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筱薇 Hsu, Hsiao-Wei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 |
| 指導教授: |
應鳳凰
Ying, Feng-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5 |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主義 、文學雜誌 、夏濟安 、自由中國 、聶華苓 |
| 外文關鍵詞: | Liberal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85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做為文學傳載的器具,雜誌有不同於書籍與報紙的作用。文學雜誌扮演什麼樣的功能?作為「雜誌」的傳播型態,最基本的功能離不開三個方向:傳播、教育、休閒娛樂;文學雜誌擔負了大部分文學傳播的功能,此外,培育新秀作家的教育功能也不亞於學院裡的文藝系。早期因為處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於是想從精神上得到補償,對文學的興趣濃厚。然而,五○年代官方興辦和獎抑出刊的文學雜誌,多半將文藝的方向,導向宣揚共黨暴政、反攻大陸的宣傳口號文學為主,文學雜誌的宣傳和教育功能被發揮到極致。而社會政治背後隱隱浮動的威權專制,更是箝制壓抑了文學發展。《自由中國》以官方出資,原意為宣傳以民主自由來對抗共產極權意識型態陣營立場的雜誌出身。在官辦雜誌中托身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卻一再發出批判當局的清音;文藝欄在聶華苓的主編下,這種自由民主的追求也反映在其刊登作品的選擇上。同樣的,號稱是《自由中國》純文藝版的《文學雜誌》,在夏濟安的文學理念下,追求自由的、人性的文學理念,印證在雜誌的作家作品內容上,表現出現代主義的精神,揭示以挖掘人性、探索人性的文學時代的來臨,更遑論《文學雜誌》大量引進西方現代文藝理論與作品,以及對《現代文學》主要編輯如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等人的啟示,而成全了六○年代所向披靡的現代主義浪潮。
本研究以五○年代的時空背景為研究的向量空間,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的作家內容分析為血肉,綜合、歸納整理現代主義思潮在台灣的源頭,以觀照現代主義思潮文學的發展歷程,對《自由中國》、《文學雜誌》這兩個分析場域加以分析,闡釋其作為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所提供的養分與條件,對現代主義思潮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定位。
none
(一)雜誌
《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至第23卷第5期(1949年11月20日至1960年9月1日)。
《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至第8卷第6期(1956年9月20日至1960年8月20日)。
(二)書籍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白少帆、王玉斌、張恒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呂正惠著,《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2刷。
李思孝,《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歐洲近代文藝思潮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刷。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林海音,《芸窗夜讀》,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第2刷。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第2刷。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寫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2刷。
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柳鳴九主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2刷。
袁鳳珠編,《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名著導讀:戲劇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刷。
高奮,《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源與流》,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刷。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芳明,《探索台灣文學史觀》,台北:自立出版社,1989年。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商務出版社,1993年。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劉季倫、薛化元、潘光哲編輯,《什麼是自由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等編,《台灣史論文集》(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再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6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圖書,1989~1990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第1刷。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評集》,台北:天視出版事業,1980年。
劉心皇編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1981年。
劉應爭,《現代文學四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刷。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4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薛化元主編,《《自由中國》全23卷總目錄暨索引》,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聶華苓,《愛荷華札記──三十年後》,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
中國文藝協會編印,《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藝年鑑》,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年。
文訊雜誌社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定本),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
(英)查爾斯‧哈里森、弗雷德‧奧頓編,崔誠、米永亮、姚炳昌譯,《現代主義‧評論‧現實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8月第2刷。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刷。
(三)期刊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出自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000年。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第30卷6期,1977年6月。
余光中等人,〈台灣五十年來文學的發展〉,《幼獅文藝》第81卷第6期,總號498期,1995年6月。
周慶華,〈《文學雜誌》的成就〉,《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三期,1991年1月出版,頁22-35。
思兼,〈懷念《文學雜誌》〉,《青溪》第64期,1971年4月。
陳芳明,〈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年4月號。
陳芳明,〈第十二章 五○年代文學的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號。
陳芳明,〈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號。
陳芳明,〈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號。
陳芳明,〈第十五章 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號。
張孟三,〈從當年的《文學雜誌》說起〉,《純文學》第9卷第2期,1971年2月。
覃雲生,〈一面古鏡的話—談停刊雜誌〉,《書評書目》第四卷第十六期,頁49-56。
楊宗翰,〈《文學雜誌》與台灣現代詩史〉,政大中文系《台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年2月號。
褚昱志,〈五○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 1991年11月出版,頁68-76。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7年4月5日。
應鳳凰,〈人與雜誌的故事—文藝雜誌與台灣文學主潮〉,《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號。
應鳳凰,〈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上),《文訊》,第20期,1985年10月。
應鳳凰,〈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下),《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台灣》21期,1997年1月。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8年4月。
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台灣》第21期,1997年1月。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成功大學台文所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日。
(四)報紙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停辦〉,《聯合報》,1997年6月1日。
思兼,〈期待《文學雜誌》的復刊〉,《聯合報》,1977年4月11日。
焦桐,〈活過三輩子:回台前夕越洋訪聶華苓〉,《中國時報》18版,1988年5月1日。
張殿,〈看見《自由中國》及其他——《自由中國》全二十三卷總目錄暨索引出版〉,《 聯合報》41版,2000年8月28日。
楊青矗,〈不是故鄉的故鄉:訪保羅‧安格爾和聶華苓〉,《自立時報》2版,1988年5月1日。
葉振富,〈聶華苓〉,《中國時報》27版,1990年6月9日。
(五)博碩士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
何立行,《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新聞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政大新聞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中山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積萍,《《現代文學》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新探索》,淡江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3年。
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賴永忠,《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81年》,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