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奇燁
Tsai, Chi-Yeh
論文名稱: 南瀛車鼓在表演形式的轉型與創新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Zchho Ku’s Performing Form in Nanying Area
指導教授: 石光生
Shih, Kua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庶民文化現代劇場車鼓南瀛踏謠
外文關鍵詞: Popular Culture, Modern Theater, Zchho Ku, Nanying, Ballad of Stepping
相關次數: 點閱:140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瀛是保有最完整陣頭種類的地區,其中,以活躍在當地的車鼓表演最具代表性。由大陸閩南地區傳入台灣的車鼓戲,經過時間的千錘百鍊後,整個表演形式也隨之轉型。目前,南瀛地區的車鼓表演形態可分成三種。一種是業餘性的庄頭陣,表演形式較為傳統嚴謹,民間藝人的年紀都較大,這是小戲型態演出的方式。第二種是屬於商業性質的營利性車鼓陣,現今大都以歌舞方式演出,插科打諢式的對白揚棄不用,參與的演員大多是女性,過去醜扮淫穢的表演風格已不復見。第三種是休閒性質的娛樂性車鼓陣,已經是深植南瀛各地社區與校園內的民間藝術。
    但隨著娛樂事業的興起,南瀛車鼓戲也因無人欣賞而失去生存空間。而台灣的「台北民族舞團」與「台南民族舞團」皆有感車鼓表演處於消逝的威脅,於是,將傳統車鼓戲的表演元素轉化成創新的舞蹈風格,此類型是結合外在現代劇場環境與設備,並搭配著內在精緻的條件,故稱之為「現代劇場車鼓」。

    Nanying is the area that possess the most complete kinds of Zchon Thou in Taiwan. In which, the Zchho Ku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at is active in Nanying area. The Zchho-Ku Drama, initially transferre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changes its performing style after thousands of r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t present, the performing styles of Zchho Ku can divide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the amateurs Zchon-Thou Group. The performing style of this category is relatively more conventional and careful. The folk actors’ age of this category are typically elder. Moreover, the performing style of this category is kind of so-called Xiao-Xi type of performance.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commercially profit-making Zchho-Ku Group. In this category, mostly the performance composes of singing, dancing and acting. The dialogue of the actors to make impromptu comic gestures and remarks type is now discarded. Most of the performers in this category are females. The previous performing style of playing the role of ugliness and obscenity is not seen anymore.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recreationally entertaining Zchho-Ku Group. This category already became the folk art that exists deeply in the community and campus in Nanying area.
    However, with the raise of the entertaining business, the Nanying Zchho-Ku Drama gives its place to the burgeoning entertaining business because of near-zero audience. Both the “Taipei Folk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 and “ Tainan Folk Dance Company” sense the Zchho Ku is now sinking in the threat of disappearance. Therefore, they transform the performing element of traditional Zchho-Ku Drama into the innovative dancing style. This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ternally modern theater environment, equipment and its inherent exquisite condition. Accordingly, it is called the “Modern-theater Zchho Ku”.

    目錄 圖目錄 XI 表目錄 XV 譜例目錄 XVI 緒論 1 第一章 台灣車鼓戲的形成 10 第一節 「車鼓」的概念 10 第二節 從閩南車鼓戲到台灣車鼓戲 13 一、台灣車鼓戲傳入的途徑 14 二、閩南車鼓戲傳入台灣的時間 16 第三節 台灣車鼓戲提供了宜蘭「本地歌仔」的發展 20 第四節 台灣車鼓戲演出的形式與特色 25 一、台灣車鼓戲演員的扮相 26 二、台灣車鼓戲表演程序與動作風格 27 三、台灣車鼓戲與南管音樂的關係 27 第二章 南瀛傳統車鼓戲的演出型態與結構 31 第一節 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類型 31 第二節 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表演形式之特點 33 一、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簡介與服裝扮相 33 二、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身段與動作分析 38 (一)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美學基礎:踏謠 41 三、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音樂風格與劇目分析 42 (一)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音樂風格分析 43 (二)南瀛傳統車鼓戲團的演出劇目(曲目)分析 46 1、六甲鄉「甲南村牛犁車鼓陣」46 2、七股鄉「竹橋村牛犁歌陣」 52 第三節 南瀛傳統車鼓戲庶民語言的操作 60 第三章 南瀛傳統車鼓戲的現代化發展與轉型 65 第一節 南瀛營利性車鼓陣的興起背景 65 一、南瀛營利性車鼓陣團學習歷程簡介與表演特色 66 (一)六甲鄉「泰山民俗技藝團」66 (二)東山鄉「牛犁車鼓陣」76 (三)柳營「世凰車鼓團」 81 (四)新營「碧珠車鼓團」 89 二、南瀛營利性車鼓陣團的活動生態與表演場合 92 (一)小型遶境-云庄儀式 92 (二)寺廟慶典 93 (三)婚喪喜慶 94 (四)國際藝術節 95 三、南瀛營利性車鼓陣團表演素材的轉向與變體 96 第二節 南瀛娛樂性車鼓陣的校園教學與社區推廣 97 一、陳學禮夫婦致力於車鼓曲藝的保存與維護 98 (一)服裝道具的推陳出新 99 (二)社區媽媽教室「車鼓陣」的成立 100 二、南瀛娛樂性車鼓團的簡介與表演特色 102 (一)六甲鄉「林鳳社區發展協會車鼓陣」102 第三節 南瀛車鼓邁向現代化發展的表演現況 104 一、南瀛車鼓戲表演型態和內容的轉變 104 (一)唱唸作表 105 (二)造型裝扮 106 (三)新型態陣頭的出現 106 二、南瀛車鼓團體和傳承問題 107 第四章 南瀛傳統車鼓戲的轉化與創新 109 第一節「現代劇場車鼓」的概念 110 第二節「現代劇場車鼓」的舞台藝術 111 一、「現代劇場車鼓」的舞蹈團經營理念 112 (一)「現代劇場車鼓」的舞蹈團類型與特點 112 (二)「現代劇場車鼓」的組織結構與分工 113 二、「現代劇場車鼓」的行銷經營與文宣包裝運用 114 第三節 「現代劇場車鼓」藝術表現的創新 115 一、舞台燈光與音樂曲調的設計 115 二、舞者的技藝與修為 116 三、穿關砌末的運用 117 結論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田野調查訪談紀錄表 127

    中文書籍
    清周璽,《彰化縣誌》,台灣:成文,清道光十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
    邱坤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台北:遠流,1981。
    呂錘寬,《泉州絃管(南管)研究》,台北:學藝,1982。
    陳香編,《台灣竹枝詞選集》,台灣:商務印書,1983。
    邱坤良,《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1983。
    邱坤良,《現代社會的傳統曲藝》,台北:遠流,初版,1983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8。
    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1989。
    簡上仁,《台灣民謠》,台北:眾文,1990。
    黃文博,《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台原,第一版,1990。
    林勃仲、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1990。
    Fiske, John,陳正國譯,《了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1993。
    陳正之,《樂韻泥香-台灣的傳統藝陣》,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國發,初版,1995。
    吳騰達,《台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東華,初版,1995。
    平珩主編,《舞蹈欣賞》,台北:三民,1995。
    黃美序,《戲劇欣賞》,台北:三民,1995。
    呂興昌,《許丙丁作品集》﹙上﹚,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1997。
    陳雷、劉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戲劇》,福建:福建人民,1997。
    曾永義,《戲說戲曲》,台北:聯經,1997。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初版,1997。
    林谷芳,《傳統音樂概論》,台北:漢光,1998。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梨園戲‧小梨園劇目第二卷〔下〕」》,北京:中國戲劇,1999。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下〉,台北:允晨,1999。
    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1999。
    黃文博,《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台原,1999。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台北:文史哲,2000。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第一版,2000。
    施德玉,《臺南縣六甲鄉「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2000。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福建菤﹙下﹚》,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1。
    林鋒雄、鄭英珠、藍素婧,《老歌仔的腳步手路》,宜蘭:宜蘭文化局,2001。
    林茂賢,《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2001。
    吳士宏,《舞蹈評析與身體觀》,台北:五南,初版,200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傳藝中心,200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傳藝中心,200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兩岸高甲戲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傳藝中心,2003。
    陳耕,《閩台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福建:福建人民,2003。
    陳芳,《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台灣學生,2004。
    顏美娟,《舞弄鬥陣行雲流水: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4。

    西文書籍
    Bakhtin, Mikhall Rabelais and his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1984.
    Gennep, Van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Turner, Victor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74.

    中文期刊
    陳繡高、顧曼莊,〈福建和台灣的劇種-薌劇〉,《華東戲曲劇種介紹》,第三集,1955,頁90-101。
    謝家群,〈福建南部的民間小戲〉,《戲劇論叢》,第3卷,1957,頁201。
    謝家群,〈福建南部的民間小戲〉,《民俗曲藝》,第16期,1982,頁69。
    簡上仁,〈台灣的歌舞小戲—車鼓、駛犁、牽亡〉,《台灣文藝》,第83期,1983,頁190-196。
    黃美英,〈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與陣頭遊藝〉,《中國民族學通訊》,卷23,1985,頁80-102。
    何翠萍
    〈人類與文化〉,《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第19期,1984b,頁61。
    〈民俗曲藝〉,《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第30期,1984a,頁28。
    林美容
    〈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第37卷第4期,1987,頁143-159。
    〈台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1991,頁13-18。
    黃文博,〈台南縣西南沿海地區的廟會形態與特色〉,《南瀛文獻》,第33卷,1988,頁132-192。
    蕭 郎,〈將掩身歷史簾幕後的藝陣〉,《南瀛文獻》,第33卷,1988,頁193-199。
    劉春曙,〈閩台車鼓辨析-歌仔戲形成三要素〉,《民俗曲藝》,第81期,1993,頁43-84。
    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社會功能剖析〉,《歷史月刊》,第86期,1995,頁74-80。
    王三慶,〈車鼓研究上的幾個問題〉,《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1998,頁167-177。
    陳丁林,〈廟會中的民俗藝陣〉,《南瀛文獻》,第42卷,1998,頁69-123。
    蔡欣欣,〈台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1980年到1997年台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頁14-33。
    楊馥菱,〈台南縣六甲鄉甲南村牛犁車鼓陣訪查記〉,《傳統藝術》,第2卷,1999,頁45-47。
    聶光炎,〈當傳統戲曲走入現代劇場〉,《表演藝術》,第81期,1999,頁95-97。
    吳碧容,〈東方身體,禪意處處入舞-「信仰」影響下的舞蹈形式美學〉,《表演藝術》,第88期,2000,頁32-35。
    李豐楙,〈迎王與送亡: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台南西港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頁1-42。
    蔡麗華,〈概說台灣傳統舞蹈〉,《傳統藝術》,第14期,2001,頁25-27。
    楊馥菱,〈有關台灣車鼓戲的幾點考察〉,《兩岸小戲大展暨學術會議》,2001,頁234。
    蔡麗華,〈南瀛藝陣的傳承研究—以西港鄉的車鼓為例〉,《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2002。
    施德玉,〈南瀛車鼓音樂之探討〉,《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頁245-271。
    王宏豪,〈現代舞蹈中的東方肢體舞蹈觀〉,《國教世紀》,第203期,2002,頁49-56。
    王淩莉,〈現代舞蹈中的傳統肢體元素〉,《傳統藝術》,第35期,2003,頁20-24。
    趙玉玲,〈當代台灣舞蹈的發展與文化認同〉,《傳統藝25-30。
    楊美英,〈回歸土地,親近生活-速寫台南民族舞團〉,《傳統藝術》,第35期,2003,頁35-37。
    李秀娥,〈從社會變遷看台灣藝陣發展〉,《傳統藝術》,第30卷,2003,頁8-12。
    楊美英,〈當表演藝術遇上民俗藝陣〉,《傳統藝術》,第30卷,2003,頁23-27。
    鐘喬,〈從動作到行動〉,《文化視窗》,第49卷,2003,頁26-29。
    耿一偉,〈墓仔埔也敢去-台灣民俗藝陣的身體與劇場觀〉,《文化視窗》,第49卷,2003,頁30-33。
    李佳蓮,〈從潮州傳說「蘇六娘」說到閩台小戲〈桃花過渡〉─兼談民間文藝的流播與衍變〉,《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頁285-342。

    論文資料
    黃玲玉,《臺灣車鼓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卓玫君,《台灣南管小戲文本分析—以〈陳三五娘〉與〈番婆弄〉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楊馥菱,《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黃文正,《台灣車鼓戲源流探考》,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報紙資料
    台灣日日新報,〈葫墩所聞,迷人至此〉,第602號,1900年5月6日,頁4。
    台灣日日新報,〈關帝廟信(十四日發).淫戲宜禁〉,第3014號,1908年5月20日,頁4。
    中國時報,〈跳平安鬥熱鬧、坐陣出頭天-單挑十個民俗陣頭的史文展〉,1990。

    影帶資料:
    曾永義、施德玉教授主持,《台南縣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車鼓陣表演帶〔上〕、〔中〕、〔下〕》,1999。

    網路資料:
    http://www.tnc.gov.tw
    http://www.tdance.org.tw/theater/about.html
    http://www.tfdc.org.tw/tfdc/main-all.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01公開
    校外:2008-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