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博任
Tsai, Po-Jen
論文名稱: 國家機器與體壇風潮戰後臺灣棒球與籃球興衰之研究(1945~1992)
State Apparatus and Sport Circle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Post-war Taiwan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1945~1992)
指導教授: 鄭梓
Cheng, Z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4
中文關鍵詞: 棒球籃球集體記憶國家機器體育政策體壇風潮
外文關鍵詞: baseball, basketball, collective memory, state apparatus, sports policy, sport circles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的棒球與籃球運動皆是經由日本殖民統治而根植,但都中斷於二次大戰的戰局緊迫之際;接著戰後1945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國家機器藉由教育組織與政策的連結,而建構一個由上而下的體育動員模式;在洗滌奴化的「復員」與重啟「體育外交」等國家政策下,其中棒球運動隱伏於臺灣民眾的「集體記憶」而再度甦醒、發展,另一籃球運動則深獲政府資源挹注,亦出現「體育就是籃球,籃球就是體育」的時代印象。
    1961年美國欲拉攏中共,使得「兩個中國」發酵於國際間,中華民國政府即積極地護衛「一個中國代表權」的體育政策,並訂定出「躍上國際為國爭光」的體育標的;於此背景下,基礎棒球因而躍上國際,並連年奪得世界冠軍頭銜,而籃球卻一直未符朝野期待,乃至政府感到不耐而剝奪其資源,使得臺灣體壇風潮由「籃球即體育」轉變為「世界冠軍的基礎棒球」。
    1976年加拿大奧運會被擋於門外,乃至中華民國奧委會的國際奧會之「一個中國代表權」被停權、取代,使得政府積極推行「重返奧運」計畫;直到1981年以「中華台北」之名重返奧運、國際體壇,且美國宣布棒球列為洛杉磯奧運表演項目,而中華台北成棒隊隨即贏得奧運會外賽的資格,因而使得朝野再聚焦,但籃球卻遲遲未重返國際,乃至無緣進軍奧運會,因而失去臺灣民眾的關注。
    1980年代初,在積極備戰洛杉磯奧運的「奧運奪標」計畫下,中華台北成棒隊順利地贏得奧運銅牌,使得政府將更多資源挹注在成人棒球界;而中華台北成棒隊的漢城奧運之挫敗,並未使得政府停止培育,反更極端地訂定出資源偏頗挹注成人棒球的「奧運奪標」計畫;另外,浸於「奧運奪標」計畫下的籃球,也開始重返國際籃壇,但卻走不出亞洲無緣奧運;最後,棒球贏得奧運銀牌,使得國民黨籍立委緊急質詢行政院長,要政府將棒球定為國家的國球,「棒球乃國球」的形象因而浮現、形塑。

    The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sports in Taiwan were root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ut broken off by the Pacific war. In 1945, Taiwan was turned over a new leaf in R.O.C, and the state apparatus established a “Sports Mobilization Mode” through its educational policy. Under the demobilization, it removed enslaved memory, and restarted “Sports – Diplomacy”. By government’s efforts and lots of resources, not only did the baseball be waked by the collective memory, but it also promoted the image: “national sport means basketball”.
    After the US constructed rapprochement with China in 1961, which seriously made the question of Two-China in the world, the R.O.C. struggled for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formulated a goal: “Glory for the country”. In the situation, the baseball of Taiwan went to the world and frequently won champ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such as Little, Junior, Senior or Big League. On the other hand, the basketball couldn’t meet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s need; therefore, the world’s champion of baseball replaced the outdate image: national sport means basketball.
    In 1976,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was prohibited from Montero Olympic Games by Canada Olympic Committee, and then been suspended by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hence, R.O.C. actively fought for returning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tried to rename Chinese Taipei in 1981. When USA announced the 1984 Los Angeles Olympics would hold baseball game, the Chinese Taipei won both the ticket for Olympic outer race and attention of Taiwanese. In contrast, basketball didn’t get the chance and that’s why it lost charm for people.
    In 1984, Chinese Taipei baseball team won the Olympic Bronze medal and made the government invest more resources for baseball. Although the Chinese Taipei baseball team was defeated in 1988 Seoul Olympics, the authority didn’t hesitate and extremely provided huge resources for support. In the same time, Taiwanese basketball teams went to international games; however, they were always Failure. Finally, the baseball team won the Olympic Silver medal in 1992, Barcelona, and the congress suggested that baseball should be the National Sport. Since that, the image “the baseball is Taiwanese national sport” has emerged.

    緒論 1 一 研究緣起 1 二 問題意識 4 三 前人研究成果與文獻回顧 7 四 研究範圍與本文架構 12 第一章 從「復員」到重啟「體育外交」(1945~1960) 16 第一節 從邊陲到中央的體育政策 16 第二節 戰後再興的棒球運動 27 第三節 戰後讀尊的籃球運動 39 第二章 護衛「一個中國代表權」(1961~1975) 49 第一節 維護「中華民國」之名的體育政策 49 第二節 躍上世界的基礎棒球 69 第三節 未符朝野期待的籃球 87 第三章 力爭「重返奧運」(1976~1981年) 102 第一節 「重返奧運」的體育政策 102 第二節 再聚焦的棒球運動 114 第三節 漸失焦的籃球運動 135 第四章 更名「中華台北」(1982~1992年) 149 第一節 「奧運奪標」的體育政策 149 第二節 揚威奧運的棒球運動 162 第三節 跌遭挫敗的籃球運動 190 結論︰「棒球乃國球」形象的浮現與形塑 219

    史料︰
    1. 《聯合報》。
    2. 《中國時報》。
    3. 《中華日報》
    4. 《民生報》
    5. 《中華民國臺灣區運動會》(秩序冊)
    6.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總統蔣公體育訓詞》(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1975年)。
    7.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中華民國棒球隊參加一九七七年洲際盃棒球錦標賽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1977)。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9.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新影音像出版社聯合等出版,《周恩來十二集紀錄片(第十一集)》(紀錄片DVD: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新影音像出版社,1998年)。
    10.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新影音像出版社聯合等出版,《見證親歷之國球滄桑》(紀錄片DVD: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新影音像出版社,2004年)。
    11. 林開登,〈致宋總統夫人信〉(1970年9月19日)。
    1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年)。
    13.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1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圖書公司,1948年)。
    15.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1957年)。
    16. 教育部,《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1948年)。
    17. 教育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1974年)。
    18. 教育部,《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1984年)。
    19. 教育部,《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1996年)。
    20.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彙編》(台北:文海,1986年)。
    21. 教育部,〈教育部部令第3號:公布「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規程」〉,《教育部公報》,1:1(1929年1月)︰頁29、83~85。
    22. 臺灣省教育廳編印,《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上)》(臺中︰臺灣省教育廳,1986年)。
    23. 臺灣省教育廳編印,《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下)》(臺中︰臺灣省教育廳,1986年)。
    2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二十九年七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省文獻會,2001年)。
    25.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年)。
    26. 蔡博任,〈林華韋訪問記錄〉(2013年5月11日1︰33pm)。
    27. 蔡博任,〈邱貞貞訪問記錄〉(2013年1月16日3︰15pm)。
    28. 蔡博任,〈陳獻榮訪問記錄〉(2013年1月15日11︰15am)。

    中文專書︰
    1. 王其慧、李寧,《中外體育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 王靜芝,《中華民國建國史話》(台北︰黎明,1984年)。
    3. 王華倬,《中國近現代體育課程史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王繩祖,《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5.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年)。
    6. 毛禮銳、邵鶴亭與菊農等合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1989年)。
    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我國體育發展與展望》(台北:體育委員會,1999年)。
    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體育大事紀》(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年)。
    9.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 李松林等編,《中國國民黨大事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11. 李功勤,《中華民國發展史兼論兩個中國的衝突與互動》(台北︰幼獅,2002年)。
    12.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2000年3月)。
    13. 吳文忠,《中國體育發展史》(臺北:三民,1981年)。
    14. 吳文忠,《中國近代百年體育史》(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15. 吳文忠,《體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57年)。
    16. 吳建達、崔家齊,《高雄棒球風雲》(高雄︰新視界國際文化,2010年)。
    17.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
    18. 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年)。
    1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2000年3月一版)。
    20.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1998年初版)。
    21.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1960 年)。
    22. 周中勛,《高中體育教科書》(台北︰健行文化,1981年)。
    23. 秦孝儀,《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24.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台北:前衛,2001)。
    25. 胡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1998年1月初版)。
    26.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2001)。
    27.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台北︰民生報,1994年)。
    28. 高翠編著,《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0~一九七二)》(台北:五南,1993)。
    30. 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31. 殷成年、裘長城等編,《籃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年)。
    32. 莫里斯.哈布瓦赫(法)(Halb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33. 徐元明,《體育史》(臺北:品度,2005年)。
    34. 徐元民,《中國近代運動競賽》(台北:國立體育學院,1996年)。
    35. 徐宗懋,《三冠王之夢》(台北:大地,2004年)。
    36.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1987年)。
    37. 張彩珍,《中國棒球運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年)。
    38. 張敬果,《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台北︰張敬果印製發行,1983年)。
    39. 張妙瑛,《台灣全志卷八教育志體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9年)。
    40. 許義雄總編輯,《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台北︰教育資料館,2010年)。
    41.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1989年)。
    42. 黃嘉樹,《第三隻眼看台灣─透視國民黨的台灣經驗(1945~1969)》(台北:大秦,1996年6月再版)。
    43. 湯銘新,《我國參加奧運會滄桑史(一八九六~一九四八)》(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1999年)。
    44. 湯銘新,《我國參加奧運會滄桑史(一九四九~一九九六)》(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2000年)。
    45. 湯銘新,《奧運會發展史(1896~2000)》(台北;財團法人徐亨體育文化基金會,2004年)。
    46. 湯銘新,《我國參加國際籃球賽歷史》(台北︰中華全國籃球委員會,1963年)。
    47. 湯銘新,《中華民國體育年鑑》(台北︰徐亨體育文化基金會,2003年)。
    48. 熊志勇,《百年中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49. 樊正治,《體育通史新論》(臺北:正中,2004年)。
    50.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1994年)。
    51. 劉力群、馬洪、武衡,《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52. 劉修武主編,《亞洲體育》(北京:人民體育,1990年)。
    53.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5年4月一版)。
    54. 劉俊卿、王信良,《時光隧道台灣籃運六十年》(台北︰民生報,1999年)。
    55. 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2003年)。
    56. 謝仕淵、盂峻偉、曾文誠、謝佳芬、賈亦珍等撰,《臺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年)。
    57.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誌時期臺灣棒球史》(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
    58. 蔡東杰,《兩岸外交策略與外交關係》(台北:高立,2001年)。
    59.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1998年8月初版)。
    60. 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1997年4月初版)。
    61. 戴國輝,《臺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臺北:遠流,2002年)。
    62. 戴偉謙,《中華民國中學體育教學用書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2002年)。
    63. 戴天昭,《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年)。

    研討會論文、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
    1. 王鼎華,〈非常時期的戰略抉擇─見證乒乓外交(上)〉,7(2008年7月)︰頁45~46。
    2. 李瀾波,〈『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對峙僵局——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紀實〉,《北京檔案》,7(2008年7月)︰頁10。
    3. 孟菲,〈周恩來情系國球〉,《文史春秋》,8(2008年8月)︰頁5。
    4. 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 林柏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2(2012年9月)︰頁227~245。
    6. 林昌國、鄭健源,〈臺灣兩所百年橄欖球隊〉,《大專體育》94,2008年2月︰頁69。
    7. 徐耀輝,《臺灣籃球發展過程與社會變遷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所博士論文,2004年)。
    8. 涂成吉,〈美國「兩中」政策與「中國雙重代表權」形成過程之研究(1950-1968)〉,《醒吾學報》44(2011年7月),P118-119。
    9. 夏德清,《臺灣籃球運動的歷史空間書寫(1904~1960)》(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0. 常智、羅英傑,〈新中國體育外交的歷程、影響因素即發展前景〉《體育科學》9:24(2004)︰頁12。
    11. 孫朝,〈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中等學校運動會〉,《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99︰4(2010年4越)︰頁312。
    12. 宮力,〈尼克森衝擊與中日邦交正常化〉,《新遠見》,9(2007年9月)︰頁18。
    13. 張素珠,《台灣省第一屆運動大會》,《中華體育》,5:1(17)(1991年6月)︰頁102。
    14. 張廷榮,《台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所碩士論文,2006年)。
    15. 梁淑玲,《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行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 1990)》(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6. 董致麟,〈一九四九至一九五○美國對臺政策的演變─以軍方與國務院的爭辯來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7(2006年9月)︰頁101~126。
    17. 溫文佑,《戰後台灣鐵路史之研究─以莫衡擔任鐵路局長時期為例(1949~196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8. 溫勝智,《臺灣棒球發展史(1897~2001)》(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2003年)。
    19.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1992年)。
    20. 詹德基,〈我國棒球運動的發微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0(1985年6月)︰頁435~436。
    21. 陳運通,〈黃國書(1905-1987)〉,《客家》168(2004年6月)︰頁71~72。
    22. 陳儀深,〈論二二八事件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初版)︰頁305。
    23. 陳胤宏,〈從中央到地方臺灣省政府之疏遷〉,《暨南史學》14(2011年7月)︰頁122~123。
    24. 陳嘉謀,〈臺灣國民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台東師院學報》13︰1(2002年)︰頁139。
    25. 陳嘉謀,《臺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2002年)。
    26.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1949台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1949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年12月初版),頁273~283。
    27. 薛化元,〈中華民國憲政藍圖的歷史演變─行政權為中心的考察〉,《月旦法學》26,1997年7月,頁11。
    28. 鄭梓,<塵封的記憶-再探戰後初期台人眼中的「國軍」形像>,《中華軍事史學會會刊》15(2010年9月)︰頁185~227。
    29.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年)。
    30. 謝佳芬,《臺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1. 謝仕淵,《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32. 蔡禎雄,〈日據時期臺灣初等學校教育的歷史考察(一)〉,《國民體育季刊》(1990;9月):頁95-96。
    33. 蔡博任,《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臺灣基礎棒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34. 蔡特龍,〈從臺灣省運動會到台灣區運動會〉,《教育資料集刊》,10(1985年6月)︰頁515。
    35. 蘇瑞陽、王同茂,〈戰後初期的臺灣體育〉,《臺大體育學報》,7(2005年)︰頁61。

    網路資源︰
    1. 中華民國體育總會,〈關於體總〉,《中華民國體育總會官網》(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1_1.asp)(2012年7月10日擷取)。
    2. 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概況〉(http://www.xh-expo.com/detail1.aspx?id=751)(2012年7月10日擷取。)
    3. 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國際足球規則》(http://www.pcnet.idv.tw/soccer/rule.htm)(2012年7月18日擷取)。
    4.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中華民國籃球協會沿革〉,《會史簡介》(http://www.basketball-tpe.org/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31129)(2012年八月二十日擷取)。
    5.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理事會〉,《亞奧理事會會官方網站》(http://www.ocasia.org/Council/Ch_Index.aspx)(2012年7月20日擷取)。
    6. 許雪姬,〈林猶龍〉,《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tkb.nmth.gov.tw/Doth/Article.aspx?1573^%AAL%B5S%C0s)(2012年八月二十日擷取)。
    7. 曾文誠,〈臺灣棒球史(九)〉,《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空軍棒球隊)(2012年八月二十二日擷取)。
    8. 歷史文化學習網,〈1948年的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教學資源區》(http://culture.edu.tw/pioneer/subject_list.php?subjectid=306)(2012年8月22日擷取)。
    9. 黃浦區老西門社區,〈梅溪書院〉 (http://www.shlxm.gov.cn:8088/ljd/text.jsp?id=121&aid=276) (2008年11月10日擷取)。
    10. 新民晚報,〈老上海註明書院〉 (http://www.sh.xinhuanet.com/2003-04/17/content_407975.htm) (2008年11月10日擷取)。
    11. 教育部,《近代中外歷史與教育大事對照》(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YearStart=21&YearEnd=30&friendprint=1)(2012年7月15日擷取。)
    12. 歐素瑛,〈周延壽〉,《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tkb.nmth.gov.tw/Doth/Article.aspx?1358^%A9P%A9%B5%B9%D8)(2012年八月二十日擷取)。
    13. 薛化元,〈周至柔〉,《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08/cca220003-li-wpkbhisdict001356-0432-u.xml)(2012年八月二十日擷取)。
    14. 臺灣棒球維基館,〈臺灣省棒球委員會〉,《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台灣省棒球委員會)(2012年8 月22日擷取)。
    15. 蘇嘉祥,〈臺灣網球史─光復初期萌芽階段〉,《中華民國網球協會》(http://www.tennis.org.tw/tennis/history.asp?s=2&gid=1&id=110)(2012年8月22日擷取)。
    16. 〈日本人選手的紀錄〉,《日本テニス協会公式サイト》(http://www.jta-tennis.or.jp/tournaments/game/olympic2004/records.html)(2012.1.23)擷取。
    17. 〈職官六新官制 學部〉,《清史稿》,卷一一九:志九四。(中華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11837.aspx)(2012.1.31擷取)。
    18. 〈西湖國際博覽會〉《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西湖国际博览会)(2012年7月10日擷取。)
    19. 〈アジア選手権小史〉,《25th BFA ASIAN CHAMPIONSHIP IN JAPAN 2009》(http://www.jaba.or.jp/ama/25_bfa/history.pdf)(2012.09.26擷取。)
    20. 〈中華盃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中華盃棒球錦標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1. 〈校名〉,《三信家商校史走廊》(http://163.32.84.1/master/sanhsin/history/sanhsin.htm)(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2. 〈1965年第六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六屆亞錦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3. 〈1967年第七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七屆亞錦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4. 〈1969年第八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八屆亞錦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5. 〈1971年第九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九屆亞錦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6. 〈電信科技演進─衛星通信系統〉,《檔案管理局台灣經濟產業檔案》(http://theme.archives.gov.tw/tel/word/02_evolve/print_04.asp)(2012年11月30日擷取)。
    27. 〈1971年第九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九屆亞錦賽)(2012年10月07日擷取)。
    28. 〈亞洲籃球錦標賽〉,《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亚洲篮球锦标赛)(2012年10月08日擷取)。
    29. 〈國際棒球聯合會〉,《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8/02/content_8908619.htm)(2012年11月19日擷取。)
    30.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臺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12年11月19日擷取。)
    31. 〈關於本會〉,《中華民國棒球協會》(http://www.ctba.org.tw/old/about_4.asp.htm)(2012年11月19日擷取。)
    32. 〈第五屆亞洲盃女子籃球錦標賽〉,《台灣新聞史料》(http://search.ctfa.org.tw/TFDBSearch/search3_03.php?f_id=135A2DC6-F6F5-4FC6-8B1B-19AA388267E2&kind=1)(2012年12月5日擷取)。
    33. 〈歷屆成績〉,《瓊斯盃官網》(http://wjc.basketball-tpe.org/files/11-1004-147.php)(2013年2月3日擷取)。
    34. 〈張豐緒〉,《臺灣省議會歷任議員查詢》(http://www.tpa.gov.tw/Big5/Councilor/Councilor_view.asp?id=728&cid=2&urlID=20)(2013年2月10日擷取)。
    35. 〈1989年第九屆洲際盃〉,《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1989年第九屆洲際盃)(2013年2月20日擷取)。
    36. 〈亞洲棒球錦標賽〉,《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亞洲棒球錦標賽)(2013年2月20日擷取)。
    37. 〈會長盃〉,《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會長盃)(2013年2月20日擷取)。
    38. 〈LLB世界少棒錦標賽〉,《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世界少棒聯盟錦標賽)(2013年2月20日擷取)。
    39. 〈1990年第十五屆荷蘭哈連盃〉,《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第十五屆荷蘭哈連盃)(2013年2月20日擷取)。
    40. 〈1991〉,《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1991年)(2013年2月21日擷取)。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8-19公開
    校外:2018-08-1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