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豌蓉
Chen, Wan-Jung
論文名稱: 春秋時期貴族的忠孝觀及其行為分析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Aristocracy up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指導教授: 王健文
Wa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春秋時期身分行為
外文關鍵詞: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oyalty, filial piety, status,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春秋時期的貴族對於忠、孝倫理的認定,以及他們基於倫理規範所採行的行動。春秋時期之孝、忠的倫理意涵較後世豐富,其因在於他們所牽涉的對象較為廣泛。在孝的倫理中,涵括了個人對於家庭的情感,以及將情感行諸於外的行為。由個人擴及群體,則關涉到宗族的責任,這樣的責任因大宗和小宗的差異而有分別。春秋時期所談論的忠牽涉國家利益,因此忠所規範的對象為有權左右國家政事者。在忠的倫理下,其義兼納了屏除個人私慾、為君上效力,以及謀取國家利益等層次之分。而行忠的根本原因與命令有關,在此又牽引出信的概念,作為忠、命之間的評判。在忠孝關係的討論上,以往分就人子、人臣的身分討論孝與忠,並將忠孝的矛盾限定在同一人面對君主和父親之難以抉擇的困境。然而將行孝的對象推展至宗子、將盡忠的主體延伸至為國家利益效勞的人臣時,又能開展出對於忠孝關係的不同討論,並能由此分析人物的行動。戰國時期對於忠孝意涵的論述仍莫衷一是,部分沿襲著過往的忠孝倫理意蘊,另又加以新意,但大體已底定孝為子道、忠為臣道。漢代則融合了戰國時期的論說,並將盡忠、行孝定為一體。由戰國至漢代,以出仕實現人的價值,所得的俸祿也成為奉養親屬的資源,故而孝與忠兩者皆不可拋,在極端的情況下甚或以性命兩全忠孝。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perception regarded by the aristocracy about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ow would they act base on the ethical norms. The connotations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is period. The ethics of filial piety include individual emotions and behavior towards family. From an individual to a group,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lans were involved. The responsibilities c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primary clans to the subordinate ones. The meaning of loyalty which was discuss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s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nations. Therefore, people who had the political power to influence the national affairs should follow the norms of loyalty. The ethical norms of loyal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dismissing personal desire, serving for lords, and seeking national interests. The origin of loyalty was related to the commands by lords and gods. When expanding people who followed the norms of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more different discussions could be involved in. Furthermore, the actions of aristocracy could be analysed based on these ethical discussions.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bout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were still inconsisten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various theories were integrated in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people thought that being a bureaucrat was the life achievement. Also salaries they received were a major resource to support their parents. In this case, both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could not be abandoned. In some extreme cases, people would sacrifice their lives to implement both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回顧 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7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孝的意涵 9 第一節 個人之孝 10 第二節 宗族之孝 17 第三章 忠的內涵 25 第一節 民與其主 25 第二節 忠的層次 35 第三節 忠之所由 42 第四章 忠孝關係 48 第一節 個體的忠孝抉擇 48 第二節 隸定身分下的忠孝衝突 58 第三節 春秋之後的忠孝關係 68 第五章 結論 85 徵引書目 88

    一、史料
    (先秦)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李學勤主編,《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1987初版。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戴德編,方向東集解,《大戴禮記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漢)韓嬰撰,屈守元箴疏,《韓詩外傳箴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李學勤主編,《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1978初版。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郭慶藩編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陳厚耀,《春秋世族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南京:鳳凰圖書出版社,2008。
    二、專書
    (一)中、日文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990初版。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二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1976初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1993初版。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1954初版。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李學勤主編,孟世凱副主編,王美鳳、周蘇平、田旭東著,《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2。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1979初版。
    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查昌國,《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兼漢宋儒學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1959初版。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1982初版。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黃俊傑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孟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謝維揚,《周代家庭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二)西文譯著
    史懷梅(Naomi Standen)著,曹流譯,《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韓格理(Gary G. Hamilton)著,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三、期刊論文
    毛炳生,〈孝字的原始意義析論〉,《東方人文學誌》,8:4(臺北,2009),頁67-76。
    王長坤、張波,〈從「曲忠維孝」到「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忠觀念考〉,《管子學刊》,2010:1(淄博,2010),頁50-55、75。
    王美玲,〈情感主義的儒家倫理──再論「子為父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上海,2011),頁22-28、153。
    任玥,〈「孝」與「忠」的雙重變奏──從忠孝關係的演變看儒學傳統的歷史實踐〉,《政治思想史》,7:4(天津,2016),頁29-45、198-199。
    成守勇,〈忠信之薄還是忠信之則──先秦儒道之辨的禮學向度〉,《思想與文化》,2018:1(上海,2018),頁41-56。
    朱鳳祥,〈傳統中國「忠」、「孝」矛盾的理論基因和實踐表徵〉,《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3(昆明,2007),頁76-79。
    佐藤將之,〈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清華學報》,35:2(新竹,2005),頁215-244。
    佐藤將之,〈《荀子》《呂氏春秋》「忠」論和「忠信」論之展開及其思想意義〉,《清華學報》,39:3(新竹,2009),頁473-504。
    吳爭春、呂錫琛,〈論古代忠孝道德困境〉,《求索》,2010:4(長沙,2010),頁66-68。
    李隆獻,〈從敘事角度論《春秋》三《傳》中魯隱公的特殊形象〉,《東華漢學》,18(花蓮,2013),頁87-134。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臺北,1979),頁551-613。
    沈榮森,〈先秦儒家忠君思想淺探──兼論「三綱」之源〉,《孔子研究》,1990:1(濟南,1990),頁33-38。
    車行健,〈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辭王事?──論漢人對《詩經》行役詩的詮釋所蘊含之公私意識與家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27(臺中,2010),頁89-109。
    林素娟,〈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24:1(臺北,2006),頁35-70。
    林素娟,〈漢代復讎議題所凸顯的君臣關係及忠孝觀念〉,《成大中文學報》,12(臺南,2005),頁23-45。
    邵勤,〈析「民本」──對先秦至西漢「民本」思想的考察〉,《歷史研究》,1985:6(北京,1985),頁3-16。
    陳玉屏,〈中國古代的德治與民本〉,《中華文化論壇》,2003:4(成都,2003),頁50-52。
    陳逢源,〈從「純孝」到「純臣」──《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與「衛州吁弒桓公而立」之敘事結構分析〉,《先秦兩漢學術》,19(臺北,2013),頁1-24。
    陳筱芳,〈也論中國古代忠君觀念的產生〉,《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6(成都,2001),頁126-130。
    陳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與宗法、政治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成都,2000),頁118-125。
    黃君良,〈《忠信之道》與戰國時期的忠信思潮〉,《管子學刊》,2003:3(淄博,2003),頁35-41。
    黃瑞云,〈關於春秋典籍中的「人」與「民」〉,《文史哲》,1978:2(濟南:1978),頁54-60。
    楊華,〈春秋戰國時期「宗統」與「君統」的鬥爭──兼論我國古代忠孝關係的三個階段〉,《學術月刊》,1997:5(上海,1997),頁91-97、103。
    溝口雄三著,賀躍夫譯,〈中國與日本「公私」觀念之比較〉,《二十一世紀》,21(香港,1994),頁85-97。
    葛荃,〈忠孝之道:傳統政治倫理的價值結構與傳統義務觀〉,《天津社會科學》,1992:5(天津,1992),頁74-80。
    劉澤華,〈春秋戰國的「立公滅私」觀念與社會整合(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天津,2003),頁63-72、95。
    鄭子良,〈再論「宗統」與「君統」──以鄭玄箋注為中心的考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成都,2011),頁38-43。
    閻步克,〈春秋戰國時「信」觀念的演變及其社會原因〉,《歷史研究》,1981:6(北京,1981),頁3-12。
    韓益民,〈春秋時期的嬖臣〉,《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廣州,2004),頁90-97、159。
    Goldin, Paul R. “When Zhong 忠 Does Not Mean ‘Loyalt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7(2008) , pp. 165-174.

    四、專書論文
    吉本道雅著,徐世虹譯,〈春秋國人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上古秦漢卷,頁85-130。
    郭梨華,〈曾子與郭店儒簡的身體哲學探究〉,收入李學勤、林慶彰等作,《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房,2007,頁235-265。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收入收入黃俊傑、劉岱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210-241。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黃俊傑、劉岱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171-207。
    劉續兵,〈從愛到敬:「親親」、「尊尊」與「孝忠」之道〉,收入賈磊磊、楊朝明主編,《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頁226-233。
    增淵龍夫著,杜正勝譯,〈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收入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下冊,頁851-887。

    五、學位論文
    李煉石,〈先秦忠孝道德變遷研究〉,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5。
    陳一弘,〈春秋時期之道德:以《左傳》、《國語》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