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美如
Yen, Mei-Ju
論文名稱: 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ternet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of Taiwanese Undergraduates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網路人際吸引網路人際關係網路交友動機
外文關鍵詞: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rnet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依據一般網路交友及尋找網戀此二種主要網路交友動機分別建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的因素,以了解網路人際互動中何以對他人會產生人際好感。研究方法採自陳問卷調查法,選取北、中、南、東四區613位公私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施以「大學生BBS網路人際關係問卷」,並以因素分析法、成對平均數差異分析、迴歸分析法以及百分比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二種動機之相同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為正向肯定特質、幽默感、文字/符號掌握能力、自我揭露、兩性吸引、網路或物理時空接近性與熟悉感、神秘感七項;此外,一般網路交友動機還包括主動社交、螺旋式喜歡、需求互補與支持回饋共10項;尋找網路戀情動機則還包含主動呈現、主動社交與螺旋式喜歡共9項。
    (2)兩種交友動機下之七個相同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中,就「正向肯定特質」因素而言,在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程度較在尋找網戀動機下高;其次,就「自我揭露」、「網路或物理時空的接近性與熟悉性」及「兩性吸引」三因素而言,在尋找網戀動機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程度較在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下高。而其他三對因素分別為「幽默感」、「文字/符號掌握能力」、「神秘感」等,在二種情況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的程度並無明顯差異存在。
    (3)大學生在二種動機情況下,認為排名第一的重要因素為為正向肯定特質,第二為幽默感。而就一般網路交友動機情況而言,排名第三為相似性,第四為主動性,而第五為文字/符號掌握能力;再就尋找網戀動機情況而言,第三為異性,第四為外表吸引力,第五則為螺旋式喜歡。
    而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大學生網路人際關係之建言。最後,則針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construc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ternet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respectively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friendship and love, for exploring the reason why internet users had well interpersonal feeling to someone in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survey. Subjects of 613 university student were evaluated by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Bulletin Board System of Taiwanese Undergraduates Questionnair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 Paired-sample Tes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In the aspect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friendship and love, they can be inducted into 9 and 10 factors respectively. The same factors are personal positive trait, sense of humor, ability of controlling characters and symbols, self-disclosure, attra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proximity and familiarity of cyberspace or physical space, and spiral liking. And the different factors are complementarities and feedback, mystery, active show-off, active social intercourse, active social intercourse and spiral liking.
    2. There were 7sam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wo kinds of motivation. In the case of positive, the influential degree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friendship was higher than developing internet love. Besides, in the case of self-disclosure, proximity and familiarity of cyberspace or physical space, attra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influential degree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love was higher than developing internet friendship.
    3. In the undergraduates’ opinion, they thought the important factors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friendship were personal positive trait, humor, similarity, activity, ability of controlling characters and symbols.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under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rnet love were personal positive trait, humor, opposite sex,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piral liking.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undergraduates and further study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現實交往中的人際吸引 07 笫二節 網路交往中的人際吸引 20 第三節 網路交友動機、性別與網路人際吸引之相關性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分析與研究問題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變項測量及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各變項之統計結果描述 69 第二節 研究工具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驗 77 第三節 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成對樣本平均數考驗 107 第四節 網路人際吸引之相關因素分析 112 第五節 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重要性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4 第二節 研究結果啟示 140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142 參考書目 145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51 附錄一:大學生BBS網路人際關係問卷 154 表目次 表2-1-1 Levinger(1980)的人際關係五階段論 09 表2-2-1 社會資訊處理理論的假設與主張 32 表3-2-1 研究對象之來源與數量 60 表4-1-1 個人屬性變項之次數分配表 70 表4-1-2 互動場域之次數分配表 71 表4-1-3 互動時間之次數分配表 71 表4-1-4 自身網戀經驗、他人網戀經驗之次數分配表 72 表4-1-5 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描述統計表 73 表4-2-1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之因素相關摘要表(n=613) 78 表4-2-2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613) 78 表4-2-3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n=613) 79 表4-2-4 需求互補與支持回饋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1 表4-2-5 神秘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1 表4-2-6 正向肯定特質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2 表4-2-7 文字/符號掌握能力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3 表4-2-8 自我揭露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3 表4-2-9 兩性吸引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4 表4-2-10 網路或物理時空的接近性與熟悉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5 表4-2-11 主動社交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5 表4-2-12 幽默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6 表4-2-13 螺旋式喜歡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6 表4-2-14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描述統計 87 表4-2-15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尋找網戀動機之因素相關 摘要表(n=613) 88 表4-2-16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尋找網戀動機之因素分析 摘要表(n= 613) 88 表4-2-17 網路人際吸引問卷題項於尋找網戀動機之信度分析 摘要表(n=613) 90 表4-2-18 主動社交與螺旋式喜歡之因素分析 摘要表 91 表4-2-19 神秘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1 表4-2-20 兩性吸引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2 表4-2-21 正向肯定特質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3 表4-2-22 幽默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3 表4-2-23 網路或物理時空的接近性與熟悉感之因素分析 摘要表 94 表4-2-24 自我揭露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4 表4-2-25 文字/符號掌握能力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5 表4-2-26 主動自我呈現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96 表4-2-27 尋找網戀動機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描述統計 96 表4-2-28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與尋找網戀動機之網路人際吸引因素分析建構因素與文獻探討建構因素之概念型定義表 97 表4-2-29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與尋找網戀動機之網路人際吸引因素分析建構因素與文獻探討建構因素之對照表 99 表4-2-30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與尋找網戀動機之網路人際吸引因素分析比較表 100 表4-3-1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與尋找網戀動機下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成對樣本平均數差異分析表 108 表4-4-1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n=613) 113 表4-4-2 尋找網戀動機影響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n=613) 118 表4-5-1 一般網路交友動機之網路人際吸引因素百分比分析表(n=601) 129 表4-5-2 尋找網戀動機之網路人際吸引因素百分比分析表(n=590) 129 圖目次 圖1-1-1 2001年蕃薯藤網站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教育程度統計分析 02 圖1-1-2 2001年蕃薯藤網站台灣網路使用調查近4年教育程度統計分析 03 圖2-1-1 吸引力的情感中心模型 12 圖2-2-1 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觀點的人際關係發展 33 圖2-2-2 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模式」人際親密關係發展步驟

    【中文部份】
    丁思惠(2000)。E世代的網路交友面面觀。2002年9月6日,取自http://www.tcpc.gov.tw/package/electric-book/40/40-5.htm。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Freedman, J.L., Sears, D.O.& Carlsmith, J.M.(1978/1988).Social psychology. 丁祖蔭、強贛生(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王志寰(2 001)。虛擬的情慾世界。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 E世代心理學(頁107-119)。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佳煌(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市:學富出版社。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0)。台北市少年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少年朝導委員會。

    朱龍祥(1996)。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憶鳳(2002)。網往e世情。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通道的「虛擬人際關係」-探訪「電子佈告欄」中情感關係的組成與發展。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李良哲(2001)。網路友誼與愛情。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頁213-227)。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美枝(1983)。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25(2),121-135。

    李美枝(1985)。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2001)。知文知心不知面-談網路人際關係。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頁189-196)。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逢堅(2001)。青少年網路聊天室使用文化之研究。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

    李嘉維(2000)。解構虛擬、探掘空間:網際網路的三種空間閱讀策略。2002年10月4日,取自http://inf.cs.nthu.edu.tw/cbmradm/conference2000/conference2000/read & respond.html。

    沈珊珊(1974)。性別角色、價值觀念與人際吸引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Devito,J.A.(1995/1998).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沈慧聲(譯)。人際傳播。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柯建志、莊淳惠(2001)。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由黛伯拉‧泰南的觀點談起。資訊社會研究,1,121-146.

    Argyle,M.(1995/1998).Social interaction. 苗延威、張君玫(譯)。社會互動。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孫秀英(2001)。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Goffman,E.(1992).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徐江敏、李姚軍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涂智美(1998)。如何增進自我的人際吸引力。壢商學報,6,60-66.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Taylor,S.E.,Peplau,L.A.,& Sears,D.O.(1991).Social psychology. 張滿玲(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莊慧秋(2000)。虛擬第三者,最另類的婚姻危機?http://www.tttimes.com.tw/2000/03/14/e_life/20000310162.html。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科學月刊,29(6),469-476。

    陳世財(2000年,5月14日)。大專生上網六成為交友及網路戀情。中國時報,焦點新聞版。

    Wallace,P.M.(1999/2001).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陳美靜(譯)。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陳貞鳳(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48,126-138.

    陳禮中(2002)。人際大挑戰。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Baron,R.A.& Byrne,D.(1997/2000).Social psychology. 曾華源、劉曉春(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Verderber,R.F.,& Verderber,K.S.(1995/1996).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曾端真、曾玲辰(譯)。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游康婷(2001)。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黃世昆(1996)。網路上的身份檢證問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Sears,D.O.,Freedman,J.l.,& Peplau,L.A.(1976/1990).Social psychology. 黃安邦(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Erwin,P.(1999)。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117-154頁。

    黃蘭雯(2001)。網路人際印象。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頁175-187)。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瓊慧(2000)。從沈浸(flow)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Deaux,K.,Dane,F.C.,& Wrightsman,L.S.(1993/1996).Social psychology in the’90s. 楊語芸(譯)。九0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Kelly,K..(1998/2000).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趙學信(譯)。NET &NET。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資訊時報 (2002)。有專家稱中學生上網利於成長、正面作用更多。2002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china.org.cn。

    廖鐿鈤(2000)。網路入侵-虛擬
    社區對真實世界的滲透。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劉秀娟編著(1999)。兩性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劃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崑亮(1998)。網路交友問題。2002年9月6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8723018/青少年心理學/netfriend.htm。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1)。第四次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2年12月7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01/01result_01.htm。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豐存(2001)。虛擬世界擇偶-以配對網站的異性交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ersheid, E., & Walster, E. H. (1987).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2nd ed.) Menlo Park, CA:Addison-Wesley.

    Burnard,P. & Morrison,P.(1992).Self-disclosure: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Alershot:Avebury.

    Cooper,A.,& Sportolari,L.(1997).Romance in cyberspace: Understanding online attraction.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22(1),7-14.

    Daft, R. L., & Lengel R. H.(1984).Information richness: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191-233.

    Dryer,D. C., & Horowitz, L. M. (1997).When do opposites attract?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592-603.

    Dryer,D. C., & Horowitz, L. M. (1997).When do opposites attract?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592-603.

    Duck, S., (1977).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London,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Academic Press.

    Fulk, J., Steinfield, C. W., Schmitz, J., & Power, J. G. (1987).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14,529-552.

    Herring, S.C.(1993).Gender and democrac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action,3(2).

    Hiltz, S.R., & Johnson, K. (1990).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36(6),739-764.

    Kiesler, S., Siegel, J., & McGuire, T.W. (1984). Social psychology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10), 1123-1134.

    Mary A.L.(2001).Networked seduction: A test-bed for the study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1),75-99.

    McKenna, Katelyn Y.A. & John A. Bargh (2000).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view,4(1),57-75.

    Merkle, E. R. & Richardson, R. A. (2000). Digital dating and virtual relating:conceptualizing computer mediate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49(2),189-192.

    Meyer,D.(1987).Anonymity is part of magic: Individual manipulation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ntexts. Qualitative Sociology , 10,251-266.

    Myer,D.(1999).Social psychology 6th.Boston:McGraw:Hill.

    Parks, M. R., & Floyd, K. (1996).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46(1),80-97.

    Reingold, H.(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Rice ,R. E.& Love, G.(1987). Electronic emotion: Sociaemotional content in a com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search,14(1),85-108.

    Selfe, C. L., & Meyer, P. R. (1991).Testing claims for on-line conferences. Written Communication,8(2),163-192.

    Soukup, C. (1999).The gendered interactional patterns of computer-mediated chatroom : A critical ethnographic study.The Information Society,15, 169-176.

    Sproull, L., & Kiesler, S. (1991). Computer,networks and work. Scientific American,84-91.

    Walther, J. B. (1992).Interpersonal effects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1),52-90.

    Walther, J. B. (1993). Impression decelopment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 381-398.

    Walther, J. B. (1994). Anticipated ongoing interaction versus channel effects on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4),473-501.

    Walther,J. B., Anderson, J. F. & Park, D. W. (1994). Interpersonal effects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A mete-analysis of social and antisoci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4),460-487.

    Williams, E.(1977). Experimental comparisons of face to Face and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84,96-976.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7-1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