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朱庭瑩 Chu, Ting-Ying |
|---|---|
| 論文名稱: |
創業課程學生的創業活動歷程與生涯規劃-以國立成功大學精實創業進階課程為例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Career Planning for the Students of Entrepreneurial Course:A Case of the Lean Entrepreneurial Course 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 指導教授: |
郭旭展
Kuo, Hsu-C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1 |
| 中文關鍵詞: | 創業課程 、生涯規劃 、質性研究 |
| 外文關鍵詞: | entrepreneurial course, career pla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創業課程學生的創業活動歷程及生涯規劃,以國立成功大學一百零五下學年度所開設之精實創業課程為例,在為期九周課程結束後,以便利性抽樣邀請八位學生及一位助教進行深度訪談,透過訪談瞭解參與課程同學其創業活動歷程及生涯規劃,並用持續分析法將資料整理、分析。
研究結果將分為研究者觀察、受訪者創業活動起源、新創團隊三基石運用、創業課程影響及未來生涯規劃等逐一呈現,並依研究討論分別列五項命題如下:
(1) 學生新創團隊的程度與機會辨識階段相關性:依研究者課室觀察下,區分為雌象、雄獅與羚羊等三群類型,並對照於創業機會辨識階段。
(2) 創業教育促使創業動機的展現:將受訪者分為探索自我、實踐理想及另尋出路等三類型對於進入創育場域的起心動念。
(3) 新創團隊的磨合與作中學:從Timmons創業三基石之理論做出發探討,發掘學生新創團隊的困境與挑戰。
(4) 創業教育生態環境的優劣與進步:集結各面向訪談結果後,針對創業教育現況分為正向與負向觀點。
(5) 家族職業態度影響創業活動者生涯脈絡:從Super彩虹圖中觀看八位受訪者的生涯歷程與未來規劃,並結合其職業家族譜做綜觀探究。
透過本研究結果分析後,可窺見家庭脈絡對學生的創業活動歷程及生涯規劃之影響,而創業教育的實施是否有助於學生未來生涯規劃及帶動臺灣產業發展,盼能透過縱貫研究或更為廣泛的探尋,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n entrepreneurial course on a group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mainly conduc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analysis. In particular, 8 students and 1 teaching assistant are interviewed, and the mappings of their ‘life-career rainbow’ and ‘family genealogical tree’ are later analyzed.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2016 academic year, all o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had attended and completed the 9 weeks Lean Entrepreneurial Course taught 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中文部分
大頭東(2015)。能撐過前五年的新創公司只有1%—談創業家的七種死法。The News Lens。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3818
王俊人、方怡潔(2016)。體育系學生創業動機與創業意圖之關係:自我效能與社會網絡之調節效果。大專體育學刊。18(3),179-196。
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秀蘭(2015)。生涯諮商與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學富。
何建德、黃語華、朱成遠、盧冠中(譯)(2015)。創新創業教戰手冊。臺北市:華泰。
吳芝儀(2000)。生涯探索與規劃:我的生涯手冊。嘉義市:濤石。
吳彥濬、袁志宏(2013)。創業教育的典範:Babson College模式。創業管理研究。8,109-124。
李筑音(民93年5月)。馬雲:放棄,就是最大的失敗。快樂工作人雜誌,164。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952張雪光、陳家鈞(2014)。陸軍深造教育學員生涯規劃之研究。黃埔學報。66, 173-186。
李藹慈(2010)。某國際企業資深教育訓練人員之生涯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199-243。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清文(2000)。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臺北:心理。
洪鳳儀(1996)。生涯規劃自己來。台北市:楊智出版社,43。
科技部(2015)。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以智慧科技打造永續成長的幸福社會。資料引自資料引自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03791ce9-0299-48f6-8c2c-b5d9d9c522f7
紐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洪烈(2010)。舒伯生涯發展論的評析與應用。雲南財經大學學報。144(4)。154-160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圖書
張雪光、陳家鈞(2014)。陸軍深造教育學員生涯規劃之研究。黃埔學報。66, 173-186。
張榮元(2010). 策略性創業之探索性研究: 台灣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張靜琪(2006)。創業管理教育個案--以中山大學微型創業課程為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3,61-89。
張靜琪、張玉山(2005)。創造力教育的創新模式--以中山大學創業管理課程為例。教育科學期刊。5(1), 146-177。
許東讚(2008)。人格特質、創業精神與創業績效之關連性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許東讚(2008)。人格特質、創業精神與創業績效之關連性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陳柏亘(2016)。U-start 創業計畫輔導青年創業之敘說探究―以「小確幸」創業觀點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班學位論文。
陳瑜芬、楊天龍 (2011)。台灣技專院校餐旅管理科系學生創造力人格、創業機會與創業態度之關聯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6(3), 31-62。
陳瑜芬、賴銘娟(2007)。台灣創業課程現況之探究。創業管理研究,2(3),117-147。
陳慧芬(2005)。創意、創新與創業課程在教育場域之實踐與反思。國民教育。55,61-67。
彭華濤、謝科范(2005)。創業企業家資源稟賦的理論探討。軟科學。19(3),12-13。
曾鐘慶(2012)。創業家精神-前瞻性對員工創造力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
程晏鈴(民104年12月)。台灣創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天下雜誌,588。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410
黃暖雲(民105年12月)。全球創業觀察—2017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 GEI)。臺北產經。取自http://www.taipeiecon.taipei/article_cont.aspx?MSid=712143753265006557&MmmID=1205&CatID=707755502234500202
黃寶棟(2006)。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黃寶棟(2006)。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區中小企業創業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班學位論文。
楊國彬、熊欣華(2011)。夥伴資源、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以台灣資訊電子新創事業為例。管理評論。30(1),17-39。
楊敏里、黃義俊、賴怡旨(2009)。創業動機、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4(3), 55-81。
楊敏里、黃義俊、賴怡旨(2009)。創業動機、創業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4(3), 55-81。
楊舜慧、溫肇東、項維欣、陳東賢(2010)。王品餐飲集團成長發展的研究:創業過程的研究取向。科技管理學刊。15(3),91-125。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引自http://book.moeasmea.gov.tw/book/doc_detail.jsp?pub_SerialNo=2015A01237&click=2015A01237
趙平宜(2010)。創業管理教學經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比較。創業管理研究。5,95-119。
劉世南(2011)。創意創新創業:智慧工程的理論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劉常勇、謝如梅 (2006)。創業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理論與模式探討。創業管理研究。1(1), 1-43。
劉瑋婷(民105年4月)。全球創業觀察—2015/16全球創業觀察組織(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臺北產經。取自http://www.taipeiecon.taipei/article_cont.aspx?MmmID=1205&MSid=707755503601155555
蔡敦浩、利尚仁、林韶怡(2007)。複雜性科學典範下的創業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1), 31-60。
蔡敦浩、張玉山、劉常勇、謝如梅、李信興(2007)。台灣創業教育與創業研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2(3),149-172。
蔡敦浩、張玉山、劉常勇、謝如梅、李信興(2007)。台灣創業教育與創業研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2(3),149-172。
蔡舒安、蔡淑梨(2013)。產業環境影響台灣紡織產業創業家創業歷程中隨創展現之研究:以儒鴻公司為例。創業管理研究,8(3),1-24。
鄭玉隆(2013)。先前知識、網絡關係對創業歷程之影響-以參加 2012 U-START 競賽團隊為例。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9)(譯)。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談創新實務與策略。臺北市:臉譜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9)(譯)。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談創新實務與策略。臺北市:臉譜。
謝如梅(2008)。創業管理教育在Babson CollegeBABSON COLLEGE之我見。創業管理研究。3(3),147-157。
謝如梅、劉常勇. (2009)。創新機會辨識:創業警覺能力、先前知識與資訊獲取之關聯性研究。組織與管理。2(2), 77-108。
簡忠仁、周婉茹、鄭伯壎(2015)。使命型創業家的立命與立業:內聖外王的實踐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44, 3-71。
顧橋、喻良濤、梁東 (2005)。中小企業創業資源的形成機制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7(6),96-98。
英文部分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Benson Honig.(2004).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oward a Model of Contingency-Based Business Plan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3, 258-273.
Bhide´, A. (1994). How entrepreneurs craft strategies that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50–161.
Bhide´, A. (2000).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lanan, G. A., & Zimmerman, M. (2016). To Be or Not To Be an Entrepreneur Applying a Normative Model to Career Decision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47-461.
Chen, M. H., Wang, M. C., & Chang, Y. C. (2007).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in Technology-Based Entrepreneurial Teams: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科技管理學刊, 12(3), 107-129.
Elenurm, T., Ennulo, J., & Laar, J.(2007).Structures of Moti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Students as the Basis for Differentiated Approach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for Future Business Initiatives, EBS REVIEW, 23, 50-62
Fernando Trias de Bes(2008).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A contrarian's guide to succeeding where others have failed. U.S.A:Ten Speed Press Publishing.
Fletcher. (2006). 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18, 421-440.
Gary A. Knight (1998). Cross-cultur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fir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2, 213-225.
Hills, G. E., & Shrader, R. C. (1998).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insights into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8, 30-41.
Lim, W. L., & Xavier, S. R. (2015).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framework: Exploring the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5(2), 105-111.
Lumpkin, G. T., & Lichtenstein, B. B. (2005).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the opportunity‐recognition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4), 451-472.
Mohamad, N., Lim, H. E., Yusof, N., & Soon, J. J. (2015).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 education on graduates’ intention to be entrepreneurs. Education+ Training, 57(8/9), 874-890.
Penenberg, A.(2011).Eric Ries Is A Lean Startup Machine. Fast Company. September, 8.
Ries,E(2011).The Lean Startup: 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 U.S.A:Crown Publishing.
Scott Shane,& S Venkataraman.(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 217-226.
Shane, S. (2000).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1(4), 448-469.
Vesper, Karl H (1988). Entrepreneurship:Today Courses, Tomorrow Degre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3, 7-13.
Wen-Long Changa. & Wen Guu Huang Liub. & Shiao-Mei Chiangc., (2014).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 Empirical Survey, 19(1),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