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政彥
Wu, Cheng-Yen
論文名稱: 《左傳》卿大夫宗族家風研究────以臧氏、范氏、罕氏、陳氏為討論對象
A Study on High-ranking Officials’ Family Traditions in Zho Zhuan – Taking the Zhangs, the Fangs, the Hans, and the Chens as Research Objects
指導教授: 黃聖松
Huang, Sheng-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左傳卿大夫宗族家風春秋時代
外文關鍵詞: Zho Zhuan, high-ranking officials, clan, family traditio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政治體系在春秋、戰國之際由封建逐漸走向大一統帝國。而在春秋時代,舊有之宗法、禮制雖逐漸崩毀,卻仍然發揮相當程度之影響力。儘管侵伐、兼併日益頻繁,然貴族行為仍普遍受到「禮」之約束和牽制。於是熟習禮制精神,並能將之體現於言行之卿大夫往往為時人所重。另一方面,隨著政治傾軋加劇,不論是列國之間、國君與卿大夫、乃至卿族皆相互鬥爭,部分強族更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取君位而代之。

    在宗法制度下,卿大夫自國君處受封采邑而立「家」,卿大夫經營封地,將其作為宗族庇身之所。卿大夫之世官、世祿既為宗族共同利益之所在,除了以血緣為基礎,促進宗族內部團結外,亦在先祖對兒孫傳承訓誡下,逐漸樹立家族共同遵行之規範與準則,形塑出各家特有風氣,亦即家風。

    宗族為中國傳統社會之重要組織,時至今日,家庭倫理仍是華人社會重視之價值。筆者以《左傳》為主要文本,從中選取魯國臧氏、晉國范氏、鄭國罕氏、齊國陳氏四個卿大夫宗族為研究對象,探究在宗族觀念形成之初,卿大夫之家是否即有家風建構與傳遞之現象?其家族風氣是否又會受到時代、政局變遷影響?家風延續與否與其族之盛衰是否相關?是為本篇論文關注之所在。

    Clans are important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ill now, the family traditions are valued by Chinese society. The author chose four high-ranking officials’ families in Zho Zhuan as research objects—the Zhangs of Lu, the Fangs of Jin, the Hans of Zheng, and the Chens of Qi—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id these families of high-ranking officials build their own family traditions and pass them on? 2) Were their family traditions influenced by generation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3) Was the inheritance of family traditions related to the families’ ups and downs?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questions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6 第四節 論文架構7 第二章 明禮善言:魯國臧氏9 第一節 家風立基:臧僖伯至臧哀伯9 一、臧氏始祖:臧僖伯9 二、諫納郜鼎之臧哀伯10 第二節 立言不朽之臧文仲12 一、通禮善言12 二、立言不朽16 三、孔子評臧文仲19 第三節 家風中衰:臧宣叔至臧武仲20 一、明禮敢諫之臧宣叔20 二、獲罪出奔之臧武仲22 三、春秋晚期之臧氏25 小結27 第三章 明哲保身:晉國范氏28 第一節 家風之雛形:士蒍至士縠28 一、智計過人之士蒍28 二、躁進妄動之士縠32 第二節 家風奠定者:范武子33 第三節 家風傳承:范文子至范宣子37 一、秉承庭訓之范文子37 二、晚節不保之范宣子41 第四節 家風失墜:范獻子至范昭子46 一、貪而棄禮之范獻子46 二、墜命亡氏之范昭子51 小結52 第四章 持重達變:鄭國罕氏54 第一節 七穆世卿之發展54 第二節 家風成形:子罕至子展58 一、善戰持重之子罕58 二、進退有度之子展60 第三節 家風質變:子皮及罕氏後嗣66 一、任賢舉能之子皮66 二、春秋末年之罕氏:72 小結76 第五章 沉著善謀:齊國陳氏77 第一節 立足於齊:陳完77 第二節 陳氏始大:陳文子至陳桓子79 一、居心深沉之陳文子80 二、善聚民心之陳桓子83 第三節 陳氏得政:陳僖子至陳成子 87 一、好用詐術之陳僖子88 二、弒君得政之陳成子90 小結92 第六章 家風形塑與瓦解之緣由析論94 第一節 各家家風形塑緣由94 一、魯國臧氏94 二、晉國范氏95 三、鄭國罕氏96 四、齊國陳氏97 第二節 家風衰敗或延續之關鍵98 一、外部因素影響98 二、內部傳承問題100 第三節 禮制精神之餘暉103 一、魯之子家羈103 二、晉之羊舌肸105 三、鄭之游吉108 四、齊之晏嬰109 小結111 第七章 結論112 徵引文獻 115 表目次 表一:《左傳》記載臧文仲依禮論事統計表18 表二:《左傳》、《國語》記載之范氏家訓統計表47

    一、傳世古籍(依四庫分類排序)
    (一)經部
    題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4冊。
    漢‧戴聖編,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5冊。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清‧陳厚耀:《春秋世族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四庫全書珍本七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第70-75冊。
    (二)史部
    題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年,第406冊。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宋‧鄭樵:《通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28冊。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3冊。
    (三)子部
    題周‧管仲撰,漢‧劉向輯:《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年,第729冊。
    題周‧晏嬰著:《晏子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446冊。
    周‧韓非著,陳奇猷集釋:《韓非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題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48冊。
    漢‧劉向:《說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6冊。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入清‧紀昀等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8-19冊。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日‧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縣:天工書局,2005年。
    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士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卓主編:《家族文化與傳統文化:中日比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春秋史》(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聖松:《《左傳》三十六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
    屈會濤:《春秋時代的卿族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亓春燕:《魯國卿族盛衰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付雯:《中國傳統家風家訓核心價值觀傳承研究》,西安:長安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吳敏強:《春秋晉國范氏家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房占紅:《七穆與鄭國的政治》,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林寶華:《春秋鄭國卿族的權力維繫及其歷史變遷》,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夏玫《春秋時期齊國陳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馬佳莉:《春秋時期晉國正卿研究》,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三)單篇論文
    王崇任:〈從魯國臧氏家族看春秋時代的文化及文學〉,《求索》2011年第11期。
    洪一平:〈《左傳》魯國臧氏家族之家風探究〉,《中國文學研究》第50期,2020年7月。
    晁福林:〈論周代卿權〉,《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張靜:〈《左傳》和《國語》所載范氏家訓簡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
    黃聖松:〈《左傳》「著范宣子所為刑書」考〉,《廈大中文學報》,2016年第1期。
    黃聖松:〈《左傳》文詞釋讀七則〉,《興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9年6月。
    楊朝明:〈論臧文仲〉,《孔子研究》第1期,1993年。
    詹婷:〈春秋時期鄭國罕氏家族政治世襲考論〉,《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2月。
    趙世超、黃明磊:〈春秋時期齊國陳氏事跡考辨〉,《管子學刊》,2018年第2期。
    赫琰:〈春秋時期魯國臧文仲的思想及文學〉,《社科縱橫》2007年第8期。
    鄭國軍:〈春秋時期鄭國氏族流變考〉,《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