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卓欣
Cho-Hsin, Chen
論文名稱: 劉大任散文研究
A Study On Da-Zen Liu’s Essays
指導教授: 陳昌明
Chen, Chang-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劉大任散文雜文
外文關鍵詞: Da-Zen Liu, essay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劉大任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劉大任小說已是廣被討論的題材,但散文卻比較少人關注。事實上,他晚期的創作以散文為主,質與量都有一定份量,應有其值得探討之處。
    第一章緒論,主要以研究動機與目的為主,探討目前台灣研究劉大任作品的現況,及本文的預期結果。
    第二章介紹劉大任的生平經歷,並探討其對於寫作的影響。此外,將他作品分為前後兩期。他在1986年才開始有散文集發表,至今不過二十年工夫,每一時期大約分佔十年。此外,以他的創作觀,作為接下來章節的鋪墊。
    第三章為劉大任散文的題材探討,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因此散文題材也很豐富多元,其中他最關注,最早起家的是時事批評,但最有特色的是園林和運動寫作。退休以後,他的人生感悟文章則大量增加。
    第四章試圖分析他不同類型散文所關注的共同主題。筆者認為,政治仍舊是劉大任一生關注的內涵;其次是人性,是劉大任大量閱讀哲學作品後的思考。至於多元文化,則和他遷徙各國的經驗有關。
    第五章探討劉大任散文的藝術性。以結構而言,劉大任最有特色的部份是結局鋪陳。以文字表現而言,則以精確簡潔為特色。至於氣氛營造上,劉大任擅長刻劃動態、靜態畫面;此外藉由哲理與抒情、時空對舉等方式,增加文章深度。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劉大任散文在台灣散文發展的意義及特色,及本題材未來可以探討的方向。第七章為參考書目。

    This study focuses on Da-Zen Liu’s essays. Although Liu’s novels have been discussed by many scholars, yet his essays remain unexplored. In fact, most of Liu’s latter works are essays, with notable quantity and quality, thus worthy of discussion.
    The first introductory chapter is composed of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It survey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Liu’s works and introduces expected conclusion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Liu’s biography and how Liu’s living background influences his works. Liu didn’t publish essay collections until 1986, and this chapter will divide Liu’s essays into two phases, each phase with around 10 years. Finally, Liu’s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will be discussed as the foreground of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mes in Liu’s essays. Liu has extensive interests, and thus the themes in his essays are also plentiful. The first and foremost concern in Liu’s essays is political issues, but it is gardening and spor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unique features of his essays. After his retirement, however, Liu’s essays come to be full of personal feelings and reflections.
    The forth chapter tries to conclude a communal concern in Liu’s essay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politics is the persistent concern in Liu’s essays, with humanity following closely as a result of Liu’s extensive reading of philosophy. As for the multicultural, it is related with Liu’s migration experience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rtistic value of Liu’s essays. Structurally speaking, his essay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organization. In terms of language, Liu’s essays are terse and concise. As for atmosphere, Liu is good at managing both active and static scenes. Besides, Liu also offers depths of thoughts by philosophy, lyricism and time-space contrast.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Liu’s essays, along with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The seventh chapter is b ibliography.

    審查及口試合格證明2 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4 致謝5 目錄6 第一章 緒論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0 一、 研究動機10 二、研究目的1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14 一、研究範圍14 二、研究方法16 第三節 文獻回顧17 一、 劉大任生平及小說研究17 二、劉大任散文研究18 第二章 劉大任生平及風格探析20 第一節 劉大任生平簡述20 一、童年、青少年時期20 二、美國求學時期21 三、保釣運動的衝擊22 四、美國天空下23 第二節 劉大任的創作歷程25 一、和文學的淵源25 二、正式踏入文壇27 三、細水流長的創作精神28 第三節 劉大任散文風格探析29 一、 劉大任散文風格總述30 二、劉大任散文的分期32 第四節 劉大任文學創作觀35 一、求「真」的精神35 二、取材自日常生活37 三、個人意識38 第三章 劉大任散文題材研究40 第一節 人生感悟40 一、求學及工作生涯的追憶40 二、因退休帶來的身心轉變42 第二節 人際關係43 一、親人44 二、朋友46 三、師長48 第三節 行旅經歷49 一、 非洲50 二、 中國51 三、其他53 第四節 園林與豢養54 一、 園林哲學55 二、 園藝栽種經驗56 三、 園林觀摩心得58 四、 豢養經驗59 第五節 運動文學60 一、高爾夫球62 二、籃球65 三、 乒乓球68 四、 網球68 第六節 時事批評70 一、 對中國社會的批判71 二、 對美國情勢的分析72 三、台灣當前重要議題73 第七節 文藝批評75 一、對文學創作的批評75 二、對藝術創作的批評76 三、對文學環境的批評77 第四章 劉大任散文的思想內涵80 第一節 劉大任散文中的政治思想80 一、劉大任政治參與經驗81 二、政治的思考與反省84 三、生活中的政治88 第二節 百科全書式知識89 一、 對於專業術語的解說90 二、觀念的澄清92 第三節 人文精神的關懷94 一、 人生的意義95 二、所謂人性97 三、運動與人生99 第四節 多元文化的探索101 一、台灣101 二、 美國104 三、日本105 四、中國107 第五章 劉大任散文的藝術表現110 第一節 架構形成110 一、題目與切入點111 二、敘述的脈絡113 三、結尾的餘韻115 第二節 文字的表現119 一、 用字的洗鍊精準119 二、意象形成121 三、中外典故兼融125 第三節 氣氛營造127 一、文字的「攝影機運動」127 二、抒情與哲理的呈現130 三、時空對舉135 第六章 結論138 第一節 本論文各章重點138 第二節 劉大任散文的文學價值139 第七章 參考書目142

    一、劉大任著作

    (一)散文

    劉大任《走出神話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3月
    劉大任《薩伐旅》,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5月
    劉大任《走過蛻變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劉大任《強悍而美麗》,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2月
    劉大任《無夢時代》,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2月
    劉大任《赤道歸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2月
    劉大任《神話的破滅》,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9月
    劉大任《落日照大旗》,台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月
    劉大任《果嶺上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劉大任《空望》,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劉大任《冬之物語》,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劉大任《月印萬川》,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劉大任《園林內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
    劉大任《晚晴》,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劉大任《果嶺春秋》,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8月
    劉大任《憂樂》,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1月

    (二)小說

    劉大任《紅土印象》,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10月
    劉大任《晚風習習》,台北,洪範書店,1980年1月
    劉大任《杜鵑啼血》,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10月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遠景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6月
    劉大任《秋陽似酒》,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1月
    劉大任《晚風習習》,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1月
    陳萬益編,劉大任著《劉大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大任《劉大任袖珍小說選》,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8月
    劉大任《落日照大旗》,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劉大任《晚風細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月
    劉大任《殘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4月
    劉大任《浮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8月
    劉大任《羊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劉大任《遠方有風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月

    二、一般書籍

    於梨華《白駒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5月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台中,藍燈文化公司,1982年11月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6月
    尼采著,魏桂邦譯《尼采語錄》,台北,業強出版社,1988年10月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2月
    李黎《玫瑰蕾的名字》,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7月
    張曉春編《現代散文》,上海,新華書店,2000年2月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3月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散文卷五》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
    詹偉雄《球手之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11月

    三、論文專書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方祖燊、邱燮友《散文結構》,台北,福記文化出版社,1970年6月
    孟昌等譯,高爾基著《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2月
    夏丏尊《文章講話》,台北,華夏出版社,1978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5月
    吳宏一、葉慶炳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清代》,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9月
    周麗麗《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80年7月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4月
    方祖燊《散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6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1月
    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6月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簡宗梧《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7年6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2月
    佛洛伊德著,賴添進譯《文明及其不滿》,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3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7月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2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9月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5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康德著,牟宗三譯註《判斷力批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祕》,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2月
    姚鼐《方苞、姚鼐文》,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月
    何寄澎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5月
    黃碧端《書鄉長短調》,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6月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1月
    楊澤主編《理想繼續燃燒:七○年代‧釣運反思錄:青春與反叛的質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雜誌出版社,1997年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5月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廣東,海天出版社,1997年10月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4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5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饒芃子、費勇《本土之外:論邊緣的現代漢語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3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5月
    林非《林非論散文》,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8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9月
    蘇珊‧桑塔格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8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鍾怡雯《散文讀本》,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2年8月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台北,揚智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李奭學《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
    劉俐《電影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陳大為、鍾怡雯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市,學生書局,2006年10月

    四、報紙文章

    蘇惠昭〈劉大任深沈的悲觀—從《浮游群落》到《無夢時代》〉,《台灣時報》,1986年9月20日
    陳義芝〈小說人生詩風雨—訪劉大任先生〉,《聯合報》,1989年9月12日
    楊牧〈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贖—讀劉大任《晚風習習》〉,《中國時報》,1990年9月29日
    王德威〈《晚風習習》〉,《中國時報》,1990年12月28日
    林黛嫚〈以文學心靈擁抱中國—從破裂鏡頭觀察人生的劉大任〉,《中央日報》,1991年10月17日
    袁瓊瓊〈運動的真善美之夢〉,《中國時報》1995年3月2日
    陳文芬〈劉大任寫運動散文很快就再版〉,《中時晚報》,1995年10月18日
    徐淑卿〈劉大任抓住運動的美妙剎那〉,《中國時報》,1995年12月28日
    袁瓊瓊〈強悍而美麗〉,《中國時報》,1995年12月28日
    李明怜〈文學不景氣聲中—皇冠出版《劉大任作品全集》〉,《中央日報》,1996年10月2日
    黃碧端〈政治、體育、園藝《無夢時代》〉,《聯合報》,1996年10月14日
    董成瑜〈《劉大任作品集》背後散落未完的夢〉,《中國時報》,1996年10月31日
    江中明〈劉大任走出政治神話,進入文學夢土〉,《聯合報》,1997年11月4日
    賴素鈴〈劉大任,棲身文學故鄉—皇冠出版舊作成集,回首文學路,淡然中見智慧〉,《民生報》,1997年11月6日
    王開平〈運動健將與生活哲學家—訪小說家劉大任〉,《聯合報》,1997年11月10日
    蘇惠昭〈激情過後坐看人間—劉大任〉,《台灣時報》,1997年11月21日
    謝莉慧〈戰後文學,不能忽視外省作家〉,《自立晚報》,1999年11月12日
    李進〈國內出版動態—劉大任《落日照大旗》重現《紅土印象》榮光〉,《聯合報》,1999年11月15日
    韓秀〈生命之旅〉,《中央日報》,2001年9月2日
    廖玉蕙〈往小裡看,往淡裡看-劉大任〉,《聯合報》,2002年1月9~11日
    廖玉蕙〈走訪夢幻王國—訪劉大任〉,《自由時報》,2002年1月23日
    王開平〈書寫作為一種運動—訪作家劉大任〉,《聯合報》,2002年3月11日
    陳文芬〈劉大任出版運動文學書《果嶺上下》〉,《中國時報》,2002年9月26日
    賴素鈴〈劉大任《果嶺上下》寫運動說人生〉,《民生報》,2002年9月26日
    陳文芬〈打開《紐約眼》,劉大任回顧保釣〉,《中國時報》,2002年10月18日
    李令儀〈新書發表—劉大任又推新作《紐約眼》〉,《聯合報》,2002年10月18日
    童非〈劉大任《紐約眼》憶保釣〉,《聯合報》,2002年10月20日
    唐諾〈小說家的散文揮桿—劉大任《果嶺上下》、《紐約眼》〉,《聯合報》,2002年11月10日
    徐秀美〈走向「老熟」〉—劉大任〉,《聯合報》,2003年11月16日
    林和〈盛事浮生路--《冬之物語》〉,《聯合報》,2005年3月13日

    五、期刊文章

    錢永祥〈走出神話國之後〉,《當代》,創刊號,1986年5月,頁144-148
    康來新〈有酒無鄉,有鄉無土—評《秋陽似酒》〉,《聯合文學》第20期,1986年6月
    李明駿〈尺幅萬象—綜論《秋陽似酒》〉,《文訊》第30期,1987年6月,頁222-230
    金恆煒〈劉大任的十字架—政治〉,《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九期,1989年1月,頁166-168
    王德威〈追尋「歷史」的慾望〉,《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九期,1989年7月,頁169-170
    馬森〈「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聯合文學》第8卷第5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3月,頁172-193
    湯芝萱紀錄〈時代之流—反映六○到八○年代中國人的兩部作品〉,《幼獅文藝》第464期,1992年8月,頁102-110
    徐麗貞〈神話的破滅〉,《書評》,第6期,1993年10月,頁49-50
    徐學〈80年代台灣政治文化與台灣散文〉,《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1期,1994年6月,頁1-10
    羅智成〈運動如何成為文學〉,《幼獅文藝》506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2月,頁19-21
    陳祖彥〈「運動文學」外一章〉,《幼獅文藝》,第509期,1996年5月,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23-26
    彭樹君〈追尋劉大任〉,《皇冠》,第510期,1996年8月,頁166-178
    王仲偉〈無夢時代的追夢者—談劉大任《無夢時代》〉,《文訊》,第133期,1996年11月,頁12-14
    張春榮〈詩意的佈局—讀《劉大任袖珍小說選》〉,《文訊》第140期,1997年6月
    劉秀美〈試論留外華人題材小說中之「悲情意識」〉,《中國現代理論季刊》第10期,中國語文協會,1998年6月,頁291-305
    李進益〈政治的假,文學的真—劉大任小說論〉,《中國文化大學學報》,2000年3月,頁81-92
    呂正惠〈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頁323-337
    黃萬華〈從美華文學看東西方海外華文文學的看法〉,《文藝理論研究》第111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0年7月,頁75-79
    劉明亮〈發現之旅—劉大任〈唐努烏梁海〉探析〉,《第九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論文集》,2003年3月,頁195-212
    張瑞芬〈鏡像與心影的對話—論陳芳明的抒情散文〉,《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年6月,頁85-113
    朱立立〈台灣旅美文群的認同問題探析〉,《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0月28-29日,頁269-298
    李進益〈劉大任小說中的父與子—以《晚風習習》為中心〉,《花蓮師院學報》,2005年,第20期,頁1-16
    王智明〈敘述七○年代:離鄉、祭國、資本化〉,《文化研究》,第五期,2007年秋季號,頁6-48
    陳羿戎、王宗進、陳世恩〈運動文學的開路先鋒—劉大任的運動價值觀與實踐〉,《大專體育學刊》,2007年,9卷3期,頁1-9
    楊佳嫻〈強悍而美麗—訪劉大任談他的文學-訪劉大任談他的文學歷程〉,《文訊》,2008年2月,268期,頁19-25
    王盛弘〈植物的隱喻—劉大任《園林內外》的主知性格〉,《新地文學》,台北,新地出版社,第3期,2008年3月,頁65-74
    許珮馨〈台灣現代散文學位論文的研究現象分析〉,《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10月,頁257-278
    高大威〈行至水窮見雲起—我讀劉大任的《晚風細雨》〉,《文訊》,281期,2009年3月,頁110-111
    南方朔〈「保釣」的新解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二期,2009年10月,頁85-88
    劉思坊整理〈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尉天驄對談劉大任〉,《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二期,2009年10月,頁90-103
    孫紹振〈「真實情感」論在理論上的十大漏洞〉,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3月6-7日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4月,頁45-79

    六、學位論文

    陳玉芬《余光中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8月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國立台灣大學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莊永同《長廊杜鵑望鄉關—劉大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劉明亮《對陣者的掙扎—劉大任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散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羅皓文《劉大任運動散文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8月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
    洪依欣《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七、網站: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劉大任
    http://lit.ncl.edu.tw/hypage.cgi
    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資訊系統
    http://192.192.58.101/cgi/nc19/m_nc19_new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