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湘媚 Huang, Shiang-Mei |
|---|---|
| 論文名稱: |
晚明江南地區婦女的出遊活動 Women’s Excursions in Jiangnan Region during Late Ming Period |
| 指導教授: |
陳玉女
Chen, Yuh-Ne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0 |
| 中文關鍵詞: | 江南 、婦女 、出遊 、節慶 、奢靡 |
| 外文關鍵詞: | Jiangnan, women, excursions, festivals, extravag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江南婦女的出遊活動,在明朝中葉以前,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婦女外出並不普遍。然明中葉以後婦女外出的相關記載頻繁可見,那麼造成婦女出遊的原因為何?又於婦女出遊頻繁的風氣中,社會大眾對其觀感為何?
江南婦女遊風的興盛與商品經濟發達所帶來的消費能力、社會風氣的開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且有其顯著的時代性。本文針對旅遊風氣盛行的江南地區,婦女出遊地點的選擇因素,及其出遊的時間,以及婦女外出遊玩時所呈現的各種活動加以觀察。而婦女出遊耗費不貲。換言之,旅遊某種程度可以體現「奢侈」生活的一面。婦女外出所需的交通工具,如搭乘船、轎子、馬車等,均要經濟能力的支撐;再者,婦女外出所需的衣著打扮,從頭到腳的配件,樣樣都需要金錢的支出。此外,外出每日必須的飲食,與裝載食物的器皿等都是婦女外出旅遊所不可或缺之物。
本文旨在觀察明代晚期婦女出遊活動與其所面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包括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
Before the mid-Ming dynasty, women’s excursions were not common due to the conservative social values. However, after the mid-Ming period the records of women’s excursions can be frequently seen, so what caused this phenomenon? And in this case, what are the public impressions of i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women's excursions in Jiangnan region and the consumption capacity, open social atmosphere caused by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it shows the significa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factors for women to choose the attractions, the time for women to travel, and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they joined during the excursions in the prosperous Jiangnan region. The cost of women’s excursions is high. In other words, traveling in some degree embodies an "extravagant" side of the life. The transport women required, such as aboard ships, sedans, wagons,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economic ability. Furthermore, the clothing and the ornaments women wore from top to toe is an expenditure. In addition, the daily meal and the household utensils are the necessary items when women were travelling.
This study observes women's excursions behaviour,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they were facing, and the pressure from the public opinions in late Ming dynasty.
參考書目
一、史料(依筆畫排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編,《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1984。
王國平主編,《歷代西湖文選》,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施淑儀輯,《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懷效鋒點校,《大明律》,遼陽:遼瀋書社,1990。
楊家駱主編,《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
(中亞)阿里‧阿克巴爾著,張至善編,《中國紀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88。
(西)馬丁‧德‧拉達著,何高濟譯,《達拉:記大明的中國事情》,收入伯來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濟譯,《南明行紀》,台北:台灣書房,2010。
(朝鮮)崔溥著,葛振家點注,《飄海錄─中國行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2。
(葡)安文思著,何高濟、李申譯,《中國新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葡)伯來拉、克路士等著,何高濟譯,《南明行紀》,台北:台灣書房,2010。
(葡)曾德昭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台北:台灣書房,2010。
(宋)司馬光,《書儀》,香港:迪智文化出版社,2007。
(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元)趙素,《為政九要》,收入《居家必用事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明)文震亨,《長物志》,臺北:中華書局,1985。
(明)方岳貢、陳繼儒,《崇禎‧松江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明)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禎‧吳縣志》,收入《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王世貞,〈越溪莊圖記〉;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禎‧吳縣志》收入《天一閣藏名帶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王永積,《錫山景物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嘉樂堂刻本,史部23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王圻,《三才圖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9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王思任,《王季重雜著》,台北:偉文圖書出版,1977。
(明)王思任,《游喚》,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王浩、劉雨纂修,《正德‧江寧縣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2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正德刊本影印,1988。
(明)王祖嫡,《師竹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4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王敬臣,《俟後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7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明)王穉登,《吳社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6冊,台北:新興書局,1970。
(明)史玄,《舊京遺事》,收入《四庫禁毀叢刊》,史部3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田汝成,《游喚(及其他兩種)》,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16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伍袁萃,《林居漫錄》,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吳鼐,《過庭私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明)李流芳,《檀園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76。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刊》,子部11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明)汪汝謙,《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
(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餘談》,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22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
(明)沈氏撰,(清)錢爾復訂正,《沈氏農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沈明臣,〈虎丘看月行〉,收入《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91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中華書局,1997。
(明)沂春修、徐剛纂,《崇禎‧烏程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明)吳應箕,《留都見聞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周士佐修;張寅纂,《嘉靖‧太倉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林世遠,《正德姑蘇志(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收入《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32編第5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78。
(明)皇甫汸,《皇甫司勛集》,台北:台灣商務,1972。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2001。
(明)唐寅,《唐伯虎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
(明)唐錦修,《嘉靖‧六合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刻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徐一夔,《始豐稿》,台北:台灣商務,1981。
(明)徐三重,〈明善全編〉,收入《古今圖書集成》,321冊第3卷,上海:中華書局,1934。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一)》,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二)》,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7。
(明)袁袠,《衡藩重刻胥臺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6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莫旦《弘治‧吳江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明)高濂,《遵生八牋》,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凌蒙初,《拍案驚奇》,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明)屠隆,〈補陀洛伽山記〉,(明)周應賓撰,《重修普陀山志》,收入杜祥潔主編,《中國佛寺志彙刊》第一輯,第9冊,台北:明文出版社,1980。
(明)屠隆,《由拳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明)屠隆,《遊具雅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屠隆,《遊具雅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0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曹一麟、徐師曾纂,《嘉靖‧吳江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明)陳師,《禪寄筆談》,收入《四庫存書叢書》,子部10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明萬曆二十一年自刻本,1997。
(明)陳符,〈虎丘〉,收入(清)顧詒祿撰輯《虎邱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明)陳龍正,《家矩》,收入(清)陳夣雷編撰,《古今圖書集成》,324冊,上海:中華書局,1934。
(明)陳鐸,《坐隱先生精訂滑稽餘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38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明)陸人龍,《型世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明)陸楫,《蒹葭堂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明)張岱,《西湖尋夢》,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明)張寧、陸君弼纂修,《萬曆‧都江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0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台北:環球,1968。
(明)張瀚,《松窗夢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彭澤修等編撰,《萬曆‧杭州府志》,收入《明代方志選(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明)湛甘泉,《泉翁大全》,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據明嘉靖19年嶺南朱明書院刊,萬曆21年修補本。
(明)湛甘泉,《湛甘泉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56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程春宇,《士商類要》,收入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費元祿,《鼂采館清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項元淇,《少嶽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80。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2001。
(明)黃汴,《一統路程圖記》,收入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類178冊,台北:商務出版社,1983。
(明)楊循吉,《燈窗末藝》,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楊爾曾,《湖山勝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明)溫純,《溫恭毅集四》,台灣:台灣商務出版,1977。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趙寬,〈素軒記〉,收入《弘治吳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趙錦修、張滾纂,《嘉靖‧江陰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1985。
(明)撰者不詳,《天水冰山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明)談遷,《棗林雜俎》,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1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鄧球,《皇明泳化類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隆慶刻本影印,1988。
(明)錢希言,《戲瑕三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9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應檟撰,《大明律釋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63冊,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1995,據明嘉靖31年(1552)廣東布政使司刻本影印。
(明)戴金奉敕編修,《皇明條法事類纂》,東京:古典研究會,1966。
(明)謝肇淛,《小草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
(明)韓浚等修,《萬曆‧嘉定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台北:文成出版社,1983。
(明)譚元春,《譚友夏合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明)釋智達,《增廣歸元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書局,1996。
(明)顧起元,《客坐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顧清等修,《正德‧松江府志》,收入《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顧若璞,《臥月軒稿》,收入方秀潔(Grace Fong),伊維德(Wilt L. Idema)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
(清)丁元正等修,倪師孟等纂,乾隆《吳江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1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徽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719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清)王蘊章,《然脂餘韻》,北京:北京圖書出版,2004。
(清)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二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776冊,上海:海上古籍出版社,200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清)朱竹垞,《靜志居詩話》,收入《明代傳記叢刊》,第10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卷23,〈教坊〉,頁468。
(清)余懷,《板橋雜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2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台北:世界書局,1963。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集出版,1992。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493冊,北京:台灣商務,2005。
(清)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集出版社,1998。
(清)酌元亭主人,《照世盃》收入《古本小說集成》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清)陶元藻編;俞志慧點校,《全浙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2013。
(清)馮桂芬,《蘇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25冊7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收入《四書未收書輯刊》,第三輯1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箇中生,《吳門畫舫續錄》,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翟灝等,《西湖新志》,收入《湖山便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二、專書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都:研文出版,2004。
(日)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
(日)大木康,《中國明末のメディア革命:庶民が本を讀む》(東京都:水刀書房,2009),頁116~120。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二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2007。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展開》,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范金民,《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行制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
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黃能馥,陳娟娟編,《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4。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台北,南天書局,1998。
鈔曉鴻,《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合肥:黃山書社,2004。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局,2002。
劉石吉,《明清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鄭炎,《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板橋:稻鄉出版社,2007。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三、期刊論文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頁1~57。
王熹,〈民代庶民服飾研究〉,《明史研究》,第10輯,北京:中國明史研究會,2010,頁87~131。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王鴻泰,〈從消費空間到空間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卷第3期,2000,頁1~46。
衣若蘭,〈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6,頁345~362。
宋立中,〈明清江南婦女“冶遊”與封建倫理衝突〉,《婦女研究論叢》,第1期,2012.01,頁39~47。
宋立中,〈明清江南遊船業經營空間、地域分布及其變遷〉,《西南大學學報》,第4期,2007,頁50~57。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9,頁55~109。
巫仁恕,〈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初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收入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113~149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12,頁145~210。
巫仁恕,〈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8期,2002.12,頁1~69。
巫仁恕,〈婦女與奢侈─一個明清婦女消費研究史的初步檢討〉,《中國史學》(日本),第13卷,2003.12,頁68~82。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9,頁87~143。
巫仁恕,〈明代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頁225~255。
巫仁恕,〈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收入《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二)》,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7,頁89-115。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9,頁1~59。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1.1,頁100~107。
李伯重,〈從“夫妻並耕”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6,頁99~107。
李伯重,〈“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行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7,頁10~22。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歷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頁251~270。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頁72~78。
林麗月,〈《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收入陳國棟、羅彤華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經濟動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44~259。
林麗月,〈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北京: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頁213~224。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論述〉,《明代研究通訊》第4期,2001.12,頁9~19。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卷3期,1999.9,頁111~157。
林麗月,〈明代禁奢論初探〉,《台師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4.6,頁57~84。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12,頁1~23。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台師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1.6,頁215~234。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第5卷第1期,1994.03,頁131~153。
林麗月,〈禁奢與崇奢:明清消費觀念的思想文化史考察〉,收入林麗月主編,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輯,《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頁29~53。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頁137~159。
唐立,〈明清時代的生產技術〉,收入《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頁114~140。
袁媛,〈晚明小說家錢希言生平事跡考略〉,《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江蘇:江蘇社會科學院,2013,頁215~226。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学报》,第4期,1994,頁53~63。
曹淑娟,〈夢覺皆寓─《寓山注》的園林詮釋系統〉,《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12,頁193~240。
許周鶴,〈論明清吳地婦女的經濟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3,頁98~103。
許建崑,〈「三言」故事對唐人小說素材的借取與再造〉,收入《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01.2,頁271~312。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5.6,頁121~164。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下)〉,《成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6.6,頁43~90。
陳玉女,〈明末清初觀音信仰與準提菩薩〉,台南:成功大學觀音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頁67~92。
陳建勤,〈明清節令游俗與江南社會〉,《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期,2006.02,頁100~105。
陳敬傳,〈明初江南詠佛詩及其史料價值〉,《史學集刊》,第3期,1993,頁35~46。
陳學文,〈明清江南的香市〉,《歷史月刊》,第132期,1991.01,頁126~128。
陳寶良,〈明代民間的節日旅游〉,《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6.05,頁100~105。
陳寶良,〈從「女山人」與「女幫閑」看晚明婦女的社交網路〉,《浙江學刊》,第5期,2009.6,頁42~49。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及其轉向〉,《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81期),2011.01,頁176~180。
陳熙遠,〈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一座祠祀的禁毀為例證〉,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4),頁87-143。
陳冠華,〈明中葉江南縉紳“殖產慾望”觀念轉折下的思想衝突:以蘇州知府蔡國熙之際遇惟中心的觀察〉,《社會、經濟、觀念是野中的古代中國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文壇論文集上》,2010.01,頁283~307。
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8,頁297~319。
鈔曉鴻,〈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第10期,2001,頁9~20。
黃一斕,〈明晚期女性熱衷宗教節日旅遊之原因─基於同期小說的考察〉,《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2011,頁180~184。
劉懿萱,〈由明代小說看婦女流行服裝及審美觀〉,《暨南史學》,第4、5期,2002.7,頁129~162。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飲食文化探頤〉,《洛陽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1997.2,頁76~82。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旅游文化論〉,《旅遊學刊》,第16卷第6期,2001,頁64~69。
羅麗馨,〈明代紡織手工業中婦女勞動力之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6,頁21~43。
顧文璧,〈明代武當山的興盛和蘇州人的大規模武當進香旅行〉,《江漢考古》,第1期(1989),頁71~75。
四、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展開》,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吳美琪,《流行與世變: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
吳鴻宜,《明代杭州旅遊的興盛及其旅遊文化的打造》,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芝仰,《明代旅遊指南》,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美惠,《眀代江南地區的婦女》,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范姜玉芬,《明代茶文化之研究─以《金瓶梅詞話》為中心之探討》,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孫詩怡,《明代的商旅風險論與商人文化─以商書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許佩甄,《明清節慶中的女性節俗與性別文化─以元宵節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郭忠豪,《食物的製作與品饌文化─萬曆-乾隆間江南的飲食生活》,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舒涵,《晚明時人之金錢觀》,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
黃惠瑞,《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會經濟活動》,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黃鳳儀,《明末清初江南婦女社交活動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游思盈,《外國人眼中的明代中國─以幾本遊記為例》,台南: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詹怡娜,《明代中晚期旅遊行程的安排與實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劉馥賢,《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8。
蔡智惠,《明代婦女財產權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
鄭春子,《明代筆記所見明人社會習俗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校內:2020-02-13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