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欽太
Cheng, Chin-ta
論文名稱: 使用者觀點之都市河岸空間營造 -以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為例
Users’ Perspectives towards Spac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iverfront -The Case Study of Love River Riverfront of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 吳綱立
wu, kang-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高雄愛河親水性設計使用後評估都市河岸空間
外文關鍵詞: Kaohsiung Love river, water-accessibility design, urban riverfron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2001年(民國90年)以來,隨著國內週休二日的全面施行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都市河岸空間的利用潛力已逐漸受到重視,除了針對河川的污染進行整治外,還更進一步地將河岸空間予以美化以提供休閒遊憩之功能,因此在河岸空間的規劃設計上便朝向休閒遊憩的目標建設,都市河岸空間之規劃設計對使用者而言,提供了活動、聚集、停滯等多樣化功能,而如何利用一套評估的機制來分析診斷都市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成效並同時達到滿足使用者需求,則已成為一個都市中創造優質環境的關鍵性因素。
      本研究目的在於評估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之成效,探討使用者對空間設計、環境設施的功能性檢視與評價,以作為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思考與檢討的方向。研究地區將以高雄市城鄉新風貌改造計畫之一的愛河河岸空間為研究主體。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及問卷調查法,藉由問卷調查瞭解都市河岸空間設計與設施的滿意度,問卷內容重點將以空間設計、環境設施兩類為主,其中空間設計部份以親水空間與節點空間為調查要項,而設施部分則以休憩設施、親水設施及服務設施為調查要項,以評估使用者對空間設計與設施在使用上的認定以及對規劃設計結果的看法等,來瞭解使用者需求,並提出相關的建議。經由實證研究之分析,現階段而言休閒遊憩目標之實行成效並未完全達到,且本研究發現都市河岸空間中,親水設施是影響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的關鍵因素,同時視野景觀是影響親水空間與活動空間整體環境滿意度重要的因素,而對於親水、活動空間整體環境滿意度與「年齡」、「教育程度」有顯著關係;設施偏好則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顯著關係。

      Since year 2001, due to completely realization of working five days a week and improvement of general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nation, using space of urban riverfront has been taken into greater consideration gradually. Except for having general treatment on pollutions of rivers, it further utilizes spaces of urban riverfront with additional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ttractions, which are also targets for this type of space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utilizing spaces of urban riversides not only brings many additional attractions, including activities, gatherings, and staying, it also helps establish a set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planning & design of urban open-spaces, and further it helps achieve users’ demands for building excellent environments in cities.
      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result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front and to discover users’ inspection and appraisal towards functionality of space design and environment facility, in order to bring out direction for new ideas and improvement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front. This study takes riverfront along Love River, one of Kaohsiung City’s participated projects to assist civil government with creating new looks to our homeland, as its research object. Using few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itation analysis,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this study gain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understanding satisfaction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front. The content of this questionnaire is mainly focused on space design, which also includes water-accessible space and node space as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s, and environment design, which also include recreation facility, water-accessible facility, and service facility as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s; furthermore, through investigation by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evaluates users’ recognition towards using space design & facility and perspectives towards planning design result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users’ needs and to present relevant suggestions. From the empirical study, it shows that, at this present stage, realizing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targets are not yet accomplished. Furthermore, it also shows that, building water-accessible facilities is essential to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spac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iversides; at the mean time, it also shows that, visual sights is one of important elements for building entire environments of water-accessible facilities and activity spaces. In addition, level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entire environments for water-accessible and activity spaces has shown great differences to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preferences to facilities have shown great differences to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中 文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研究範圍與內容 3 1-2.1 研究範圍 3 1-2.2 研究內容 5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1-3.1 研究方法 6 1-3.2 研究流程 7 1-4 預期成果 8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回顧 9 2-1 用後評估理論之探討 9 2-1.1 用後評估理論 9 2-1.2 用後評估之操作模式 11 2-2 都市河岸空間相關研究 13 2-2.1 都市河岸空間的特質 13 2-2.2 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之探討 19 2-2.3 都市河岸空間相關研究 28 2-3 都市公園綠地系統與設施規劃之相關文獻 33 第三章 研究模式 37 3-1 研究架構擬定 37 3-1.1 研究架構 37 3-1.2 評估方法與流程 39 3-1.3 都市河岸空間影響因子之探討 40 3-2 都市河岸空間用後評估分析方法 43 3-2.1 調查設計 43 3-2.2 資料分析方法 46 3-3 變數定義 48 第四章 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分析 50 4-1 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發展概況 50 4-2 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環境現況分析 54 4-2.1 河岸空間設計內容 55 4-2.2 設施內容 61 4-3 使用者特性與使用現象分析 63 4-3.1 使用者基本屬性描述 63 4-3.2 使用現象分析 67 4-4 使用者對都市河岸空間滿意度分析 69 4-4.1 不同地點親水空間與活動空間滿意度分析 69 4-4.2 親水空間與活動空間增加設施喜好度分析 75 4-4.3 整體環境滿意度與空間設計因子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 77 4-4.4 使用者屬性與親水空間、活動空間整體滿意度差異性分析 79 4-5 使用者對設施使用後意見 82 4-5.1 設施偏好 82 4-5.2 使用者屬性與設施偏好差異性分析 84 4-5.3 各項設施使用感覺 89 第五章 綜合分析與討論 92 5-1 問卷訪談結果分析 92 5-2 使用後意見評估 94 5-2.1 都市河岸空間規劃設計實效檢討 94 5-2.2 使用者屬性向度分析 100 5-2.3 使用後評估綜合檢討 102 5-3 河岸環境管理及相關政策之分析 105 5-3.1 河岸空間管理政策與現況 105 5-3.2 愛河河岸空間環境規劃項目檢討 107 5-4 愛河河岸親水空間規劃設計原則之建立 112 5-5 用後評估研究方式檢討 1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6 6-1 結論 116 6-2 建議與後續研究 120 6-2.1 建議 120 6-2.2 後續研究 121 參考文獻 123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土木學會編,水邊景觀設計,技報堂,東京,1988。
    2.中日建築計畫學術交流研究會,建成環境用後評估研究
    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991。
    3.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上),台北,1994。
    4.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休閒遊憩行為,田園城市,台
    北,1997。
    5.王求是、高峰譯,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建築與文化,
    台北,1992。
    6.吉村元男、芝原幸夫,水邊計畫設計,鹿島,東京,
    1988。
    7.林欽榮,都市設計在台灣,創興,台北,1996。
    8.侯錦雄、李素馨譯,景觀設計元素,田園城市,台北,
    1994。
    9.柯三吉、蕭新煌等,全民參與搶救河川(下),時報文
    化,台北,1995。
    10.柯三吉、蕭新煌等,全民參與搶救河川(上),時報文
    化,台北,1995。
    11.袁之琦、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五南,台北,
    1986。
    12.陳明竺,都市設計,創興,台北,1992。
    13.陳秋伶譯,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
    究,田園城市,台北,1996。
    14.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
    書館為例,捷太,台北,1993。
    15.陳景堂,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應用,儒
    林,台北,1999。
    16.歐陽僑暉等,河川再造研討會(下),時報文化,台
    北,2000。
    17.謝慶達譯,找尋失落的空間,田園城市,台北,1997。

    (二)學位論文
    1.毛漢新,「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臺中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1999。
    2.王懷亮,「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台北市大湖公園更新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3。
    3.何鴻志,「都市河岸開放空間土地利用及臨水區都市設計之研究-以高雄市仁愛河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5。
    4.吳再欽,「中華工學院校舍空間設施調整用後評估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1997。
    5.吳偉華,「集合住宅中庭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1995。
    6.吳國賓,「遊客對都市綠園道設施的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經國綠園道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2002。
    7.林文山,「都市河岸空間之研究(都市藍帶系統之建立-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3。
    8.林丙申,「市區河川在都市開放空間體系中發展潛力之探討-以台中市區河川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0。
    9.胡嘉昕,「捷運台北車站空間環境與標示系統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使用者尋路的觀點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2。
    10.唐真真,「都市中河川水岸的景觀規劃之研究:以台中市麻園頭溪親水公園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1。
    11.許晉誌,「應用使用後評估於都市公園照明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4。
    12.連慧怡,「以永續生態觀點探討都市河岸親水空間規劃機制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3。
    13.陳怡然,「學校建築中綜合教學大樓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商學大樓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2002。
    18.陳效之,「水岸空間之再生與活化:台南市水岸地區土地利用與親水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2000。
    19.陳韻如,「都市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規範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9。
    20.彭繼賢,「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都市開放空間之研究-以高雄市公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7。
    21.曾秉希,「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2003。
    22.黃定國,「論都市居民休閒生活與戶外遊憩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86。
    23.黃富祥,「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1995。
    24.董娟鳴,「以使用者活動行為觀點探討地區性鐵路車站前開放空間之設計」,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4。
    25.廖河信,「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2003。
    26.劉中文,「都市水岸空間利用背景環境與模式運用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5。
    27.劉木賢,「都市與水域空間的結合與生活化:台南市水岸環境發展潛力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8。
    28.劉博文,「都市河岸親水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4。
    29.盧元龍,「都市河川空間自明性-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2001。

    (三)期刊、學報
    1. 孔憲法,「都市藍帶網路之問題與前瞻」,造園革新,第3期,pp.65-70,1990。
    2. 王小璘,「林園大道-都市人性空間之再生」,建築師,1988年5月,pp.65-71,1988。
    3. 王小璘、司徒世瀚,「都市開放空間及其活動型態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休閒遊憩觀
    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p.145-162,1997。
    4. 王小璘、何友鋒,「台中市新市鎮中心專用區開放空間設計準則之研擬」,第二屆造園景
    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規劃設計理論與景觀評估,pp.187-207,1998。
    5. 王小璘、詹欣琪,「都市綠園道遊憩活動特性與環境屬性之研究-以台中市經國園道為
    例」,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p.71-92,1999。
    6. 王秀娟、蔡益銘,「親溪、清溪-福林橋至士林橋段雙溪藍帶空間規劃設計」,第二屆造
    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植栽、生態與保育,pp.257-274,1998。
    7. 吳建民,「變遷中的都市河川風貌」,造園革新,第3期,pp.73-75,1990。
    8. 李如儀,「河川遊憩規劃的絆腳石」,造園革新,第3期,pp.52-59,1990。
    9. 林晏州、陳惠美,「高雄都會公園使用後評估」,國家公園學報,第9卷,第1期,
    pp.48-64,1999。
    10.侯錦雄,「台北市鄰里公園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中國園藝,第28卷,第3期,
    pp.139-148,1982。
    11.侯錦雄,莊怡凱,「水岸環境景觀改造」,土木水利,第30卷,第3期,pp.27-38,
    2003。
    12.侯錦雄、李素馨、陳韻如,「居民對都市河岸景觀設計之偏好」,造園學報,第6卷,
    第1/2期,pp.55-69,2000。
    13.郭瓊瑩,「昨日之水 明日之星-水岸發展與都市更新」,造園革新,第3期,pp.18-21
    ,1990。
    14.陳惠美、凌德麟 等,「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第3卷,第1期,
    pp.21-43,1996。
    15.黃湘芩、黃定國,「線形公園使用後之評估---以捷運淡水線明德站至唭哩岸站為例」,
    第六屆國土規劃論壇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2002。
    16.蘇瑛敏,「女性休閒設施環境使用評估初探:以台北市公園、風景區為例」,國立台北科
    技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pp.505-523,1999。
    17.蘇瑛敏,「校園開放空間規劃之使用分析:以北技廣場及長亭為例」,國立台北技術學院
    學報,第30卷,第2期,pp.187-215,1999。

    (四)報告
    1. 欣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雄市仁愛河觀光休憩活動設施計劃規劃〉,高雄市政府委
    託,1988。
    2.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都市公園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1997。
    3. 衍生工程顧問公司,〈台北市親水綱要計畫〉,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委託,1998。
    4. 翁金山,〈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6-水域與水濱空間之結合與生活化〉,台南
    市政府委託,2001。

    二、英文部分
    1.Anglea, J. M., R. M. Beckley, S. Greiczek, and R. C. Janke,“The Milwaukee
    Riverwalk Guidelines”,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1983.
    2.Breen, A. and D. Rigby, “Waterfronts: cities reclaim their edge”, Thames and
    Hudson, 1996.
    3.Craig-Smith, S. J. and M. Fagence,“Recreation and tourism as a catalyst for
    urban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 Praeger, 1995.
    4.Echardt, W. V.,“Reclaiming our Waterfronts in Urban Open Space”, Taylor Lisa
    , New York Rizzoli, 1979.
    5.Fieldhouse, K. and S. Harvey,“Landscape Design: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Lauurence King, 1992.
    6.Herrick, T. A. Mcdonald, C. D.,“Factors Affecting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a River Recreatio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Vol. 16, No.2,
    pp.243-247, 1992.
    7.Little, C. E., “Greenways for America”, In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 pp.1-25, 1990.
    8.Manning, R. E. and Ciali, C. P.,“Recreation and River Type:
    Social-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Environment Management, Vol. 5,
    No. 2, pp.109-120, 1981.
    9.Mcharg, I.,“Design with Nature”, John Wiley&Sons, 1969.
    10.Preiser, W. F. E. , H. Z. Rabinowitz and E. T. White,“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8.
    11.Reizenstein, J. E. and C. M. Zimring,“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0.
    12.Wrenn, D. M.,“Urban Waterfront Development”, 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198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