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儀瑄
Wang, Yi-Hsua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赤崁地區產業分佈與地區特質關聯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kan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赤崁地區產業分佈歷史GIS日治時期
外文關鍵詞: Chikan Area,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HGI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舊都市商業中心的沒落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是一大損傷。舊商業中心不僅是該時代貨物交易的重要場所,更是人口聚集的重要空間,背後代表的是地方的經濟中心及生活網絡。從舊城市到現代都市轉化,產業內容隨著都市紋理隨之轉化。對於過去舊商業中心的產業研究,不僅能提升地方的「自明性」,更有助於探討空間的特質轉變。本研究欲以台南舊城區,即清代以十字大街為核心發展的「赤崁地區」作為本次研究範圍,並藉由1934年《台南市商工案內》所記載的產業活動探討日治時期的產業分佈與地區間特質的關聯性。以歷史地理學作為理論基礎,應用歷史GIS將歷史資料視覺化。於文獻回顧中另針對商圈的構成進行回顧,並梳理赤崁一帶的空間結構組成、台南市新舊軸線的演變、社會結構的變化,探討其對當時產業活動分佈的影響。研究目的包含(1)檢視日治時期赤崁地區的業種業態與內涵(2)探討日治時期赤崁地區產業活動的分佈特性。
    從1934年赤崁地區的多樣化的業種業態中,看見了社會文化的改變,台灣、日本、西方文化交織出了新舊融合的產業結構,食衣住行、玩樂都在政策及「時尚」的影響下,有了多樣化的選擇。產業活動大致根據人口分佈、街庄發展變遷、市街發展脈絡、交通運輸而分佈。尤其人種的分佈的比例與商店經營者及其相關,此外則是清代既有紋理影響最深,不論新舊產業,多活絡於民權路上,即使在當時日本政府為建立新軸線的「造町計畫」下,清代舊有軸線仍對於日治時期商業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民權路仍保有區位優勢,為成熟既穩定的商業路段,呈現多樣化產業類態的數量及多樣性;民生路則發展為新舊軸線間過度帶,鄰近新軸線的區位條件下,商店多以日人經營為主,且有較密集的「炫耀性」商品。
    由於本次研究範圍較大,種類繁雜,因此仍難以針對各產業有更深入、仔細地探討,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進一步針對藥種商中藥品的種類與銷售模式、家具產業中木匠的流動網絡…等單一產業的銷售模式、產業網絡發展、商品品項的分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To know Chikan area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ain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ell, we worked on figuring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There are two principals, (1) to see what kind of shops were located in Chikan area (2) to figure out how they distributes. The lists of shops in Tainan were recorded in“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Records of Tainan City”,published in 1934 .With GIS ,we visualize all the data on the map. We found out that there was a mixing Industrial sculpture of Taiwanese style, Japaenese style, and western sty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was related to population and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e operators was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ainan City. In addition, the existing tex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 also had the mos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The old axis in the Qing Dynasty still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Minquan Road is a mature and stable commercial road section, showing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diversified industries; Minsheng Road has developed into a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axes. It is mainly operated by Japanese people, and there are relatively dense "conspicuous" products. This research is limited to the content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can further analyze the business content of the store in a more in-depth mann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 研究動機 2 二、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 一、 主要研究資料說明 4 二、 研究方法 6 三、 研究架構與假設 8 第五節 研究範疇 9 第六節 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 15 一、 「歷史地理學」理論 15 二、 分析方法--歷史GIS 17 第二節 日治時期產業相關文獻 18 一、 日治時期產業歷程相關研究 18 二、 日治時期產業分佈探討相關文獻 19 第三節 產業分佈的特徵與效應 20 一、 產業聚集的效應 20 第三章 日治時期台南市空間與社會結構 23 第一節 空間規劃政策 23 第二節 空間結構發展變遷 24 一、 道路系統 24 二、 重心移轉 27 第三節 運輸系統 28 第四節 社會結構 30 第四章 日治時期產業概況 35 第一節 1934年產業概況 35 一、 工業產業分佈狀況 36 二、 工商合一現象 43 三、 三級產業分佈狀況 44 第二節 1934年赤崁一帶產業分佈概況 45 一、 赤崁地區發展脈絡 45 二、 產業分佈特徵 50 三、 產業類態變遷 52 第三節 赤崁地區產業分類 54 第五章 1934年赤崁地區產業分佈特性 56 第一節 市中心的工業發展 56 一、 印刷及製本業 57 二、 鐵業板細工業 61 第二節 時空轉化下的新型態產業模式的分佈—工商混合 63 一、 靴製造販賣 64 二、 菓子製造販賣 66 第三節 於都市中看見的日常所需 69 一、 醫療—藥種 69 二、 文書用品—印刻、文具及紙 71 三、 飲食--日用雜貨、乾物(米、雜穀、農、山產物類) 74 四、 小結 80 第四節 和洋文化下所帶來的「消費品」 81 一、 服飾—吳服商、婦人子供服(ミシン裁縫業)、時計,眼鏡,貴金屬 81 二、 居家雜貨-洋品雜貨、額及繪葉書、洋傢具及指物、陶器商 84 三、 交通-自轉車商 91 四、 小結 93 第五節 舊市街裡的「炫耀性」娛樂 94 一、 飲食類—飲食店、料理店 94 二、 儀容類—理髮及美容業 96 三、 小結 9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 一、 新舊融合的業種業態-和洋文化作用下的新產業結構 100 二、 赤崁地區的產業活動分佈 100 三、 街道的商業特性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一、 產業分類分析 103 二、 產業間的網絡分佈 104 三、 地塊分析 104 參考資料 105

    Nahoum Cohen(2001). Urban Planning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 NcGraw-
    Hill.
    Anne Vernez Moudon(1997).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Pierre Gauthier(2004).Conceptualiz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forms through the typological process, Journal online(Urban
    Morphology).
    Gordon, Ian R. and McCann, Philip, (2000).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 Vol. 37(3), pp. 513-532.
    Glaeser E.L., 2008, Cities, Agglomeration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P.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December 1998: 77-90.
    Gordon, Ian R. and McCann, Philip, (2002).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actions cost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MNE location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11(6), pp. 647-663.
    Werner Kuhn, Tomi Kauppinen, Krzysztof Janowicz, “Linked Data - A Paradigm
    Shift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pp. 173-186.
    Cliff, A. & Ord, J. K.(1973)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ondon: Pion
    Griffith,D.A.(1993)Which spatial statistics techniques should be converted to GIS
    functions. In Fischer, M.M. and Nijkamp, P.(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patial Modeling and Policy Evalua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101-
    114.
    Getis, A., Ord, J. K.(1992)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 Geographical Analysis, 24(3):189-206
    Woudsma, C., Jensen, J. F., Kanaroglou, P., and Hanna Maoh, H. (2008). Logistics land use and the city: A spatial–temporal modeling approac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44: 277-297.
    Huff, D. L. (1964). Defining and Estimating a Trading Area. Journal of Marketing, 28(3), 34–38.
    Berman, B. and J.R. Evans (1979).Retail Management : A Strategic Approach, NY : Macmillian
    小牧實繁(1937)。 史前地理學研究。京都:內外出版社出版。
    水津一朗(1971)。 小川琢治及其對日本歷史地理學的貢獻。地理學評論(44),565-580
    越沢, 明(1987)。 台北の都市計画, 1895~1945 年日本統治期台湾の都市計画。 日本土木史研究発表会論文集 ,7, 121-132。
    辻原万規彥、角哲、青井哲人(2017)。日比谷図書文化館所蔵の樺太・台湾・旭川の火災保険特殊地図。日本建築学会技術報告集,23(53),303-308。

    中文參考文獻
    (一) 中文期刊
    白仁德(2009)。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北部路段建設前後沿線地區人口空間分佈變遷之研究。都市與計劃, 36(1),5-23。
    汪志忠、陳美甜(2013)。文化群聚之關鍵發展因素分析:台中創意文化園區的個案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4(1),87-106。
    林丁國(2009)。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休閒運動-以《臺灣人士鑑》為討論中心。運動文化研究,(10),29-80。
    林揚洺(2020)。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地區之都市形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金家禾,周志龍(2007),臺灣產業群聚區域差異及中國效應衝擊。地理學報,49:55-79。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2008)。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台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13(2),69-87。
    姜道章(2001)。日本的歷史地理學。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4),1-39。
    姜道章(2004) 。 法國的歷史地理學。環境與世界(10), 23-42。
    柯明賢、曾憲嫻(2021)。 近代化改造下臺南都市軸線的變遷。建築學報(116), 81-103。
    陳正哲、曾憲嫻 (2014) 。職業明細圖GIS化應用於都市發展史之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頁89-103。
    陳怡君、邱上嘉(2016)。日治初期臺南市中區傳統金匠脈絡研究。人口學刊,(53),97-138。
    陳金泉(2006)。 探討台灣都會型地域商圈的行銷策略 。育達學院學報,12,71-98。
    陳靜寬、張靜宜(2017)。日治時期臺南伴手禮之分析。臺陽文史研究,(2),85+85i+85ii-108。
    曾憲嫻、洪辰瑜、王柏昇(2012)。以職業別明細圖探討1930 年代台南傳統產業分佈特性之研究,國土論壇。
    曾憲嫻、蔡依珊(2011)。台北市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兼論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執行機制。環境與藝術學刊,9,91-108。
    黃雯娟 (2014) 。命名的規範:臺南市街路命名的文化政治。臺灣史研究,147-186。
    黃蘭翔(1995)。 台南十字街空間結構與其在日據初期的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 31-59。
    鄒克萬、 洪于婷(2000)。 都市永續性結構分析。都市與計劃, 27(2), 141-164。
    劉為光。 (2016)。 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街廓與巷弄紋理保存再生之探討。都市與計劃, 43(2), 143-155。
    劉錚錚(1968)。台北市商店分佈之形態及其經濟動機。大陸雜誌,第37卷,第1、2期合刊,1-36
    諸葛正(2006)。台灣木工藝產業的生根與發展過程解讀(2)-日治前期(1895-1912年)的“產業”醞釀與成長。設計學報,11(4),21-41。
    鄭安佑、吳秉聲、徐明福(2018)。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經濟-都市空間」的謀生景致-以1934年臺南市末廣町路、本町路與米街為例。建築學報,(105),93-118。
    鄭安佑、徐明福、吳秉聲(2013)。 日治時期台南市(1920-1941)「都市空間-社會經濟」變遷-指向經濟的都市現代化過程。建築學報(85), 17-37 。
    鄭安佑、徐明福、吳秉聲(2013)。日治時期臺南市(1920-1941)「都市空間-社會經濟」變遷-指向經濟的都市現代化過程。建築學報,(85),17-37。
    戴肇洋(2004)。台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問題探討。台灣綜合研究院,台北。
    顏興(1953)。臺南文化,41-45。臺南市: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魏正元(1996)。商圈研究一以中壢市中正路為分析對象。中原學報, 24(2), 13-22。
    魏鸞瑩(2019)。產業群聚個案研究-西門紅樓創意市集。德明學報,42,1-16。
    顧雅文(2012)。日治時期臺灣的衛生調查與疾病統計-兼論以GIS輔助疾病史研究。白沙地理學報(GIS專號),14,203-253。

    (二) 中文書籍
    Vance,J.E.著,凌霓、潘榮譯(2007)。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態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玉蘭生譯(1986)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出版社。
    夏鑄九(1990)。 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 ,n.1,137-152。
    康樂, 簡惠美譯(1993 )。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耘書(2018)。臺南府城餅舖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曹婷婷、郭瑞慶(2013)。老店,老滋味:80家台南老店舖的傳家故事。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連景初(1969)。臺南市民權路滄桑錄。臺南市:臺南文化,9(1)。
    陳秀琍(2021)。臺南西市場。聚珍臺灣。
    陳坤宏(1991)。 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陳明竺(1992)。 都市設計。 創興出版社。
    陳芯怡(1996)。臺灣文具史。臺北市 : 台灣區教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

    (三) 學位論文
    王昱珺(2015)。台南市產業區位形成與歷史街區特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慧瑜(2010)。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 (1895-193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江辛美(2008)。日治時期臺灣醬油產業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江瑜庭(2023)。日治時期臺南裁縫業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吳易陵(2009)。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呂美嫻(2008)。台南市舊娛樂街區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奕廷(2021)。從戲院地圖談臺南市戲院與娛樂產業的發展變遷。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淑芬(2005)。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木製家具形制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侯巧蕙(2012)。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立婷(2010)。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良亦(2018)。臺灣日治時期以會社為主導的印刷產業研究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怡帆(2008)。個人風格的追尋(身體的風格化歷程)——以美髮行為討論日常生活美學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嘉民(1999)。都市傳統商圈再造問題之研究—以台南中正形商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惟迪(2017)。台南市民生綠園周邊地區之婚紗攝影業群聚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靜玟(2006)。 以財務機制觀點評估市中心再發展政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柏皓(2021)。大正時期銀座喫茶店文化研究(1911-1923)。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歐仲翔(2011)。使用者取向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古契書與統計資料呈現。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蔡依樺(2017)。 台南舊城區之商業形態之紋理分析。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四) 相關史料
    台南市勸業協會(1934)。台南市商工案內。台南市:台南市勸業協會。
    吳興榮(2007)。吳興榮日記全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洪敏麟(1997)。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