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千芳
Huang, Chien-Fang
論文名稱: 秦漢時代的生育禮俗
The Birth Customs in Chin-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江達智
Jiang, Da-z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秦漢時代生育禮俗
外文關鍵詞: Chin- Han Dynasty, birth, customs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生育是賦予一個人生命的開始,經由生育,非但能夠繁衍後代子孫,使人類得
    以綿延不絕。中國傳統社會的生育觀念之中有明顯偏好男嗣。這種明顯的性別偏好,與農業社會、宗法精神、儒家倫理有很大的關聯。
    婦女為了傳宗接代,在婚禮常常用種種方式祝賀新娘早生貴子,若是婚後好久
    沒有生育,必然要祈求神明,早賜麟子,於是出現各式各樣的祈子習俗。
    在求子習俗當中,人們遵循必要的方式之外,還有祭拜生育神,來祈求能夠喜
    獲麟兒。古代生育神最早的神靈是始祖女神,繼之而起的是圖騰與女神相結合成為生育之神,並且母系社會中盛行。當父權社會興起之後,高禖與男性祖先成為生育之神。
    中國古代婦女懷孕重視胎教,而古人的胎教,是以男性胎兒為立足點,而不是
    以女性胎兒。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之下,換胎術不只為了改變胎兒的性別,將女性改為男性之外,還包括占卜嬰兒的性別,祈求生子的巫術。
    孕婦在分娩過程需要遵守的禁忌,例如產房、方位、生辰。在整個產孕禮俗的過程中,從懷孕、胎教、到分娩禁忌的種種習俗,都是為了新生兒所做的準備,期望小孩能順利成長及擁有美好的未來。

    GrowingT birth is the beginning of human life.Through TitT, we can give birth to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mankind can generate endless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concept of fertility that a male heir is preferred is obvious . This apparent gender preference has a great relevance with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patriarchal spirit and Confucian ethics.
    TWomen often use various ways at the wedding to ongratulate the bride, hoping that they can early to have male baby earlier to continue the family line. If they are married for
    a long time but not have any child,they have to pray for a chil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there exist various customs for pregnancy afterwards.
    TIn the child-giving practices , people follow the necessary means. For example , they worship Growing gods, to receive baby . Growing god is the first goddess, followed by a fertility goodness combining a totem which is prevalent in matriarchal society.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male ancestor and Gaomei become the god of fertility.
    TPregnant women emphasize on prenat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However , the prenatal education in ancient times is based on receiving male infants rather than female
    ones. Because of patriarchal attitude, the fetal ceremony to change the sex of the infants is to replace girls with boys . Besides, it also includes predicting baby's gender and the witchcraft to pray for male baby.
    There are some taboos that Tpregnant women during childbirth have to follow like the delivery room, direction, and birthtime. All customs in the whole pregnancy process, such as pregnancy, prenatal education, and childbirth taboos are prepared for new infants
    T,which look forward to the smooth Tgrowth and promising future. Therefore, after the birth of a child, it'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child's fortune through divina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 壹、史料研究 ------------------------------------ 2 貳、民俗學 -------------------------------------- 3 參、禁忌學 -------------------------------------- 4 第三節 研究成果 ---------------------------------- 8 壹、博碩士論文方面 ------------------------------- 8 貳、期刊學術論文方面 ----------------------------- 10 參、專書著作 ------------------------------------ 11 第二章 先秦、兩漢的生育觀 ------------------------- 12 第一節 先秦的生育觀 ------------------------------ 12 壹、崇尚生育 ------------------------------------ 12 貳、偏好男嗣 ------------------------------------ 16 第二節 兩漢的生育觀 ------------------------------ 17 壹、陰陽五行思想與生育觀 -------------------------- 17 貳、慈幼恤孤 ------------------------------------ 25 第三章 秦漢時代的求子習俗 ------------------------- 30 第一節 婚姻禮俗中的求子習俗 ----------------------- 30 壹、 結婚之際的祈子儀式 --------------------------- 30 貳、 七棄與五不要 -------------------------------- 33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求子習俗 ------------------------ 35 壹、 夫妻房事禁忌 --------------------------------- 37 貳、 擇時受孕 ------------------------------------ 38 第三節 生育之神 ----------------------------------- 39 壹、 地母信仰 ------------------------------------- 40 貳、 女媧信仰 ------------------------------------- 43 參、 高禖信仰 ------------------------------------- 44 第四章 產孕習俗 ------------------------------------ 48 第一節 懷孕 --------------------------------------- 48 壹、 生男生女的方法 -------------------------------- 49 貳、 男生女生的占測 -------------------------------- 51 參、 夢象 ----------------------------------------- 52 第二節 胎教 --------------------------------------- 54 壹、 胎教的起源和發展 ------------------------------ 54 貳、 胎教思想 -------------------------------------- 56 參、 胎教的內容 ------------------------------------ 56 第三節 分娩的禁忌:產房、方位、生辰、難產 ------------- 58 壹、 產房 ----------------------------------------- 58 貳、 方位 ----------------------------------------- 58 參、 生辰 ----------------------------------------- 60 肆、 難產 ------------------------------------------ 62 第五章 生養習俗 ------------------------------------- 66 第一節 誔生禮 --------------------------------------- 66 壹、收子 ------------------------------------------- 66 貳、命名與禁忌 -------------------------------------- 68 參、生育慶典:三朝、滿月、周歲 ------------------------ 71 第二節 生子不舉 ------------------------------------- 74 壹、非婚生子不舉 ------------------------------------ 75 貳、生女不舉 ---------------------------------------- 76 參、貧不舉子 ---------------------------------------- 79 肆、犯忌子不舉 -------------------------------------- 83 第六章 結論 ----------------------------------------- 91 參考書目 -------------------------------------------- 94

    一、史料
    1.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印行,2004 年。
    2. 吳璵註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9 年。
    3.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
    4. 王夢鷗註譯,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5.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商務書局發刊,1995
    年。
    6. 史次雲註釋,王雲五主編,《孟子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7. 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8. 易中天,《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 年。
    9.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5 月七版

    10.楊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管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 年。
    11.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 版) 1980 年。
    12.(秦)呂不韋 編,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
    13.秦簡整理小組,〈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收錄於甘肅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
    14.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15.徐海榮著,《訓蒙增廣改本》, 華夏出版社, 200 2 年。
    16.(漢)于吉編撰,楊家駱主編,《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
    17.(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鼎文書局印行,1995 年。
    18.(漢)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鼎文書局印行,1995 年。
    19.(漢)王充著,黃暉 譯,《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20.(漢)王充著,蔡鎮楚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論衡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1997 年。
    21.(漢)劉安著,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
    2002 年。
    22.(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3 年。
    23.(漢)劉向編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
    24.(漢)劉向,《說苑‧卷一‧君道》(《四部叢刊正編 0一七》)
    25.(漢)賈誼撰,閻振益, 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市 : 中華書局, 2000 年

    26.(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釋文,《周禮》,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

    27.(漢)蔡邕撰,葉德輝輯,《月令章句》, 臺北市 : 新文豐,1989 年。
    28.﹝東漢﹞應邵 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

    29.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
    京:文物出版社,2001 年。
    30.(魏)陳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鼎文書局印行,1995 年6 月八
    版。
    31.(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縣:廣文書局,1991 年。
    32.(魏)王肅注,《新編諸子集成二》,臺北市:世界書局,1974 年。
    33.(梁)宗懍 撰,王毓榮 著,《荊楚歲時記校注》,文律出版社,1992 年。
    34.(北齊)顏之推,賈二強校點,《顏氏家訓》卷第一,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年

    35.(唐)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鼎文書局印行。
    36.(明)萬全,《萬氏育嬰家祕》,收入《新刊萬氏家傳養生四要》,上海 :上海古
    籍,2002 年。
    37.曹東海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西京雜記》,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5 年

    38.徐珂著,《清稗類鈔.風俗類.三朝》,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 年。
    二、專書
    1.王文寶著,《中國民俗學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白川靜 著,王巍 譯,《中國古代民俗》,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 年。
    3.牟鐘鑑、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4.朱狄 著,《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88 年。
    5.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6.宋兆麟著,《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1999 年。
    7.宋公文、張君 著,《楚國風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8.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年。
    9.林明峪 著,《臺灣民間禁忌》,臺北市 : 聯亞出版,1995 年。
    10.畏冬 著,《中國古代兒童題材繪畫》,紫禁城出版社,1988 年。
    11.施素貞校對,《曹魏父子詩選》,臺北:臺灣文源書局,1987 年。
    12.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年。
    13.容庚 編,《金文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校本,1959 年。
    14.高敏 著,《睡虎地秦簡初探》,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年。
    15.郭立誠著,《中國生育禮俗考》,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9 年。
    1 6 .郭錦桴著, 《中國女性禁忌》, 河北出版社, 1 9 9 1 年。
    17.郭興文、韓養民 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 年。
    18.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19.齊濤 主編、任騁 著,《中國民俗通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0.劉詠聰 著,《中國古代育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
    21.蕭兵 著,《楚辭與神話》,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年。
    22.羅振玉 編,《殷壚書契後編》卷下,上虞羅氏影印本,1916 年。
    三、期刊及博碩士論文
    1.李貞德,〈漢初律令中的倫常觀〉,《史原》,1985 年。
    2.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87 年。
    3.李貞德 ,〈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66 本第3 分,1995 年9 月。
    4.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96 年。
    5.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7 年。
    6.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 臺大歷史學報》,1999 年。
    7.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9 年。
    8.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2002 年。
    9.李貞德,〈《醫心方》論「婦人諸病所由」及其相關問題〉, 《清華學報》,
    2004 年。
    10.余英時,〈說鴻門宴的坐次〉,收錄於余著《史學與傳統》。

    11.吳小強,〈試論秦人婚姻家庭生育觀念〉,《中國史研究》1989 年第3 期。
    12.吳小強,〈從「日書」看秦人的生與死〉,《簡牘學報》,1993 年。
    13.吳小強,〈論秦人宗教信仰的層次性〉,《簡牘學報》,1993 年。
    14.張鈺佩,〈漢代女教典籍中女性的家庭角色與地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系教育研究》,第7 期。
    15.黃發忠,〈尊左與尊右的源與流〉,《文史知識》1985 年,第 6 期。
    16.傅錫壬,〈漢代樂府詩中反映的婦女生活〉,《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1 集

    17.劉靜貞,〈報償--宋人對親子關係緣起的一種解釋〉,《大陸雜誌》,1995 年

    18.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
    1995 年。
    19.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東吳歷史
    學報》。
    20.劉靜貞,〈正位於內?--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間〉,《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
    1997 年。
    21.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1999 年。
    22.劉靜貞,〈殺子與溺女--宋人生育問題的性別差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26》。
    23.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大陸雜誌》,1999
    年。
    24.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
    與兩性學刊 4》。
    25.余芳珍,〈評劉靜貞著《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新史學》,2001 年

    26.顏婉貞,〈漢代婦女地位研究〉,《史學會刊》:41 期。
    27.王翠君,《唐宋慶生禮俗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28.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29.李慶華,《從《史記》、《漢書》看漢代婦女地位及其成因》,湘潭大學碩士論
    文,2003 年。
    30.高嘉琪,《生育、養育、教育—唐代育兒文化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
    97
    士論文,2007 年。
    31.陳冠明,《陰陽五行思想、原理與推算法則研究》,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所碩
    士論文,2005 年。
    32.郭秋馨《先秦到兩漢之際女性特質的建構與事實》,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
    論文,2002 年。
    33.黃素卿,《屏東縣琉球鄉婚姻與生育禮俗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6 年。
    34.黃櫻芳,《《史記》西漢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7 年。
    35.溫慧輝《論秦漢婦女的較高地位及其原因》,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36.張鈺淨,《漢代婦女地位的研究─以婚姻、家庭及社會活動、法律為主的考察》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37.謝玉萍,《金門傳統生育禮俗之探討》,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04 年。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5-02-1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