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信志 Lin, Sin-Chih |
|---|---|
| 論文名稱: |
公民意識類型的世代差異:以典範公民面向分析 Generation Gap in Typology of Citizenship: The Ideal Citizen Perspective Analysis |
| 指導教授: |
蒙志成
Meng, Chih-Ch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8 |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意識 、公民資格 、典範公民 、政治世代 、政治參與 |
| 外文關鍵詞: | civic counciousness, citizenship, ideal citzen, gener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2013年以來的一連串公民運動,台灣公民社會似乎呈現出更加積極參與台灣政治社會改革的浪潮,相關研究與評論指出,台灣民眾的公民意識的提升,是肇始這波公民運動興起的主因,其中又以年輕世代的公民意識覺醒最為重要。本文透過理論重構,使用2004、2014「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TSCS),觀察臺灣社會不同時點及不同世代公民意識差異,藉以檢視公民意識變化與政治參與間的關係。
公民意識一詞雖廣泛出現在報章雜誌或學術文獻中,然而其概念內涵卻尚無一致性定義,實證研究測量方式也未齊一。本文試圖在理論層次上,將公民意識置於公民資格(citizenship)的體系脈絡中重新定位,從典範公民(ideal citizen)的角度,論述公民意識係指公民對於自身權利、義務內涵的理解,並且會反映在參與行為認知上;不同政治世代因為身處不同的政治環境,政治社會化的歷程亦會型塑出特定世代的公民意識認知。
本文初步利用TSCS資料執行因素分析方法發現,臺灣受訪者公民意識可以概分「責任意識」與「行動意識」兩種類型,與國外研究結果相近。其次,透過平均值檢定亦發現,2004年與2014年公民意識內涵有顯著差異,年輕世代較老年世代「責任意識」下降、「行動意識」上升。最後,透過迴歸模型檢定發現,責任意識較高者會踴躍參與投票行為,但較不落實其他政治參與;而行動意識較高者皆踴躍參與各種政治行為,但對投票行為則較無解釋力。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since 2013 indicate that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seems to participate in domestic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 more actively. Related research and comments pointed out that risen civic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people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springing up movements, and the awakening sense of citizenship in young generation was most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used 2004, 2014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 data to observe the diversity of civil consciousness at different time and among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aiwa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civil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reby.
Although the term “sense of citizenship” widely appeared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or academic literature, there’s neither consensual definition conceptually nor identical measurement in empirical study.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reposition it in citizenship context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Sense of citizenship” means that citizens understand thei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regime, and it reflects i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ng cognition from an ideal citizen point of view. Different political generations would shape the consciousness of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First, I used TSCS 2004 and 2014 questionnaire on the implementation factor analysis finding that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in Taiwanese respondents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Citizen Duty" and "Engaged Citizen". Second, through the T-test, I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2004 and 2014, regarded the connotation of citizenship.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sense of citizen duty was lower, but their sense of engaged citizen was higher, compared to their older counterpart. Finally, through the regression test, it’s found that those who have a high sense of citizen duty will take part in voting but participate in other political activities lesser. Those with higher engaged-based citizenship take part in all kind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explanatory power is less when voting regarded.
一、 中文部分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選舉資料庫〉,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http://db.cec.gov.tw/,檢索日期:2014 年12 月10 日。
今週刊,2014,〈公民X柯文哲 改變台灣〉,今週刊,網址: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12384?page=1,檢索日期:2015年1月10日。
王光慈,2014,〈黑潮下反馬情緒 馬執政危機〉,聯合電子報,網址: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1/255826/web/,檢索日期:2016年5月1日。
王玫,2014,〈審美意識注入大學公民教育之探討〉,《中科大學報》,1(1):133-156。
王俊斌、涂真瑜,2009,〈生態公民意識之倫理學分析-在恐懼、效益性與詩性想像之間〉,《教育學刊》,33:203-233。
王泰俐,2013,〈「臉書選舉」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社群媒體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1(1):1-52。
王聖藜,2014,〈柯P臉書:公民意識崛起〉,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776/773172-%E6%9F%AFP%E8%87%89%E6%9B%B8%EF%BC%9A%E5%85%AC%E6%B0%91%E6%84%8F%E8%AD%98%E5%B4%9B%E8%B5%B7,檢所日期:2014年3月19日。
王靖興、王德育,2007,〈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對其政治功效意識之影響: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11(1):69-107。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評價影響因素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王鼎銘,2007,〈成本效益、公民責任與政治參與2004年公民投票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5(1):1-37。
王鼎銘、黃紀、郭銘峰,2009,〈2005年日本眾議員選舉之分析:自民黨策略與小泉魅力之影響〉,《問題與研究》,48(2):1-34。
包正豪,2009,〈臺灣地區民眾領袖情結的世代差異〉,《選舉評論》,7:45-68。
田芳華、劉義周,2007,〈教育與公民意識:以反貪腐倒扁運動與保衛本土挺扁運動為例〉,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護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朱雲漢、吳重禮等,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計畫編號:NSC 100-2420-H002-030,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自由時報社論,2014,〈〈社論〉年輕人站出來投票!〉,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34374,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9日。
自由時報訊,2014,〈五都市長拚連任 陳菊得票數最高 賴清德得票率奪冠〉,自由時報,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70513l,檢索日期:2014年11月30日。
自由時報訊,2014,〈民調失準 青年票大增改變選舉結構〉,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71041,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
余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台北:華泰。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2000,〈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6(2):23-44。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家寧,2014,〈投票將至 吳念真向年輕人喊話:請忽略我們的存在〉,ETtoday新聞雲,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27/431355.htm,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
吳親恩、李鳳玉,2015,〈年齡、就業情況與政治參與 東亞國家的觀察〉,《政治學報》,59:81-108。
李志中,2013,〈反核必先反馬選黨主席〉,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504/34995146/,檢索日期:2016年5月1日。
李柏諭、劉鴻陞、陳柏霖,2012,〈從公民參與觀點看彰化馬興村社區營造之歷程〉,《公共事務評論》,13(2):55-75。
李晶,2013,〈日本3.11大地震中的「他者」救助與公民意識-以仙台地區的人類學調查為例〉,《華人應用人類學學刊》,2(1):1-18。
李裕民、陳世金,2010,〈全球化現象與世界公民意識的建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153-177。
林火旺,1994,〈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兼論傳播媒體的社會責任〉,《台大新聞論壇》,1(1):1-11。
---------,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多元主義》,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0,〈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載於《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師大公訓系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林佳範,1999,〈從現代法律理念-論公民意識的形成〉,《公民訓育學報》,8:267-281。
林宗弘,2014,〈台灣的民主轉型與世代政治:1995-2010〉,載於《一衣帶水:台港社會議題總橫》,趙永佳、蕭新煌、尹寶珊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林珮婷,2014,〈男女有別 社會資本使用於政治場域的類型初探〉,《選舉研究》, 21(2):81-112。
邱珮文,2014,〈總投票率67.59% 綠比藍多拿84萬票〉,新頭殼newtalk,網址:http://newtalk.tw/news/2014/11/30/54254.html,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日。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台北:雙葉書廊。
凌珮君、鄭維真、綦守鈺、修瑞瑩,2014,〈台南/72.9% 賴清德得票率最高〉,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9100252.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4日。
孫治本,2004,〈公民意識的培養與建構〉,載於《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 臺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57。
--------,2006a,〈台灣的公民權:經驗內涵的初探〉,公民權 台灣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八次研討會論文,5月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2006b,〈從跨國比較的觀點看公民權的經驗內涵〉,公民權 台灣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八次研討會論文,5月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徐賁,2002,〈阿倫特公民觀述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117-126。
徐詩雲、賴彥如譯,Will Kymlicka & Wayne Norman原著,1995,〈公民的回歸:近期公民身份理論研究之回顧〉,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護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張明澍譯,Gabriel A. Almond & Sidney Verba 原著,1996,《公民文化》,台北:五南。
張卿卿,2002,〈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9(2):37-63。
---------,2006,〈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集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6:45-90。
張慧芝、郭進成譯,Derek Heater原著,2006,《公民身分What is Citizenship?》,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 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26:7-44。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 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 41-80。
---------,2007,〈政治參與〉,載於《政治學》,陳義彥主編,台北:五南。
---------,201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盛杏湲、鄭夙芬,2007,〈民眾的藍綠認同與紅衫軍運動的參與:一個框架結盟的解釋〉,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護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莊文忠,2010,〈臺灣民眾公民意識的變化-2008年政權二次輪替前後得比較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2):201-246
莊富源,2006,〈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富源,2008,〈公民社會與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有關我國公民社會理念的建構性願景之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9:11-49。
許立一,2011,〈從形式參與邁向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哲學與理論的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39-86。
陳文學、羅清俊,2012,〈影響臺灣民眾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因素〉,《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3):367-397。
陳光輝,2010,〈台灣民眾的公民意識、藍綠政治支持與公民投票態度之關聯性〉,《人文集社會科學集刊》,22(2):247-274。
陳光輝,2010,〈民主經驗與民主價值-兩個世代臺灣大學生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7(4):1-45。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
陳幸芬,2016,〈喚醒沉睡的公民意識 太陽花兩周年〉,TVBS網址: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news-643868/,檢索日期:2016年3月31日。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38(6):63-94。
----------,2009,〈公民意識:實證與規範之間的一個整合研究〉,載於《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護與規範之間的對話》,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陳清松、廖益興,2014,〈綠色社區之總體營造-以新北市汐止區中正社區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5:167-185。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2002,〈政治信任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陳陸輝、陳映男,2014,〈公民意識、社會正義與政治參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12:343-368。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38(1):1-48。
陳滄海,2015,〈論臺灣公民意識的發展-以都市更新案為例〉,《國教新知》,62(1):12-20。
陳義彥,2003,〈台灣選舉行為調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TEDS2001 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講詞〉,《選舉研究》,10(1):1-6。
傅仰止,2014,〈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效應─志願結社及日常接觸〉,《臺灣社會學刊》,55:179-226。
彭如婉,2004,〈論公民科的學科理論基礎重返政治〉,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居正,2004,〈國籍與公民身分-一個跨領域的探索〉,《臺灣國際法季刊》,1(4):275-316。
黃俊龍譯,Faulks Keith原著,2003,《公民身份》,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孟麗,2003,〈投票意願與經濟不景氣:臺灣的情形〉,《選舉研究》,10(2):159-191。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
溫貴香,2014,〈林飛帆等發起 投票兼連署罷免〉,中央社,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411250207-1.aspx,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4日。
葉冠妤,2014,〈北市長選舉 首投族12萬〉,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29172,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3日。
廖益興,2006,〈台灣選民投票參與行為的研究〉,《中華行政學報》, 3:185-202。
網搜小組,2014,〈2014年鄉民代表詞票選 『公民覺醒』暫居冠〉,ETtoday東森新聞雲,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214/438829.htm,檢索日期:2016年3月31日。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2008,《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劉嘉薇,2014,〈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政治學報》,58:101-126。
蔡佳泓,2001,〈解析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選舉研究》,8(2):125-158。
蔡慧珍,2014,〈打贏輸的選戰 鄭文燦:拜太陽花學運之賜〉,風傳媒,網址: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investigate/detail/01108350-8465-11e4-adc2-ef2804cba5a1/?uuid=01108350-8465-11e4-adc2-ef2804cba5a1,檢索日期:2014年12月24日。
鄧毓浩,1998,〈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21-231。
蕭佳純,2004,〈以公民社會角度論社區大學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研究》,6: 1-25。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蕭揚基,2000,〈學校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研究與動態》,2:75-91。
----------,2003,〈我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發展與建立〉,《研究與動態》,8:75-96。
魏楚陽,2013,〈社會正義、公民意識與貧富差距:黑格爾視角的觀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3):393-419。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14,〈台灣瘋臉書 全球第一 1千萬人天天上線〉,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21/35235891/,檢索日期:2014年4月8日
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識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23-145。
二、 西文部分
Aiken, Leona S., Stephen G. West and Steven C. Pitts. 1991.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Bolzendahl, Catherine and Hilde Coffé. 2013. “Are ‘Good’ Citizens ‘Good’ Participants? Testing Citizenship Norm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ross 25 Nations.” Political Studies 61:45–65.
Cheung, Chau-kiu, Ping-Kwong Kam, Wing-tai Chan, and Kwan-kwok Leung. 2001.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ivic Awareness, Mobilization,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of Elderly People in Hong Kong.”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8 : 307–313.
Conover, Pamela J., Ivor M. Crewe and Donald D. Searing. 1991. “The nature of Citizen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Empirical Comments on Theoretical Themes.” Journal of Politics 53: 800-832.
Conway, Margaret. 1985.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Copeland, Lauren. 2014. “Conceptualizing Political Consumerism How Citizenship Norms Differentiate Boycotting from Buycotting.” Political Studies 62(1): 172-186.
Dalton., Russell J. 2009. The Good Citizen How A Younger Generation Is Reshaping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CQ Press.
Erikson, Edward. 2008. “Hillary Is My Friend: MySpace and Political Fandom.” Rocky Mountain Communication Review 5(1):3-16.
Ignatieff, Michael. 1985. “The Myth of Citizenship.” Queens Law Journal 12:399-420.
Isaac, Jeffrey C. 1988. “Republicanism VS. Liberalism? A Reconsideration.”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X(2): 349-377.
Kaiser, Henry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Marshall, Thomas H. 2009. Inequality and Society: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1st Edition.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Oren M. Levin-Waldman. 2013. “Income,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ing greater democracy.”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43: 83–92
Panagopoulos, Costas. and Marisa A. Abrajano. 2014. “Life-Cycle Effects on Social Pressure to Vote.” Electoral Studies 33:115-122.
Smets, Kaat. and Carolien van Ham. 2013. “The Embarrassment of Riches?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Level Reserch on Voter Turnout.” Electoral Studies 32(2013): 344-359.
Theiss-Morse, Elizabeth. 1993. “Conceptualizations of Good Citizenship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15(4):35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