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昱儒
Su, Yu-Ru
論文名稱: 湯顯祖的家庭經驗對戲曲創作之影響研究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ang Xianzu's Family Experience on Drama Creation
指導教授: 陳佳彬
Chen, Chia-P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湯顯祖家庭經驗《玉茗堂四夢》《紫簫記》《湯顯祖集全編》
外文關鍵詞: Tang Xianzu, family experience, “Yuming Tang Si Meng”, “The Story of Purple Flut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ang Xianzu”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文人湯顯祖一生著有《玉茗堂四夢》,又稱《臨川四夢》,係指《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以及未完之作《紫簫記》此五部作品。《玉茗堂四夢》為明代傳奇中的經典之作,迄今膾炙人口,其不衰的傳世經典性具有相當研究價值。
    本研究自湯顯祖所撰寫的詩文、尺牘等傳世文字記錄中整理與湯顯祖自身家庭有關的經驗,進而與《玉茗堂四夢》和《紫簫記》此五部創作中有關家庭的部分做比對,分析戲劇創作與作者家庭經驗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梳理家庭經驗如何轉化為創作、歸納出轉化的方法。
    透過湯顯祖自身文字書寫下的家庭經驗記錄,與其所創作傳奇內容的發想做比對,提出家庭經驗化為創作內容的方法,供戲劇創作者參酌、自古代經典中汲取創作養分。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great writer Tang Xianzu’s family experience from his prose, pottery, letters and to find out how his family experiences transform to the drama he wrot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data collection,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three methods which could transform the family expectances to drama. Those three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are observing things exactly, utilizing experience in writing, and ruminating over family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may help the writers nowadays to get a good way writing works.

    摘要i SUMMARY ii 誌謝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一章 湯顯祖詩文中的家庭經驗 12 第一節 來自長輩疼愛照顧的情感抒發 17 第二節 夫妻及平輩間相互扶持的闡述 25 第三節 自身對晚輩疼愛與傷懷的傾吐 32 第二章 戲曲作品與家庭經驗之關聯 43 第一節 《紫簫記》主角身世與自身家庭經歷 43 第二節 《紫釵記》的改寫與自身官場經歷 46 第三節 《牡丹亭》情理抒寫與自身父子家庭關係 49 第四節 《南柯記》故人緬懷與自身思念親人 60 第五節 《邯鄲記》遙念親人與自身殤喪之慟 64 第三章 戲劇創作技巧與家庭經驗之關聯 68 第一節 自身經歷對作品中情慾的書寫策略 68 第二節 家人對自身思想的影響及親職印象 85 第三節 家庭經驗轉化成戲劇創作之要素 98 結論 104 參考文獻(依照出版時間排序) 107 附錄一 《紅泉逸草》中與家庭經驗有關的詩文 111 附錄二 《問棘郵草》中與家庭經驗有關的詩文 112 附錄三 《玉茗堂集》中與家庭經驗有關的詩文 113 附錄四 補遺篇中與家庭經驗有關的書信文章 116 附錄五 湯顯祖生平暨創作年表 118

    一、中文書目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等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全編》。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湯顯祖著、鄒自振主編。《湯顯祖戲曲全集》。全五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6年。
    張藝㬢主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新北:聯經出版,2020年。
    趙柏田。《南華錄:一個時代的藝文志》。臺北:蓋亞文化出版,2020年。
    劉昌衍。《湯顯祖家族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年。
    小濱正子(小浜正子)等編,姚毅等譯。《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中国ジェンダー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林智莉。《儀式.信仰.文化──明清宗教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19年。
    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
    李學勤、郭志坤主編。《明:庶民世代與俗世風情》。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陳美雪主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續編(1996-2016)》。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全兩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徐扶明編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合山究(合山究)著,蕭燕婉。《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明清時代の女性と文学)。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黃芝岡。《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 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張美娟。《從羅近溪「一陽之氣」到李贄、湯顯祖文藝思想──以中國氣論為研究進路看古典文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宋立中。《閑雅與浮華: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寶良。《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葉長海主編。《《牡丹亭》:案頭與場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謝雍君。《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臺北:中華書局,2008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7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全兩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
    鄒元江。《湯顯祖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白先勇策劃。《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陳美雪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新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王春瑜。《明朝酒文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梁冰枬。《紫簫記與紫釵記兩劇的比較研究》。臺南:友寧出版社,1988年。
    楊家駱主編。《搜神記、世說新書注、世說新語上冊》。全兩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陶潛。《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呂凱。《湯顯祖南柯記考述》。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4年。
    費海璣。《湯顯祖傳記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潘群英。《湯顯祖牡丹亭考述》。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二、中文期刊
    廖素琴。〈論《紫簫記》與《紫釵記》中的情色書寫〉。《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22期,第2卷,(2020年)。頁87-97。
    胡一峰。〈作為體制邊緣人的湯顯祖〉。《文史天地》。第10期,(2016年)。頁 22-25。
    馬驍彧。〈李贄的「人欲觀」對湯顯祖文學創作的影響──以《 牡丹亭》 為例〉。《名作欣賞》。第8期,(2015年)。頁70-74。
    洪慧敏。〈從湯顯祖〈論輔臣科臣疏〉析論萬曆政壇之亂象〉。《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9期,(2013年)。頁175-200。
    張美娟。〈羅近溪觀念中的「情性」與「情欲」之區別〉。《哲學與文化》。第38期,第6卷,(2011年)。頁141-158。
    楊惠娟。〈《牡丹亭》人物──石道姑〉〉。《中國語文》。第644期,第108卷,(2011年)。頁73-86。
    劉玉群。〈淺論湯顯祖早期詩文〉。《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期,第3卷,(2010年)。頁211-214。
    黃莘瑜。〈遂涉徘優體,將延歲月身:湯顯祖的創作巔峰及其經濟與性命之學〉。《明代研究》。第12期,(2009年)。頁93-127。
    劉建明。〈明代後期政權運作對情欲劇繁榮的影響〉。《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0期,第3卷,(2009年)。頁87-89。
    于豔。〈杜麗娘的“佛洛德透視”〉。《現代語文》。第19期,(2009年)。頁48-49。
    鄒自振。〈論羅汝芳對湯顯祖的影響〉。《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期,(2007年)。頁51-56。
    戴繼誠。〈紫柏大師與湯顯祖〉。《浙江社會科學》,第2期,(2007年)。頁150-154。
    戴璉璋。〈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期,(2006年)。頁245-260。
    呂賢平。〈具智骨者必有深情-“臨川四夢”對唐傳奇改編之文化考察〉。《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期,第1卷,(2006年)。頁50-54。
    陳釆玉。〈達觀禪師與湯顯祖〉。《有鳳初鳴年刊》。創刊號,(2005年)。頁213-239。
    孫丹虹。〈對奇靈之文與至情人生的執著追求──從湯顯祖的交遊看其隱於市井的原由〉。《北方論叢》。第4期,(2003年)。頁80-84。
    周文玲。〈湯顯祖劇作運用唐小說的再創作歷程-從《紫蕭記》至《邯鄲夢記》〉。《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頁275-306。
    郭英德。〈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第5期,1987年。頁71-80。
    羅秋昭。〈湯顯祖的紫簫記與紫釵記〉。《臺北師專學報》。第14期,(1987年)。頁143-163。
    三、學位論文
    許翔曦。〈情與夢的思考:論湯顯祖劇作的思想脈絡〉。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孟妘。〈湯顯祖詩研究──思想歷程的建構與「家」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慎慧。〈湯顯祖情觀形成與書寫之研究──以《南柯》、《邯鄲》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莘瑜。〈網繭與飛躍之間──論湯顯祖之心態發展歷程及其創作思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鄧淑華。〈論湯顯祖《玉茗堂四夢》之時間意識與其文本設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