊勳

    2001 《字彙編纂理論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宋志培

    2004 《宣城方言語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周法高

    1984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祖謨

    2000 《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周祖庠

    2003 《新著音韻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賽華

    2005 《合併字學篇韻便覽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

    1991 〈濁音清化溯源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99年4期),頁283-288。

    林慶勳

    2001 〈《正字通》的聲母〉,《聲韻論叢》1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169-182。
    2003 〈論《字彙》的韻母特色〉,《第八屆國際暨第二十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頁213-240。
    2003 《正字通的音節表》(行政院國科會輔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2005 〈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第九屆國際暨第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中:静宜大學主辦),頁A5-1-1- A5-1-9。

    金周生

    2005 《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台北:洪葉文化)

    孟慶惠

    2005 《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高永安

    2003 〈《字彙》音切的來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1期,頁37-41)。

    袁家驊

    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世祿

    1984 《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 琨

    1985 〈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215-260。

    張涌泉

    1999 〈論梅膺祚的字彙〉《中國語文》(1999年6期),頁473-477。

    曹志耘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甯忌浮

    2003 《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寧繼福

    2005 〈讀明末安徽方言韻書《音韻正訛》〉,《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游汝傑

    1997 〈吳語的音韻特徵〉,《開篇》15(東京:好文出版),頁98-113

    楊素姿

    2002 《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楊世文

    2001 〈濁上變去的例外探因〉《語文研究》(2001年2期),頁51-54。

    楊秀芳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第7卷2期),頁41-73。

    董同龢

    1991 《漢語音韻學》(台北:王守京印行)

    趙元任

    2000 《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誠

    2004 《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

    劉文錦

    1931 〈洪武正韻聲類考〉,《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二分(台北:維新書局)

    葉寶奎

    1994 〈《洪武正韻》與明初官話音系〉,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頁89-93。

    2002 《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

    1985 《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0 《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4 《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0 《重校增訂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 《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4 《廣韻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聖怡

    2004 《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蔣冰冰

    2000 〈宣州片吳語古全濁聲母的演變〉,《方言》(2000年第3期,頁243-249)

    錢乃榮

    2003 《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應裕康

    1970 〈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訂〉,《中華學苑》第六期,頁1-35。

    羅常培

    2004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鄭雅方

    2005 《元音統韻音系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再發

    1966 〈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頁635-648)

    謝雲飛

    1992 〈濁音清化與清音濁化〉《中國語文》(1992年11月),頁14-16。

    謝美齡

    1995 〈《説文》與《字彙》分部淺探〉,《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5年1月),頁285-304。

    蕭惠蘭

    2002 〈《字彙》再評價〉,《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11-114。

    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