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彥呈
Lin, Yen-Cheng
論文名稱: 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分析
The Analysis of Holding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o Mold the National Image of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 王慶瑜
Wang, Ching-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國家形象北京奧運軟權力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
外文關鍵詞: Green Olympics, High-tech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Soft Power, Beijing Olympic Games, National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奧運會作為一個全球所關注的焦點,透過大量的報導,有助於將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宣傳出去,許多國家希望能夠透過奧運會的舉辦,與奧運會的正面意義結合,塑造對國家有利的國家形象。除了奧運會本身的正面意義所帶來的效益之外,舉辦國也可以提出本身的訴求,展現該屆奧運會的特色,追求對本國有利的國家形象。
    一個具有正面國家形象的國家有助於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中國大陸以其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為了在國際社會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必須在國際社會上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有利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上與他國進行交往並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大陸正值需要改造其國家形象的時刻,在其廣大人民的長期期盼及政府的努力下,終於在2001年7月13日,經過兩輪的投票,北京終於成功得到了第29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中國大陸把握此舉辦奧運會的良好機會,塑造對國家有利的國家形象。
    中國大陸在北京奧運中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作為其訴求,本研究透過探討北京奧運三大理念的內涵,並與國家形象塑造相結合,說明中國大陸舉辦北京奧運所塑造的國家形象為何。由於一國國家形象的轉變在國際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也採用國際政治經濟理論中的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觀點加以探討其實質意涵。

    The Olympic Games is as a focus which was paid attention by a whole world. Through massive reports, it is helpful in propagandizing national image. Many countries hoped that it can combine with Olympic Games' positive meaning by holding Olympic Games. It mold advantageous national image to a country. Besides the benefit which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Olympic Games itself brings, the game-hold country itself could propose the demand to show the feature of this session and then pursuing its advantageous image of their country.
    A country with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can help it to promote its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ecause mainland China is by its own increasing of economic strength, in order to produce a bigger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has to mold th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is advantageous for mainland China to associate with other country and play the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Mainland China is just in the time that it has to transform its national image. In its general populace's long-term hope and effort of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wo round voting, Beijing is finally successful obtained the 29th 2008 Olympic Games' sponsorship, in July 13, 2001. Mainland China grasps good opportunity of holding Olympic Games to mold the national image and advantage the country .
    Mainland China proposes three main ideas as their holding directions -“ Green Olympics, High-tech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 The study explains what national image mainland China makes on holding Olympic Games by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s of three main ideas and national image molding. Becau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image has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is research also uses the viewpoint of liberalism and realism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o discuss its substantive significanc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暨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重要名詞解釋、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14 第一節 重要名詞解釋………………………………………………14 第二節 文獻回顧……………………………………………………19 第三節 理論探討……………………………………………………29 第三章 中國大陸極力建構符合舉辦奧運之條件……………………36 第一節 中國大陸極力建設符合舉辦奧運會之物質條件…………36 第二節 中國大陸極力呈現符合奧林匹克精神……………………48 第四章 舉辦北京奧運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分析……………53 第一節 人文奧運理念與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結合…………56  第二節 綠色奧運理念與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結合…………67 第三節 科技奧運理念與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塑造之結合…………76 第五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94 附錄一 ……….………………………………………………………103 附錄二…………………………………………………………………107 附錄三…………………………………………………………………109 附錄四…………………………………………………………………111 附錄五…………………………………………………………………11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2. 吳經國:《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 程紹同等著:《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
    4.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2年)。
    5. 劉淇主編:《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3年)。

    (二)翻譯專書
    1. Gilpin, Robert原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市:桂冠圖書,2001年)。
    2. Goldstein, Joshua S.原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年)。
    3. Hughes, Barry B.原著,歐信宏、陳尚懋譯:《最新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4. Neuman, W. Lawrence原著,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分析》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5. Nye, Jr., Joseph S.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2年)。
    6. Webster, Andrew著,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Sociology of Development)(臺北市:久大文化、桂冠圖書,1990年)。
    (三)期刊論文
    1. 朱金瑞:〈人文奧運與和諧文化的建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頁27-29。
    2. 朱延華:〈胡錦濤建設和諧世界思想形成的理論依據〉,《淮陰師範學院》,(2006年),頁22-23。
    3. 李正國:〈當前國內學術界對國家形象的研究現狀〉,《寧夏黨校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75-79。
    4. 李正國:〈國家形象構建:政治傳播及傳媒影響力〉,《政治傳播》,第1期(總第138期)( 2006年),頁157-159。
    5. 李家祥:〈“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國際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07年),頁21-25。
    6. 何輝:〈中國國家形象定位分析〉,《現代傳播》,第2期(2006年),頁113-117。
    7. 李曉明:〈國家形象與軟權力—論運用非軍事手段維持增進國家的對外影響力〉,《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2年),頁16-21。
    8. 孟凡強:〈論奧林匹克思想體系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頁72-75。
    9. 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第4卷第3期(2002年),頁14-21。
    10. 倪建平、黃衛紅:〈關於中國國家形象與外交政策的理論思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0期(2004年),頁59-62轉71。
    11. 孫葆麗:〈北京2008年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初探〉,《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36-437接457。
    12. 黃海濤、賀戰冰、劉明輝:〈詮釋北京“科技奧運”〉,《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39卷第2期(2005年2月),頁63-65接104。
    13. 張華君:〈解讀與展望2008北京“綠色奧運”〉,《安徽體育科技》,第25卷第1期(總第101期) (2004年3月),頁1-3。
    14. 馮霞:〈人文奧運對北京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12月,頁32-33。
    15. 傅新:〈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形象—兼對中國謀求和平發展的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13-17。
    16. 湯光鴻:〈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18-23。
    17. 解建衛:〈“綠色奧運”探析與展望〉,《浙江體育科學》,第23卷第5期(2001年10月),頁30-33。
    18. 熊斗寅:〈奧林匹克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13卷總第33期(1997年),頁1-8。
    19. 趙玉江:〈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科技資訊》,第2期(2007年),頁18。
    20. 董青岭:〈國家形象與國際交往芻議〉,《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6年),頁54-61。
    21. 陳峰:〈綠色奧運:現代奧林匹克推廣與城市進步、融合的新趨勢〉,《中國大陸體育科技》,第37卷(2001年),頁3-6。
    22. 鄭建嵐:〈略論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第1卷第3期(2003年),頁97-100。
    23. 鄭樹文:〈論綠色思想與綠色奧運〉,《首都體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6-9。

    (四)學位論文
    1. 杜戎珄:《北京申奧經驗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 李凱:《全球性媒介事件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奧運的視角》,中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3. 劉進秤:《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7月。
    (五)雜誌
    1. 王立志:〈做生態文章,迎“綠色奧運”〉,《人民論壇》,(2005年),頁71。
    2. 許京:〈北京奧運的三大科技課題〉,《新體育》,第1期(2004年)。
    3. 張雲飛:〈面向“綠色奧運”的制度創新〉,《前線》,第2期(2005年),頁44-46。
    4. 楊賓:〈科技奧運的內涵及影響〉,《前線》,第9期(2001年),頁46-48。
    5. 劉淇:〈2002年科技奥運取得重大進展〉,《高科技與產業化》,第6期(2003年)。
    6. 陸鳴:〈樹立大國形象彰顯大國理念〉,《科技智囊》,(2007年3月),頁60-68。

    (六)網站資料
    1. 人民網:〈“鳥巢”鋼結構“編織”完成〉,2006年12月01日。網址:http://olympic.people.com.cn/BIG5/22180/22196/5112194.html(瀏覽日 期:2008年4月16日)。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王兆國強調: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2008年01月16日。網址: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093/64094/6778931.html(瀏覽日期:2008年4月16日)。
    3. 中國新聞網:〈十七大解讀:“軟實力”何以現身十七大報告〉,2007年10月20日。網址:
    http://www.cns.hk:89/gn/news/2007/10-20/1054522.shtml(瀏覽日期:2008年4月25日)。
    4. 中國經濟網:〈歷屆奧運會口號回顧〉,2005年11月08日。網址: http://big5.ce.cn/newSports/tyzt/ay/ljkh/200511/08/t20051108_5147871.shtml(瀏覽日期:2008年4月6日)。
    5. 中華日報:〈北京奧運 水立方游泳中心竣工〉,2008年1月28日。網址:
    http://news01.cdns.com.tw/20080129/news/tyxw/100000002008012820155106.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7日)。
    6.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網站:〈奧林匹克憲章〉,2002年11月29日。網址:
    http://www.tpenoc.net/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01_page.asp?file=DA2703183281.htm (瀏覽日期:2007年12月16日)。
    7. 北京新浪網:〈“水立方”可表現1600萬種顏色 獨特技術構築奧運場館〉,2008年04月13日。網址:
    http://news.sina.com/sports/sinacn/406-105-105-123/2008-04-13/01452809405.html(瀏覽日期:2008年4月27日)。
    8. 北京新浪網:〈解構水立方膜和框架:可控光能呼吸會自潔好修補〉,2008年01月27日。網址:
    http://news.sina.com/sports/sinacn/406-105-105-123/2008-01-27/18182630148.html(瀏覽日期:2008年4月1日)。
    9. 兩岸網新聞:〈尚德電力成功為奧運鳥巢輸送綠色能源〉,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news.yesfafa.com/NEWSBASE/20080423/WEB2417.shtml?categoryType=olympic(瀏覽日期:2008年4月25日)。
    10. 建築Dialogue雜誌:〈來自肥皂泡的靈感─水立方〉。網址:http://www.thekuang.org/news/soap_bubbles.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7日)。
    11. 新華網:〈2005年6月26日:北京奧運會口號公布〉,2008年04月29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4/29/content_8071773.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5日)。
    12. 新華網:〈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胡錦濤作重要講話〉,2006年8月23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3日)。
    13.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2006年10月11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605.htm(瀏覽日期:2008年2月23日)。
    14. 新華網:〈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2006年8月23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1日)。
    15. 新華網:〈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歷史篇〉,2006年8月23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_4.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1日)。
    16.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一、過去五年的工作〉,《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17.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18.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19.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3.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0.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4.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1.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5.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2.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3.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新華社》,2007年10月28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4.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九、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8.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5.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十、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9.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6.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十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7. 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_十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1.htm (瀏覽日期:2008年4月28日)。
    28. 新華網:〈胡錦濤強調扎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2005年2月19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日)。
    29. 新華網:〈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光明日報》,2006年10月10日。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2663.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25日)。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Goddard ,C. Roe, Cronin, Patrick & Dash, Kishore C.,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State-Market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Global Order (Colorl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3)

    2. Preuss, Holger, The Economics of Staging the Olympics: A Comparison of the Games 1972-2008. (Cheltenham & 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二)期刊論文
    1. Gamble, Andrew,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 Political Studies, Vol. 43, No. 3 (1995), pp. 516-530.
    2. Petkova, Diana,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 in Southeast Europe,”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Transformation & Social Change, Vol. 3, No. 2 (2006), pp. 135-155.
    3. Stone, Marilyn A, “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18, No.3/4 (2002), pp. 437-439.
    4. Tooze, Roger, “In Search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Studies, Vol. 32, No. 4 (1984), pp. 637-646.

    (三)雜誌
    1. Bian, Lingen, Ding, Guoan & Xu, Xiangde, “Beijing Air Pollution Project to Benefit 2008 Olympic Gam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 86, No. 11(2005), pp. 1543-1544.
    2. Chepesiuk, Ron, “Beijing Goes for the Olympic Gree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Vol. 110, No. 9 (2002), p.512.
    3. Van Kerckhove, Gilbert, “Beijing Olympics 2008: Opportunities for Foreign Firms,” China Business Review, Vol. 31, No. 4 (2004), pp.52-53.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8-22公開
    校外:2010-08-2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