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施勇全 Shih, Yung-Chuan |
|---|---|
| 論文名稱: |
過失共同正犯問題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
| 指導教授: |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5 |
| 中文關鍵詞: | 共同正犯 、過失犯 、過失共同正犯 、客觀歸責理論 、共同注意義務 |
| 外文關鍵詞: | co-perpetration, duty of mutual care, offense through negligence,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theory,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失共同正犯是在討論過失犯罪中是否可以成立共同正犯之問題。特別是在多人涉及過失犯罪,但不能確定因果關係的案件裡,過失共同正犯的概念被認為是避免形成處罰漏洞的一個有效方法。只是在通說中認為共同正犯的成立以犯意聯絡為前提,犯意聯絡僅限於故意犯罪,所以過失犯罪只能單獨為之。過失共同正犯的支持者另從過失犯罪的特質重新架構過失共同正犯的要件,以「共同注意義務」等概念來肯定過失共同正犯。然而在客觀歸責理論出現後,該理論的幾項主要原則及子原則似乎較「客觀注意義務」更能合理地解決過失犯罪。即使在多人對過失犯罪共同作用的情形,依客觀歸責理論也能適當地認定個人罪責,不需要承認過失共同正犯的概念。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whether co-perpetration can be found in offense through negligence. In the cases of unsure causal relation in offense through negligence that involve multiple people , the concept of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 solution. However, generally the co-perpetration takes the complicity as a premise, which can’t be found in the offense through negligence. Therefore, the supporters recognize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by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established idea duty of mutual care. In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theory will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still exist in negligent co-perpetration.
一、中文文獻
(一)教科書
1.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增訂十版,2008年1月。
2. 林東茂,刑法綜覽,修訂五版,2007年。
3.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初版,2006年。
4. 邱宗義,刑法通則新論,初版,2007年9月。
5. 柯耀程,刑法概論,初版,2007年4月。
6. 陳子平,刑法總論(上)(下),初版,2005年5月;2006年2月。
7.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下),三版,2006年9月。
8.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三版,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 甘添貴,正犯與共犯:第一講-共同正犯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4月,頁133以下。
2. 甘添貴,正犯與共犯:第四講-過失共同正犯與過失共犯,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3年4月,頁83以下。
3. 李茂生(與何賴傑、黃朝義合著),徐自強擄人勒贖殺人案評析,月旦法學,第102期,2003年,頁209以下。
4. 李聖傑,過失犯罪的行為檢驗-評台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二年矚訴字第一號刑事判決,收錄於:國際刑法學分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9月,頁97以下。
5. 余振華,論過失共同正犯之適法性,收錄於:同作者,刑法深思.深思刑法,2005年9月,初版,頁193以下。
6. 余振華,瑞士之過失共同正犯論,收錄於:同作者,刑法深思.深思刑法,2005年9月,初版,頁221以下。
7. 余振華,論結果加重犯之共同正犯,收錄於:同作者,刑法深思.深思刑法,2005年9月,初版,頁241以下。
8. 林鈺雄,第三人行為介入之因果關係及客觀歸責(上)(下)-從北城醫院打錯針及蘆洲大火事件出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3以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2006年3月,頁21以下。
9. 林鈺雄,罪疑唯輕原則之個案運用-以「平底煎鍋案」之因果及歸責判定為例,收錄於:劉幸義等著,戰鬥的法律人,2004年01月,頁76以下。
10. 林錦村,過失幫助犯與過失犯之幫助犯,司法週刊1190期,2004年。
11. 洪福增,過失犯之共同正犯,收錄於:同作者,刑法之理論與實踐,1958年9月,頁248以下。
12. 洪福,成立共同正犯之要件,刑事法雜誌,第6卷第6期,1962年12月,頁55以下。
13. 陳子平,打擊錯誤與過失共同正犯之關連性肇事逃逸罪與不作為殺人罪、違背義務遺棄罪之關連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頁173以下。
14. 陳子平,論過失共同正犯,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3月,頁143以下。
15. 陳子平,論共謀共同正犯,警大法學論集,第2期,1997年3月,頁361以下。
16. 陳志輝,共謀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之參與行為—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第114期,2004年,頁30以下。
17. 陳樸生,論過失犯之共同正犯,法令月刊,第27卷第8期,1976年8月,頁3以下。
18. 許玉秀,客觀歸責的射程範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2期,2000年7月,頁98以下。
19. 許玉秀,探索過失犯的構造-行為人能力的定位,收錄於:同作者,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煦日論壇,初版,1997年9月,頁179以下。
20.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同作者,刑法的問題與對策,春風煦日論壇,初版,1999年8月,頁1以下。
21. 許玉秀,客觀歸責與因果關係,收錄於:同作者,刑法的問題與對策,春風煦日論壇,初版,1999年8月,頁121以下。
22. 許玉秀,累積的因果關係與危險升高理論,台灣本土法學,第32期,2002年3月,頁168以下。
23. 許澤天,共同實施犯罪者,皆為正犯,法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頁57以下。
24. 許澤天,擇一因果-條件理論之省略公式與因果律公式,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頁50以下。
25. 曾淑瑜,成立過失共同正犯之立論根據,收錄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著,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第一卷),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頁445以下。
(三)專書及學位論文
1. 陳子平,共同正犯與共犯論-繼受日本之軌跡及其變遷,2000年,初版。
2. 陳建旭,論產品上之刑事責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3. 許玉秀,刑法第四章緒論及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一條註釋,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5-2417-H-004-002-C4,1997年。
4. 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翰蘆圖書出版,再版,2007年。
5. 彭文茂,不法集體決議的因果關係與刑事歸責,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6. 楊國祥,過失共同正犯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7. 廖正豪,過失犯論,三民出版社,初版,1993年8月。
二、翻譯文獻
1. 山中敬一著,陳運財譯,日本過失犯理論之發展及其現代之課題-大規模事故及刑事責任,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3月,頁391以下。
2. Bacigalupo, Enrique(巴齊卡魯波)著;劉秉鈞譯,正犯與共犯理論中之主觀與客觀(要素),政大法學評論,第50期,1994年3月,頁179以下。
3. Roxin著;許玉秀譯,客觀歸責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50期,1994年5月,頁11以下。
4. Puppe, Ingeborg著;王鵬翔譯,反對過失共同正犯,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4月,頁343以下。
5. Puppe, Ingeborg著;李聖傑譯,規範保護目的理論,收錄於:國際刑法學分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9月,頁97以下。
6. Puppe, Ingeborg著;蔡聖偉譯,行為疏失與結果之間的關聯-以道路交通案例釋義,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4月,頁397以下。
7. Roxin著;許玉秀譯,客觀歸責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50期,1994年4月,頁11以下。
8. Schnemann, Bernd著;陳志輝譯,關於客觀歸責,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6期,1998年,頁98以下。
9. Schnemann, Bernd著;陳志輝譯,德國不作為犯的學理現況(下),軍法專刊,第49卷第6期,2003年6月,頁1以下。
10. Schnemann, Bernd著;薛智仁譯,企業犯罪,收錄於:國際刑法學分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9月,頁169以下。
三、西文文獻
(一) 教科書及註釋書
1. Khl, Kristia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Mnchen 2005.
2. Leipziger Kommentar: Grosskommentar, Bd. 1, herausgegeben von Burkhard Jahnke, Heinrich Wilhelm Laufhutte, Walter Odersky, 11. Aufl., Berlin 2004; herausgegeben von Heinrich Wilhelm Laufhtte, Ruth Rissing-van Saan, Klaus Tiedemann,12. Aufl., Berlin 2006.
3.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d. 2, Mnchen 2003.
(二) 專書及期刊論文
1. Kraatz, Erik: Die fahrlssige Mittterschaft: ein Beitrag zu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slehre auf der Grundlage eines finalen Handlungsbegriffs, Berlin 2006.
2. Roxin, Claus: Tterschaft und Ttherrschaft, 7. Aufl., Berlin 2000.
3. Walder, Hans: Bewuste Beteiligung ungewollte Folgen, in: Spendel-FS, Berlin 1992, S. 363ff.
4. Weier, Bettina: Gibt es eine fahrlssige Mittterschaft?, JZ 1998, S. 230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