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旭洸
Lin, Hsu-Kuang
論文名稱: 創新擴散理論在安全光學裝備產業中的實踐 以H光學科技安全帽變色鏡片為例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n the Safety Optical Equipment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H Optical Technology's Photochromic Helmet Visors
指導教授: 徐立群
Shu, LihCh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創新擴散理論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技術特徵政策影響消費者行為安全光學裝備
外文關鍵詞: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Photochromic helmet visor,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policy impact, consumer behavior, optical safety equi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7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交通安全意識的提升,安全帽作為保護騎乘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安全光學裝備,全球各大安全帽品牌針對安全的設計與技術的革新越發受到關注。其中關於安全性能與光學性能的創新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安全帽整體除了要輕量化而且安全帽鏡片也要清晰且皆具多功能,不需要讓騎士多配戴更多的鏡片並增加重量。
    世界上有眾多安全帽品牌,目前以日本的技術最超前,再來是台灣,大陸目前技術也逐步趕上,在製造成本方面,為了降低成本,各大品牌都到東南亞地區如越南、印尼等地去布局了。各大品牌為了做出高價值的安全光學裝備,在安全帽鏡片上必須做出創新與差異性,日本SHOEI公司與法國Essilor公司於2019年開發出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其技術因其自動調節透光度的特性,能有效減少強光干擾並增強騎乘者視野清晰度,進一步提高騎乘過程中的安全性與舒適性。本研究以創新擴散理論為基礎,深入探討台灣本地公司H光學公司如何以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做出創新技術並擴散到市場上。註: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技術由於能夠根據紫外線強度自動調節透光率,不僅提高了視覺舒適性與安全性,還減少了因強光引起的視覺疲勞。
    創新擴散理論由Rogers於1962年提出,提供了一個分析創新技術採用的框架,指出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驗性和可觀察性是影響創新技術擴散的五大核心特徵。本研究基於這五大核心特徵,結合質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技術在市場中的擴散模式,同時探討市場競爭、消費者行為及政策環境對技術推廣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相對優勢是推動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技術採用的最重要因素,其能有效提高騎行者的安全性和視覺舒適性,特別是在紫外線強度高的地區(如熱帶與高海拔地區),需求尤為突出。此外,相容性與可觀察性同樣對技術的市場接受度具有顯著影響。變色鏡片能夠即時、直觀地展示其變色效果,使消費者更容易感受到產品的功能性價值。在政策支持較強的地區,例如歐盟與美國,政府的安全法規和補貼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擴散。而在市場結構較為複雜的地區,例如亞洲新興市場,文化差異與消費習慣成為重要的挑戰。
    研究還指出,變色鏡片技術的複雜性對消費者的採用影響較小,因為其操作簡單,無需額外學習,這使得其在技術採用過程中比其他高科技產品具有更低的門檻。此外,可試驗性通過試戴活動和市場宣傳,提高了消費者對技術的信任感。企業應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特性設計試用方案,以促進技術的採用。
    本研究同時揭示了外部環境因素對技術擴散的動態影響,例如紫外線強度的季節性變化會影響技術的市場需求。此外,競爭對手的產品定位及創新技術的推出,對變色鏡片技術的推廣策略具有重要影響。在一些高競爭市場,H光學需要透過技術優化、品牌合作與定價策略來提高競爭力。
    總體而言,本研究通過創新擴散理論的視角,分析了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技術的擴散過程及關鍵影響因素,豐富了該理論在光學技術市場的應用範疇。研究結果不僅為企業在不同市場中推廣技術提供了實踐指導,還對未來相關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具有理論與應用價值。

    This study adopts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 of Photochromic helmet visor technology in the optical safety equipment market. As global demand for traffic safety intensifies, Photochromic technology, which adjusts light transmission based on UV intensity,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innovation. However, its adoption and diffusion rates vary significantly across markets.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advantage, compatibility, complexity, trialability, observability), regulatory policies,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n shaping diffusion processes. It also investigates how dynam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market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environmental dependency and consumer perception gaps critically affect technology adoption. Moreover, regulatory support and market structures significantly shape promo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ailored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adjustment and promotion across diverse market conditions, offering practical insights for global applications of IDT and contributing to its theoretical advancements.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v 致謝 ix 目錄 xi 表目錄 xiii 圖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創新擴散理論 12 第二節 理論缺口 26 第三節 安全帽鏡片(helmet visor)行業之研究架構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40 第二節 個案研究方法 43 第三節 資料收集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61 第四章 個案分析 64 第一節 個案發展簡介 64 第二節 創新擴散的四大構面 68 第三節 創新擴散如何實現價值創新 70 第四節 理論架構的多維度分析 77 第五節 安全帽光致變色鏡片的市場擴散與競爭策略分析 79 第六節 研究結果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討論 83 第二節 管理意涵 8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建議 93 參考文獻 96

    Aderamo, A. T., Olisakwe, H. C., Adebayo, Y. A., & Esiri, A. E. (2024). Behavioral safety programs in high-risk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incident reductio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Reviews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1), 64-82.
    Chesbrough, H., & Crowther, A. K. (2006).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 R&d Management, 36(3), 229-236.
    Fichman, R. G. (2004). Going beyond the dominant paradigm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Emerg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5(8), 1.
    Greenhalgh, T., Robert, G., Macfarlane, F., Bate, P., & Kyriakidou, O. (2004).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milbank quarterly, 82(4), 581-629.
    Karnowski, V., & Kümpel, A. S. (2016).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von Everett M. Rogers (1962). Schlüsselwerke der Medienwirkungsforschung, 97-107.
    Lee, Y.-H., Hsieh, Y.-C., & Hsu, C.-N. (2011). Add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Supporting employees' intentions to use e-learning sys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4(4), 124-137.
    Lyytinen, K., & Damsgaard, J. (2001). What’s wrong with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The case of a complex and networked technology. Diffusing Softwar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IFIP TC8 WG8. 6 Fourth Working Conference on Diffusing Softwar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April 7–10, 2001, Banff, Canada 4,
    Moore, G. A., & McKenna, R. (1999). Crossing the chasm.
    PPG Industries, I. (2014). PPG announces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sale of ownership interest in Transitions Optical to Essilor International.
    Rogers, E. M., Singhal, A., & Quinlan, M. M. (2014).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432-448). Routledge.
    Zuhroh, S., & Rini, G. P. (2024). Produc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distinctive value positioning drivers for marketing performance: 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陳柏宏, & 李秀珠. (2002). 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中小型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 IP-VPN 為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欽. (2006). 創新科技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文碩. (2007). 平面顯示器之創新擴散 . 成功大學高階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宋昀潔. (2010). 含光致變性光學活性摻混物膽固醇液晶聚酯之光學特性探討.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潘浩煒. (2011). 開放式創新探討: 揚明光學個案研究.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學程學位碩士論文,1-84.
    李偉綾. (2012). 以消費者特性, 創新採用者類型和產品屬性探討創新產品購買意願. 中原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聖佳. (2016). 消費者創新性, 創新產品屬性, 主觀規範對新產品採用意圖之影響-以便利商店霜淇淋為例. 臺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學位碩士論文, 1-129.
    胡家丞. (2023). 創新機會辨識與創業行動: 時勢造英雄? 還是英雄造時勢? 中原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16.
    蕭丞傑, & 顏子墉. (2024). 嗶一下: 從行為推理理論探討消費者行動支付持續使用意願.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資訊社會研究(46), 31-66.
    陳旭. (2005). 基於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擴散研究. 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報, 2(3), 333.
    洪新原, 張碩毅, 許凱筑, & 張益誠. (2010). 從創新擴散觀點探討影響企業採用協同商務技術之因素. 臺大管理論叢, 20卷S1期, 29-68.
    師生波, 貴桂英, & 韓發. (1999). 不同海拔地區紫外線 B 輻射狀況及植物葉片紫外線吸收物質含量的分析.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態學報, 23, 529-53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