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欣成
Tu, Hsin-Chen
論文名稱: 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之研究—從經濟觀點論證券市場公司債違約風險之管控
指導教授: 廖大穎
Liaow, Ta-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5
中文關鍵詞: 債務清理程序公司債債權人公司債權人債權人保護違約風險法律經濟分析補償法則財產法則交易成本代理理論負債代理問題信用評等強制公開投資人保護法制董事責任公司債發行之條件與限制詐欺市場理論反詐欺條款信任義務事件風險公司債債權人會議公司債受託人破產公司債重整債權人保護程序企業再編超級受託人
相關次數: 點閱:11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投資公司債與投資其他金融商品一樣會產生:市場風險、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以及投資標的違約風險。由於前四項風險投資人多可於投資債券前就先根據債券之發行條件(到期期限、票面利率、發行量、是否含有選擇權等)加以評估是否參與投資;惟投資標違約風險之變數多操諸於發行公司,投資人尚難單憑公司債的發行條件直接看出投資標的違約風險,無從單靠約定利率的方式衡平實際所承受之違約風險,是評估公司債投資時最不易掌握的項目,有事先透過契約或法律約束發行公司,協助投資人鎖定違約風險之必要。雖說對公司債權人保護之方法,主要是透過當事人自願協商的方式自行管控違約風險;然證券市場具有利於公司發行證券向大眾籌措資金(分散性),並便利投資人將所購買之證券在流通或出售之特性(流動性)。在此特徵影響下,公司債債權人對違約風險之管控,以自願協商為主的模式是否足以保護公司債債權人?應否加強法律介入之程度?由於我國公司債證券市場,近年來已建構了固定收益證券交易系統、擴大公司債參與者等一連串強化我國公司債次級市場的革新,使我國證券市場公司債朝「分散性」及「流動性」之勢已然確立。由於應對證券市場公司債債權人違約風險之管控建立何種法制?實有詳加探討之必要。

      公司法固於2001年通過次順位公司債、無實體公司債、附認股權公司債(公司法第246條之1、第257條之2、第262條第2項參照)等改革;惟關於證券市場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除通過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外,對於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尚乏通盤之檢討。面對此一發展趨勢,我國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是否應如現在以不變應萬變?或朝何種方向修正以回應上述「分散性」與「流動性」的發展趨勢?本論文企能於第二章透過重視與客觀環境相結合的法律經濟分析方法得出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設計的原理,於第三至第五章逐一檢視現行信用評等、資訊強制公開與投資人保護法制、公司債發行之條件與限制、董事責任的詮釋與擴張、公司債債權人會議、公司債受託人、企業再編之公司債權人保護程序與債務清理程序中公司債債權人等八項保護法制,冀能讓我國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與我國公司債證券市場發展趨勢更加契合。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公司債對於企業融資的重要性 1 第二項 我國公開募集公司債的發展與現況 1 第三項 公司債債權人保護之重要性及其保護方法 3 第四項 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0 第二章 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的經濟分析 14 第一節 公司債的概念 14 第一項 定義與經濟功能 14 第二項 特徵 15 第二節 自願交易(契約)對公司債違約風險的管控 18 第一項 自願交易與福利的最大化 18 第二項 以自願交易(契約)管控公司債違約風險 20 第三節 公司債契約的侷限性 21 第一項 自願交易(契約)的侷限性 21 第二項 政府的功能 48 第三項 不完整的公司債契約 53 第四節 市場現況、發展趨勢與保護法制之整備 61 第一項 證券市場公司債的現況 62 第二項 證券市場公司債之發展趨勢 63 第三項 保護法制的對應 64 第三章 資訊公開制度 67 第一節 信用評等 67 第一項 信用評等概說 67 第二項 信用評等之推廣及其公正性之確保 69 第三項 管制信評機構的正當性 72 第二節 強制公開與投資人保護法制 81 第一項 強制資訊公開的必要性 81 第二項 反詐欺條款與投資人保護法制 82 第三項 對證券詐欺舉證責任之檢討 85 第四章 契約條款的修補 100 第一節 公司債發行之條件與限制 100 第一項 發行總額的限制 100 第二項 發行公司債之禁止 101 第三項 發行公司債條件與限制的經濟功能 101 第四項 發行公司債條件與限制之檢討 102 第二節 董事責任的詮釋與擴張 105 第一項 董事對公司債權人責任概說 105 第二項 特殊案例:事件風險 109 第三項 結論 117 第五章 公司債管理制度 120 第一節 公司債債權人會議 120 第一項 公司債債權人會議之意義與性質 120 第二項 公司債債權人會議失靈 121 第三項 現行法對公司債債權人會議失靈的補救 125 第四項 對現行公司債債權人會議的批判與修法建議 127 第二節 公司債受託人 140 第一項 制度概說 141 第二項 受託人與發行公司、公司債債權人之法律關係 142 第三項 受託人之法定權責 145 第四項 受託人之約定權責 147 第五項 市場發展趨勢對受託人制度的挑戰 151 第六項 超級受託人之建議與我國受託人制度之改革 156 第三節 企業再編與公司債權人保護程序 174 第一項 企業再編概說 175 第二項 公司債權人保護程序之經濟功能 176 第三項 現行保護程序之設計 177 第四項 債權人保護程序與公司債債權人之保護 179 第四節 債務清理程序與公司債債權人之保護 197 第一項 債務清理法制的經濟功能 197 第二項 公司債管理法制與債務清理 199 第六章 結論 210 第一節 公司債債權人違約風險管控之經濟分析 210 第二節 對公司債債權人保護法制的修正建議 211 第一項 資訊公開制度方面 212 第二項 契約條款的修補方面 213 第三項 公司債管理制度方面 214 附錄 221 參考文獻 246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台北,(2003)。
    2.王文宇,《新金融法》,元照,台北,(2003)。
    3.王泰銓,《公司法新論》,三民,台北(2002)。
    4.王慎、黃信昌、簡忠陵,《債券市場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台北,(2004)。
    5.史綱等著,《企業金融的十二堂課》,天下文化,台北,(2002)。
    6.方博亮、林祖嘉,《管理經濟學》,智勝,台北,(2003)。
    7.朱敬一、林全著,《經濟學的視野》,聯經,台北,(2002)。
    8.林立,《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一個批判性的探究》,學林,台北,(2004)。
    9.吳岱儒,《財務管理》,全華,台北,(2004)。
    10.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台北,(2004)。
    11.段文斌、陳國富、譚慶剛、董林輝,《制度經濟學—制度主義與經濟分析》,天津,南開大學,(2003.10)。
    12.郭敏華,《債信評等》,智勝,台北,(2000)。
    13.陳計男,《破產法論》,三民,台北,(2004)。
    14.陳峰富,《論股份有限公司債權人之保護》,五南,台北(1988)。
    15.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刊,台北,(1993)。
    16.莊奕琦,《個體經濟學》,智勝,台北,(2000)。
    17.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蘆,台北,(1995)。
    18.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自刊,台北,(2001)。
    19.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台北,(2002)。
    20.廖大穎,《公司制度與企業金融之法理》,元照,台北,(2003)
    21.廖大穎,《公司債法理之研究—論公司債制度之基礎思維與調整》,正典,台北,(2003)。
    22.駱永家,《民事訴訟法Ⅰ》,自刊,台北,(1995)。
    23.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 第一冊》,三民,台北,(1996)。
    24.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 第二冊》,三民,台北,(1996)。
    25.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 第三冊》,三民,台北,(1996)。
    26.賴源河、王志誠,《現代信託法論》,五南,台北,(2001)。
    27.賴源河等著,《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台北,(2002)。
    28.蔡炯墩,《附擔保公司債信託之研究》,聯經,台北,(1987)。
    29.薛立言、劉亞秋,《債券市場》,東華,台北,(2004)。
    30.謝哲勝,《信託法總論》,元照,台北,(2003)。
    31.謝明瑞,《債券市場》,空中大學,台北,(2001)。
    32.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台北,(1997)。
    33.謝劍平,《現代投資學:分析與管理》,智勝,台北,(2003)。
    34.謝劍平,《固定收益證券:投資與創新》,智勝,台北,(2003)。
    35.Barzel, Y.著,費方域、段毅才譯,《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人民,上海,(2003)。
    36.Brian R. Cheffins著,林華偉、魏旻譯,《公司法:理論、結構和運作》,法律,北京,(2001)。
    37.David D. Friedman著,徐源豐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台北,(2002)。
    38.Eric G.. Furuboth, Rudolf Richter著,顏愛靜等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五南,(2001)。
    39.James A. Brickley, Clifford W. Smith, Jr. , Jerold L. Zimmerman著,吳瑞山譯,《管理經濟學》,頁600,麥格羅希爾,台北,(2002)。
    40.Oliver E. Williamson著,段毅才、王偉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商務印書館,北京,(2002)。
    41.Mancur Olson 著,董安琪譯,《集體行動的邏輯》,遠流,台北,(1989)。
    42.Mckenzie & Tullock著,黃瑞坤譯,《經濟學的新世界》,桂冠,(1991)。
    43.Robert Cooter, Thomas Ulen著,溫麗琪譯,《法律經濟學》,華泰,台北,(2003)。
    (二)期刊論文:
    1.久保欣哉演講,黃銘傑、紀振清譯,〈公司法學之理念—自由與效率之間〉,台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6)。
    2.王文宇,〈從經濟觀點論保障財產權的方法〉,《民法研究(3)》,學林,(1999)。
    3.王文宇,〈公司分割法制之研究—兼論金融控股公司法草案之分割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6)。
    4.王文宇、白梅芳,〈從經濟觀點論我國公司重整制度〉,《新金融法》,元照,(2003)。
    5.王志誠,〈公司分割法制之基礎構造〉,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4期,(2002.7)。
    6.王志誠,〈股份轉換法制之基礎構造—兼評「企業併購法」之股份轉換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1期,(2002.9)。
    7.王惠光,〈公司債債權人之受託人的地位與權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3期,(1992.1)。
    8.史綱,〈地雷股、公司債與投資人保護:以財務學的觀點看公司法對無擔保公司債的規定〉,經社法論叢,第25期,(2000.1)。
    9.林文里,〈論公司債發行額度的規制〉,證券市場季刊,第13期,(1992.1)。
    10.林國全,〈公司債之整體債務性〉,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7)。
    11.邱秋芳,〈創設完全控制公司的股份轉換制度—我國與日本制度的比較〉,證交資料,第485期,(2002.9)。
    12.吳榮義等著,〈活絡我國公司債市場之研究(上)〉,證券櫃檯,第73期,(2002.7)。
    13.李源賢、高儀慧、陳曉珮,〈如何活絡我國債券市場〉,證券市場發展,第13卷,第4期,(2002.1)。
    14.李禮仲,〈企業併購法之探討〉,全國律師,91年5月號,(2002.5)。
    15.柯芳枝,〈論公司債債權人會議〉,法令月刊,第41卷,第10期,(1990.10)。
    16.郭玉芬、陳德鄉,〈我國債券市場之發展與未來推動方向〉,集保月刊,第117期,(2003.8)。
    17.陳琇,〈理性預期理論與臺彎股市效率性分析〉,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0卷第2期,(1997.2)。
    18.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6)。
    19.許士宦,〈擔保債權在債務清理程序上所受處遇—破產法修正草案之新走向〉,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4)。
    20.黃銘傑,〈公司法七十二變!—下一階段公司法修正方向之雛議〉,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10)。
    21.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5)。
    22.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6)。
    23.盛洪,〈經濟學透視下的民主〉,《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大學,(2003)。
    24.張心悌,〈證券交易法中虛偽陳述之民事責任—兼論大陸銀廣夏案〉,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期,(2003.4)。
    25.曾盛杰,〈債券條款設計之探討〉,台北銀行月刊,第24卷,第7期,(1993.7)。
    26.廖大穎,〈論證券市場與投資人自己責任制度〉,《公司制度與企業金融之法理》,元照,(2003)。
    27.廖大穎,〈舉債買庫藏股〉,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7)。
    28.鄭中人,〈財產法則與責任法則:音樂強制授權之經濟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8期,(2001.6)。
    29.蔡宛玲,〈如何提升公司債次級市場之效率(兼論公司債次級交易平台之建立)〉,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1卷,第8期,(2003.8)。
    30.蔡宛玲,〈如何提升公司債次級市場之效率(下-1)〉,證券櫃檯,第88期,(2003.10)。
    31.蔡宛玲,〈如何提升公司債次級市場之效率(下-2)〉,證券櫃檯,第89期,(2003.11)。
    32.劉連煜,〈論證券交易法一般反詐欺條款之因果關係問題〉,《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三民,(1995)。
    33.賴源河,〈轉換公司債之研究〉,《公司法問題研究(一)》,(1982)。
    34.謝劍平,〈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融資收購(LBO)之探討〉,金融研訓季刊,第94期,(1999.7)。
    35.簡資修,〈物權法:共享與排他之調和〉,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6)。
    36.簡資修,〈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過失推定:經濟功效與司法仙丹〉,政大法學評論,第75期,(2003.9)。
    (三)學位論文:
    1.王慧卿,從實務觀點看台灣上市公司可轉換公司債之套利,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白司偉,公司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江俊彥,從「資訊不對稱」觀點論公司併購消息之規範—附論公司法合併資訊之公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4.林哲彥,公司合併之研究—以合併契約之效力及債權之保護為中心,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林玉芳,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高收益債券市場之法制架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6.陳彥竹,控股公司之創設及其債權人保護,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陳銘仁,論公司債管理制度—以公司債受託人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4)。
    8.陳麗玲,從國際債券發行技巧檢討我公司債制度:並建議立法之修正,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9.黃雪嬌,從投資保護機制論我國公司債,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0.謝勝隆,公司債受託人法律地位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二、日文部分:
    (一)書籍:
    1.『改正会社更生法新旧旧新対照条文』(商事法務‧2003)
    2.上柳克郎=鴻 常夫=竹內昭夫『新版注釈会社法(10)—社債(1)』(有斐閣‧1988)
    3.上柳克郎=鴻常夫=竹內昭夫『新版注釈会社法(11)--社債(2)』(有斐閣‧1988)
    4.上柳克郎=鴻常夫=竹內昭夫『新版注釈会社法(第2補巻)—平成5年改正』(有斐閣‧1996)
    5.上柳克郎=北沢正啓=鴻常夫『会社法Ⅲ』(有斐閣‧1998)
    6.小林秀之=神田秀樹『「法と経済学」入門』(弘文堂‧1987)
    7.三輪芳朗=神田秀樹=柳川範之『会社法の経済学』(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
    8.丸山秀平=梶浦桂司=小宮靖毅『企業再編と商法改正:合併,株式交換・移転,会社分割の理論的検討』(中央経済社・2000)
    9.田中誠二『会社法学の第二の新傾向とその批判:会社法学についてのシカゴ学派とその批判』(千倉書房‧1990)
    10.吉戒修一『平成五、六年改正商法』(商事法務研究會‧1996)
    11.江頭憲治郎『株式会社‧有限会社法』(有斐閣‧2002)
    12.近藤光男『最新会社法』(中央経済社‧2001)
    13.岸田雅雄『法と経済学』(新世社‧1996)
    14.河本一郎『現代会社法』(商事法務‧2004)
    15.河本一郎=岸田雅雄=森田彰=川口供弘『日本の会社法』(商事法務‧2003)
    16.居林次雄『平成14年改正商法重点逐条解説—執行役制度の採用』(税務経理協会‧2002)
    17.森本滋『会社法:現代法学』(有信堂高文社‧1995)
    18.鈴木竹雄=竹內昭夫『会社法』(有斐閣‧2001)
    19.鴻常夫『社債法の諸問題(Ⅰ)』(有斐閣‧1987)
    20.鴻常夫『社債法』(有斐閣‧1990)
    21.龍田節『会社法』(有斐閣‧2001)
    (二)期刊論文:
    1.都銀懇談話「金融持株会社の調査・研究報告書について(上)」商事法務1500号(1998.8)
    2.平成一五年一○月二二日法制審議会会社法(現代化関係)部会「会社法制の現代化に関する要綱試案」商事法務1678号(2003.11)
    3.法務省民事局参事官室「会社法制の現代化に関する要綱試案補足說明」商事法務1678号(2003.11)
    4.会社更生と社債研究会「社債権の取扱いに関する会社更生法改正の提言」金融法務事情1628号(2001.12)
    5.山下友信「会社法制の現代化に関する要綱試案の論点(3)–株式・持分,社債関係」商事法務1686号(2004.1)
    6.山田剛志「銀行が有する証券会社に対する貸金債権を自働債権とし、証券会社が保有する銀行発行の社債(金融債)を受働債権として行った相殺と銀行取引約定」判例タイムズ1087号(2002.6);
    7.大杉謙一「株式交換と種類株式˙転換社債」法學教室243(2000.12)
    8.中東正文「企業組織再編法制の整備」商事法務1671号(2003.8)
    9.今井克典「社債を受動債権とする相殺」名古屋大学法政論集192号(2002.6);
    10.今井克典「社債管理会社の権限と責任」ジュリスト1240号(2003.3)
    11.田頭章一「社債発行会社のディフォルトと投資家の権利保全・行使 (下)」金融法務事情1466號(1996.11)
    12.北村雅史「社債管理会社の義務と責任—利益相反関係を中心として」ジュリスト1217号(2002.2)
    13.松下淳一「社債管理会社の地位・権限と民事手続法との関係について」学習院大学法学会雑誌31巻1号(1995.09)
    14.松下淳一「社債権者の手続参加」金融法務事情1673号(2003.4)
    15.岩原紳作‧原田晃志‧內間裕‧中西敏和「座談會 改正商法に基づく株式交換‧株式移轉の事務」商事法務1539号(1999.10)
    16.神田秀樹「株式と社債—企業金融法の理論構造」『現代企業法の展開』(有斐閣‧1990)
    17.神谷高保「会社法の任意法規化の限界—強行法規か否かの判斷基準」『商事法への提言:落合誠一先生還曆記念』(商事法務‧2004)
    18.森まどか「社債の『イベントリスク』に関する法的研究(1)—アメリカ法の立場から」名古屋大学法政論集176号(1998.12)
    19.森まどか「社債の『イベントリスク』に関する法的研究(2)—アメリカ法の立場から」名古屋大学法政論集177号(1999.3)
    20.森まどか「社債の『イベントリスク』に関する法的研究(3)—アメリカ法の立場から」名古屋大学法政論集178号(1999.6)
    21.森まどか「財務上の特約と社債管理会社の約定権限—社債権者と株主の利害調整の視点から」名古屋大学法政論集180号(1999.12)
    22.森まどか「会社法制現代化を検証する—社債の管理」企業会計(2004.2)
    23.森まどか「社債を受働債権としてする相殺の可否」商事法務1722号)(2005.2)
    24.森田果「発行会社が金融債を受働債権としてする相殺の可否」ジュリスト1242号(2003.4)
    25.黑沼悅郎「取締役の債権者に対する責任」法曹時報52卷10期(2000.10)
    26.落合誠一「契約による社債権者と株主の利害調整」『現代企業法の展開』(有斐閣‧1990)
    27.藤田友敬「社債権者集会と多数決による社債の内容の変更」『現代企業立法の軌跡と展望』(商事法務研究会‧1995)
    28.藤田友敬「会社法と関係する経済学の諸領域(2)」法学教室260号(2002.5)
    29.藤田友敬「株主の有限責任と債権者保護(1)」法学教室262号(2002.7)
    30.藤田友敬「株主の有限責任と債権者保護(2)」法学教室263号(2002.8)
    31.藤田友敬「株式会社の企業金融(3)」法学教室266号(2002.11) 
    32.藤田友敬「株式会社の企業金融(6)」法学教室269号(2003.2)
    33.藤田友敬「社債・新株予約権」商事法務1689号(2004.2)
    三、英文部分:
    (一)書籍:
    1.Frank H. Easterbrook and Daniel Fischel, The Economics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4th prtg. 1998).
    2.Richard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6th., 2003).
    (二)期刊論文:
    1.Claire A. Hill, Regulating the Rating Agencies, 82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Quarterly 43 (2004).
    2.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s Rights, 1989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1(1989).
    3.Efrat Lev, Adv., The indenture Trustee: Does it really Protect Bondholders?, 8 U. Miami Business Law Review. 47(1999).
    4.F. John Stark, III, J. Andrew Rahl, Jr. and Lori C. Seegers, "Marriott Risk": A New Model Covenant to Restrict Transfers of Wealth From Bondholders to Stockholders, 1994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503 (1994).
    5.Jonathan R. Macey and Geoffrey P. Miller, Good Finance, Bad Economics: An Analysis of the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42 Stanford Law Review. 1059 (1990).
    6.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94043 (2004/12/11).
    7.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ance, 41 Bus. Law 413(1986).
    8.Marcel Kahan,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77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40 (2002).
    9.William W. Bratton, JR., The Economics and Jurisprudence of Convertible Bonds, 1984 Wisconsin Law Review. 667 (1984).
    10.Yakov Amihud, Kenneth Garbade, and Marcel Kahan,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51 Stanford Law Review 447 (1999).
    (二)研究報告:
    1.SEC, Report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As Required by Section 702(b)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2003).
    2.SEC,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Use of Credit Ratings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http://www.sec.gov/rules/concept/33-8236.ht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