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碧霞
Hsu, Pi-Hsia
論文名稱: 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
Study the Hakka poetry in Taiwan after 1945
指導教授: 蔣為文
Chtung, Wi-Vun Taiffal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7
中文關鍵詞: 客語書寫客家運動女性書寫客語詩客語文學客家文學臺灣文學客籍作家
外文關鍵詞: Hakka literature, literature in Hakka, Hakka poetry, Taiwanese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戰後客語詩寫作和客家意識的覺醒有關,也和客家運動的發起有很大的關係。從八○年代末以來,許多詩人開始積極投入客語詩創作,客語書寫因而得以落實於文字化,開啟創戰後臺灣客語詩寫作的新局面。

      本論文嘗試從客語詩在文學史的源流、語言的書寫實踐以及詩作內容的文本研究等三個層面來研究。本論文共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

      第二章首先將臺灣「客家文學」與「客語文學」定義予以釐清,回顧從客家運動到客語詩的發展,爬梳客語文學書寫在臺灣的發展歷程,並探討戰後客語詩大量出版的原因。

      第三章則從語言學切入,分析客語詩的用字與書寫問題,探討以漢字書寫和以羅馬字書寫的不同處,以及大量使用漢字書寫的原因和羅馬字推行不易之因,並分析客語的語音、詞彙及語言特殊性。

      第四章藉著客語詩中的客家女性書寫,探討客家女性的心緒表現、社會地位、以及從傳統走向現代,客家女性的轉變如何?詩人們如何藉由書寫客家女性來展現對客家社會及土地、族群之關懷?

      第五章重點放在客家移民來台墾拓的歷史過程;鄉村與都市對客家社會所造成的差異性;客家人徘徊在離鄉與歸鄉之間的心情;客家社會的兒時回憶與客家童謠創作;並探討客語詩中的原鄉省思。

      第六章分析影響客語詩創作的環境因素,包括客家庄的人文地理、詩中的動物名稱及自然風光的借喻與意象。

      第七章結論。本論文最後的附錄,包括客語詩人及其重要作品、戰後客語詩作索引年表、客語主要音標聲母符號對照表、客語詩人訪談紀錄等四部分。

      This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Hakka poetry in Taiwan after 1945. Only few attempts have so far been made at the poetry in Hakka, which stems from a sense of. Hakka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the middle of 1980s . We will attempt not only an initial study of the works in Hakka, but also its analysi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Hakka history, societies, languages, cultures and spirits.

      First of all, it will explore the resource of Hakka poetry how to inherit the Hakka mountain folksongs and absorbed their nutrient. Secondly, it will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problem of writing in Hakka. At last, it will analyze the text of Hakka poetry and stand out its importanc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will conduct its discussion in different 7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first briefly describing the research motives, purposes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literature in Hakka” and “the Hakka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social phenomena of a great deal of publication in Hakka.

      Chapter three dwells on the problem of writing in Hakka. We will begin by considering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including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of writing in Chinese words and in alphabet, the Hakka phonetic, vocabular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feminine writing”, which will deal with the Hakka poets’ motives to create works by using living conditions and styles, the emotions and feelings of Hakka women as the basis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re-constructing the races as the expressing methods.

      The fifth chapter presents the Hakka poetry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migration, which will discuse the writing’s experience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creation of children's songs,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migration of “the Hakka” and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aiwanese Hakka”.

      Chapter six is about of the context of Hakka poetry, using the standpoint of realism to observe the performances of describing-events skills of Hakka poetry on image of natural landscape, folk customs, the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n Taiwan.

      The seventh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recapitulation of the entire thesis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study, reflections and expectations.

      At last appendix, we will list all of the famous representative authors after 1945, their works, their publishing history and documents of authors‘ interview.

    第一章 緒 論 5 1-1 研究動機 5 1-2 文獻回顧 7 1-3 研究方法 11 1-4 論文結構 13 第二章 戰後客語詩的萌發與成長 15 2-1 何謂客家文學、客語文學 15 2-1-1 什麼是客家人? 16 2-1-2 臺灣「客家文學」的界定 24 2-1-2-1 何謂客家作家? 24 2-1-2 -2 「客家文學」的界說 26 2-1-3 臺灣「客語文學」的義涵 33 2-2 客語文學的歷史演變 36 2-2-1 臺灣客語文學的兩類型 36 2-2-1-1 民間文學 36 2-2-1-2 作家文學 37 2-2-2 客語民間文學 38 2-2-2-1 流傳民間的話語 38 2-2-2-2 清領時期的客語民間文學 41 2-2-2-3 日治時期的客語民間文學 46 2-2-3 作家客語文學 47 2-3 客語書寫的標舉與推廣 51 2-3-1 客家作家與臺灣客家運動 51 2-3-2 歷史與族群文化的呼喚: 56 第三章 客語詩書寫的語言分析 58 3-1 客語的語音分析 59 3-1-1 客語的音節結構 59 3-1-2 客語的文白差異 61 3-2 客語詩的語言特色 62 3-2-1 客語的語音特點 62 3-2-2 客語詩的特殊詞彙 63 3-3 客語詩的書寫方式 67 3-3-1 漢字表達客語的理論與實際 67 3-3-1-1 漢字的發展和結構 67 3-3-1-2 以漢字書寫客語的主張 70 3-3-1-3 對漢字書寫的質疑 75 3-3-1-4 客語的表達與漢字書寫之間 80 3-3-2 羅馬字書寫客語的理論與實際 82 3-3-2-1 客語羅馬字書寫的文獻 82 3-3-2-2 羅馬字的書寫意義與價值 85 3-3-2-3 羅馬字書寫的困擾 87 3-3-3 客語詩的書寫文字使用現況 89 第四章 客語詩中的女性書寫 94 4-1 勞動勤儉的現實生活 95 4-1-1 農婦 96 4-1-2 阿姆 98 4-1-3 洗衫婦 101 4-1-4 開墾者 103 4-1-5 小販 104 4-2 浪漫柔美的青春 106 4-2-1 娘 107 4-2-2 細妹个情 110 4-2-3 花囤女 112 4-2-4 薪臼 114 4-3 對土地的認同與情感 115 4-3-1 倡導母語 115 4-3-2 知識份子的責任 120 4-3-3 對臺灣的情感 122 4-4 生命體悟與自我追尋 127 4-5 小結 130 第五章 客語詩的歷史記憶 132 5-1 來台開墾的歷史軌跡 132 5-2 離鄉與歸鄉 138 歸鄉的喜悅與矛盾 138 5-3 都市與鄉村 145 5-3-1 都市速寫 145 5-3-2 歌詠鄉村 148 5-3-3 城鄉的對立與衝突 151 5-4 「原鄉」的反思 157 5-5 習俗與信仰 165 5-6 兒時回憶:客語童謠創作 176 5-7 小結 181 第六章 客語詩的自然地理景觀 183 6-1 客家庄的人文地理 183 6-2 蟲魚鳥獸草木的詩作 192 6-3 自然的意象及借喻 198 6-3-1 植物 198 6-3-2 山、海、溪、河 201 6-3-3 日月星辰的變化 205 6-4 小結 209 第七章 結 論 211 參考書目 217 附錄一:臺灣客語詩人及其作品 231 附錄二:臺灣戰後客語詩作索引年表 252 附錄三:客語主要音標聲韻母表 280 附錄四:客語詩人訪談記錄 284

    一、 期刊論文
    「利玉芳作品賞析」座談會記錄 1996,出席者:林亨泰、白萩、詹冰、劉素惠、陳亮、利玉芳、蔡榮勇、洪中周、張芳慈、李篤恭(書面)、陳千武、吳夏暉(書面),內容見於:《向日葵》,p.221〜233,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井關 1995<語言的細胞>,《台灣文藝》,第152期, p.62〜65。
    古繼堂 1996<大膽潑辣突圍性禁忌的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82〜199。
    利玉芳 2001<向日葵的圖畫-杜潘芳格的詩>,《笠詩刊》,第225期, p.9〜11。
    利玉芳 2002<夜合--曾貴海的詩>,《笠詩刊》,第227期,2002年2月15日,p.13〜16。
    吳國聖、陳怡欣 2004<客家語羅馬字文獻的版本研究>,《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28〜3,台南市:2004/10/9〜10。
    吳達芸 2000<變色龍的性別為何?--女詩人杜潘芳格研究>,《台灣文藝》,第170期, p.62〜82。
    李元貞 1995 a〈詩思深刻迷人的女詩人-杜潘芳格〉,《女人詩眼-詩文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p.279〜289。
    李元貞 1995 b<台灣女詩人眼中的「國家」>,《女人詩眼-詩文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p.291〜298。
    李元貞 1995 c<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女人詩眼-詩文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p.249〜272。
    李青果 1991<詩心批判力-評台灣女詩人潘方格>,《笠詩刊》,第161期, p.138〜141。
    李敏勇 1993<誕生在島上的一棵女人樹-杜潘芳格詩風格的一面,兼序《青鳳蘭波》>,《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p.17。
    李敏勇 1996<美麗的向日葵>,《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56〜165。
    李喬 2000<尋找文學原鄉-序「原鄉‧夜合」>,《原鄉‧夜合》,高雄:春暉出版社,p.9〜13。
    李魁賢 1996<詩人的愛和批評>,《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50〜155。
    杜潘芳格 1998<贈顏先生、利玉芳伉儷詩>,《臺灣文藝(新生版)》,165期,p.10。
    沈奇 1996<角色意識與女性詩歌>,《詩學季刊》,第17期,p.11〜15。
    林于弘 2000<中原正聲-客語詩的現在與未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9期,台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社,中國語文學會發行。
    林亨泰 2000<杜潘芳格的<中元節>>,《笠詩刊》,第219期,p.130〜132。
    林芳年 1996<林芳年詩評>,《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42〜146。
    林柏燕 1990<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紀錄>,《客家雜誌》,第3期,p.59。
    林鍾隆 1996<利玉芳的《活的滋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200〜212。
    邱一帆 2004<台灣客語現代詩創作的意義及其特性>,《油桐花下个思念》,桃園市:華夏書坊出版,初版,p.148,。
    邱麗文 2001<曾貴海的戀戀大河情>,《源》,第31期,p.47〜51。
    范文芳 1998<客家民間歌謠的詩詞表現>,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5/1〜5/2。
    胡紅波 1999<從山歌、採茶、八音到文學>,《成大簡訊》,第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徐碧霞 2002<客語詩中的客家女性塑像>,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第二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徐碧霞 2004 a<曾貴海《原鄉‧夜合》中客家女性形象>,尋找語言失落的族群-客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徐碧霞 2004 b<臺灣客語現代詩中的女性書寫>,客家細妹寫歷史研討會,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張維安 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p.245〜246。
    張維耿 <客家方言的漢字書寫和注音>,《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p. 487〜489。
    莫渝 2002<綠色荒原的徘徊者-杜潘芳格詩研究>,《笠詩刊》,第230期,p.109〜131。
    莊紫蓉 1998<訪杜潘芳格>,《台灣新文學》,第11期,p.17〜25。
    陳千武 1996<鑑賞詩>,《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209~212。
    陳板  2000 <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第四屆     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p.3〜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明台 2000<詩,愛和誠--杜潘芳格的世界>,《抒情的變貌:文學評論集》,台中:中市文化局出版, p.3〜6。
    陳淑華 1998<詩人醫師--曾貴海 南方綠色運動的啟蒙者>,《經典雜誌》,第5期,p.104〜107。
    陳義芝 1999<台灣女性詩學的建立>,《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p.82〜105。
    陳謙 記錄、林秀梅 整理 1993<悲情之繭-杜潘芳格作品研討會>,《文學台灣》,第7期, p.199〜213。
    陸緋雲 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研討會,2002/10/30〜31,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承辦。
    彭瑞金 1994<遞變中的台灣客家社會與文學>,《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客家雜誌),p.82。
    彭瑞金 2000<遞變中的台灣客家社會與「客家文學」>,《驅逐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出版社。
    彭瑞金 2002<原香-序曾貴海客語詩集《原鄉‧夜合》>,《原鄉‧夜合》,高雄:春暉出版社,p.7〜8。
    黃榮洛 1997<台灣客家人和文學>,《竹塹文獻》,第四期,p.63〜68。
    黃恆秋 1993<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p.58。
    黃秋芳 1996<仙花水鏡 靠近杜潘芳格的人和詩>,《文訊雜誌》,132期,p.80〜84。
    黃秋芳 2001<詩是杜潘芳格的童話故事>,《明道文藝》,306期,p.54〜74。
    「悲情之繭-杜潘芳格作品研討會」紀錄 1993,《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p.246。
    曾漢珍 2002 <客家社區營造課題與策略之研究>,《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會議手冊】》,p. 3-5〜3-23,行政院客委會‧清大社會所主辦。
    楊長鎮 1989 <街頭運動的新典範-還我客家話大遊行報導>,《客家風雲》,15:p.14〜21。
    楊國鑫 1988<客家婦女名字「妹」字再探>,《三台雜誌》,第17期,p.57。
    楊國鑫 2000<吳濁流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試析>,《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吳濁流作品研討會』論文》。
    葉立誠 2002<素樸中見勤儉-台灣客家女性的大襟衫與大襠褲>,《傳統藝術》,第21期,p.14〜16。
    趙天儀 1996 a<趙天儀談:從生活藝術到生命體驗─利玉芳的愛的溫馨>,《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66〜167。
    趙天儀 1996 b<趙天儀談:現代詩中所表現的愛情─利玉芳的出嫁女兒心>,《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68〜174。
    劉紀蕙 1989<女性的複製:男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微符號>,《中外文學》,第18卷第1期,p.116〜136。
    劉湘吟 1997<南台灣「綠色教父」曾貴海一生是環保義工>,《新觀念》,104期,6月號。
    蔣為文 1997<漢字文化圈的脫漢運動-Theh越南、韓國ham日本>,第3屆北美洲台灣研究論文年會,1997/3/30〜4/1。
    蔣為文 1998<漢字對台灣人e語言認知e影響>,第4屆北美洲台灣研究論文年會,1998/3/29〜4/1。
    蔣為文 2001<白話字,囝仔人the用e文字?-台灣教會白話字e社會語言學分析>,《台灣風物》,51(4),p.15〜52。
    鄭至慧 2000<存在主義女性主義-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再版一刷,p.105。
    蔡秀菊 2001<戰火中的百合>,《笠詩刊》,第224期,p.38〜41。
    謝艾潔 2002<客家婦女的社會觀>,頁2,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2002/10/30〜31,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承辦。
    謝嘉薇 2001<原鄉的召喚-談杜潘芳格的客語詩>,《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79期,p.86〜99。
    謝禎芳 2000<南方綠蔭 訪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謝佳倩整理,《人本教育札記》,138期。
    鍾仁嫻 1997<詩人醫生曾貴海的「革命」之路 拚出「綠色之夢」>,《拾穗雜誌》,552期,p.24〜27。
    鍾鈴 1996<鍾鈴詩評-選自現代中國謬司>,《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147〜149。
    鍾鐵民 2000<我看原鄉夜合>,《原鄉‧夜合》,高雄:春暉出版社,p.3。
    蕭新煌、黃世明  2001 <戰後至今台灣客家族群政治力的發展變遷>,《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頁219-413,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香林 1992<家庭的特性>,頁240,《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灣一版發行, p.240。
    羅肇錦 1993<何謂客家文學>,高雄:《客家台灣文學論》,p.9。
    羅肇錦 1996<台灣客家話與漢字運用>,《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臺灣語文學會,p.81〜87。
    羅肇錦 1998<客語民間的界域 一個無可遁逃的爭議>,客家民俗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承辦,p.4。
    羅肇錦 1998<客家民間文學的界域-一個無可遁逃的爭議>,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5/1〜5/2。
    羅肇錦 2003<台灣客語的研究與應用>,第一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主辦。

    二、相關博碩士論文
    王惠萱 2002《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癸雲 2001《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于弘 2000《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論。
    林怡翠 2001《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
    張典婉 2002《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金玉  2000 《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意晶 1998《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利玉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瑛 2000《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嘉薇 2002《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專書
    Abbott, P. ﹠Wallac, C. 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張君玫等譯,台北:巨流圖書。
    Booth, Wayne C. 1983“Neutrality and the Author’s second Self ”,in The Rhetoric of Fic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71-76
    Chatman, S 1990“In Defense of Implied Author ”,in Coming to Terms: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74-89
    Chatman, S. 1980“Real Author,Implied Author,Narrator,Real Reader,Implied Reader,Narratee”,in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146-151,especially pp.147-149,pp.151-158
    Greene, G. ﹠Kahn, C. 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陳引馳譯,台北:駱駝。
    John DeFrancis The Chinese Language
    Moi, T. 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陳潔詩譯,板橋市:駱駝出版社。
    大衛‧克里斯托 2001《語言的死亡》,周蔚 譯,貓頭鷹出版社。
    女鯨詩社編 1999《詩潭顯影》,台北:書林出版。
    文建會 1994《客家文化研討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策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
    王育德 1993《臺灣話講座》,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古繼堂 1997《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 1995《新个客家人》,第一版第三刷。
    朱光潛 1983《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丹青圖書公司,初版。
    江文瑜(編) 1998《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出版。
    江運貴(著)、徐漢斌 (譯) 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利玉芳 1996《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李元貞 1995《女人詩眼》,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孝定 1992《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
    李泳集 1996《性別與文化:客家婦女研究的新視野》,廣卅: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喬(編) 2003《台灣客家文學選集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策劃發行,台北:前衛出版社。
    杜潘芳格 1993《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
    周鍾瑄(撰) 1717《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
    林央敏 1996《台灣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1997年11月修訂版第一刷,。
    林瑞明 1996 a《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
    林瑞明 1996 b《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邱一帆 2004《油桐花下个思念》,桃園市:華夏書坊,初版。
    邱貴芬 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
    涂公遂 1996《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再版二刷。
    張小虹 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張芳慈 2004《天光日》,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張京媛(編) 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張典婉 2004《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出版。
    張裕宏 2001《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2年3月初版二刷。
    張默 1997《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出版社。
    陳玉玲 2000《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
    陳芳明 1994《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
    陳益源 1999《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書局,初版。
    陳義芝 1999《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學生書局出版。
    陳運棟 1979《客家人》,台北: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 1998《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市:臺原出版社,第一版第八刷。
    彭小妍(編) 1996《認同、情慾與語言》,台北:中央院文哲所。
    彭德修 1989《大家來學客話》,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初版,1994三刷。
    彭瑞金 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彭瑞金 2000《驅逐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出版社。
    曾貴海 2000《原鄉‧夜合》,高雄:春暉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馮輝岳 1999《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一版一刷。
    黃宣範 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
    黃恆秋 1992《臺灣文學與現代詩》,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黃恆秋 1993《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
    黃恆秋 1998《見笑花》,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恆秋 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史出版。
    黃秋芳 1995《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臺原出版社,第一版第二刷。
    黃榮洛 1997《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臺原出版社,第一版第六刷。
    黃慶萱 1999《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增訂九版。
    葉日松 2002《鑊仔肚介飯 比麼介都卡香》,行政院客委會出版,台中:文學街出版社發行。
    葉日松 2004《台灣故鄉情》,花蓮: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出版,初版一刷。
    葉石濤 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8年再版。
    董忠司(編) 1996《『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出版。
    廖炳惠 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一刷。
    劉還月 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版第一刷。
    蔡源煌 1996《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蕭蕭 1998《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再版。
    謝國平 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增訂初版。
    鍾理和 1997《鍾理和全集2》,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鍾榮富 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五南圖書出版股放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鍾肇政 1994《客家台灣文學選》第一冊、第二冊,新地出版社。
    簡瑛瑛 1998《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
    羅香林 1992《客家研究導論》,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臺灣一版發行。
    羅肇錦 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刷,1996年12月第一版第四刷。
    顧燕翎(編) 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初版一刷,2000年9月20日再版一刷。
    龔萬灶、黃恆秋(編選) 1995《客家台語詩選》,新莊市:客家台灣雜誌社,初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