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雅琴
Chuang, Ya-Chin
論文名稱: 青少年兩性親密行為之研究--以自我發展及習慣觀點初探
Adolescence’s intimacy behaviors with the opposite sex: in the viewpoint of ego development and habits
指導教授: 柯慧貞
Ko, Huei-chen
柯永河
Ko, Yung-H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行為醫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Behavioral Medicin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親密行為自我發展習慣性行為青少年
外文關鍵詞: Adolescence, ego development, habits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目的:國內外的調查及研究報告均顯示在學青少年中有性行為的比例越來越高。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青少年兩性交往親密行為的現況、青少年親密行為程度與比例,兩性互動中的思考、情感與行為習慣與兩性親密行為的關係,以及兩性親密行為對個人自我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以美國心理學者常用的自我發展理論及國內臨床心理學者所發展出來的習慣理論為依據,期使能找出與較深層的性行為有顯著關係的習慣,藉由學校正式教育培養良好的兩性互動習慣來預防因非預期的性行為而產生的不利己結果;亦期藉由自我發展觀點來協助青少年以較成熟的思考方式接納並融合其親密性經驗,以利其自我的順利發展。
    研究方法:本研究分自我發展與兩性交往習慣兩個部分進行;前者之結果以質之分析為主,而後者之結果則以量之分析為主。以立意取樣取得青少年受試者樣本填寫問卷及測驗資料後,以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以自我發展觀點的初探研究結果發現(1)本研究首次引介的自我發展完句測驗評分者間一致性可達0.64~0.90。(2)年齡越大,自我發展程度越高,而台灣約70%國中生的自我發展程度落於順從期。(3)性別變項和兩性交往經驗變項皆與自我發展程度並無顯著相關;以習慣觀點的初探研究結果則發現35.7%的受試者有兩性交往經驗,其中的18.5%的親密行為程度僅只於情感交流,22.5%的親密行為程度僅止於牽手,41.6%有親吻行為,而其親密行為達到愛撫與性交者則分別為13.5%與3.9%。研究並發現(1)隨著年齡的成長,有兩性交往及有親密行為的人數比例增加,(2)國中生對於異性朋友及對於男女朋友的行為界限較模糊而高中生的這種行為界限較為明確;與國中學生相比,有較高比例的高中生同意青少年可以結交男女朋友、與異性朋友牽手並與男女朋友接吻。在兩性互動習慣方面,研究結果發現(3)需求滿足強度習慣與是否發生親密行為及親密行為的程度較無關係,但在有性刺激的情境下,規範順從習慣的強弱則與會不會發生較深層的親密行為有顯著負相關。

    (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第1頁 第二節、文獻回顧-------------------------------------------------第2頁 一、 美國自1980年以來的青少年性行為研究----------------------第2頁 二、 台灣自七0年代以來的青少年性行為研究--------------------第3頁 三、 小結:青少年性行為研究結果在臨床工作的應用--------------第6頁 第三節、自我發展:理論與研究-------------------------------------第8頁 一、 自我的意義----------------------------------------------第8頁 二、 自我發展理論--------------------------------------------第8頁 三、 自我發展程度的評估-------------------------------------第12頁 第四節、從習慣的觀點看人類發展與學習----------------------------第14頁 一、 習慣的分類與測量---------------------------------------第14頁 二、 以習慣觀點來探討青少年兩性親密行為---------------------第17頁 第五節、研究目的與架構------------------------------------------第17頁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一之受試者與研究工具--------------------------------第18頁 第二節、研究二之受試者與研究工具--------------------------------第20頁 第三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研究一:青少年自我發展出探研究結果----------------------第23頁 第二節、研究二:青少年兩性互動習慣初探研究結果------------------第30頁 第四章:綜合討論 第一節:自我發展與習慣理論的運用與比較--------------------------第52頁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貢獻及未來研究方向----------------------------第56頁 第三節:對於青少年兩性教育輔導的建議----------------------------第58頁 參考文獻--------------------------------------------------------------第59-66頁 附錄------------------------------------------------------------------第67-80頁 表目錄 表1-1、民國73年至88年間國內青少年兩性間親密行為發生百分率之研究結果比較---第5頁 表1-2、發展理論----------------------------------------------------------第10頁 表1-3、Loevinger自我發展階段描述-----------------------------------------第11頁 表3-1、自我發展完句測驗樣本描述統計:年齡、教育程度及性別----------------第23頁 表3-2、國中生與高中生兩組自我發展平均分數差異比較------------------------第25頁 表3-3、性別差異在句子完成測驗得分的比較----------------------------------第25頁 表3-4、國中男女生在三個自我發展程度階段的人數比例------------------------第26頁 表3-5、兩性交往經驗差異在完句測驗得分的比較------------------------------第26頁 表3-6、兩性交往習慣型組研究樣本之人數分布--------------------------------第30頁 表3-7、全部受試者的兩性交往經驗與親密行為分布情形------------------------第31頁 表3-8、有兩性交往經驗受試的兩性交往經驗與親密行為分布情形----------------第31頁 表3-9、全部受試者男女性別在有無兩性交往經驗之兩組人數分布情形比較--------第32頁 表3-10、有兩性交往男女生個人親密行為最大深度的人次與比例-----------------第32頁 表3-11、有兩性交往男女生在不同親密行為程度的比較-------------------------第33頁 表3-12、年齡與兩性交往經驗的比較-----------------------------------------第33頁 表3-13、有兩性經驗者的年齡與親密行為程度比例分部的比較-------------------第33頁 表3-14、有兩性經驗、年齡與不同親密行為程度分組比例分布的比較-------------第34頁 表3-15、國高中兩組受試者有無兩性交往經驗者人數比例比較-------------------第34頁 表3-16、有兩性交往經驗者,教育程度與親密行為程度的比較-------------------第35頁 表3-17、三組不同年齡及教育程度在兩性親密行為界限的認知差異比較-----------第37頁 表3-18、男女在親密行為界限的認知-----------------------------------------第38頁 表3-19、有無戀愛經驗者在親密行為界限的認知差異比較-----------------------第39頁 表3-20、178名有戀愛經驗者依親密行為程度分組比較--------------------------第40頁 表3-21、戀愛經驗情感感受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第42頁 表3-22、男女在愛情關係中感受及互動關係的差異顯著性檢定-------------------第43頁 表3-23、性別在習慣強度量表的差異比較-------------------------------------第44頁 表3-24、年齡與需求及規範違反量表分數的F值檢定----------------------------第45頁 表3-25、年齡與需求及規範違反分數的相關-----------------------------------第45頁 表3-26、有無戀愛經驗與習慣量表得分的差異檢定-----------------------------第46頁 表3-27、三組親密行為程度在習慣量表得分的差異比較-------------------------第47頁 圖目錄 圖一、將自我發展視為各種習慣消長示意圖 ----------------------------------第17頁

    習慣及研究方法部分
    柯永河(民70年):從一個心理健康定義談測量個人心理健康的方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28輯87-94頁。
    柯永河(民74年):不同理論心目中的良好習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1-36。
    柯永河、黃慧貞、許文耀、曾雅玲(民76年):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三卷第一期183-193頁。
    柯永河(民83年):習慣心理學~寫在我在晤談以上四十年之後(理論篇)。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柯永河(民85年):談習慣測連的需要與方法。測驗年刊43,17-32。
    柯永河(民86年):習慣心理學~古今中外的習慣探討與研究(歷史篇)。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翁儷禎(民87年):評定量表標示語之心理量尺值研究:頻率及同意度詞。中華心理學刊Vol.40, No.1, 73-86.

    自我發展與人際關係部分
    洪福建(民81年)大學生與異性交往中的自我差距與情緒經驗。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舜文(民83年)人際關係與爭議解決程序之選擇:由關係性質之組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堅璽(民85年)動力性自我概念的實驗性研究:「焦點式晤談」與「評量表」之一致性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兩性關係與愛情部分
    楊美慧(民80年)單身女性的婚姻觀。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敏(民83年)分手經驗對個人的意義—一個故事的觀點。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安(民83年)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五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P.110-112。
    李維庭(民84年)愛上一個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玟靜(民84年)戀人分手絮語—語言與經驗的交織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少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部分
    魏慧美(民81年)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嘉南。
    魏慧美(民86年)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嘉南。
    楊昭慧(民80年)台北市某女子學院三專夜間部學生從事婚前性行為之意向研究 — 理性行為論之驗證。
    張增治(民87年)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指導教授:翟本瑞。
    吳秀惠(民84年)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柯澍馨。
    簡維政(民80年)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郭靜晃。
    許珍琳(民87年)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晏涵文。
    林秀娟(民87年)南區大學依附類型與其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嘉南。
    何嘉雯(民86年)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柯澍馨。
    鄭惠娟(民90年)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毓文。
    牛億先(民88年)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成功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生(民89年)〈未成年生育的趨勢、影響及對策〉,見《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手冊》,內政部主辦、衛生所家庭計劃研究所協辦。
    張老師編輯部(民76年)中國人的父母經—連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老師編輯部(民79年)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民87年)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四卷第二期,頁1-14。
    《英文參考文獻》
    Durex 2001 global survey. http://www.durex.com/tw/index.asp
    Adrian D.S., Thomas E.W. and Melvin D.L.(1992). A study of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sexual 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t females.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13(3). 202-207.
    Hart B. and Hilton I.(1988). Dimensions of Personalality organization as predictors of teenage pregnancy ris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1): 116-32.
    Camp B.W.(1996). Adolescent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changes in 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ld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 at schoo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17(3), 162-9
    Chong-Shan Wang and Pesus Chou(1999).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adolescent pregnancies in Kaohsiong county, Taiwan. Journal of Formosa Medicine Association, 98(6), 415-421
    Delia V. E., and Christina R.E.(1996).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 minority adolescent mothers. JOGNN. 25(4), 321-327
    Donald P.O., Mary L.W., Catherine J.B. Steven P.R.and Gary M.I.(1989). Reported sexual behaviors and self-esteem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JDC 143, 86-90
    East P.L. and Felice M.E.(1990). Outcome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of former adolescent mothers and their 12-year-old child.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11(4), 175-83.
    Eric F.D.,Huesmann L.R. and Leonard D.E. Childhood correlates of adult ego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8(3):859-69,1987.
    Gazmarraian JA, Lazorick S, Spitz AM, et al. (1996). Prevalence of violence against pregnant wemen. JAMA 275, 1915-20.
    Haskett M.E., Johnsom C.A., and Miller J.W.(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isks of child abuse by adolescent mothers: assessment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35(3), 461-76
    Hauser, S.T.(1976). Loevinger’s model and measure of ego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3, 928-955.
    Hauser, S.T., Sally I.P., Noam G.G. and Jacobson A.M.(1984). Family contexts of adolescent ego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5, 195-213.
    Vincent K.R. and Castillo I.M.(1984). Ego development and DSM-III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0(2):400-2, 1984 Mar.
    Helson R., Mitchell V. and Hart B.(1985). Lives of women who became autonomo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3(2): 257-85, 1985 Jun.
    Karen A.H. (1995). Androgens and sexual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98(suppl 1A) 111-115.
    Kovacs M., Krol R. S., and Voti L.(1994). Early onset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risk for teenage pregnancy among clinically referred gir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rty. 33(1), 106-13.
    Leadbeater B.J. and Bishop S.J.(1994). Predictors of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of inner-city Afro-American and Puerto Rican adolescent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65(2), 638-48.
    Loevinger, J., and Wessler, R. (1970). Measuring Ego Development I :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a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SanFrancisco: Jossy-Bass.
    Loevinger, J., and Wessler, R. (1970) Measuring Ego Development II :Scoring Manual for Mowen and Girls. SanFrancisco: Jossy-Bass.
    Loevinger, J., and Blasi, A., (1976). Ego development: Conceptions and Theories. Jossy-Bass inc., Publishers. / 李維譯(民84)〔自我的發展:概念與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Loevinger, J.,Lawrence D.C.,Laura P.B., Carolyn D.R., Douglas D.S. and Marilyn S.(1985). Ego development in Colle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4), 947-962.
    Loevinger, J (1985). Revision of the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for ego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2), 420-427.
    Loevinger, J.(1996)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go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21), 195-206
    Loevinger, J. Measuring personality patterns of women.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62, 65,53-136.
    Mary A.G. Christ., Benjamin B. Lahey., Paul J. F., et al. (1990). Serious conduct problems in the children of adolescent mothers: disentangling confounded correla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8(6), 840-844.
    Martha S.W.(1985). Ego development in adult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3(4). 561-174.
    Miller,D.(1974). Adolescence: psychology,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ason Aronsen
    Novy D.M.(199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gressive sequence of ego development level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9(3).332-338.
    Passino A.W., Whitman T.L., Borkowski J.G., Schellenbach C.J., Maxwell S.E. Keogh D., and Rellinger E.(1993). Personal adustment during pregnancy and adolescent parenting. Adolescence. 28(109), 97-122.
    Patricia D.(1996). Addressing developmental needs of pregnant adolescents. JOGNN 25(6), 518-524.
    Sheri O., Andor T. and Marshall F.(1992). A comparis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files of teenage mothers and their nonmother peers: I. Ego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27(105) 193-202.
    Sternbach H.(1998). Age-associated testosterone decline in men: clinical issues for psychiat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5(10), 1310-1318.
    Stephanie S.(1993). The search for love: unmarried adolescent mothers’ view of , and relationships with , men. Adolescence 28(110) 425-43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8-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