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祥春 Yeh, Hsiang-Chun |
|---|---|
| 論文名稱: |
垃圾焚化爐底碴應用於道路基底層之研究 |
| 指導教授: |
陳景文
Chen, Ji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4 |
| 中文關鍵詞: | 低強度控制性材料 、基底層級配料 、焚化灰碴 |
| 外文關鍵詞: | CLSM, base, subbase, incinerator ash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路基、基層及底層材料,係採用符合道路規範的原地土壤或砂石級配料。然而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在高度的經濟成長下,砂石資源已近枯竭。另一方面垃圾焚化所產生的大量焚化灰碴,在環保意識高漲以及土地取得日益困難的情況下,以陸地掩埋及海洋棄置的底碴處理方式,也已不符時代的需求。本文以台南市垃圾焚化爐底碴作為主要材料,就其應用於道路基、底層及管溝流填料兩方面之工程性質進行研究,俾能對減緩砂石耗用及達到去化灰碴有所助益。
本文模擬未來焚化灰碴資源再利用廠經初步篩分、磁選、渦電流選等前置處理,且符合毒物溶出標準的作業方式,先行以人工挑選篩分焚化底碴,經篩分後之粗、中底碴及細底碴依AASHTO分類法可分別分類為A-1-a及A-1-b,其PH值小於12,且洛杉磯試驗磨損率亦小於50%,在材質方面而言尚適合當作道路舖築材料。
若將焚化底碴調配成符合道路基、底層使用的第Ⅰ型基、底層級配料,則該底碴混合級配料之最大乾密度均大於1.97 t /m3,壓實度95%時其CBR值均大於60,壓實度98%時其CBR值均大於85,皆可達到道路基、底層材料之品質要求。
另以中顆粒與細顆粒焚化底碴各佔一半的情況下,分別使用100克、120克及140克水泥量,且在水灰比分別介於4.6~4.7、4.0~4.6、3.4~4.4及水固比分別介於0.35~0.36、0.36~0.42、0.36~0.46間時所調製成之CLSM,其管流度亦可達15~20㎝,單壓強度亦可達 5 ~ 10㎏/㎝2,符合CLSM具高流動性、免搗實可用澆置方式直接施工的品質要求,證實底碴調製成之CLSM亦能滿足道路舖築材料功能上需求。
[1].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二十一世紀議程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台 北,第3-1~3-34頁,2002。
[2]. 黃榮堯、郭瓊瑩、李佩芳、張宇欽,「新世紀工程建設―綠營建介紹」,中國土木水利學會,綠營建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第1~18頁,2002。
[3]. 陳逸偵,「新世紀砂石資源之願景」,台灣礦業,第五十三卷,第四期,第45~70頁,2001。
[4]. 陳振川,「推動「綠工程」解除砂石警報」,營建知訊,第190期,第32~35頁, 1998。
[5]. 鄒祖焜,「政府應組危機小組處理台灣砂石來源問題」,營建天下,第二十二期,第6~7頁,1997。
[6]. 潘俊榮,「政府應組危機處理小組解決臺灣砂石來源問題」,營建天下,第二十二期,第4~5頁,1997。
[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九十一年版)」,第2-126~2-285頁,台北,2002。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工程計畫」,台北,2001。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工程處網站,「http://ww2.epa.gov.tw/swims/」, 2002。
[10]. 蔡樹鴻,「都市垃圾焚化灰渣資源化處理之基礎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1]. 林炳炎,「飛灰.矽灰.高爐石用在混凝土中」,三民書局,台北,1993。
[1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飛灰混凝土使用手冊」,台北,1999。
[13]. 內政部建築研所籌備處、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國科會工程科技推展中心,「高爐水泥混凝土之應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混凝土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高雄,1993。
[14].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高爐石混凝土使用手冊」,台北,2001。
[15]. 林信一、陳其南、楊萬發,「垃圾焚化灰渣之特性、管理現況與未來展望」,一般廢棄物焚化灰渣資源化技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第1~12頁,1996。
[16]. 林鴻祺、江東法、廖明村,「一般廢棄物焚化灰渣處理處置及再利用技術探討」,一般廢棄物焚化灰渣資源化技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第69~86頁,1996。
[17]. 廖錦聰、徐文慶、劉子衙、許順珠、張蕙蘭,「垃圾焚化灰渣資源化技術及應用」,化工資訊,第九卷,第七期,第42~48頁,1995。
[18]. 賈德立、蕭人逢,「焚化灰渣的再利用」,陶業,第十八卷,第二期,第30~33頁,1999。
[19]. 蘇俊賓,「焚化底灰作為水泥替代原料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0]. 郭子豪,「經前處理垃圾焚化底灰作為水泥原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1]. 高思懷、王鯤生、謝政峰、吳慶龍、劉世澐,「焚化底灰粗粒徑替代道路基層材料之可行性探討」,第十四屆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5~1-30頁,1999。
[22]. 李建中、李釗、何啟華、鄭清江,「垃圾焚化灰燼之力學特性與在大地工程上之應用」,一般廢棄物焚化灰渣資源化技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第193~215頁,1996。
[23]. Schoenberger, R. J. and A. A. Faouzi, “Incinerator-Residue-Fill Site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Division, ASCE, Vol. 97, No. SM10, pp. 1431-1443, 1971.
[24].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環保署垃圾焚化底灰初級篩分資源再利用廠 (計畫方案參考資料)」,台北,2002。
[25]. 廖明村、張豐藤,「垃圾焚化灰渣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技術探討」,中興工程,第六十期,第125~136頁,1998。
[26]. 李釗、江少鋒、郭文田,「垃圾焚化灰渣作為混凝土細骨材之可行性研究」,中國環境工程學刊,第七卷,第三期,第289~296頁,1997。
[27].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控制性低強度材料於土木工程之應用及試辦作業」,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2。
[28]. 詹穎雯、鄭瑞濱、陳育聖、胡志誠,「爐石、飛灰與底碴於營建工程之資源化應用」,中國土木水利學會,綠營建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第197~218頁,2002。
[29]. 李王永泉、施明倫 譯,「固體廢棄物管理」,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滄海書局,1998。
[30]. 張漢昌,「廢棄物污染與處理」,曉園出版社,台北,1999。
[31]. 王以憲、章裕民,「廢棄物處理」,文京圖書有限公司,台北,1999。
[32].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焚化廠焚化灰渣資源再利用可行性方案評估報告 (期中報告)」,1998。
[33].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垃圾焚化底灰初級篩分資源再利用廠興建工程規劃、設計及監造專案工作計畫 資源化再製品試作驗證報告」,2003。
[34]. 經濟部礦業司,「台灣地區砂石開發現況簡介」,經濟部礦業司,http://www.mine.gov.tw/miner/02/02/02 2.htm,2003。
[35]. 張正修,「公共工程砂石供需問題」,營建物價,9卷期,第6~15,1999年。
[36]. 周順安,「替代砂石骨材資源淺談」,能源、資源與環境,第九卷,第四期,第48~52頁,1996。
[37]. 陳逸偵,「台灣之砂石資源」,營建物價,9卷期,第16~24,1999年。
[38]. 郝龍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之立法分析」,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九卷,第九期,2001。
[39]. 行政院環保署環署廢字第0910070513A號文「垃圾焚化廠焚化底碴再利用規定」,行政環境保護署,2002。
[40]. 蔡攀鰲,「公路工程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1980。
[41]. 汪燮之,「土木工程施工學(下冊)」,大中國圖書公司,1991。
[42]. 吳學禮,「舖面、材料工程實務」,詹氏書局,1997。
[43]. 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公路工程施工說明書」,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1997。
[44]. 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1988.
[45]. FHW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Bridges on Federal Highway Projects,” FP-85,1985.
[46]. State of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tandard Specification,” July 1995.
[47]. 交通部,「交通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公路工程施工規範」,交通部頒布,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1。
[48].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施工規範(施工標準規範一般規範;施工標準規範施工技術規範;高速公路植物種植施工規範合訂本)」,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發行,1998。
[49]. 高思懷、王鯤生、謝政峰、吳慶龍、劉世澐,「焚化底碴粗粒徑替代道路基層材料之可行性探討」,第十四屆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5~1-30頁,1999。
[50]. Holtz, R. D., and Kovacs, W. D., “An Introduction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entice-Hall, 1981.
[51]. ASTM Standard Designation D 69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aboratory Comp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Using Standard Effort (12,400 ft-lbf/ft3)(2000)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52]. ASTM Standard Designation D 155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aboratory Comp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Using Modified Effort (56,000 ft-lbf/ft3)(2000)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53]. 沈茂松,「實用土壤力學試驗,(增訂第二版)」,台北文笙書局,1989。
[54]. 蔡攀鰲,「土壤力學試驗」,三民書局,1991。
[55]. ASTM Standard Designation D 188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BR (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of Laboratory Compacted Soils (1999)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56]. ASTM Standard Designation D 442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BR (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of Soils in Place (1999)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57]. 陳仙洲,「CLSM應用於道路回填工程之研究及工地驗證(初期成果報告)(一)」, 台灣公路工程,第28卷,第7期,第39-48頁,2002。
[58]. 台北市道路挖掘埋設管線管理辦法草案,1997。
[59]. 高雄市道路挖掘埋設管線管理辦法,1994。
[60].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控制性低強度材料於土木工程之應用及試辦作業(成果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計畫,2002。
[61]. 陳雨音,「結構與管溝回填替代工法之探討」,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2]. 台北市養護工程隊,「http://www.med.tcg.gov.tw/news/89/890110.htm路平專案違規排行榜」,台北市養工處網站,2000。
[63]. ACI COMMITTEE 229,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 (CLSM) (ACI 229R-94 Report),”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 16, No. 7, pp. 55-64, 1994.
[64]. Adaska, W. S.,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s,”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 19, No. 4, pp. 41-43, 1997.
[65]. Ramme, B. W., “Progress in CLSM: Continuing Innovation,”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 19, No. 5, pp. 32-33, 1997.
[66]. Larsen, R. L., “Use of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s in Iowa,”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 20, No. 6, pp. 22-23, 1998.
[67]. 台灣營建研究院研發組,「剩餘土石 現場拌合CLSM」,營建知訊,第229期,2002。
[68]. 張政豐,「高性能低強度回填材料之開發與應用」,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張政豐副工程司提供,2003。
[69]. 楊宏儀,「工業礦物學(上課講義)」,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1993。
[70]. 林平全,「混凝土施工」,徐氏基金會,1998。
[71]. 侯威銘,「土木工程材料學精要」,文笙書局,1996。
[72]. 吳淵洵,「自流性填方材料之工程性質及其可行性研」,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88-2218-E216-005,新竹,1999。
[73]. 陳仙洲,「CLSM應用於道路回填工程之研究及工地驗證(初期成果報告)(三)」, 台灣公路工程,第28卷,第9期,第40~54頁,2002。
[74]. Crouch, L. K., Gamble, R., Brogdon, J. F., and Tucker, C. J., “Use of High-fines Limestone Screenings as Aggregate for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 (CLSM),” ASTM STP 1331, pp. 45-59, 1998.
[75]. Pons, F., Landwermeyer, J. S., and Kerns, L.,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Properties for Regular and Quick-Set Flowable Fill,” ASTM STP 1331, pp. 67-86, 1998.
[76]. 李銘哲,「自流性填方材料之工程性質的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0。
[77]. 吳淵洵,「濕陷性對填土工程品質之影響」,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分會會刊,第二卷,第四期,第96~103頁,1995。
[78]. 柴希文、謝佩昌,「礦物攙料在高流動性低強度回填料的應用」,應用礦物攙料提昇混凝土品質研討會論文集,第63~90頁,1994。
[79]. DAS, B. M., “PRINCIPLES OF GEOTECHICAL ENGINEERING (Third Edition),” PWS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1994.
[80]. Noorany, I., and Stanley, J. V., “Settlement of Compacted Fills Caused by Wetting,” Proceedings of Settlement '94, GSP 40, ASCE, pp. 1516-1530, 1994.
[81].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混凝土工程委員會,「混凝土工程施工規範與解說(土木402-88 a)」,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
[82]. 李維峰、鄭瑞濱,「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產製及應用手冊」,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內政部營建署補助),2002。
[83]. 台灣水泥公司年報,2000。
[84]. ASTM Standard Designation D 483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reparation and Testing of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 (CLSM) Test Cylinders (1995)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