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連宜
Tsao, Lien-Yi
論文名稱: 不安的現代靈魂-梵谷、孟克之比較研究
Van Gogh and Munch : The Anxious Modern Soul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焦慮不安現代梵谷孟克
外文關鍵詞: Vincent van Gogh, Edvard Munch, Anxiety, Modern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荷蘭畫家文生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與挪威畫家愛德華 ̇孟 克(Edvard Munch,1863-1944)兩位現代藝術的先驅,在兩位著名的作品中皆表 現出焦慮不安感,這份感受是來自現代社會靈魂的最真切表現。
    本研究剖析兩位畫家的生長背景、十九世紀末文學的影響與世紀之交的現代社會變革,發現兩位畫家又同時受到現代思潮與異鄉社會環境的刺激,進而探討關於兩人在不同地方發展出相似的藝術思維之緣由。比較分析兩位畫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風格中可以發現皆具有動態感及變形的風貌,從兩位畫家的作品中發現,畫面上皆具有莫名的不安,這份不安包含了現代性主體的焦慮不安、社會疏離的現象與對客觀真實的質疑。
    本研究以現代社會的變遷為主軸貫穿孟克與梵谷的私人經歷、作品與藝術理念,由此分析現代社會的焦慮在孟克與梵谷畫作上的表現,以歷史文獻研究法、藝術社會學及風格分析研究法進行分析,希望可藉此研究及反思現代性社會下人類對己及對外關係的變動。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on modernity how to emerge on art works of Dutch painter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and Norwegian painter Edvard Munch (1863-1944). Both of the artists are pioneer of Modern Art.
    Modern society impacts not only on material level but ideological level. Furthermore, modern western spiritual crisis was disclosing. Anxiety from their soul appears on art works.
    This thesis discusses on Van Gogh and Munch through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philosophy and art works when modern society changing. And analyze anxiety of modernity on Munch and Van Gogh paintings performance by historical research, sociology of art and style analysis.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to reflect on changes in modern society relations.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文獻回顧------------------------------------------------------------------------------------------5 (一) 關於梵谷------------------------------------------------------------------------------------5 (二) 關於孟克------------------------------------------------------------------------------------8 (三) 關於梵谷與孟克的比較----------------------------------------------------------------11 (四)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藝術背景探討-------------------------------------------------12 (五) 西方現代思潮探討----------------------------------------------------------------------13 三、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4 四、 研究範圍與對象 ------------------------------------------------------------------------------16 五、 研究架構----------------------------------------------------------------------------------------17 六、 研究的重要性----------------------------------------------------------------------------------18 第一章 現代性與十九世紀末畫家:梵谷與孟克-----------------------------------19 第一節 現代性與十九世紀末的歐陸社會----------------------------------------------19 第二節 不安的現代靈魂-------------------------------------------------------------------24 第三節 荷蘭˙梵谷-------------------------------------------------------------------------28 第四節 挪威˙孟克-------------------------------------------------------------------------32 第二章 靈魂深處的焦慮----------------------------------------------------------------------37 第一節 文學的啟發-------------------------------------------------------------------------37 第二節 信仰的心靈寄託-------------------------------------------------------------------43 第三節 精神問題的困擾-------------------------------------------------------------------51 第三章 漫遊異鄉的現代靈魂---------------------------------------------------------------54 第一節 異鄉人在巴黎----------------------------------------------------------------------54 第二節 異鄉人在柏林----------------------------------------------------------------------60 第三節 漸趨不安的創作之旅-------------------------------------------------------------62 第四章 作品分析:具現化的不安--------------------------------------------------------68 第一節 自我的探討-------------------------------------------------------------------------68 第二節 主體的不安-------------------------------------------------------------------------84 (一) 靜態的哀愁-------------------------------------------------------------------------86 (二) 動態的狂放-------------------------------------------------------------------------92 第三節 社會的疏離-------------------------------------------------------------------------94 第四節 真實而非現實----------------------------------------------------------------------99 結論---------------------------------------------------------------------------------------------------104 參考文獻---------------------------------------------------------------------------------------------105 圖錄---------------------------------------------------------------------------------------------------115

    一、 中文書目

    1.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 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2. 劉其偉編。《現代繪畫理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5。
    3. 鄔昆如著。《現代西洋哲學思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7。
    4. Karl Jaspers著,黃藿譯。《當代的精神處境》(Die d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臺北:聯經出版,1985年。
    5. Arnold Sprenger著 ,陳永禹譯。《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
    6. Ronald V. Urick編,沙亦群譯。《疏離感-個人問題?社會問題?》(Alienation : Individual or Social Problem)。臺北:巨流,1986年。
    7. 趙雅博著。《改變近代世界的三位思想家-馬克思、尼采、佛洛依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8. Francis Frascina, Charles Harrison編,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Modern art and modernism : a critical anthology)。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88年。
    9. Charles Taylor著,徐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臺北:聯經出版,1990年。
    10. 呂建忠、李䔪學著。《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臺北:書林出版,1990。
    11. 李明明著。《形象與言語-西方現代藝術評論文集》。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92。
    12. 黃藿著。《雅斯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13. 阿爾夫.別依著,劉式南譯 。《孟克》。臺北:文庫,1993年。
    14. 齊克果著,劉繼譯。《恐懼與顫慄》(Fear and trembling)。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 Bernard Denvir著,張心龍譯。《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臺北:遠流,1995年。
    16. Phoebe Pool著,羅竹茜譯。《印象派》(Impressionism)。臺北:遠流,1995年。
    17. 劉振源著。《世紀末繪畫》。臺北:藝術家,1995。
    18. 蔡錚雲著。《從現象學到後現代》。臺北:三民出版,1995。
    19. 何政廣編。《孟克 : 北歐表現派先驅》。臺北:藝術家,1996。
    20. Pascal Bonafoux著,張南星譯。《梵谷-磨難中的熱情》(Van Gogh, le soleil en face)。臺北:時報出版,1996年。
    21.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臺北:生智出版,1997。
    22. J. P. Hodin著,朱紀蓉譯。《孟克》(Edvar Munch)。臺北:遠流,1997年。
    23. Robert H. 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新北:立緒文化,1997年。
    24. Paul Smith著,羅竹茜譯。《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臺北:遠流出版,1997年。
    25. 文德爾班著,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Lehrbuch der geschichet der philosophie)。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26. Wolf-Dieter Dube著,吳介禎等譯。《表現主義》(The expressionists)。臺北:遠流,1999年。
    27. Rainer Metzger, Ingo Walther著,塔森出版譯。《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德國:塔森出版,1999年。
    28. 孫冰編 。《本雅明 : 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出版,1999。
    29. 關永中著。《知識論 近代思潮》。臺北:五南,2000。
    30. 王才勇著。《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臺北:書林出版,2000。
    31. Malcolm Bradbury編、趙閩文譯。《文學地圖》(The atlas of literature)。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32.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33. 威廉˙白瑞德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Irrational man :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新北:立緒文化,2001年。
    34. 胡永芬編,黃茜茹譯。《生命的吶喊 : 孟克》。臺北:閣林國際,2001年。
    35. 黃文叡著。《現代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2002。
    36. 林和生著。《麥田裡的人:梵谷》。臺北:牧村圖書,2002。
    37. 光復書局編輯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1梵谷》。臺北:光復書局,2002。
    38. 光復書局編輯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9孟克》。臺北:光復書局,2002。
    39. 蔡美珠著。《齊克果存在概念》。臺北:水牛出版,2002。
    40.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Five Faces of Modernit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41. Norbert Lynton著,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42. 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3. 鄒海燕等編。《社會心理學》。長沙:湖南大學,2003。
    44. 王曾才著。《世界現代史(上)》。臺北:三民,2004。
    45.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第七版)。臺北:張老師,2005年。
    46. 尤西林著。《人文精神與現代性》。西安:陝西人民出版,2006。
    47. 噶林著,何欣譯。《存在主義導論》。臺北:水牛出版社,2006年。
    48. David Harvey著,黃煜文譯。《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新北:群學,2007年。
    49. Jean-Paul Crespelle著,楊潔、王奕等譯。《印象派畫家的日常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50. 方秀雲著。《藝術家的自畫像》。臺北:藝術家出版,2008。
    51. Max Weber著 ,于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新北:左岸文化,2008年。
    52. Lawrence E. Cahoone,著,王志宏譯。《現代性的困境:哲學、文化和反文化》(The Delemma of Modernity : Philosophy, culture, and anti-culture)。北京:商務,2008年。
    53. 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等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譯林,2008年。
    54. 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臺北:巨流圖書,2009年。
    55. 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的異端》。新北:立緒文化,2009年。
    56. Gerard Delanty著,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新北:韋伯,2009年。
    57. 瑪麗‧格拉克著,羅靚譯。《流行的波希米亞-19世紀巴黎的現代主義與都市文化》(Popular Bohemia)。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58. 馬克思著,李睿譯。《資本論》。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年。
    59. Vincent van Gogh著,雨云譯。《梵谷普羅旺斯信札》。臺北:藝術家出版,2010年。
    60. Rollo May著,郭本禹、方紅譯。《心理學與人類困境》(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年。
    61. 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新北:立緒文化,2010年。
    62. 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新北:左岸文化,2010年。
    63. 李明明著。《法國近現代藝術》。臺北:藝術家,2011年。
    64. Richard Tarnas著,吳象嬰、晏可佳等譯。《西方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65. 梵谷著,張恆、翟維納譯。《梵高藝術書簡》。北京:金城,2011年。
    66. 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新北:立緒文化,2012年。
    67. Edvard Munch著,冷杉譯。《蒙克私人筆記》。北京:金城出版,2012年。
    68. 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 : essays and reflection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69. 李黎陽著。《德國現代美術史》。北京:人民美術,2013。
    70.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 : 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立緒文化,2013年。
    71. William H. McNeill著,黃煜文譯。《世界史》。臺北:商周出版,2013年。
    72. Kenneth Clark著,廖新田譯。《風景入藝》(Landscape into Art)。臺北:典藏藝術,2013年。
    73. 杜斯妥也夫斯基著,王幼慈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新北:立村文化,2014年。
    74. 尼采著,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ein buch fur alle and keinen)。新北:大家出版,2014年。
    75. 馬克思、恩格斯著,麥田編輯室譯。《共產黨宣言》。臺北:麥田,2015年。
    76. 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第十六版)》(The Story of Art)。臺北:聯經,2015年。

    二、 西文書目

    1. Amann, Per . Barnes Jennifr trans. Edvard Munch. Avo, Eng : Artline Editions, 1987. Print.
    2. Batchen, Geoffrey. What of Shoes? Van Gogh and Art History. Leipzig: Seemann Henschel, 2009. Print.
    3. Bischoff, Ulrich. Edvard Munch 1863-1944 Images of Life and Death. Cologne : Taschen, 2011 . Print.
    4. Bruteig, Magne, van Dijk, Maite etc. ed. Munch: Van Gogh. USA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rint.
    5. Buchhart, Dieter ed. Edvard Munch : Signs of Modern Art. Ostfildern : Hatje Cantz, 2007. Print.
    6. Charles Harrison etc. ed., Art in Theory 1815-19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 Blackwell, 1998. Print.
    7. Edwards, Cliff. Van Gogh and God: A Creative Spiritual Quest. Chicago : Loyola Press, 1989. Print.
    8. Feilchenfeldt, Walter. Vincent van Gogh & Paul Cassirer, Berlin. Zürich : Waanders, 1988. Print.
    9. Genaille, Robert. Van Gogh Self-Portrait. New York : Tudor Pub., 1963. Print.
    10. Guleng, Mai Britt, Sauge, Birgitte etc. ed. Edvard Munch : 1863-1944. Milano : Skira, 2003. Print.
    11. Howe, Jeffery ed. Edvard Munch : Psyche, Symbol And Express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rint.
    12. Jensen, Robert. Marketing Modernism in Fin-de-siècle Europ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rint.
    13. Lampe, Angela, Chéroux, Clément ed. Edvard Munch : The Modern Eye. London : Tate Publishing, 2012. Print.
    14. Lippincott, Louise. Edvard Munch : Starry Night. California : Malibu, 1988. Print.
    15. Lloyd, Jill and Peppiatt, Michael ed. Van Gogh and Expressionism. Germany : Hatje Cantz Verlag., 2007. Print.
    16. McShine, Kynaston ed. Edvard Munch : The Modern Life of Soul. New York :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6. Print.
    17. Messer, Thomas M. Edvard Munch. New York : Thames and Hudson, 1985. Print.
    18. Müller-Westermann, Iris. Munch by Himself. London :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05. Print.
    19. Nochlin, Linda. The Politics Of Vision : Essays On Nineteenth-Century Art And Society.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89. Print.
    20. Prideaux, Sue. Edvard Munch : Behind The Scream.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rint.
    21. Pickvance, Ronald., Van Gogh in Saint-Rémy and Auvers,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1986. Print.
    22. Pickvance, Ronald., Van Gogh in Arles,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1984. Print.
    23. Schapiro, Meyer. Vincent van Gogh.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5. Print.
    24. Stang, Ragna Thiis. Culverwell, Geoffrey trans. Edvard Munch : The Man And His Art. New York : Abbeville Press, 1979. Print.
    25. Torjusen, Bente. Words and Images of Edvard Munch. New York : Thames and Hudson, 1986. Print.
    26. Wright, Beth S., Painting and History during the French Restora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rint.
    27. Walther, Ingo F.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Vision and Reality. Cologne : Taschen, 1987. Print.
    28. Walther, Ingo F. , Metzger, Rainer ed. Van Gogh The Complete Painting 1. Koln : Benedikt Tascher, 1993 Print.
    29. Walther, Ingo F. , Metzger, Rainer ed. Van Gogh The Complete Painting 2. Koln : Benedikt Tascher, 1993. Print.

    三、 中文期刊

    1. Bazin, Germain。〈西洋繪畫史上的前衛畫家 (第十六章) : 反叛成為慣例〉。《藝術家》。第17卷第1期,(1983),頁138-147。
    2. 滕宣德、李憲彥。〈梵谷的悲劇──梅尼爾氏病〉。《當代醫學》。第22卷第1期。(1995年),頁31-33。
    3. 李婷婷。〈心中旳吶喊--孟克的心理畫作〉。《藝術家》。第42卷第2期,(1996),頁168-171。
    4. 方振寧。〈心靈主義與愛德華.孟克的藝術〉。《藝術家》。第46卷第5期,(1998年),頁330-335。
    5. 鄭克魯。〈龔古爾兄弟的小說創作〉。《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1999),頁74-79。
    6. 郭書瑄。〈Love & Death--孟克繪畫中的女性形象〉。《議藝份子》。第3期,(2000年),頁45-56。
    7. 陳金柱、郭宗正等。〈文生.梵谷之精神疾病探討〉。《台灣醫界》。第46卷第5期,(2003年),頁26-28。
    8. 謝明錩。〈表現主義的先驅--孟克〉。《明道文藝》。第331期,(2003年),頁132-143。
    9. 李長俊。〈有關梵谷對於色彩的態度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第7卷第5期,(2004年),頁7-26。
    10. 周東曉。〈挪威表現藝術家愛德華.孟克之愛欲人生:紐約現代美術館大型回顧特展〉。《藝術家》。第62卷第5期,(2006年),頁498-501。
    11. 馬曉瑛。〈吶喊的源頭--挪威繪畫大師孟克巡禮〉。《藝術家》。第65卷第4期,(2007年)。頁378-383。
    12. 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卷,(2007年)。頁63-78。
    13. 謝榮彩等。〈宗教影響與凡高的藝術創作〉。《衡水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頁75-78。
    14. 方秀雲。〈梵谷的空椅意象〉。《歷史月刊》。第263期。(2009年),頁20-23。
    15. 衛華。〈歐洲19世紀末思潮視域中的頹廢波希米亞〉。《吉首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9年)。頁50-54。
    16. 史惟筑。〈愛德華.孟克--孤寂卻不遺世的現代之眼〉。《藝術家》。439期,(2011年)。頁290-294。
    17. 蘇‧普里多。〈穿透靈魂之筆〉。《藝術家》。457期,(2013年)。頁296-299。
    18. 派翠西亞‧柏曼。〈世紀末的波希米亞人與「痛苦」的隱喻--北歐表現派先驅孟克〉。《藝術家》。457期,(2013年)。頁300-327。

    四、 西文期刊

    1. Brower, Richard. “To Reach a Star- The Creativity of Vincent Van Gogh” High Ability Studies, Vol. 11, No. 2 (2000). 179-205.
    2. Haar, Michel. ”Nietzsche and Van Gogh- Representing the Tragic”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Vol. 24, Issue 1 (1994). 15-24.
    3. Jayne, Kristie. “The Cultural Roots of Edvard Munch's Images of Women” Woman's Number 1 (2013). 81-90.
    4. Jirat-Wasiutyński, Vojtěch. “Vincent Van Gogh's Paintings of Olive Trees And Cypresses from St.-Remy” The Art Bulletin, Vol. 75, No. 4 (1993). 647-670.
    5. Lathe, Carla. “Edvard Munch's Dramatic Images 1892-1909.”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46(1983). 191-206.
    6. Mørstad, Erik. “Munch’s Impact On Europe” Avant Garde Critical Studies, Art Journal, Vol. 10, No. 1 (1989). 28-34.
    7. Pollock, Griselda. “Stark Encounters- Modern Life And Urban Work in Van Gogh's Drawings of The Hague 1881-3” Art History, Vol. 6 No. 3 (1983). 332-358.
    8. Spike, John T. “Edvard Munch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21, No. 912 (1979). 200-203.
    9. Zemel, Carol. “Sorrowing Women, Rescuing Men- Van Gogh's Images of Women and Family” Art History, Vol. 10, No.3 (1987). 351-368.
    10. Whitney, Charles A. “The Skies of Vincent van Gogh” Art History, Vol.9 No.3(1986). 351-362.

    五、 會議論文

    1. 黃崇憲。〈「現代性」的多義性/多重向度〉,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新北:文化研究學會年會,2010年1月。

    六、 網路資料

    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2. 維基百科
    3. Sotheby’s 拍賣頁面
    http://www.sothebys.com/zh/departments/impressionist-modern-art.html(檢索時間:2015/11/29)
    4. 新聞資料頁面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106/592533.htm(檢索時間:2015/11/29)
    5. Sotheby’s 拍賣頁面
    http://www.sothebys.com/en/sales-series/2012/impressionist-modern-art-evening-sale/overview.html(檢索時間:2015/11/29)
    6. http://getemoji.com/
    7. 旅行社網站:http://www.worldwide.com.tw/eWeb/GO/L_GO_Type.asp?iMGRUP_CD=EPW13BRB&iSUB_CD=GO(檢索時間:2015/11/2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