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成蒂
Cheng, Di
論文名稱: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研究
The research of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year laws of Zhangjiashan bamboo slips
指導教授: 沈寶春
Shen, P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9
中文關鍵詞: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
外文關鍵詞: Zhangjiashan bamboo slips, the second year laws,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the borrowing characters, cognates, gu-jin characters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以出土文獻《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為研究範圍,歸納出74組通假字來進行分析。文中對《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的內容作簡要的介紹,並且釐清通假字與假借字、同源字、古今字的關係。並將74組通假字依造字義關係分成音同近無同源關係者和有同源關係者,並由字例、字音、字形和字義等方面進行分析,並歸納出漢初《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的通假字所呈現的現象。

      The thesis is a research of the second year laws of Zhangjiashan baboo slips, and selects 74 pairs of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to analyse. In the article, we generally intoduce the second year laws of Zhangjiashan bamboo slips, and differentiate from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borrowed characters, cognate and gu-jin characters. Cognate relation differentiate the 74 pairs of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into two side. We analyse the 74 pairs of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from instances, sounds, contours and constructions, and induce the phenomenons of the 74 pairs of the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year laws of Zhangjiashan bamboo slip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展望……………………………………… 4 第二章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與通假字概述……… 10 第一節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概述……………… 12 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出土概況………………12 二、《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內容介紹………………15 三、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之通用字…………… 19 第二節 通假字的義界和範圍……………………………… 21 一、 通假與假借的區別…………………………………… 21 二、 通假字與古今字……………………………………… 33 三、 通假字與同源字……………………………………… 36 四、 通假字的範圍………………………………………… 43 小結 ………………………………………………………… 44 〈附表一.《張家山漢墓竹簡》通用字表〉……………… 45 第三章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析論…………… 51 第一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例分析……… 53 一、音同近而無同源關係的通假字……………………… 53 1. 備/憊……………………………………………… 53 2. 鞠/鞫……………………………………………… 54 3. 風/諷……………………………………………… 56 4. 橋/矯……………………………………………… 57 5. 蘥/鑰……………………………………………… 58 6. 府/腐……………………………………………… 59 7. 奏/湊……………………………………………… 60 8. 功/攻……………………………………………… 61 9. 柏/伯……………………………………………… 62 10. 佰/陌……………………………………………… 63 11. 享/椁……………………………………………… 64 12. 當/堂……………………………………………… 65 13. 枳/肢……………………………………………… 65 14. 訾/貲……………………………………………… 66 15. 毄/繫…………………………………………………… 67 16. 請/情……………………………………………… 70 17. 節/即……………………………………………… 71 18. 千/阡……………………………………………… 73 19. 扁/偏……………………………………………… 74 20. 誰/推……………………………………………… 75 21. 气/乞……………………………………………… 76 22. 問/聞……………………………………………… 77 23. 謹/蓳……………………………………………… 78 24. 離/籬……………………………………………… 79 25. 可/何……………………………………………… 79 26. 介/芥……………………………………………… 80 27. 亶/擅……………………………………………… 81 28. 法/發……………………………………………… 82 29. 聶/攝……………………………………………… 84 二、通假字中的同源字…………………………………… 85 1. 有/又…………………………………………… 85 2. 止/趾……………………………………………… 88 3. 謀/媒………………………………………………… 90 4. 士/仕……………………………………………… 92 5. 直/值……………………………………………… 93 6. 職/識……………………………………………… 95 7. 受/授……………………………………………… 96 8. 孰/熟……………………………………………… 98 9. 要/腰……………………………………………… 99 10. 冣/聚……………………………………………… 100 11. 取/娶……………………………………………… 101 12. /鷇……………………………………………… 103 13. 共/拱……………………………………………… 103 14. 五/伍……………………………………………… 105 15. 賈/價……………………………………………… 107 16. 叚/假……………………………………………… 109 17. 籍/藉……………………………………………… 111 18. /索……………………………………………… 112 19. 詐/言作……………………………………………… 114 20. 杖/仗……………………………………………… 115 21. 鄉/饗……………………………………………… 116 22. 常/裳……………………………………………… 118 23. 臧/贓……………………………………………… 119 24. 臧/藏……………………………………………… 119 25. 賞/償……………………………………………… 122 26. 智/知……………………………………………… 125 27. 庳/卑……………………………………………… 128 28. 適/嫡……………………………………………… 129 29. 責/債……………………………………………… 130 30. 警/敬……………………………………………… 132 31. 偏/徧……………………………………………… 133 32. 勻/徇……………………………………………… 134 33. /率……………………………………………… 135 34. 豤/墾……………………………………………… 136 35. 加/駕……………………………………………… 137 36. 波/陂……………………………………………… 139 37. 佊/跛……………………………………………… 140 38. 大/太(泰)……………………………………… 141 39. 筭/算……………………………………………… 144 40. 反/返……………………………………………… 145 41. /蹇……………………………………………… 146 42. /遷……………………………………………… 147 43. 縣/懸……………………………………………… 149 44. 環/還……………………………………………… 149 45. 什/十……………………………………………… 150 三、其他………………………………………………………… 152 四、小結 ……………………………………………………… 167 第四章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現象分析……… 169 第一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之字音現象分析…169 一、 聲韻畢同………………………………………………… 170 二、 聲韻相同………………………………………………… 173 三、 聲同韻近………………………………………………… 175 四、 聲近韻同………………………………………………… 181 五、 聲韻皆近………………………………………………… 182 六、 小結……………………………………………………… 183 第二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之字形現象分析… 186 一、 字形部分相同………………………………………………… 186 (一) 通假字為形聲字,本字為通假字的聲符……………… 188 (二) 本字為形聲字,通假字為本字的聲符………………… 191 (三) 本字、通假字皆為形聲字,兩者聲符相同…………… 202 (四) 本字、通假字皆為形聲字,兩者形符相同…………… 211 二、字形完全不同者………………………………………………… 212 三、小結……………………………………………………………… 213 第三節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中的古今字………… 217 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中的古今字字義分析… 218 (一) 今字是依本義再造後起字………………………………… 218 (二) 今字是依假借義再造後起字……………………………… 219 (三) 今字為依字義的分化再造後起字………………………… 223 第四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之字用現象分析…… 228 一、 一字通假一字………………………………………………… 229 二、 一字通假多字……………………………………………… 230 三、 多字通假一字………………………………………………… 231 四、 二字相互通假………………………………………………… 231 五、 數字相互通假………………………………………………… 232 六、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與《張家山漢墓竹簡》 其他部分的用字現象比較…………………………………… 233 第五章 結論…………………………………………………………… 236 參考書目………………………………………………………………… 239 〈附錄〉………………………………………………………………… 251 〈附錄一.《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翻譯〉………………… 252 〈附錄二.《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簡表〉………………… 308

    專書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王寧、陸宗達:《訓詁方法論》,北京:北京社會學院,1983。
    馬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劉又辛:《通假概說》,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88。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北京廣學院出版社,1993。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出版社,1993。
    劉又辛:《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王寧、陸宗達:《訓詁與訓詁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劉又辛:《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王寧、陸宗達:《訓詁與訓詁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王寧:《訓詁學原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
    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
    劉鈺、袁仲一:《秦文字通假集釋》,西安市:陜西人教出版,1999。
    王力:《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章季濤:《實用同源字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學位論文
    趙汝真:《《詩.國風》通假字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施銘燦:《《荀子》通假文字考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姚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王婉芳:《《韓非子》通假文字音義商榷》,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吳美珠:《《說文解字》同源詞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陳智賢:《《荀子集解》之通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姚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1。
    姜允玉:《《尚書》通假字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李妍周:《漢語同源詞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李昭瑩:《揚雄方言同源詞研究-以秦晉方言和楚方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1999。
    黃素芳:《《戰國策》鮑、姚二注本通假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大,2001。

    期刊論文
    王力:〈同源字論〉,《中國語文》1978年,第1期。
    姚榮松:〈高本漢漢語同源詞說評析〉,《國文學報》1979年,第8期。
    洪玉成:〈古今字概說〉,《中國語文》1981年,第2期。
    陸錫興:〈談古今字〉,《中國語文》1981年,第5期。
    陳復澄:〈文字的發生與分化〉,《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
    姚榮松:〈古代漢語同源詞研究探源---從聲訓說到右文說〉,《國文學報》1983年,第12期。
    姚榮松:〈上古漢語「支部」同源詞証例〉,《國文學報》1984年,第13期。
    閻崇東:古今字與通假字〉,《內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
    陳殿璽:〈試論古字通假〉,《大連教育學院報》1995年,第1期。
    孫運中:〈試論通假字與假借字〉,《大連教育學院報》1997年,第1期。
    陳殿璽:〈《論假》未必假〉,《大連教育學院報》1997年,第2期。
    羅維明:〈論假借和通假〉,《九江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吳辛丑:〈簡帛異文的類型及其價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姚一斌:〈帛書《老子》假借考〉,《雲南師範學報》2001年,第3期。
    張覺:〈通假與同源的關係〉,《國文天地》2001年,第17卷7期。
    徐莉莉:〈論假借與通假〉,《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趙立偉:〈《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2003年,第1輯。
    王笑琴:〈假借與通假〉,《河南教育學院報》2003年,第1期22卷。
    徐興海:〈從《廣雅疏証》看王念孫的詞族研究〉,《東海大學學報》2003年,第44期。

    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相關
    專書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排列)
    丁光勛:〈秦漢時期的始傅、始役、終役的年齡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漢代名田制〉,《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卿'〉,《文物》2004年,第8期。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度及其再漢代的實施情況〉,《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于振波:〈略論漢代名田制與唐均田制之異同〉,《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
    于振波:〈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
    大庭脩:〈關於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的津關令〉,《中日韓古代法律文獻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法政大學法律古籍研究所)》2002年。
    尹在碩:〈睡虎地秦簡漢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秦漢時期後子制和家系繼承〉,《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
    尹在碩:〈張家山漢簡中所見的家庭犯罪及刑罰〉,《中國古代法律文獻》2004年,第2期。
    支強:〈《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見"刑盡"釋解〉,《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水間大輔:〈秦律、漢律中的殺人罪類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秦漢史論叢》2004年,第9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鹽政史料〉,《文史》2002年,第4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秩律〉四'公主'說〉,《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2年,第9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所見'妻悍"、"妻毆夫"等事論說〉,《南都學壇》2002年,第4期。
    王子今:〈漢初查處官員非法收入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賊律〉'偏捕'試解〉,《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
    王子今:〈”偏妻'、'下妻'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華學》2003年,第6期。
    王子今:〈說'上郡地惡'---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3年,第10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鹽業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子今:〈秦漢區域地理中的'大關中'概念〉,《秦漢史論叢》2004年,第9期。
    王子今:〈秦漢時期湘江洞庭水路郵驛的初步考察---以里耶秦簡和張家山漢簡為視窗〉,《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賊律〉'假大母'釋義〉,《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5期。
    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王子今、劉華祝:〈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見五關〉,《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
    王昕:〈張家山漢簡軍制釋名三則〉,《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王彥輝:〈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時期私奴婢的社會地位〉,《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2期。
    王彥輝:〈論張家山漢簡中的軍功名田宅制度〉,《東北師大學報》2004年,第4B期。
    王紀潮:〈張家山漢簡〈具律〉的流變及"斬右趾"罪的棄市問題---讀江陵張家山《二年律令.具律》札記〉,《東南文化》2004年,第4期。
    王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編聯初探---以竹簡出土位置為線索〉,《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王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雜考〉,《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王惠英:〈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丞相與御史大夫的關係〉,《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與《說文解字》合証---《說文解字校箋》補遺〉,《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
    王愛清、王光偉:〈試論張家山漢簡中的"私屬"〉,《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王學雷:〈《二年律令.史律》的性質及'史書'〉,《中國書畫》2004年,第2期。
    王樹金:〈且看《二年律令》中的"卿"、"卿侯"---兼與高敏先生商榷〉,《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
    王樹金:〈《二年律令》法律內容制定年代考---兼談"二年"的時間問題〉,《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
    王璦琿:〈從《二年律令》看漢初的以法治吏〉,《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第5期。
    田旭東:〈秦漢時期軍事通信小考〉,《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5期。
    刑義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講座》2002年,第12期。
    朱紅林:〈從張家山漢律看漢初國家授田制度的幾個特點〉,《江漢考古》2004年,第3期。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賊律〉集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2期。
    朱紅林、陳恩林:〈試說張家山漢簡《具律》中的"證不言情律"〉,《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
    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
    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行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003年,第31期。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釋一〉,《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釋二〉,《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吳榮曾:〈秦漢時的行錢〉,《中國錢幣》2003年,第3期。
    宋艷萍:〈從《二年律令》中的"貲"看秦漢經濟處罰形式之轉變〉,《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李力:〈關於《二年律令》簡93~98之歸屬的補充意見〉,《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李天虹:〈漢簡"致籍"考辨:讀張家山〈津關令〉札記〉,《文史》2004年,第2期。
    李均明:〈《二年律令.具律》中應分出〈囚律〉條款〉,《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二十爵等〉,《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繼承關係的法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收律〉與家族連坐〉,《文物》2002年,第9期。
    李均明:〈簡牘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係〉,《文史》2002年,第3期。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津關制度〉,《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奴婢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2002年,第4期。
    李均明:〈中國古代法典的重大發現---談江陵張家山247號墓出土《二年律令》簡〉,《中國文物報》2002年5月3日。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適用刑罰原則〉,《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 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人口管理的法律〉,《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與漢初貨幣〉,《中國文物報》2002年11月12日。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刑罰等序及相關問題〉,《華學》2003年,第6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概述〉,《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李均明:〈關於八月案比〉,《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李祖德:〈試論秦漢的黃金貨幣〉,《慶祝何茲全先生九十歲論文集》2001年。
    李翠麗:〈西漢授田制度與漢初商品經濟的發展---"弛山澤之禁"新釋〉,《江南社會主義學院》2004年,第3期。
    李學勤:〈試說張家山漢簡《史律》〉,《文物》2002年,第4期。
    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沈剛:〈《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漢初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學術月刊》2004年,第10期。
    周波:〈《二年律令》釋文與注釋商榷〉,《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
    周振鶴:〈《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年,第1期。
    孟彥弘:〈秦漢法典體系演變〉,《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孟彥弘:〈從〈具律〉到〈名例律〉---秦漢法典演變體系之一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4期。
    孟蓬生:〈張家山漢簡字義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5期。
    侯旭東:〈西漢初律令中的母、妻---母方親屬地位的新證據〉,《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報》2003年1月29日。
    南玉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的刑罰原則〉,《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姜建設:〈從《二年律令》看漢律對瀆職罪的處罰〉,《史學月刊》2004年,第1期。
    洪淑媚:〈漢代之賜杖〉,《興大人文學報》2003年6月。
    孫家洲:〈張家山漢簡看漢初'矯制'之法〉,《光明日報》2002年9月24日。
    孫家洲:〈再論'矯制'---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南都學壇》2003年。
    孫展:〈上書與秦漢法制〉,《人文雜誌》2002年,第3期。
    徐世虹:〈對漢代民法淵源的新認識〉,《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所見漢代的繼承法〉,《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損害賠償之規定〉,《華學》2003年,第6期。
    徐世虹:〈'三環之'、'刑復城旦舂'、'繫城旦舂某歲'解---讀《二年律令》札記〉,《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徐世虹:〈'主親所智'識小〉,《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律名札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2日1月。
    桂齊遜:〈秦漢律令關於'老幼殘疾有罪得減'〉,《簡帛研究匯刊》2003年,第1期。
    桂齊遜:〈秦漢律令關於'刑事責任能力'相關規範試析〉,《華岡文科學報》2003.年,第26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田律〉與青川木牘〈為田律〉比較〉,《簡帛語言文字》2002年,第1期。
    高敏:〈從《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賜爵制度〉,《文物》2002年,第9期。
    高敏:〈漫談《張家山漢墓竹簡》的主要價值與作用〉,《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高敏:〈論西漢前期芻、稾稅制度的變化發展〉,《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高敏:〈西漢前期的'傅年'探討---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六〉,《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
    高敏:〈《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諸律的制作年代試探〉,《史學月刊》2003年,第9期。
    高敏:〈關於漢帶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証'〉,《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
    高敏:〈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003期。
    高凱:〈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漢代的'女戶'問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
    高凱:〈《二年律令》與漢代的女性權益保護〉,《光明日報》2002年11月5日。
    高葉青:〈漢代的罰金與贖刑---《二年律令》研讀札記〉,《南都學壇》2004年,第6期。
    高榮:〈秦漢郵書管理制度初探〉,《人文雜誌》2002年,第2期。
    崔永東:〈張家山出土漢律特色〉,《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崔永東:〈張家山漢簡中的法律思想〉,《法學研究》2003年,第5期。
    張小鋒:〈釋張家山漢簡中的'御婢'〉,《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張小鋒:〈釋《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簡及漢初的'遷'與'贖遷'〉,《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張小鋒:〈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自告資料辨析〉,《中國古代法律文獻》2004年,第2期。
    張小鋒、沈頌金:〈張家山漢墓竹簡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2期。
    張伯元:〈"爵戍"考〉,《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張忠煒:〈〈漢官休假雜考〉補遺〉,《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張俊民:〈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淺析〉,《隴右文博》2002年,第5期。
    張俊民:〈《二年律令》與甘肅簡牘---讀《二年律令》札記〉,《隴右文博》2004年,第2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張建國:〈叔孫通定《傍章》質疑---兼析張家山漢簡所載律偏名〉,《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張建國:〈張家山漢簡《具律》121簡排序辨正--兼析相關各條律文〉,《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張建國:〈論西漢初年的贖〉,《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
    張家山漢簡研讀班:〈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校讀記(上)〉,《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南都學壇》2003年,第1期。
    曹旅寧:〈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中的諸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4年,第11期。
    曹旅寧:〈張家山247號墓漢律制作時代新考〉,《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 期。
    梁方健:〈由張家山漢簡《史律》考司馬遷事蹟一則〉,《齊魯學刊》2003年,第5期。
    許道勝:〈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4期。
    連劭名:〈《二年律令》與漢初的傳驛制度〉,《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
    陳偉:〈張家山漢簡〈津關令〉涉馬諸令研究〉,《考古學報》2003年,第1期。
    陳戰峰:〈《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的教育問題和現代意義〉,《長安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陳蘇鎮:〈漢初王國制度考〉,《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陳蘇鎮:〈漢初侯國隸屬關係考〉,《文史》2005年,第1期。
    傅珂榮:〈秦律民法所有權評述〉,《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傅榮珂:〈秦律死刑制度考述〉,《簡帛研究匯刊》2003年,第1期。
    彭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文物》2002年,第9期。
    彭浩:〈《津關令》的頒行年代〉,《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彭浩:〈談《二年律令》中幾種律的分類編選〉,《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彭衛:〈漢代旅社蠡說〉,《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論文集》2002年。
    曾加:〈《二年律令》中的〈盜律〉及其法律思想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黃留珠:〈簡讀所見秦漢文吏的若干問題〉,《秦漢歷史研究論稿》2002年。
    黃錦前:〈《二年律令.置後律》札記---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札記之二〉,《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4月14日。
    楊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2002年。
    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楊師群:〈張家山漢簡反映的漢初土地制度〉,《張伯元主編《法律文獻與整理》》2005年。
    楊振紅:〈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再探討---兼論月令源流〉,《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楊頡惠:〈張家山漢簡中'隸臣妾'看漢隸對瀆職罪的處罰〉,《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溫樂平:〈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年的平價制度〉,《秦漢史論叢》2004年,第9期。
    溫樂平,程宇昌:〈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期的平價制度〉,《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鄒水杰:〈秦漢'長吏'考〉,《文物》2004年,第8期。
    鄒水杰、岳慶平:〈西漢縣令長初探〉,《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鄒春生、張小明:〈秦漢財物審計制度的發展〉,《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鄔文玲:〈漢初'禁物'略考〉,《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廖伯源:〈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3期。
    廖伯源:〈《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秩律》酇侯國雍縣考〉,《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講座》2003年6月5日。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
    臧知非:〈漢簡'提封'釋疑---兼談漢代'提封田'議題〉,《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3年,第9期。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繼承制度初論〉,《文史哲》2003年,第6期。
    臧知非:〈西漢授田制度與田稅徵收方式新論---對張家漢簡的初步研究〉,《江海學刊》2003年,第3期。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漢初中央與諸侯王國關係論略〉,《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3年,第10期。
    臧知非:〈漢代田稅'以頃計徵'新証---兼答李恒全同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漢出馬政及相關問題〉,《史林》2004年,第6期。
    臧知非:〈秦漢"傅籍"制度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人文雜志》2005年,第6期。
    劉少剛:〈漢律偽寫璽印罪與西漢的政治鬥爭〉,《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 期。
    劉志玲:〈讀《二年律令.金布律》札記---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課札記之四〉,《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劉釗:〈《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
    劉敏:〈張家山漢簡'小爵'臆釋〉,《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劉欽、趙璐:〈從《二年律令》看儒家思想對西漢立法的影響〉,《人文雜志》2004年,第4期。
    劉華祝:〈關於秦律、漢律中的'三環'問題〉,《秦漢史論叢》2004年,第9期。
    蔣非非:〈《史記》中'隱宮刑徒'應為'隱官、刑徒'〉,《出土文獻研究》2004年,第6期。
    蔡萬進:〈從張家山漢簡看楚漢法統關係〉,《中州學刊》2002年,第4期。
    蔡萬進、張小鋒:〈2002、2003年張家山漢簡研究綜述〉,《中國研究史動態》2004年,10。
    黎明釗:〈張家山《二年律令.戶律》讀記〉,《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閻克步:〈從〈秩律〉論戰國秦漢間祿秩序列的縱向伸展〉,《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
    閻克步:〈西漢郡國官秩相對下降考述〉,《文史》2003年,第4期。
    閻克步:〈也談'真二千石'〉,《史學月刊》2003年,第12期。
    閻克步:〈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閻克步:〈《二年律令.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級闕如問題〉,《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
    閻曉君:〈張家山竹簡漢律散論〉,《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第6期。
    閻曉君:〈秦漢盜罪及其立法沿革〉,《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謝桂華:〈《二年律令》所見漢初政治制度〉,《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謝桂華、沈頌金、鄔文玲:〈二十世紀簡帛研究與發現〉,《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
    韓樹峰:〈秦漢律令中的完刑〉,《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韓樹峰:〈秦漢刑徒散論〉,《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譚衛元:〈從張家山漢簡〈具律〉看漢初的'爵論'制度〉,《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
    蘇輝:〈張家山漢簡之'徒涅'為《漢書.地理志》之'徒經'補証〉,《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龔留柱:〈論張家山漢簡〈津關令〉之"禁馬出關"---兼與陳偉先生商榷〉,《史學月刊》2004年,第11期。

    一、 其他相關(依成書年代)
    專書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印行,1986。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197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台北:臺灣大通出版,1981。
    四川大學學報編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1982。
    容庚編撰:《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6。
    周祖謨:《漢代竹書與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漢語大字典》,四川:成都出版社,1986-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古漢語多用通假字典:《張軍.劉乃叔》,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1995。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
    高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1998。
    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1。
    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
    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曹旅寧:《秦律新探》,中國社會書局出版社,2002。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灣:時報出版社,2002。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02。
    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2002。
    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02。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

    學位論文
    洪燕梅:《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