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康凌華
Kang, Lin-Hwa
論文名稱: 國會自律權下黨團協商制度的研究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e-D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國會自律權黨團協商
外文關鍵詞: parlamentsautonomie, fr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概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及預期成果。
    第二章國會自律權,說明國會為達成其憲法機關的任務,得擁有獨立自主、不受其他任何憲法機關干涉的國會自律權能,並詳述國會自律權的法理基礎、規範形式、內容與國會自律權所不得任意破棄之事項及其界限所在。
    第三章國會自律權下的黨團協商制度,說明國會為發揮其功能與目的,國會黨團在國會政治裡的運作,佔舉足輕重之地位,而黨團協商制度之設置,其係國會為處理內部事項所設立的內部組織。因此黨團協商制度的存在,為國會自律權內涵形塑下之一環。但國會自律權的界限,同時限制黨團協商制度的內容。所以國會自律權的原理與國會制度的原則,亦構成黨團協商制度的界限。並且因為德國乃第一個將政黨制度明文規範的國家,德國聯邦眾議院的黨團運作,亦具有相當基礎。因此以德國聯邦眾議院黨團的運作為借鏡,介紹德國法規範與實務運作情況。
    第四章我國現行法規範與缺失,介紹我國實定法上、關於國會自律權、政黨政治、黨團協商以及相關制度的規範,並援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做為佐證。本章除說明我國現行規定與運作實況外,進而指摘目前問題所在。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針對第四章所述我國目前現行體制上的缺失,提出建議,供為我國未來在國會改革的針砭。

    non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3 第三節、研究範圍5 第四節、預期成果6 第二章、國會自律權 9 第一節、國會自律權與國會制度11 第一項、國會制度的思想淵源12 第一款、 John Locke的立法權優越思想14 第二款、 Montesquieu的三權分立思想15 第二項、國會制度的原理原則16 第一款、國會政治為民主政治16 第一目、國會政治的民主正當性19 第二目、人民代表的性質19 第二款、國會制度為國民主權的實踐20 第一目、國民主權概念的肇始20 第二目、國民主權原理的實施21 第三目、國民主權的備位化21 第三款、國會表決過程採取多數決原則22 第一目、採取多數決的理由23 第二目、多數決的界限23 第三目、社群式民主的概念24 第三項、國會的運作組織與功能25 第一款、委員會擔任專業分工審查工作25 第二款、國會發揮保障人民權利與監督政府功能26 第一目、溝通功能26 第二目、培養立法及行政領袖27 第三目、國會監督功能27 第三款、國會為發揮其功能擁有自律權能 30 第一目、英國的權利典章確立國會自律權 31 第二目、美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保障國會自律權32 第二節、國會自律權的法理基礎33 第一項、國會機制具有民主正當性基礎34 第二項、權力分立原則要求國家權力分由不同機關統屬 34 第一款、法治國原則作為權力分立的憲法基礎35 第二款、權力分立的作用37 第一目、建立緩衝機制38 第二目、國家決定儘可能正確39 第三節、國會自律權的規範形式40 第一項、以法律規定的立法例41 第二項、以議事規則方式表現41 第一款、議事規則的性質42 第一目、以憲典稱之 43 第二目、慣行的規則 43 第三目、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混合體43 第四目、自治規章44 第二款、議事規則的效力位階44 第三項、國會默示繼受舊議事規則46 第四節、國會自律權的規範內容46 第一項、國會自律權具體規範事項46 第二項、國會自律事項為司法審查權所不及的領域48 第三項、議員免責權與國會自律權的關係50 第五節、國會自律權的界限52 第一項、不得逾越民主原則52 第二項、不得突破憲法明文規範53 第三項、不得牴觸權力分立原則53 第四項、基本權利的保障53 第五項、國會議員的權利54 第三章、國會自律權下的黨團協商制度55 第一節、政黨在國會中具有重要性地位56 第一項、政黨為特殊屬性的組織57 第二項、政黨對憲政體制運作的影響匪淺 59 第三項、政黨已發展成為民主國家中重要的機制60 第二節、黨團協商制度的運作62 第一項、國會黨團為國會組織的一部份63 第二項、國會黨團擔任協調整合的角色64 第三項、國會黨團的設置65 第四項、國會中黨團協商機制的功能67 第一款、黨團組織的設置為管理衝突方法67 第一目、層級決定67 第二目、利用連綴角色來緩衝67 第三目、統一工作流程68 第二款、協商機制設置的重要性68 第五項、黨團協商為國會自律權規範事項 69 第六項、黨團協商制度界限70 第一款、不得違背國會制度的原理原則71 第二款、不得突破國會自律權原理與界限 71 第三節、德國聯邦眾議院中黨團的運作實況71 第一項、德國政黨的法規範72 第二項、德國黨團規定於國會自律權具體表現的聯邦眾議院議事規則75 第一款、黨團為德國聯邦眾議院的組織76 第二款、黨團組織重要性77 第三款、黨團組織運作方式78 第四款、黨團組織內分工單位79 第一目、黨團大會79 第二目、黨團理事會 79 第三目、黨團工作小組80 第三項、德國聯邦眾議院黨團協商機制80 第四項、元老院組織僅處理程序上事項82 第四章、我國現行法規範與缺失83 第一節、我國國會自律權的現行法規範83 第一項、我國國會自律權的憲法規範基礎 84 第二項、大法官關於國會自律權的解釋85 第三項、我國國會自律權法規範的疑義87 第二節、我國現行法對政黨的規範88 第一項、憲法規範基礎89 第二項、人民團體法對政黨的規範90 第三項、現行法制對政黨規範的缺失91 第三節、國會五法對黨團制度的規範92 第一項、因應九七修憲後的國會五法92 第二項、一九九九年國會改革五法的簡述與評析93 第一款、黨團地位與黨團協商機制明文化 93 第二款、一九九九年國會改革五法黨團協商機制缺失 95 第一目、架空委員會專業功能96 第二目、違反民主原則98 第三目、延宕議案時程 99 第三款、委員會政黨比例代表制與召委資深制99 第三項、民國九十一年國會改革五法中黨團協商制度修正重點100 第四節、我國目前黨團協商制度的相關缺失102 第一項、黨團協商取代第二讀會102 第二項、黨團協商過程未作記錄103 第三項、少數人仍得以阻礙議案時程103 第四項、協商代表未依黨團比例推派104 第五項、選舉制度的缺失104 第六項、黨團強制與自由委任之間的兩難 10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制定統一規範立法院的國會法107 第二節、制定統一規範政黨的政黨法108 第三節、對黨團協商制度的建議108 第一款、限定黨團組成門檻為政黨比例代表門檻109 第二款、黨團協商會議代表應按黨團人數比例派員參加 109 第三款、黨團協商應記錄修正意旨並刊登於公報110 第四款、黨團協商內容應限於程序上事項 110 第五款、黨團協商規定應納入議事規則111 第六款、選舉方式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 111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壹、書籍

    1.Anthony Arblaster著,胡建平譯,《民主制》,台北:桂冠,1992年4月,初版。
    2.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1996年7月,初版。
    3.Austin Ranney著,胡祖慶譯,《政治學》,台北:五南,1992年5月,2版。
    4.A. V. Dicey著,雷賓南譯,《英憲精義》,上海:商務,1930年,初版。
    5.Edgar Bodenheimer著,鄧正來譯,《法理學》,台北:漢興,1999年11月,初版。
    6.Jean 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1987年,初版。
    7.John Dewey著,〈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收於:呂亞力/吳乃德編譯,《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1993年9月,2版。
    8.John Locke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次講》,台北:唐山,1986年月,初版。
    9.John Stuart Mill著,郭志嵩譯,《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台北:協志,1991年7月,初版。
    10.Kurt Sontheimer/ Wilhelm Bleek著,張安藍譯,《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1999年6月,初版。
    11.Larry Elowitz著,張明貴譯,《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桂冠,1995年1月,初版。
    12.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商務,1998年3月,初版。
    13.Thomas Hobbes著,朱敏章譯,《利維坦(二)》,台北:商務,1966年5月,初版。
    14.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1998年2月,2版。
    15.任德厚,《政治學》,著者發行,1992年1月,初版。
    16.朱志宏,《立法論》,台北:三民,1995年3月,初版。
    17.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1996年1月,初版。
    18.呂亞力,〈民意在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收於:立法院圖書館編《政黨政治(上輯)》,1987年12月,初版。
    19.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1988年8月,4版。
    20.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1993年8月,再修訂再版。
    21.李念祖,《司法者的憲法》台北:五南,2002年8月,初版。
    22.李建良編著/陳新民評釋,《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台北:永然文化,1992年11月,初版。
    23.李梅,〈自由主義思潮〉,收於:何兆武/陳啟能編《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史》,山東:山東教育,2001年9月,初版。
    24.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敦煌,1999年4月,2版。
    25.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1995年1月,初版。
    26.李鴻禧,〈建構溝通、討論、妥協的現代政治體系-溝通理論的序說〉,《憲法與議會》,台北:植根,1997年3月,初版。
    27.李鴻禧,〈現代議會制度之生理與病理底比較憲法研究〉,《憲法與議會》,台北:植根,1997年3月,初版。
    28.李鴻禧,〈議會自律權之比較憲法底研究〉,《憲法與議會》,台北;植根,1997年3月,初版。
    29.孟昭昶,〈德國的政黨政治〉,收於:陳麗莎編《政黨政治知多少》,台北:前衛,1995年10月,初版。
    30.林嘉誠,〈國會黨團的定位〉,收於:林嘉誠編《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1992年9月,初版。
    31.胡濤,《立法學》,台北:漢苑,1980年11月,初版。
    32.唐學斌,〈政黨在現代社會中之地位〉,收於: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編《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1983年3月,初版。
    33.馬起華,《政治社會學》,台北:正中,1981年4月,初版。
    34.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1993年8月,4版。
    35.許志雄,〈立憲國家與政黨〉,收於:林嘉誠編《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1992年9月,初版。
    36.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初版。
    37.許宗力,〈國會議事規則與國會議事自治〉,《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1998年8月,2版。
    38.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1998年8月,2 版。
    39.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台北:月旦,1994年4月,初版。
    40.陳堯聖,《英國國會》,台北:商務,1993年1月,初版。
    41.陳慈陽,〈國會議員言論免責權相關問題初探〉,《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2000年12月,初版。
    42.陳慈陽,〈論政黨內部秩序之規範-政黨國理念之具體化〉,《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2000年12月,初版。
    43.陳慈陽,〈論政黨在憲法位階上之意義及地位〉,《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2000年12月,初版。
    44.陳新民,〈政黨的內部民主制度〉,《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台北:元照,1999年6月,5版。
    45.陳新民,〈國會自律權的法理初探〉,《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下)》,台北:元照,1999年6月,5版。
    46.陳新民,〈議員的言論免責權〉,《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台北:元照,1999年6月,5版。
    47.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著者發行,2001年1月,4版。
    48.陳德禹,〈政黨與政治發展〉,收於: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編《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1983年3月,初版。
    49.曾濟群,《國會立法與程序》,台北:臺灣,2001年11月,初版。
    50.曾繁康,〈英國的政黨政治〉,收於: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編《各國政黨政治》,台北:正中,1981年4月,初版。
    51.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1976年6月,初版。
    52.黃德福,〈美國共和黨內部運作研究〉,《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正中,1993年2月,初版。
    53.溫犀,〈對政黨政治的正確認識〉,收於:立法院圖書館編《政黨政治(上輯)》,台北:立法院圖書館,1987年12月,初版。
    54.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空大,1999年8月,初版。
    55.董保城/周從郁譯,《德國選舉法規彙編》,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4年1 月,初版。
    56.董翔飛,〈政黨在立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收於: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編《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1983年3月,
    初版。
    57.鄒文海,〈英國的國會制度〉,收於: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編《各國國會制度》,台北:正中,1981年4月,初版。
    58.鄒文海,《比較憲法》,台北:三民,1993年9月,10版。
    59.雷飛龍,〈英國國會黨鞭制度〉,收於:雷飛龍編《英、美、日三國國會黨鞭制度》,台北:理論與政策,1991年11月,初版。
    60.雷飛龍,《政黨與政黨制度之研究》,台北:韋伯,2002年9月,初版。
    61.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著者發行,1957年9月,初版。
    62.蔡宗珍,〈憲法、國家與政黨-從德國經驗探討政黨法制化之理論與實踐〉,收於:李鴻禧編《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2002年12月,初版。
    63.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1992年3月,初版。
    64.薩孟武,《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1978年6月,初版。
    65.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1988年1月,3版。
    66.羅傳賢,〈國會運作與立法程序〉,收於:立法院法制局編《立法原理與制度》,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2年12月,初版。
    67.關中,《國會改造論-對健全立法院的建言》,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10月,初版。
    68.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憲法》,台北:月旦,1995年1月,初版。
    69.顧俊禮,《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2001年11月,初版。

    貳、學位論文

    1.王韻茹,《論議會自治之界限-以釋憲權控制立法程序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2.吳坤鴻,《我國立法院「政黨協商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3. 吳幸怡,《台灣學校教育財政的法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4. 林瑞雯,《立法院委員會與黨團協商制度之研究1999-2002》,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5.范佐雙,《論立法院協商機制-以政院客委會組織條例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6.項程華,《我國憲法違憲審查與國會自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7.陳宗禧,《我國立法院「國會自律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8.陳俊豪,《從權力分立原則論司法釋憲的政治界線》,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 月。
    9.陳淞山,《國會組織與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0.游雨鈴,《國會黨團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兼論我國立法院黨團》,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1.盧浩平,《由權力分立檢討偵查中要式搜索權的歸屬》,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2.薛宏欣,《論司法權對議會自律事項之審查》,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參、期刊論文

    1.Informationen zur politischen Bildung,呂坤煌譯,〈德國眾議員的地位與眾議院的運作方式〉,《立法院院聞》,19卷7期,1991年7月。
    2.上村貞美著,鄭善印譯,〈權力分立〉,《警學叢刊》,22卷3期,1992年3月。
    3.王堡麗,〈民主政治的多數決與表決功能〉,《復興崗學報》,51期,1994年6月。
    4.王業立,〈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政黨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2001年12月。
    5.王業立,〈國會中的政黨角色與黨團運作〉,《月旦法學》,86期,2002年7月。
    6.王業立,〈國會中的政黨與黨團協商-民主政治的基石還是障礙?〉,《當代》,171期,2001年11月。
    7.吳信華,〈法治國家原則(二)權力分立原則〉,《月旦法學》,49期,1999年6 月。
    8.呂宗麟,〈政治權力分立正義原則建立之必要〉,《立法院院聞》,28卷7期,2000年7月。
    9.李建良,〈國會自律與國會議員免責權之基本概念〉,《臺灣法學會學報》,17輯,1996年9月。
    10.李建良,〈民主原則與國會議員任期的延長〉,《台灣本土法學》,3期,1999年8月。
    11.李鴻禧,〈國家主權與國際社會淺說〉,《月旦法學》,20期,1997年1月。
    12.林水波,〈形塑政黨協商體制及政黨社群〉,《國家政策》,138期,1996年5月。
    13.林正順,〈論「國會監督」與「監督國會」〉,《中央》,25卷3期,1992年 3月。
    14.林嘉誠,〈國會黨團的定位〉,《國家政策》,15期,1991年8月。
    15.張明貴,〈自由主義評介〉,《哲學與文化》,24卷11期,1997年11月。
    16.許志雄,〈主權論的歷史軌跡〉,《月旦法學》,20期,1997年1月。
    17.許志雄,〈國民主權〉,《月旦法學》,45期,1999年2月。
    18.許育典,〈法治國原則在台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一)〉,《成大法學》,1期,2001年6月。
    19.許育典,〈法治國〉,《月旦法學教室》,7期,2003年4月。
    20.許育典,〈民主共和國〉,《月旦法學教室》,9期,2003年6月。
    21.許宗力,〈權力分立與機關忠誠-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為中心〉,《憲政時代》,27卷4期。
    22.郭秋慶,〈德國聯邦眾院黨團的運作及其功能〉,《法政學報》,2期,1994年7 月。
    23.郭秋慶,〈德國聯邦眾院黨團運作的經驗與借鏡〉,《美歐月刊》,9卷12期,1994年12月。
    24.陳英鈐,〈德國基本法的政黨禁止制度〉,《憲政時代》,19卷1期,1993年7月。
    25.陳春生,〈議員之言論免責與議會自律〉,《東吳法律學報》,8卷2期,1995年3月。
    26.陳淑芳,〈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國會內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2001年12月。
    27.陳淑芳,〈國會議事規範之規範形式〉,《政大法學評論》,61期,1999年6月。
    28.陳淑芳,〈聯合政府體制與國會制度〉,《新野論壇》,3期,2000年10月。
    29.陳淑芳,〈國會改革五法實施之成效與檢討〉,《月旦法學》,85期,2002年6月。
    30.陳愛娥,〈代議民主體制是民主原則的不完美形式?-加強、補充代議民主體制的可能途徑-〉,《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期,1999 年3月。
    31.陳耀祥,〈德國的政黨法律地位〉,《憲政時代》,17卷3期,1992年1月。
    32.章瑞卿,〈中日憲法審判權對國會自律之界限(上)〉,《立法院院聞》,25卷7 期,1997年7月。
    33.黃秀端,〈立法院委員會制度糾謬-立法效率與品質為何不好〉,《當代》,171期,2001年11月。
    34.黃昭元,〈國會改革五法簡介〉,《台灣本土法學》,1期,1999年4月。
    35.黃東熊,〈日本國會議員免責權與國會之自律〉,《憲政時代》,9卷4期,1994年4月。
    36.廖達琪,〈從衝突管理觀點-談立法院議事及黨團運作改進的方向〉,《理論與政策》,11卷1期,1996年12月。
    37.劉文仕,〈不依規定宣誓的程序規範及其實質內涵-從「國家自律」的觀點立論-〉,《立法院院聞》,24卷6期,1996年6月。
    38.蔡宗珍,〈政黨政治的迷思-從九七憲改的政黨運作論我國憲政體制下政黨的定位、發展及其危機〉,《臺大法學論叢》,27 卷2期,1998年1月。
    39.蔡宗珍,〈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之理論結構〉,《月旦法學》,20期,1997年1月。
    40.蔡宗珍,〈「國會運作與議事程序之檢討與改革」研討會〉,《月旦法學》,86期,2002年7月。
    41.蔡明欽,〈國會自律的探討〉,《立法院院聞》,22卷6期,1994年6月。
    42.蔡昕翰,〈歐洲議會之民主正當性的研究〉,《認識歐洲》,6期,2000年6月。
    43.蔡茂寅,〈國會自律權與司法權之界限〉,《臺灣法學會學報》,17輯,1996年9月。
    44.鄭明德,〈論立法院黨團的法律意義與地位〉,《律師》,263期,2001年8月。
    45.謝芙美,〈概述國會改革法案修正重點〉,《立法院院聞》,30卷4期,2002年4月。
    46.謝復生,〈我國現行選舉制度之評估〉,《國家政策》,141期,1996年6月。
    47.蕭文生,〈言論免責權與不受逮捕權〉,《法學叢刊》,164期,1996年10月。
    48.顏厥安,〈國民主權與憲政國家〉,《政大法學評論》,63期,2000年9月。
    49.羅傳賢,〈國會言論免責權與自律權之界限〉,《立法院院聞》,20卷11期,1992年11月。
    50.羅傳賢,〈法案審查程序與立法技術〉,《月旦法學》,85期,2002年6月。

    外文部分

    1.Becht, Ernst, Die 5%-Klausel im Wahlrecht, Stuttgart 1990.
    2.Boewe, Marius, Die parlamentarische Befassungskompetenz unter dem Grundgesetz, Berlin 2001.
    3.Dennis C. Muelle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Demmler, Wolfgang, Der Abgeordnete im Parlament der Fraktionen, Berlin 1994.
    4.Heywood, Andrew, Politics, New York: Palagrave, 2002.
    5.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München 1999.
    6.Hardin, Russell, Do we want trust in government, edited by Mark E. Warren, Democracy and trus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2-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