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頻
Chen, Yi-Pin
論文名稱: 我國女性參政研究—以臺南市議會第三屆為例
Research on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Case Study of the Third Tainan City Council.
指導教授: 王宏仁
Wang, Hung-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graduate program in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女性參政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政黨政治民進黨國民黨議員提名
外文關鍵詞: Women's suffrage, SNTV, Multi-member district, political party, municipal councilmen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前越來越多的女性活躍於政治舞臺上,成為我國政壇上引人注目的現象。順應時代潮流與政治環境變遷,無論是地方里長、議員、立法委員等基層選舉、到總統大選,「女性參政」作為新型婦女運動的一個值得投入的空間。其中由於我國市議員制度採取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具有複數選區及比例性等特質,政黨勢必須考量最適額度、選區特性、地方派系等因素,來做為選舉運作。為關注女性參政形成脈絡,由於政黨甄補作為觀察內部組織運作與政治菁英嬗遞的重要視角,因此本文以政黨政治來瞭解女性參政之影響,並同時關注女性現身在政治領域中的原因與特性。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並透過次級資料搜集,分析臺南市議會第三屆女性參政之脈絡,以受訪者的經驗及觀察加以洞析。女性進入國會門檻降低,且管道越來越多元,且選舉模式漸改變,不管是女性受訪者還是男性受訪者都認為婦女保障制度須待重新檢視,以符合政治潮流。對於參政者來說,我國選民對於女性參選人是友善與肯定的,此外現今「女性」標籤對比過去男性在選舉中反而擁有優勢存在,另一方面性別已逐漸並非是選民投票的主要考量,政黨對決、議員個人表現與形象,才是影響選民投票的要素。女性議員對比過去較注重女性議題,轉而專注教育文化議題作為議題偏好。
    此外,現行議員選制,確實提升女性參與政治的可能性,然而在臺南市國、民兩黨因各政黨內部的運作不同而有所變化。民進黨相較於國民黨搶攻婦女保障席次的用意十分明顯,等同於提供女性候選人較大的參政空間,也顯示民進黨在各選區有較多的女性政治人才,足以和其他政黨或無黨籍人士競爭婦女保障名額,且民進黨在第五選區中更是由女性擠下男性獲得議員席次,在派系中以新潮流最為明顯。由於南部屬於國民黨艱困選區,因此僅在五個選區中提名女性,現任者為維持政治舞台,只好繼續提名力拼連任,間接導致其他女性抑或是新人較難取得進國會的門票。
    最後,女性比例在我國歷屆選舉統計數中呈現持續增加,明顯看出大環境對於女性參選逐漸重視,且政黨也紛紛給予女性參選者選票、曝光等資源;然而大部分參政者大都仍須政黨襯托,在選舉的競爭過程中,須經政黨評估過後,認定具有選舉空間,爭取被提名、被徵召,才有作為參政的機會,再藉由政黨的資源即滿足許多條件後,最終才能獲得參政的空間。

    There are getting more women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scene thus far, which has become a high-profi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To get with the times and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whether it is grassroots elections such as Chief of Village, parliamentarians, and legislators, or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Women's suffrage" is a worthwhile dedicating and cultivating area as a latest feminist movement.Among them, given Taiwan's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ulti-member district(MMD) and Proportionality. Political parties must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the optimal quota, constitu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factionalism to operate the Campaign planning.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for Political party's elite recruitment is a significant perspective for observing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and mobility of political elites. Therefore, the thesis will base on party politics to dissect the impact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focuses on its fundamental in the meantim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謝詞 i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我國女性參政及其現況 15 一、我國婦權推動 15 二、女性政治賦權 18 第二節 女性參政與選舉制度 22 一、女性參政與婦女保障名額 22 二、女性政治機會 24 第三節 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 25 一、政黨政治與提名 25 二、政黨政治與複數選區制度(SNTV) 26 三、派系政治對於政黨甄補影響力 27 第四節 女性參政與政黨政治 31 第五節 小結 33 第三章 2018年臺南市議會第三屆組成之分析 35 第一節 2018年臺南市議會第三屆參選概況 35 第二節 我國兩大政黨當選女性議員提名分析與組成 40 第三節 女性參政空間 43 第四章 女性議員參政途徑 45 第一節 社會氛圍的改變對女性參政原因 45 第二節 政黨選舉操作影響女性參政 54 第三節 女性參政與政黨政治作為關鍵行動探討 58 第五章 結論 61 第一節 女性參政經驗與政黨影響的強化或拉扯 61 第二節 延伸研究的可能性 63 參考文獻 66 中文參考書目 66 英文參考書目 72 圖目錄 圖 1 我國 2018 年直轄市市議員女性當選人佔比 9 圖 2 政治系統模型 12 圖 3 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形成的機率 17 圖 4 選舉競爭程度(EC)的公式 39 表目錄 表 1 實際訪談之樣本 10 表 2 我國2007與2014年各項婦女人權得分與程度 16 表 3 憲法修法 2005年修法前後婦女保障名額對女性中央民選公職人數比較 22 表 4 地方制度法1999年修法前後婦女保障名額對女性地方民選公職人數比較 23 表 5 2018年臺南市議員女性與2000 年至 2010 年間直轄市女性議員參選情形與選舉概況 35 表 6 2018年第三屆臺南市議會選舉概況 36 表 7 婦女保障名額與女性候選人參政情形 37 表 8 年齡資深與教育程度分布 37 表 9 政黨分布 38 表 10 2018 年第三屆臺南市議員選舉各選區競爭程度 39 表 11 民進黨提名女性候選人數 41 表 12 婦女保障名額與各政黨提名女性候選人數平均值 42 表 13兩大政黨提名女性候選人數與當選人數 42 表 14臺南市議員女性當選人資料 43 表 15 臺南市議會國民兩黨女性參選人現任者與挑戰者人數資料 44

    中文參考書目

    丁仁方、趙卿惠、李依霖,2018,〈民進黨地方侍從體制與臺灣基層民主轉型—臺南經驗的啟示〉,《臺灣民主季刊》,15(1):45-78。

    王業立,2016,《比較選舉制度》(第七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 卷:55-79。

    王宏忠、楊凌竹、吳建忠,2016,〈臺灣民眾之地方派系評價及其政治影響-以2014年直轄市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3(2):93-133。

    林怡君,2020,〈2018年民主進步黨市議員選舉提名機制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林珮婷,2020,〈誰支持婚姻平權?探索臺灣婚姻平權的支持基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2):207-238。

    林瑋馨,2019,〈政黨認同、派系政治對候選人形象及投票行為影響之研究-以2018年嘉義縣縣長選舉為例〉,嘉義 :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林瓊珠、蘇子喬、蔡韻竹,2021,〈政治制度與政府首長年齡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39(3):101-158。

    李世宏,2006,〈賦權理論與政治態度之變化:2002年至2004年臺北市、桃園縣,以及臺中市外省族群政治功效意識之變化〉,《政治學報》,41:35-79。

    紀欣,1995,〈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210,臺北市:女書文化。

    紀俊臣、趙文傑,2020,〈婦女參政權行使保障機制之檢視與策進〉,《中國地方自治》, 73(10):3-21。

    何思因,1994,〈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3(1) : 39-52。

    汪子錫,2016,〈e 民主時期的政治信任研究:對於臺灣 2016 年選舉結果的觀察與評價〉,《中國行政評論》,22(3):38-56。

    李仲彬、莊文忠、黃東益、彭婉柔,2018,〈藍綠如何有別?政黨認同對政府清廉評價的調節效果〉,《中國行政評論》,24(3):154-175。

    吳官展,2019,〈女性參政培力之行動研究:以「女性里長人才培訓班」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樂楊,2019,〈臺灣地區兩大政黨內部精英甄補比較研究〉,《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50-56。

    吳重禮、李世宏,2003,〈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17(1):27-52。

    李冠成,2020,〈政治情緒與選舉參與:2012年和2016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經驗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1):81-122。

    余貞誼,2020 ,〈從盤根錯節到開枝散葉: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扎根與實踐〉,《臺灣社會學》,40:143-153。

    周佳葳,2018,〈青年女性參政:2014 年雙北市議員選舉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臺灣社會學》 , 5:133-193。

    姜貞吟,2009,〈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臺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6:277-316 。

    姜貞吟,2017,〈從婦女保障名額談女性參與政治之進展〉,性別視聽分享站:https://www.gender.ey.gov.tw/Multimedia/System/Notes/DealData.aspx?sn=dSWS8rFDUXI6M%2FawlV1LEw%3D%3D,檢索日期:2018 年 5 月 9 日。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69-95。

    徐仁輝、楊永年、張昕,2005,〈公共組織行為〉:80-82,臺北市,智勝文化。

    祝輔余,2020,〈從當代女性主義觀點論述臺灣第四波婦女運動:以2011-2021年性別議題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臺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4(1):1-57。

    徐火炎,1993,〈選民的政黨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3(2):144-166。

    孫采薇,2020,〈選舉制度與印尼女性國會代表權的發展:開放性名單比例代表制、選區規模、與多黨競爭的交互作用初探〉,《臺灣政治學刊》,24(1):67-108。

    陳美華,2004,〈臺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臺北市:中華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臺灣民主的展望〉,《臺灣政治學刊》,7(2),149-188。

    陳燕卿,2006,〈臺灣職場性騷擾防治政策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4:376-378。

    郭伊婷,2005,〈被選舉資格演變之民主意涵探討:以臺灣的性別、學經歷資格為例(1945-2004)〉,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喬婷, 2010 ,〈民意代表選出方式的性別積極平權措施:談憲法上的性別平等與民主理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傳賢、黃信達, 2013,〈2010臺中市長選舉中泛藍選票流失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0(1):67-119。

    許崇賓,2012,〈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存廢之研究〉,《 法令月刊》,63(3):69-95。

    許翠谷,2014,〈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文忠、林瓊珠、鄭夙芬、張鐙文,2017,〈婦女保障名額制度與選舉競爭對女性參政的影響:以 2000 年至 2010 年縣市議員選舉為例〉,《臺灣政治學刊》,22(2)。

    莊文忠、張順全、林美榕,2020,〈地方選舉「去政黨標籤化」的現象與詮釋:以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選舉研究》,28(1):53-102。

    彭渰雯,2000,〈參政篇〉,《1999臺灣女權報告》,臺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

    黃人傑,2006,〈女性主義思想及婦女運動之研究:以呂秀蓮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淑玲,游美惠,2018,〈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彭渰雯著;第九章婦運與政治,178-197,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黃錦堂,呂育誠,楊戊龍,王皓平,呂椿偉,曹豐逸,劉小蘭,2008,〈政府職能與角色分析架構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楊珣,2020,〈臺灣女性網站的身體政治與觀閱文化:以〈姊妹淘〉和〈女人迷〉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論文。

    楊婉瑩,2001a,〈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季刊》,14(4):71-90。

    楊婉瑩,2001b,〈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13(3):305-344。

    廖靜,2017,〈當代埃及女性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思考〉,《外國語文研究》,26:23-42。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138-156,臺北市:商鼎文化。

    劉毓秀,2002,〈臺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1(2):85-116。

    鄭夙芬,2004,〈臺灣民眾眼中的政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法應用實例之初探〉,《選舉研究》,11(2):185-216。

    盧文婷,2011,〈解嚴前臺灣婦女參政及其轉變(1945-1987)〉,《臺灣文獻》,62(1):259-292。

    鮑彤、莊文忠、林瓊珠,2014,〈從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婦女保障席次的選舉效應評估〉,《東吳政治學報》,32(1):99-141。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臺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簡舒培,2018,〈性別比例原則對政黨女性菁英參政空間的影響:以民進黨中央黨公職的女性政治生涯路徑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羅書芹,2018,〈從美麗島到太陽花:臺灣社運女性參政者的跨時代比較〉,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顧燕翎,2020,〈臺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行政院性別平等觀測站《臺灣性別平等面面觀︰女性在權力、決策與影響力之地位評析》
    http://geo.ey.gov.tw/upload/casestudy/20170309/4baffc920b114c29af7cd39fdfb52d02/4baffc920b114c29af7cd39fdfb52d02.pdf

    英文參考書目
    Abraham, Kaplan. 1943.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Theory of Signs. ” Philosophy of Science 10:230-247.

    Alvarez, Ramon Michael, Jonathan Nagler and Shaun Bowler. 2000.“Issues,Economics, and the Dynamics of Multiparty Elections: The British 1987 General Ele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1):131-149.

    Crotty, William and John S. Jackson. 1985. Presidential Primaries and Nomination.Washington,D.C.:CQ Press.

    Dolan, Kathleen and Lynne E. Ford. 1995. “Women in the State Legislatures:Feminist Identity and Legisla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23(1):96-108.

    Eisinger, Peter K. 1973.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11-28.

    Gallagher,Michael and Michael Marsh eds., 1989. Candidat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Sage.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Richard. G Niemi. 1999. “Can Duverger’s Law be Extended to SNTV?The Case of Taiwan’s Legislative Yuan Elections.” Electoral
    Studies 18(1):101-116.

    Huang, Chang Ling. 2016. “Reserved for Whom? The Electoral Impact of Gender Quotas in Taiwan.” Pacific Affairs 89(2):325-343.

    Karl, Marilee. 1995. “Women and 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London:Zed Books.

    Krook, Mona Lena. 2009. “Quotas for women in politics: Gender and candidate selection reform worldwide.”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ægreid, Per. 1995. “Feminization of the Cent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Women in Nordic Politics,10:242-243.

    Landes, Joan. B. 1998. “Feminism,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Hypatia 14(3):179-182.

    Mazur, Amy Gale and Susanne Zwingel. 2003. “Comparing Feminist Policy in Politics and at Work in France and Germany : Shared European Union Setting, Divergent National Contexts.”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3):365-384.

    Norris, Pippa. 1997. “Passage to Power:Legislative Recruitment in Advanced Democrac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attoni, Simona. 2001. “Clientelism, Interests, and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New York,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Barbara and Dennis Simon. 2006. “Breaking the Political Glass Ceiling Women and Congressional Elections.”UK:Routledge.

    Paxton, Pamela and Melanie M. Hughes. 2015. “The In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Gender Quotas, 1999-2010.”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40(3):331-362.

    Ranney, Austin. 2001. “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Young, Iris Marion.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7-08-01公開
    校外:2027-08-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