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慧怡
Wu, Hui-Yi
論文名稱: 當代臺灣妖怪文化考察──起源、國族與消費
Investig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 Monsters ──Origin,Nationality and Consumption.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臺灣妖怪妖怪民俗學國族主義文化消費
外文關鍵詞: Taiwan Monsters, Monsters, Folklore, Nationalism, Cultural consumption, Yokai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無論在地理位置抑或是歷史背景中,都擁有其無可取代的特殊性,在這樣的特殊性中,孕育了許多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臺灣本土妖怪即是一例。臺灣本土妖怪近年來漸漸受到重視,透過小說、桌遊、手遊、報導及展覽等方式,不斷再現並映入群眾的眼簾之中。本文聚焦於臺灣本土妖怪如何從民俗文化中承續而來,再現為2010年以後所呈現出的臺灣妖怪風潮,以及在此過程中,臺灣妖怪相關作品的作者,如何透過題材的選擇及排除,重新建構當代的妖怪文化。

      此外,臺灣妖怪盛行於當代社會中,不免要進入消費市場並接受其規則,而本文認為臺灣妖怪的消費是屬於文化消費的範疇,因此本文透過文化消費的視角切入,以觀看臺灣本土妖怪在文化消費系統中如何與國族互動並產生意義。

      藉此,本文希望透過分析國族主義被建構及被消費的方式,去探討在建構臺灣本土妖怪系統的過程中,妖怪此一文化指標呈現出何種樣貌?而妖怪的起源及國族議題在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最後,本文希望能透過上述脈絡,去分析作者再現本土妖怪及其背後臺灣的主體性時,所欲建立的究竟是何種系譜的臺灣妖怪學。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nsters, and examin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lklore, 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consumerism. The analysis materials are Taiwanese monster novels published from 2010 to the present and merchandise with the theme of Taiwan monst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臺灣妖怪—— 5 二、中國妖怪—— 7 三、日本妖怪——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1 一、 研究方法—— 11 (一)臺灣的本土性與國族—— 12 (二)臺灣的國族與文化消費—— 16 二、研究文本—— 17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臺灣妖怪的來源與再現—— 20 第一節      臺灣妖怪的民俗性—— 20 第二節      臺灣妖怪的現身—— 24 一、萌芽期 ——24 二、 成立期—— 26 三、發展期—— 27 第三節      民俗學與當代臺灣妖怪的異同 ——29 一、地牛—— 31 二、金魅—— 33 三、魔神仔—— 35 四、虎姑婆—— 38 五、 巨人阿里嘎該(Alikakay)——41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臺灣妖怪小說呈現之臺灣主體意識—— 46 第一節      臺灣妖怪小說中的日治與臺灣—— 46 一、被殖民者的抵抗—— 47 二、殖民者的排除—— 49 第二節      臺灣妖怪小說中權力壓迫的殖民與現代性—— 53 一、殖民者的遺緒——臺灣文化中的多元混雜—— 55 二、臺灣本土妖怪呈現出的歷史背景與現代性的辯證—— 58 (一)臺灣妖怪與禁歌—— 59 (二)臺灣妖怪、現代性與自然環境—— 60 第三節      臺灣妖怪小說的創作意識—— 61 一、 臺灣妖怪小說中的族群與語言—— 61 二、 臺灣妖怪小說中特殊的對比手法—— 62 三、 臺灣妖怪的呈現—— 63 四、臺灣本土妖怪小說內混雜的國族性—— 64 第四節      小結—— 65 第四章      臺灣本土妖怪的文化消費—— 67 第一節      文化消費與臺灣本土妖怪—— 67 第二節      臺灣妖怪的文化消費—— 69 一、桌上遊戲—— 70 二、手機遊戲—— 75 第三節 小結—— 77 第五章-結論—— 79 參考書目—— 82

    一、 專書
    (一) 妖怪相關
    鳥山石燕,《鳥山石燕 画図百鬼夜行全画集(文庫)》(日本:角川書店,2005.07)
    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五南,2014.02)
    簡齊儒,《民間風景──台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臺北:里仁書局,2014.04)。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2014.09)
    何敬堯,《幻之港──塗角窟異夢錄》(臺北:九歌,2014.12)
    新日嵯峨子,《臺北城裡妖魔跋扈》(臺北:奇異果文創,2015.04)
    周易正總編,《台灣妖怪研究室報告①臺灣妖怪圖鑑》(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5.11)
    小松和彥監製、銀花譯,《妖怪》(臺北:臺灣角川,2015.12)
    新日嵯峨子,《帝國大學赤雨騷亂》(臺北:奇異果文創,2016.01)
    何敬堯,《怪物們的迷宮》(臺北:九歌,2016.04)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臺灣妖怪本事》(台北:奇異果文創,2016.10)
    小松和彥及飯倉義之監製、黃昱翔譯,《日本妖怪完全圖解事典》,(新北市:楓樹林,2017.01)。
    何敬堯,《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臺北:聯經,2017.01)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說妖 卷一 無名長夜》(台北:蓋亞文化,
    2017.11)
    新日嵯峨子,《金魅殺人魔術》(臺北:奇異果文創,2018.06)
    何敬堯,《妖怪鳴歌錄Formosa:唱遊曲》(臺北:九歌,2018.02)
    村上健司著、蘇暐婷譯,《日本妖怪物語》,(臺北:麥浩斯出版,2018)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臺灣妖怪學就醬》(臺北: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2019.02)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說妖 卷二 修羅妄執》(台北:蓋亞文化,
    2019.02)
    蘇碩斌發行,《「魔幻鯤島‧妖鬼奇譚」──台灣鬼怪文學特展 展覽圖錄》,(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9.05)
    龔卓軍等著,《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臺北:臺灣當代文化實踐場、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9.12)
    瀟湘神,《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新北:聯經,2021.01)
    何敬堯,《妖怪鳴歌錄Formosa:安魂曲》(台北:九歌,2021.06)

    (二) 其他類別專書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杉田重藏,1923)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台灣銀行,1960)
    王必修,《重修台灣縣志》(臺北:台灣銀行,1961)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1993.05)
    方有水,印莉敏:《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11)
    林道生編,《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選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06)
    詹明信,〈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6.08)
    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8.05)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0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 中央研究院族學研究所編譯 ; 黃智慧主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1)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
    Karl Gerth著,黃振萍譯,《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建構》,(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生安峰,《霍米巴巴》(臺北:生智,2005)
    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及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2007.01)
    Raymond Henry Williams著、王爾勃及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中國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09)
    Tim Dant著,曾佳婕譯,《社會批判與文化》(臺北:韋伯文化,2009.01)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群學,2009.04)
    Nick Stevenson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韋伯文化,2009.06)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12)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10)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10.11,初版三刷)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2014.03,第二版)
    阿吉茲·阿罕默德,《在理論內部:階級、民族與文學》(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06)
    皮耶‧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2016.01)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麥田,2018.09)

    二、 期刊論文
    黃瑞祺,〈現代或後現代——紀登斯論現代性〉,《東吳社會學報》第六期(1997.03)
    郭良文,〈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文學研究》,第五十七期(1998.07)
    施懿琳,〈日治時期台灣左翼知識份子與漢詩書寫—以王敏川為分析對象〉,《國文學報》第八期(2004.06)
    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第33卷第11期(2005.04)
    蕭義玲,〈重建或發明?——台灣歌謠傳統的建立與形象再現〉,《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七期(2005.12)
    崔末順,〈日據時期台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12)
    蔡蕙如,〈民族性與階級性-1930年代整理臺灣民間文學的兩種方法〉,《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期(2006.10)
    李宜靜,〈阿美族海祭神話與祭儀之流變〉,《康寧學報》第十期(2008)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七十八本一分(2007.03)
    李亞傑,〈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三卷第一期(2007.06)
    林立樹,〈消費文化的歷史反思〉,《輔仁歷史學報》第19期(2007.07)
    黃俊閎、林鳳儀、蕭春蘭,〈數位商品消費與文化認同效果:線上遊戲的實證分析〉,《電子商務研究》,第五卷第三期(2007.09)
    陳忠信,〈試論台灣地牛神話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期秋季號(2008.09)
    林積萍,〈論台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07)
    許芷若,〈呂赫若〈牛車〉的社會與文化現象〉,《興國學報》第11期(2010.01)
    小松和彥著、王鐵軍譯,〈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日本研究》2011年第4期(2011)
    黃冠華,〈國族、快感與資本:國際運動景觀的邏輯〉,《新聞學研究》第107期(2011.04)
    陳忠信,〈試論中國地牛神話非台灣地牛神話形成的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11.09)
    林巾力,〈向「民間」靠近-臺灣三〇年代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三期(2011.10)
    林雯玲,〈女性與國族:《人間條件二: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之國族預言與歷史再現〉,《戲劇研究》第11期(2013.01)
    簡齊儒,〈台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12)
    莊佳穎,〈從政治消費文化觀點看當代臺灣社會的民主參與和認同建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十卷第一期(2014)
    劉亮雅,〈施叔青《三世人》中的殖民現代性與認同問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15.02)
    廖勇超,〈薪傳、文創、現代化:談《陣頭》中的電音三太子奇觀〉,《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十八期(2015.08)
    常娜、代思師,〈中日妖怪文化之比較〉,《科技資訊》第3期(2016)
    林婉婷,〈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太平廣記》植物精怪形象之遞衍考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2017.03)
    楊海彥、小波,〈鄭成功與妖怪傳說〉《人本教育札記》336期,(2017.06.01)
    陳江敬,〈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妖怪特徵和時代內涵〉,《科技資訊》(第28期(2018)
    比屋根亮太,〈沖繩認同的形成——社會「內部」及「外部」因素的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二十卷第四期(2019.10)
    梁廷毓,〈論「精怪」與「魔神仔」傳聞中的生態思維與身體界線〉,《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十一期(2020.10)

    三、 報章雜誌
    《台灣日日新報》,1928.05.01 版次:11。
    《風月報》南方詩集,1938.01.01日,專欄:童話
    宮山智淵,〈金魅〉,《民俗台灣》,1942,第二卷第二號
    〈第三的存在——評《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妖怪(般的)小說——漫談《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妖怪的後殖民生活〉、〈作者回應:再一度新日沙龍——來自虛構的回聲〉,《秘密讀者》,2015年5月號。
    吳岳霖,〈我們出發,一起到劇場找妖怪!〉,《PAR表演藝術雜誌》,2020.11,第335期。

    四、 學位論文
    劉建成,《《妖物誌》:圖解式插畫應用於臺灣妖怪創作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大學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鄭蔚汶,《台灣民間妖怪圖像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倪智芸,《《搜神記》精怪故事之敘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
    黃嘉眉,《花蓮地區撒奇萊雅族傳說故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呂思慧,〈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范玉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妖怪部》妖怪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2012)
    吳品瑤,〈點將時期江蕙臺語歌國語化現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13)
    林肇豊,《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許書容,《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01)
    廖翊如,《臺灣大眾文化中的妖怪再現與生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馬竹君,《先秦至漢初妖怪觀念研究》,(中國: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五、 電子媒體

    陳凱俊,〈國家級警報大作 宜蘭外海清晨地牛翻身規模6.0〉(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614edi001/ ,檢索日期:2020.12.23)
    賈維斯,〈地牛翻身!4:19 宜蘭發生規模6.0地震〉(來源:https://fnc.ebc.net.tw/FncNews/life/120907 ,檢索日期:2020.12.23)
    曹悅華,〈地牛翻身! 花蓮近海規模4.7地震 最大震度花蓮3級〉(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630618 ,檢索日期:2020.12.2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臺灣活動斷層的分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來源:https://www.moeacgs.gov.tw/Faqs/faqs_more?id=5aad63908b954762ad3ea51e431a6bb4,檢索日期:2020.12.23)
    溫宗翰,〈民俗亂彈》地震的由來:你知道「地牛翻身」是臺灣本土創生的地動傳說嗎?〉(來源: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007447,檢索日期:2020.12.23)
    晏山農,〈學生不服從》日治時期的學生運動 隱含民族抗爭特色。新頭殼〉(來源: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2/132208,檢索日期:2020.12.23)
    徐睿楷(Eric Scheihagen),王萱譯,〈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來源:https://gushi.tw/%E5%AE%8C%E6%95%B4%E5%9B%9E%E9%A1%A7%EF%BC%8C%E8%87%BA%E7%8 1%A3%E7%A6%81%E6%AD%8C%E5%8F%B2/ ,檢索日期:2020.12.23)
    蔡雨辰,〈角斯角斯:欲創造的不僅是商品,而是「作品」〉(來源:https://www.fountain.org.tw/article/creatchaos ,檢索日期:2020.12.2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