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一桓 Tseng, Yi-Huan |
|---|---|
| 論文名稱: |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進行跨國併購之研究 ─ 以國家中心論之研究途徑分析 Research On The Transnational Mergers & Acquisitions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 With The State-Centered Approach Analysis |
| 指導教授: |
王慶瑜
Wang, Ching-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6 |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機關 、國家中心論 、跨國併購 、國有企業 |
| 外文關鍵詞: |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跨國併購」活動,其中,大型的國有企業是中國企業中,去進行跨國併購活動的主體。而國有企業又與中共政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因此,中國大陸此種以國有企業為主體,所進行的跨國併購行為,透露出了中共國家機關,對國有企業之跨國併購行為的主導性影響。
本研究是從國家機關的角度出發,以「國家中心論」之研究途徑,來解析中共國家機關是如何運用其「自主性」與「職能」,主導、推動國有企業進行跨國併購,並輔以中石油併購哈薩克石油公司,以及聯想集團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來詳細探討國有企業所進行的跨國併購行為,會對中國大陸的政治和經濟層面帶來的各種影響。本研究的立論在於:(一)中共國家機關是依據其國家的戰略目標,介入國有企業的跨國併購活動,以領導企業配合國家發展的方向。(二)中國國有企業的跨國併購行為,是由國家機關所主導、推動的。(三)國家機關所採取的政策與作為,是影響國有企業跨國併購之成敗的最主要因素。
在運用國家中心論的主要理論內容,完成對中共國家機關於推動國有企業進行跨國併購活動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各項政策和作為的檢視之後,本研究歸納出,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的所進行跨國併購行為,是由中共國家機關依據其自主性與職能,所推動的一種戰略行為,其中包含了,國家機關增進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安全,以及促進國家的持續發展等各種政經層面的戰略考量。
With nation’s fast growing economy,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aggressively starting the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ies under the galbalization megatrend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those larg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the main role of executing the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mong all Chinese Enterprises. However,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lways affiliate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ies reveal that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os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 & As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accentuates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s main influence o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 & As activities. With the “State-Centered Approach”,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nalyzing how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use it’s “autonomy” and “capacity” to impel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ies. By taking CNPC merged PetroKazakhstan Inc. and Lenovo Co. merged IBM’s PC department as two representive cases, this research also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ffect on China’s politics and economy that brought by these two cases.
In conculsion,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were impell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os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 & As activities have become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s important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ws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s main purpose, including increasing national interests, assert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丁仁方、王慶輝:《政府與企業》,(台北縣:空大,第二版,2001年)。
2. 于宗先、王金利:《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2003年)。
3.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4. 王玉梁:《中國:走出去》,(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
5. 王佳煌:《國家發展》,(台北市:台灣書店,初版,1998年)。
6.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出版公司,1998 年7 月)。
7.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世界經濟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6年7月)。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103-104。
9. 中共中央黨校「走出去」戰略課題組:《關於「走出去」的思考》,(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1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編:《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05年)。
12. 史際春、溫燁、鄧峰:《企業和公司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2001年3月)。
13. 成思危主編:《中國境外投資的戰略與管理》,(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
14.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初版,2002年)。
15.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16. 何恩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初版,2003年)。
17. 汪洋、康毅仁:《聯想無限》,(台北市:匡邦文化,初版,2003年)。
18. 吳芳銘:《購併成長:面對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策略》,(台北市:時英,2006年)。
19. 吳奇樹:《核駁霸業?競爭法反壟斷審查鉅型企業跨國併購之範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一版,2005年)。
20. 邵祥林:《走出去跨國經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2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2000年)。
22. 姜新立:《大轉變:後共產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研究》,(台北市:唐山,2004年)。
23. 凌志軍:《聯想風雲─蛇吞象》,(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2005年)。
24. 張永祥編著:《眼光談策略聯盟與企業併購》,(台北市:大拓文化,2005年)。
25.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縣:滄海出版,修訂初版,2001年)。
26. 黃偉峰:《併購實務的第一本書》,(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2年)。
27. 彭懷恩:《政治學新論》,(台北市,風雲論壇,初版,2003年6月)。
28.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第二版,1995年)。
29.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 商鼎文化,二版,2002年)。
30. 經濟部九十三年度委託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國內廠商跨國併購環境分析及政府在企業國際化之角色〉,經濟部研發會 (2004年11月)。
31. 經濟部九十四年度委託研究報告: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中國對外投資對兩岸產業競爭與發展之影響〉,經濟部投審會 (2005年12月)。
32. 趙偉等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與典型案例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33. 鄧洪波:《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企業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 劉文華主編:《WTO與中國企業法律制度的衝突與規避》,(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初版,2001年1月)。
35. 劉冀生、石涌江:《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36. 談蕭:《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37. 魯桐主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
38. 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年)。
39. 魏艾主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二) 翻譯專書
1. James A. Caporaso,李翰:《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1995年)。
2. Robert Gilpin,陳怡仲、張晉閣、許孝慈:《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Global Political Economy-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台北縣:桂冠,初版,2004)。
3. 泰德‧費雪曼,胡瑋珊:《中國企業無限公司》(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2005年)。
(三) 期刊論文
1. Peter B. Evans & 龐建國合著,龐建國譯:〈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1期 (1989年),頁43-53。
2. 王太:〈中共實施「走出去」戰略之發展與成效〉,《中共研究》(台北),第36卷第7期 (2002年7月),頁24-31。
3. 王佳煌:〈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4期 (1997年),頁1-38。
4.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大陸跨國企業發展之研究〉,《200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4月),頁106-120。
5. 江小娟:〈國內結構調整與全球產業重組對我國走出去戰略地影響〉,《宏觀經濟研究》,第31期 (2001年),頁19-23。
江穎叡、陳家榮:〈中國大陸石油市場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分析〉,《能源季刊》,第35卷第3期 (2005年7月),頁40-58。
6. 朱晞顏:〈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政府職能定位〉,《中國軟科學》,第12期 (2003年),頁150-152。
7. 邢厚媛:〈政府定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關鍵〉,《國際經濟合作》,第8期 (2004年),頁20-23。
8. 余博:〈聚焦中國企業跨國併購〉,《企業管理》,第10期 (2005年),頁62-66。
9. 李黎旭:〈從政府角度看走出去戰略〉,《商業研究》,第290期 (2004年),頁134-137。
10. 宋興洲:〈國家概念初探〉,《東海學報》(台中),第33卷 (1992年),頁285-302。
11. 宋鎮照:〈重商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之歷史與理論連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台北),第31卷第4期 (1993年),頁1-28。
12. 邱欣欣、姚琳:〈對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參與跨國併購的探討〉,《經濟問題探索》,第9期 (2004年),頁89-92。
13. 武勇、潭力文:〈聯想併購IBM PC的動機、整合與啟示〉,《經濟管理‧新管理》,第396期 (2006年6月),頁30-34。
14. 徐文榮:〈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戰略選擇〉,《天然氣工業》,第25卷第2期 (2005年12月),頁1-4。
15. 章玉貴:〈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跨國公司〉,《經濟時刊》,第8期 (2003年),頁80-82。
16. 章玉貴:〈中國跨國公司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商業時代》,第30期 (2005年),頁64-65。
17. 陳曉梅:〈走出去戰略與我國企業跨國併購〉,《時代經貿》,第45期 (2006年),頁22-23。
18. 葛順奇:〈多邊投資框架與中國走出去戰略〉,《當代財經》,第10期 (2002年),頁1-8。
19. 廖俊松:〈「發展性國家機關」模型:日本、台灣、南韓的經濟發展經驗〉,《空大行政學報》(台北),第六期 (1996年11月),頁271-288。
20. 趙冠瑋:〈從中共企業併購法制論中共在中亞的石油戰略〉,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中壢清雲科技大學,2005年11月24日,頁1-13。
21. 劉孟俊:〈中國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背景分析〉,《經濟前瞻》,第108期 (2006年),頁43-47。
22. 劉楊:〈從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談起─跨國併購中的產業、競爭政策〉,《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 (2006年5月),頁79-82。
23. 蔡茜:〈中石油收購PK石油公司的SWOT分析〉,《時代經貿》,第67期 (2007年5月),頁89-91。
24. 顧天輝、姚春玲:〈中國企業國際化併購的發展之道─從聯想併購IBM PC談起〉,《價值工程》,第12期 (2006年),頁163-166。
(四) 學位論文
1. 李季珍,《企業併購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 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3月。
2. 洪明偉:《企業併購案中政府角色的探討:以台灣銀行業併購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3. 張維倫:《中國推動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之研究─以新制度主義觀點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4. 溫婷雅,《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兼併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5. 詹孟樵:《台灣國家機關與產業發展之關係─以液晶顯示器(LCD)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6. 蔡秉勳:《兩岸企業跨國併購之比較─以明基與聯想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經濟貿易組),2006年6月。
7. 蕭芃連:《中國「走出去」戰略與中國企業跨國投資關聯性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8. 蘇雨君:《中國大陸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發展與挑戰》,國立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五) 報章雜誌
1. 安德森,辜樹仁譯:〈如何解讀中國「十一五規劃」〉,《天下雜誌》,第339期 (2006年1月),頁28-30。
2. 南方朔:〈「公司治理」,那「國家治理」呢?〉,《中國時報》(台北),民國96年1月15日,版A4。
3. 南方朔:〈境外:全球化時代的最大黑箱〉,《中國時報》(台北),民國96年3月19日,版A4。
4. 孫珮瑜:〈中國TCL的失敗學〉,《天下雜誌》,第361期 (2006年12月),頁166-167。
5. 張漢宜:〈全球海外直接投資,去年遽增二十九 %〉,《天下雜誌》,第359期 (2006年11月),頁171。
6. 陸以正:〈胡錦濤訪問非洲八國,雖有收穫但難掩質疑〉,《中國時報》(台北),民國96年2月12日,版A14。
7. 楊中俠:〈中國企業「走出去」初具規模〉,中共《國際商報》,2002年7月23日,第5版。
8. 蔡宏明:〈中國大陸企業跨國併購的發展與影響〉,《能力雜誌》,第596期 (2005年),頁92-102。
(六) 網站資料
1. Taiwantrade:http://www.taiwantrade.com.tw/MandA/index.htm (瀏覽日期:2007年3月9日)。
2. 人民網:〈購IBM電腦後聯想首季盈利 ,整合步伐令人滿意〉,2005年8月11日。網址:http://it.people.com.cn/BIG5/42891/42893/3607780.html (瀏覽日期:2007年3月17日)。
3. 中國人大新聞網:〈江澤民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增創新優勢、贏得新發展〉,2000年3月8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zgrdxw/news/200003/08/0801.html (瀏覽日期:2007年3月29日)。
4.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05年年報》,2006年,頁46。網址:http://210.77.145.59/servlet/Folder?Node=8328 (瀏覽日期:2007年9月28日)。
5.中國外資雜誌:《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現狀》,網址:http://www.ficmagazine.com/article.php?FicID=1267&Colum=%B2%A2%B9%BA%CA%C0%BD%E7 (瀏覽日期:2007年9月28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 (瀏覽日期:2007年9月12日)。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瀏覽日期:2007年3月2日)。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www.sdpc.gov.cn/ (瀏覽日期:2007年9月16日)。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200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2006年9月8日),網址: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0609/20060903095437.html (瀏覽日期:2007年4月1日)。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05》,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5/indexch.htm (瀏覽日期:2007年10月11日)。
12. 中國併購交易網:http://www.mergers-china.com/top10/chinae2003x.asp (瀏覽日期:2007年3月13日)。
13. 全球併購研究中心:http://www.online-ma.com.cn/ (瀏覽日期:2007年3月13日)。
14.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http://jobs.lenovo.com/ (瀏覽日期:2007年3月25日)。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1. Caporaso, James A. and Levine, David P.,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2)
2. Doremus, Paul N., Keller, William W., Pauly, Louis W., and Reich, Simon, The myth of the Global Corpor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Evens, Peter B., 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Skocpol Theda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Gaughan, Patrick A.,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Restruct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nd Edition, 1999)
5. Gilpin, Robert,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6.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Johnson, Chalmers,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8. O’Donnell, Guillermo, Modernazation and 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 Politics (Berkley, C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3)
9. 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10.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1. White, Gorden,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East A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8)
12. Yin, R. K., et al, Case Study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ress, 1989)
13. Zhang Hai-Yan and Bulcke, Danny Van Den, “China rapid changes in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in John H. Dunning and Rajneesh Narula 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London: Routledge, 1996)
(二) 期刊論文
1. Antkiewicz, Agata and Whalley, John, “Recent Chinese Buyout Activ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Architecture,” NBER Working Paper, No.12072 (March 2006), Website: http://www.nber.org/papers/w12072 (viewed on March 5, 2007)
2. Cai, Kevin 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0 (Dec. 1999), pp. 856-880.
3. Child, John and Rodrigues, Suzana B.,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Vol. 1, Iss. 3 (2005), pp. 381-410.
4. Constantine, Christian, “China’s Conception of Energy Security: 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Impacts,” Working Paper, No.43 (March, 2005)
5. Cull R., Xu L.C., “Who Gets Credit? The Behavior Bureaucrats and State Banks in Allocating Credit to Chine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71. (2003), pp. 383-406.
6. Deng Ping, “Outward investment by Chinese MNC: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 Business Horizons (Indiana University), Vol.47, No. 3 (May-June 2004), pp. 8-16.
7. Herbert, T. T., “Strategy and Mutlina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9, (1984), pp. 171-259.
8. Jefferson, G., Rawski, T., and Zheng, Y., “Growth,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40, No. 2 (January 1992), pp. 239-266.
9.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NY), Vol. 16, (1984), pp. 223-245.
10. 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4), pp. 62-78.
11. Leftwich, A., “Bringing the Politics Back In: Toward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1, No.4, (1995), pp. 400-427.
12. Sauvant, Karl P., “China: an emerging FDI outward investor,” UNCTAD Press (December 4, 2003), Website: http://www.unctad.org/sections/dite_fdistat/docs/china_ebrief_en.pdf (viewed on March 20, 2007)
13. Schortgen, Francis, “Protectionist Capitalists vs. Capitalist Communists: CNOOC’s Failed Unocal Bid In Perspectiv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San Francisco), Vol. 6, No. 2 (September 2006), pp. 2-10.
14. So Wai Yip, Bennis,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ate-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China,”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Taiwan), Vol. 41, No. 4 (December 2005), pp. 175-207.
15. Trautweun, F., “Merge Motives and Merger Prescrip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 Iss. 1 (1990), pp. 283-295.
16. Wank, David L., “Private Busines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3 (January 1995), pp. 55-71.
17. Weiss, Linda, “Governed Interdependence: Rethinking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Vol. 8, No.4 (1995), pp. 589-616.
18. Wong, John, and Wong Chee Kong,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Moving on the Fast Track,”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 2, No. 1 (January 2004), pp. 73-95.
19. Wu, Friedrich, “Corporate China Goes Global,” World Economics (London, UK), Vol. 6, No. 4 (October-December 2005), pp. 1-26.
20. Yao Yuanming, Alvin, “China’s Oil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U.S.-China Rel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Taiwan), Vol. 42, No. 3 (September 2006), pp. 165-201.
(三) 網站資料
1. 經濟學人:http://www.economimist.com (viewed on March 10, 2007)
2.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網址: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webflyer.asp?docid=5209&intItemID=2983&1ang=1 (瀏覽日期:200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