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尹瑄
Liao, Yin-Syuan
論文名稱: 從都市政治生態學觀點探討空間決策下的不均衡發展:高雄大林蒲地區遷村個案研究
Exploring Uneven Development under Spatial Decision-Making from a Perspective of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Relocation in Dalinpu of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 黃偉茹
Huang, Wei-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大林蒲行動者網絡理論都市政治生態學轉譯遷村
外文關鍵詞: Dalinpu district, Actor-network theory,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Translation, Village relo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雄市大林蒲地區即將成為台灣因環境污染而遷村之首例:自1970年代臨海工業區第四期比鄰開發以來,當地的生活環境變得不宜人居,歷經數年居民民調與府際間協商,2019年10月8日行政院通過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透過開發計畫支持遷村所需經費,預計於2023年完成遷村。
    都市計畫旨在改善人民生活環境並促進地區均衡發展,然而以居住型社區為定位的大林蒲都市計畫於1974年公告實施以來並未達到其計畫目標,大林蒲地區不但逐漸邊緣化,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亦超過可接受值,如今官方欲以開發計畫結合遷村,並認為大林蒲遷村能實現環境正義,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遷村做為都市不均衡發展解決方案之公義性(justice)為研究目的。
    相較於主流以羅爾斯為基礎的環境正義理論著重於揭露不正義的面向,同樣重視公義性的都市政治生態學(Urban political ecology,UPE)則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基礎,將視角聚焦於解構都市環境「不均衡空間生產的過程」,關注其中的空間尺度變化與權力關係的影響;鑑於UPE觀點更能回應本研究提問與目的,本研究選擇運用UPE分析大林蒲地區不均衡發展脈絡與空間決策之關聯,並考量近年UPE在後結構主義與後人文主義之轉向,搭配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轉譯(Translation)方法輔助UPE進行個案的權力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大林蒲地區的不均衡發展來自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空間決策,由於中央、地方政府與居民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影響了決策的權益分配,居民在都市化進程中不斷受損害:自明鄭時期發展的大林蒲地區仰賴優良區位發展農漁村聚落,其環境主體大幅變化最先受國家的工業化政策影響,高市府則在1994年民選首長後逐漸提升地方自治能動性,透過空間決策改善中央管轄領域帶來的外部成本,然由於地方政府權力相對較小而在空間配置上妥協,著重於市區的環境改善、但強化大林蒲周邊區位的重化工業走向,而2000年代港市合作擴張的再尺度化也使大林蒲地區更加邊緣化。
    如今官方以「協助居民遷村以實現環境正義」作為推動新材料循環園區計畫的主要論述,然而事實上,開發不僅有助於國家石化產業轉型與發展,高雄市亦能順勢推動住、工分離之空間轉型;相較之下,居民除了必須放棄300多年歷史之傳統聚落,亦須面對不完全相鄰且空間紋理差距甚大的遷村安置地,而面臨居住、工作與生活社會網絡關係重組之挑戰。對照目前遷村安置計畫草案偏向訂定財產與居住條件,仍缺少空間紋理對於社會網絡關係維繫的規劃,因此居民能否透過遷村重拾應有的生活與發展仍是未知數。換言之,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遷村案中仍是受益者,居民只是得到「止損的機會」,其公義性有待藉由遷村規劃加強居民方的權益,是以本研究以UPE的賦權觀點給予相關研究建議。

    The Dalinpu district of Kaohsiung is the first village relocation project in Taiwan that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ronically, the Dalinpu district is an urban planning area for the residential community, but it's not 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nhai Industrial Park in the 1970s caused a lot of pollution to the Dalinpu distric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risks of residents exceeded the acceptable value. Recently, the governments decided to relocate the Dalinpu district through th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project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is spatial decision could achiev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justice that the village relocation decision-making to be an uneven development solution for the Dalinpu district. This study uses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UP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spati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Dalinpu district and using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translation method to assist the power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1.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Dalinpu district comes from the spatial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transforms the local environment from a residential location to an industrial location.
    2. Due to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residents has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es, cause residents have been damaged continuously.
    3.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re still beneficiaries in the village relocation project, and the residents only get the "opportunity to reduce los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都市政治生態學 7 第二節 轉譯(Translation)—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權力分析方法 18 第三節 運用UPE與ANT轉譯方法綜合分析之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提問與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時間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章 大林蒲地區之都市化進程 42 第一節 大林蒲地區沿海六里聚落概述(1960年以前)42 第二節 環境快速轉變起始—高雄工業城市定位與臨海工業區開發 46 第三節 工業發展下的污染抗爭,526事件帶出大林蒲遷村議題 58 第四節 1992年中油提出的遷村構想止步 74 第五節 從府際間空間決策看大林蒲地區的不均衡發展與空間尺度變化 79 第六節 小結:大林蒲地區環境主體在府際的空間決策下越趨邊緣化 95 第五章 轉譯分析:大林蒲遷村與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 102 第一節 遷村案轉譯第一階段(2007年至2011年):紅毛港遷村後,大林蒲遷村議題再起 102 第二節 遷村案轉譯第二階段(2011年至2016年):地方政府做為主要轉譯者,向中央政府尋求合作 105 第三節 遷村案轉譯第三階段(2016年至2019年):行政院受高市府徵召進入轉譯結盟,以國家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動員中央政府各部會 122 第四節 面對遷村案的主要行動者—居民如何看待遷村? 154 第五節 小結:遷村案轉譯結盟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長期可得益,然能否協助居民在原有生活基礎下改善環境仍是未知數 19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09 第三節 研究取徑討論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21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221 參考文獻 222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Angelo, H., & Wachsmuth, D. (2015). Urbanizing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 critique of methodological city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9(1), 16-27.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
    Ascui, F., Haward, M., & Lovell, H. (2018). Salmon, sensors, and translation: The agency of Big Data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6(5), 905-925.
    Beveridge, R., & Guy, S. (2009). Governing Through Translations: Intermediaries and the Mediation of the EU's Urban Waste Water Direc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11(2), 69-85. doi:10.1080/15239080902891244
    Callon, M. (1984).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2(1_suppl), 196-233.
    Cornea, N. L., Véron, R., & Zimmer, A. (2017). Everyday governance and urban environments: Towards a more interdisciplinary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Geography Compass, 11(4), e12310.
    Cvetinovic, M., Nedovic-Budic, Z., & Bolay, J.-C. (2017). Decoding urban development dynamics through actor-network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Geoforum, 82, 141-157.
    Dankert, R. (2011). Using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doing research.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17.
    Ellis, R. (2011). Who's participation? Who's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India.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127(3), 193-208.
    Forsyth, T. (2008).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social justice. Geoforum, 39(2), 756-764. doi:10.1016/j.geoforum.2006.12.005
    Freeman, M. (2019). The analytic rewards of materializing the effects of actor-networks. Qualitative Research, 19(4), 455-470. doi:10.1177/1468794118778977
    Gabriel, N. (2014).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Environmental imaginary, governance, and the non‐human. Geography Compass, 8(1), 38-48.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Heynen, N., Kaika, M., & Swyngedouw, E. (2006). 1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In The Nature of Cities: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Urban Metabolism, 1.
    Holifield, R. (2009). Actor‐network theory as a critica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 case against synthesis with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ntipode, 41(4), 637-658.
    Horowitz, L. S. (2012). Translation alignment: actor‐network theory, resistance, and the power dynamics of alliance in New Caledonia. Antipode, 44(3), 806-827.
    Madden, D. J. (2010). Urban ANTs: a review essay. Qualitative Sociology, 33(4), 583-589.
    Svarstad, H., Benjaminsen, T. A., & Overå, R. (2018). Power theories in political ecology.
    Swyngedouw, E., & Heynen, N. C. (2003).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Antipode, 35(5), 898-918.
    Veron, R. (2006). Remaking urban environments: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air pollution in Delhi.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8(11), 2093-2109. doi:10.1068/a37449

    中文文獻
    期刊論文書籍
    王志弘(2015)。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地理研究,62,109-122。
    王志良、詹富堯、吳重禮(2012)。鞏固支持或資源拔樁?解析中央對地方補助款分配的政治因素。政治科學論叢,51,51-90。
    李承嘉(2005)。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地理學報,39,1-30。
    邱景昆(2006)。整合性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邱鳳玉(2008)。高雄市鳳鼻頭地區居民的記憶、想像與認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jp9w3
    周志龍(2019)。臺灣都市計畫制度及其實踐挑戰特刊序:後工業化台灣都市計畫制度的再結構-都市計畫法制及其挑戰。都市與計劃,46(2),87-100。
    林峰田(2007)。空間規劃理論的演進。取自:https://goo.gl/WvzTb6。
    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2019)。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臺北市:春山出版(時報)。
    洪啟文(2007)。高雄港市聚落的形成、擴展與互動發展(1624-2004年)。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臺北市。
    科學月刊編輯部(1974)。一貫作業鋼鐵廠。科學月刊,第5卷第8期,37-42。取自https://smcase.ntu.edu.tw/SMCASE/?p=1233。
    許瑞宋(譯)(201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全新修訂譯本)(原作者:David Harvey)。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14)
    黃瑋隆(2015)。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南星計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eam4t
    張智洲(2009)。工業化下文化地景的變遷與分析—以高雄小港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3vyfe
    曾裕淇、徐進鈺(2016)。永續發展一個都市政治生態學的批判性視角。地理學報,82,1-25。
    楊玉姿(2018)。日治時期大林蒲之研究。高雄文獻,8(3),74-115。
    鄒崇銘(2015)。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的地理批判。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
    鄭親憲(2011)。高雄臨海工業區的發展。中工高雄會刊,第18卷(4)(百年紀念專刊),107-109。
    戴秀雄(2012)。淺談都市計畫的幾個特性及其衍生的疑問。全國律師,第16卷(11),10-21。
    謝孟宓(2010)。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臺灣語文研究,5(2),121-138。
    官方文件
    內政部營建署(2015)。擬定北泰雅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之規劃-期末報告(技術報告)。取自:https://www.cpami.gov.tw/kids/filesys/file/chinese/dept/rp3/rp10505061_.pdf。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18)。2018年中油公司簡介手冊。高雄市。取自file:///C:/Users/user/Desktop/201893104457_ar_ch_2018.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高雄海空經貿城整體發展綱要計畫(簡報)。取自https://reurl.cc/D6ppe6。
    行政院環保署(2020年4月29日)。2020/04/29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374次會議(直播存檔)。取自https://reurl.cc/A8lQWY。
    高雄市政府(1986)。擴大及變更高雄市港墘、小港、五甲、二苓及大林蒲地區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88)。擬定及變更大林蒲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96)。擴大及變更高雄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99a)。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大林蒲地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1999b)。擬定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計畫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05)。擴大及變更高雄市主要計畫大林蒲農業區、保護區、公園用地、學校用地、綠地用地、道路用地及加油站用地為特定倉儲轉運專用區、住宅區、學校用地、綠地用地、道路用地及加油站用地(配合紅毛港遷村及南星計畫)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07)。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大林蒲地區細部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計畫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16年2月26日)。高雄市多功能經貿園區暨中島周邊油槽遷移都市更新整體計畫(簡報)。取自https://reurl.cc/g8MymQ。
    高雄市政府(2017a)。大林蒲、鳳鼻頭沿海六里遷村意願普查問卷。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17b)。大林蒲、鳳鼻頭沿海六里遷村意願普查報告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17c)。擴大及變更高雄市主要計畫(配合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工程計畫填築用地)案計畫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19)。變更高雄市都市計畫(原高雄市轄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建蔽率規定)通盤檢討案計畫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20)。擴大及變更原高雄市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第四階段)案計畫書(發布實施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2017年9月7日)。大鳳通訊。高雄市政府廣告。
    高雄市政府(2020年9月27日)。大林蒲遷村計畫書(草案)。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大林蒲遷村專案辦公室(2016)。院長與大林蒲、鳳鼻頭沿海六里居民座談會會議紀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取自大林蒲遷村計畫資訊網https://dalinpu.kcg.gov.tw/DRP/page3.jsp#info4-3m。
    高雄市政府市政新聞(2019年6月6日)。循環產業園區已核定 大林蒲遷村有譜! 高市府表感謝將協助 籲請加速籌編經費。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pse.is/HTBJR。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9)。106年度高雄產業未來需求與走向之研究期末報告。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https://research.kcg.gov.tw/upload/RelFile/Research/1250/636842931998893156.pdf。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3)。100年度高雄市小港區環境流行病學及健康風險評估計畫期末報告(定稿)。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取自https://research.kcg.gov.tw/chinese/Research_1.aspx?s=936&Rtype=&n=10246。
    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1995年1月9日)。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一七七次會議紀錄。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取自https://kupc.kcg.gov.tw/KUPT/web_page/KPP060200.jsp
    高雄市議會會議紀錄(2016年5月31日)。高雄市議會舉辦「高雄石化專區與產業發展」公聽會會議紀錄。高雄市議會。取自https://reurl.cc/Y6oojx
    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09年2月20日)。高雄港腹地應涵蓋高雄、台南、屏東。高雄市議會網站。取自https://reurl.cc/7ovxn9
    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09年11月18日)。陳麗娜議員總質詢摘要。高雄市議會網站。取自https://reurl.cc/bRm1OX
    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09年11月19日)。李順進議員總質詢摘要。高雄市議會網站。取自https://reurl.cc/3LMd2j
    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11年1月13日)。本會市政考察要市府審慎評估南星計畫遊艇產業專區開發案。高雄市議會網站。取自https://reurl.cc/A83GZQ
    高雄市議會歷史新聞(2011年5月17日)。林國正議員總質詢摘要。高雄市議會網站。取自https://reurl.cc/Kj9Vgy
    高雄市議會議事錄(1988年3月14日~5月20日)。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二屆第五次定期大會。臺灣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取自http://tlcj.oo10.co/meta.php?id=16524
    高雄縣政府(1974a)。小港鄉大林蒲地區都市計劃說明書。高雄縣:高雄縣政府(委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代編)。
    高雄縣政府(1974b)。高雄縣政府報請核定小港鄉大林蒲地區都市計畫案。高雄縣:高雄縣政府。取自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s/wholeway2/411/
    高雄縣議會議事錄(1982年3月2日~5月10日)。合併前直轄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臺灣地方議會議事錄總庫。取自http://tlcj.oo10.co/meta.php?id=1833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協調推動產業創新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s://reurl.cc/N6E35k。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4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高雄大林蒲地區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專案成果報告。苗栗縣:國家衛生研究院。取自https://reurl.cc/Kj52eq
    經濟部(2021)。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大林蒲遷村安置計畫書(草案)。台北市。取自大林蒲遷村計畫資訊網。
    經濟部工業局(2019)。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台北市。
    經濟部工業局(2020)。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台北市。
    政府資料公開平臺
    行政院環保署。特殊性工業區空氣品質監測管制資訊網。網址https://aqmsopen.epa.gov.tw/InfoPage/Rule.aspx。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2月16日。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道安資訊查詢網。交通部。網址https://roadsafety.tw/AccLocCbi。最後檢視日期:2021年1月30日。
    高雄市小港區公所。回饋金專區。網址https://hdao.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637982540623E3D9。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0月18日。
    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最後檢視日期:2021年2月6日。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統計查詢。網址https://reurl.cc/N6DNop。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0月15日。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業管線查詢系統。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網址https://ops.kcg.gov.tw/khpipe/default_c.aspx#。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20日。
    高雄市都市計畫地理資訊。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址https://urbangis.kcg.gov.tw/UBA/web_page/UBA010100.jsp。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20日。
    高雄地籍圖資服務網。高雄市政府地政局。網址https://gisdawh.kcg.gov.tw/landeasy/page.html?aa48=1201&aa49=00770000。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13日。
    高雄臨海工業區園區簡介。經濟部工業局高雄臨海工業區服務中心。網址https://www.moeaidb.gov.tw/iphw/linhai/index.do?id=10#pc1。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21日。
    港埠營運設施資訊。高雄港務分公司。網址https://kh.twport.com.tw/chinese/cp.aspx?n=CB3C48639E547A80。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19日。
    經濟部統計處。工廠名錄。網址https://dmz26.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Factory.aspx。最後檢視日期:2020 年11月18日。
    新聞報紙
    中央社(2011年4月2日)。國光難過關 大林蒲鳳鼻頭備案,轉引自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65902
    中國時報(1991年6月14日)。大林蒲建築廢棄物處理場:下月起免費開放三個月。中國時報高市澎縣新聞,14版。
    中國時報(1992年5月24日)。「居民圍廠是非法行為」郝院長一句話 情勢急轉直下 大林圍廠居民 限期三天內撤離。中國時報,6版。
    中國時報(1992年5月28日)。回饋辦法沒標準 索賠糾紛困擾多 經部決研擬國營事業睦鄰條例。中國時報,6版。
    中國時報(1993年11月12日)。研議大林蒲遷村 五處可去 中山大學報告將範圍擴大至高縣 價購土地有困難。中國時報,13版。
    中國時報(1994年7月14日)。大林蒲遷村比遷廠划算 研究小組建議遷村 徹底解決污染問題。中國時報,13版。
    中國時報(1995年5月20日)。中油樂見大林蒲遷村 總經理陳國勇南下協調 預定年底前提出環境評估(遷村環境影響評估)。中國時報,16版。
    王榮祥(2016年11月20日)。大林蒲污染數十年 林全傾聽…道歉。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53726
    王廣福(1991年12月28日)。大林蒲廢棄物處理場 遭圍堵 鳳北路居民抗議車輛超速超載 經協調暫息抗爭。中國時報高市澎縣新聞,14版。
    王廣福(1991年7月4日)。廢土車被擋駕 南星計畫出狀況 大林蒲里長開出「零污染」條件 填海造陸工程受影響。中國時報高市澎縣新聞,14版。
    王廣福(1992年5月27日)。九十八人受傷送醫 其中八人傷勢較重住院觀察 餘皆自行返家。中國時報,3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王廣福(1992年5月27日)。中油污染紀錄不良是問題遠因 去年污染紀錄十四次罰款八十一萬 惟環保署指目前大有改善。中國時報,4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吳瑄(1992年5月29日)。工局建議中油遷至離島工業區 大林蒲50歲以下居民多同意遷地為良 老一輩則安土重遷。中國時報,6版。
    呂理德(1989年10月17日)。南星計畫黯淡無光?環保評估未出爐先斬後奏、民眾反彈後患無窮。中國時報綜合新聞,6版。
    呂理德(1992年5月27日)。中油污染紀錄不良是問題遠因 去年污染紀錄十四次罰款八十一萬 惟環保署指目前大有改善。中國時報,4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李育琴(2014年8月19日)。石化專區擬設大林蒲 居民反對怒吼「我要活下去!」。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101571
    周德惠、陸倩瑤(1992年5月28日)。[一勞永逸 解決抗爭] 中油提出大林蒲遷村構想 關永實只可比照紅毛港辦理 已向經濟部提出 並積極接洽中山大學評估規劃中。中國時報,6版。
    周德惠、陸倩瑤(1992年5月29日)。中油建議大林蒲社區居民遷離 污染難以避免 平日盡力控制 不能保證不再發生意外。聯合報,焦點新聞。
    季良玉(1992年5月29日)。中油建議大林蒲社區居民遷離 環保署:遷村不是最好辦法 可能產生連鎖反應。中國時報,6版。
    林秀麗(1992年5月16日)。圍廠居民與中油談判破裂 大林蒲人提15億元回饋等訴求 對方稱無權允諾。中國時報,13版。
    林秀麗(1992年5月19日)。大林蒲居民與中油談判破裂 又有動作 自救會醞釀22日北上(經濟部)抗爭。中國時報,13版。
    林秀麗(1992年5月21日)。大林蒲居民決直接向經濟部索賠 三立委將安排22日會見蕭萬長 中油高雄總廠願在能力範圍內再次協商。中國時報,14版。
    林秀麗(1992年5月22日)。索賠渺茫 大林蒲自救會有人欲爭回饋 半數代表退出22日北上行動 中油廠方要求撤除圍堵坐下協商。中國時報,14版。
    林秀麗(1992年5月27日)。中油公司大林廠圍廠事件大事紀。中國時報,4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林秀麗(1992年5月27日)。祖產被低價徵收起心結 長期與污染為鄰積怨深 埋下導線 外力介入激化民怨 索賠抗爭變調。中國時報,4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林秀麗(1992年5月28日)。[一勞永逸 解決抗爭] 中油提出大林蒲遷村構想 關永實指可比照紅毛港辦理 已向經濟部提出 並積極接洽中山大學評估規劃中,中國時報,6版。
    林秀麗(1992年5月4日)。大林蒲里民圍堵中油大林廠 廠方稱前夜所排為水蒸氣 里民大會決議續封鎖並要求四項「回饋」。中國時報,全省焦點。
    林秀麗(1992年5月5日)。大林蒲居民提出五項訴求 繼續包圍中油大林廠 民代北上交涉 索15億元回饋。中國時報,13版。
    林秀麗(1992年5月8日)。圍堵中油大林廠事件擴大 鳳鼻頭居民加入大林蒲索賠行列 將仿後勁成立自救會長期抗爭。中國時報,13版。
    林秀麗(1992年6月9日)。中油大林廠增設環境監控網路 未來與另兩廠連線 期能及時控制污染。中國時報,14版。
    林秀麗(1992年8月18日)。中油大林廠 化解芳鄰怨氣 耗資五千萬興建社區活動中心。中國時報,14版。
    林秀麗(1994年10月11日)。臨海工業區污染禍首出列 中山大學調查 中鋼、台電、中油總污染物占九成五。中國時報南台灣焦點,13版。
    林凱盈、林秀麗(1992年5月24日)。中油:居民先撤離 29日再談回饋 自救會:先允諾回饋 才有立場拆除。中國時報,6版。
    邱文(1992年5月31日)。心事誰人知 自從中鋼來了以後 我的家鄉大林蒲就變了樣…。中國時報意見橋,19版。
    金名(2012年12月24日)。大林蒲居民抗議遷村會議黑箱作業,新頭殼新聞,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2-12-24/32262
    洪臣宏、黃旭磊、葛祐豪(2015年9月19日)。台電施工釀路塌 6石化管急關。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916822
    胡慧玲(2020年9月11日)一面禁錮、一面起飛:蔣經國與台灣的70年代。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9891
    夏珍(1992年5月28日)。李總統:國營事業回饋地方應做整體規劃 郝揆強調:回饋要制度化、透明化,不能因無證據的反污染抗爭影響台灣投資意願。中國時報,6版。
    殷道貞(1997年12月23日)。抗議中油 十一里長提訴求吳敦義:紅毛港殷鑑 不遠 只差下跪 大林蒲遷村 市長說不出口。中國時報高雄市新聞,16版。
    高思齊(2015年10月21日)。明天家還在嗎?重視台灣內部的「環境難民」問題!。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110921。
    高雄好過日協會、熱吵民主協會(2018年10月26日)。高雄好過日辦對談籲大林蒲遷村朝自治條例研議。高雄好過日協會。取自https://is.gd/j0wvMZ
    張伶銖(1992年5月27日)。中油中鋼與台電會商決與高市環保局合作 建立污染監測系統 減少索賠糾紛。中國時報,4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張伶銖(1992年5月30日)。遷村只是中油構想 須由政府主導規劃 關永實:初步想法還待研究。中國時報,6版。
    張怡敏(2009)十大建設。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修訂日期:2009年9月24日,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33
    陳秀蘭(1997年12月30日)。中油大林廠氣爆案擺不平 三百餘大林蒲居民北上陳情 精神賠償 評估遷廠 王志剛都點頭。中國時報,7版。
    陳國華(1992年5月8日)。高市府同意出面與中油協調。中國時報,13版。
    曾增勳(1992年5月29日)。工局建議中油遷至離島工業區 工業局:與海爭地隔絕居民 國營事業均可考量。中國時報,6版。
    劉小玲(2011年4月21日)。大林蒲鳳鼻頭非國光石化備案。台灣新生報,取自https://reurl.cc/R1m1Ag
    蔡崑亮(1995年1月13日)。大林蒲農地開發岸 暫擬保留 該地被林海工業區包圍 市都委會認為不適居住。中國時報高市澎縣新聞,16版。
    聯合報(高雄訊)(1988年11月8日)。紅毛港 樂歪歪 苦出頭,大林蒲 愁點點 要效仿!。聯合報國內要聞,3版。
    聯合報(高雄訊)(1988年11月9日)。大林蒲兩筆賠款都是一勞永逸?!養蝦戶轉業基金九千萬 漁民補償金共計1600萬。聯合報國內要聞,3版。
    鍾錦榮、劉自濱(1992年5月26日)。中油大林廠圍廠事件 警方今晨強制拆除蓬架。中國時報,4版。
    鍾錦榮、鮑務本(1992年5月27日)。經過多日協調,原以為可和平收場…一激進男子圖進場攪局 大林廠抗爭演成流血衝突。中國時報,3版(大林廠流血衝突事件焦點報導)。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3-02-23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