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峻銘
Hu, Jun-Ming
論文名稱: 網路多元評量系統實作與評估
A study of multiple e-learn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指導教授: 陳立祥
Chen, Lih-Sh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電機資訊學院 - 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關鍵字比對鑑賞能力同儕互評多元評量
外文關鍵詞: peer assessment, keyword matching, appreciation ability, multiple assessments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教育改革的風氣盛行,許多人都思考要如何改善目前以考試引導教學的風氣。多元評量為近年新興的概念,讓評量不單單僅是紙筆測驗,也要能多方面的評估學生能力。
    為協助多元評量的進行,本研究以關鍵字輔助文件比對,透過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檢閱學生的課程筆記來了解學生的問題癥結,並藉此評估學生的認知能力。
    以往甚少人提出以科學方法來計算個人欣賞與評鑑能力,本研究中運用同儕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彼此評判檢討學習,並提出可量化學生的欣賞與評鑑能力之方法。
    本研究已初步進行實驗來印證前述提出的輔助評量方式,期盼未來能以此為起步,讓多元評量的進行能更加輕鬆。

    The examination dictates to learning is a strange phenomenon within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a of "Education Reforms" was announced over a decade ago and a new concept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which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evaluate the students with more methods but not just the examinations,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we provide a tool for teachers to review the students' notes and do some analyses. It uses keywords to check if some key points were mentioned within the students' notes. Teachers can view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The appreciation ability of a person is difficult to define and assess. This study also describes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appreciation ability with the peer assessment, which can enable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in the assessment process.
    We have made some experiments and got the results. The system does help a lot in multiple assessments. We hope some other researchers can develop some better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our research results.

    § 目 錄 § § 中 文 摘 要 § I § Abstract § II § 誌 謝 § III § 目 錄 § IV § 表 目 錄 § VI § 圖 目 錄 § VII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名詞釋義 3 1.3.1 多元評量(Multiple Assessments) 3 1.3.2 同儕互相評量(Peer Assessment) 5 1.3.3 自我評量(Self Assessment) 6 1.3.4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6 1.3.5 關鍵字(Keywords) 7 2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9 2.1 E-learning的興起 9 2.2 E-learning的實際應用 12 2.3 評量的意義 14 2.4 傳統評量方式的優缺點 16 2.5 多元評量的興起 17 2.6 應用多元評量於教學上 19 2.6.1 使用自然語言分析關鍵字輔助認知評量 23 2.6.2 運用同儕互評來進行情意評量 25 3 研究方法 29 3.1 使用自然語言分析功能的關鍵字輔助評量系統 29 3.1.1 開發流程 29 3.1.2 分析 30 3.1.3 比對方式 31 3.1.4 系統設計 34 3.1.5 實驗設計 42 3.2 同儕互相評量與自我評量 43 3.2.1 開發流程 43 3.2.2 分析 43 3.2.3 系統設計 48 3.2.4 實驗設計 56 4 研究成果與討論 61 4.1 關鍵字輔助評量 61 4.2 欣賞與評鑑能力評量 64 5 結論與展望 75 5.1 研究結論 75 5.2 未來展望 78 § 參 考 文 獻 § 79 § 附 錄 § 85 附錄一:多媒體網際網路應用期末作業一 Web應用程式 85 附錄二:多媒體網際網路應用期末作業二 P2P 86 附錄三:多媒體網際網路應用期末作業三 Web 2.0 87 § 表 目 錄 § 表 2 1 多元評量實施優點、缺點與建議 21 表 3 1 N-GRAM擷取N-1個單字為字串 33 表 3 2 輸入分析工具前的前處理範例 34 表 3 3 繳交時間作為參考排名的依據 44 表 3 4 權重分配與教師評量、學生互評的關係 46 表 3 5 由參考分數看欣賞與鑑賞能力 48 表 3 6 在學生採用評分的互評中比較EUCLIDEAN DISTANCE 55 表 3 7 在學生採用評分互評中的欣賞與評鑑成績 55 表 3 8 作業與評量系統中供使用者自訂的項目 57 表 4 1 文章式敘述的章節與關鍵字詞 62 表 4 2 各實驗章節內學生案例筆記經由關鍵字比對得到的結果 63 表 4 3 頻率較高的非關鍵字詞 64 表 4 4 學生手動輸入的案例筆記被系統紀錄的非關鍵字詞 64 表 4 5 同儕互評作業的給分概況 65 表 4 6 作業二學生得分與誤差指標範例 66 表 4 7 作業二某個學生對其作品的評分與評語 66 表 4 8 使用SPSS針對教師評分與其他分數做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 67 表 4 9 作業二與作業三的誤差指標相關性比較 69 表 4 10 學期總成績與作業二、作業三誤差指標間的相關性 70 表 4 11 作業二學生互評給分標準差與誤差指標 71 表 4 12 互相評量時學生給分與誤差指標的關係 72 表 4 13 自我評量與成績的相關分析 73 表 4 14 學期成績與自我評量的關係 73 § 圖 目 錄 § 圖 2 1 HINTS整體架構圖 14 圖 2 2 測驗、測量、評量與評鑑的關係 15 圖 3 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30 圖 3 2 經過擴充概念的N-GRAM擷取部份關鍵字詞 33 圖 3 3 輸入關鍵字詞與系統輔助分析畫面 35 圖 3 4 HINTS 應用OPENNLP API建立的樹狀結構 36 圖 3 5 父節點與子節點在關鍵字分析上的地位 37 圖 3 6 關鍵字詞個人結果分析 38 圖 3 7 比對教師提供關鍵字與部份單字相符流程圖(演算法LN2-11) 40 圖 3 8 建立與比對非關鍵字與部分關鍵字(演算法LN12-21) 40 圖 3 9 關鍵字詞結果比較 42 圖 3 10 加入互相評量與自我評量的作業進行流程 50 圖 3 11 互相評量的分配對象 51 圖 3 12 系統提示使用者需要符合限制給分才能完成評分 52 圖 3 13 作業指派的編輯 58 圖 3 14 學生繳交作業 59 圖 3 15 學生進行同儕互相評量 59 圖 4 1 教師給分與學生互評、自評及參考分數分布圖 68

    中文文獻
    [1]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 : 五南。
    [2] 王淳平( 2003)。網路學習中班級互動與群組互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4] 吳仕先(2002)。文件資料之概念主題檢索。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5] 吳信德(2002)。以相關性辭典建構為基礎—實現複合關鍵字之概念查詢擴張。碩士論文,未出版。
    [6]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7]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臺灣教育,604,40-51。
    [8]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36。
    [9]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10]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11] 林麗絲(2004)。以能力指標為導向的多元評量設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觀測月亮」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 翁聖峯(2002)。Web-Based互動式教學系統及其在醫學教育上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3] 高惠君(2004)。網路同儕互評於教學實習之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 張至侃(2006)。模擬診療系統在醫學教育上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5] 張瑞珍(2001)。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6] 張麗麗(2001)。跨世紀教學評量改革:實作評量現況、模式的建立與實踐。國科會專案計畫報告(編號:NSC89-2413-H-153-030-F19),未出版。
    [17] 張麗麗(2002)。從分數的意義談實作評量效度的建立。教育研究,98,37-51。
    [18] 張麗麗(2002)。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 - 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範。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19]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20]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参字第90042578號)。
    [21] 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1998)。電腦網路實施網路教學之基本規格。
    [22] 陳冠仲(2007)。整合獎勵機制與註記系統的線上知識分享平台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3] 黃光雄(1989)。教學評量與方法。教師之友,30卷3期,21-24。
    [24] 黃政偉(1998)。具語句特徵選取能力的類神經網路文件分類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5] 黃燕萍(1998)。中文社會新聞文件資訊擷取。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6] 詹志禹(1996)。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45-47。
    [27] 詹智凱(2000)。以詞的關聯性為基礎的文件自動分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8] 詹權恩(2004)。以詞彙關聯性詞庫為基礎之文件關鍵字擷取模式。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9] 劉仲矩(2002)。大學生對未來遠距教學相關事項看法之研究。銘傳大學製商整合計劃研討會論文集,1-9。
    [30] 劉旨峰(1999)。網路同儕互評系統的學生群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1] 劉旨峰(2002)。網路同儕互評的探討、實施、評估與增進實施品質的建議。2002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實踐大學。
    [32] 劉旨峰(2002)。網路同儕評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3] 劉旨峰、林珊如、袁賢銘(2001)。大學生學習策略與學習動機預測其網路同儕互評之學習成就。2001全國計算機會議(2001 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NCS'01),172-183。
    [34] 劉繼文(2006)。多元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認知能力之區辨性及預測性之研究—以「電路DIY」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5]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6] 歐用生(1989)。教學評量。臺灣教育,534,86-93。
    [37]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38] 蔡純純(2002)。中文新聞文件空間資訊擷取之研究—以火災、搶劫、車禍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9] 蔡清華、張麗麗(1997)。教學檔案在國小實習教師專業成長與評鑑上的應用。八十六年度國科會教育改革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分析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40] 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1] 鄧運林(1995)。 開放教育新探索(上)。高雄:復文。
    [42] 鄧運林(1999)。共同願景與學習型組織。中華民國教育成人教育協會(主編),學習型組織。221-242。台北:師苑出版社。
    [43] 謝幸玲(2004)。網路同儕評量回饋功能及自我調制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謝明亨(2007)。多媒體互動式教學系統在醫學教育上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電腦與通信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45] 簡茂發(1982)。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第15期,97-110。
    [46]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47] 簡茂發(1999)。教育部八十六、八十七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量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48] 簡茂發(2002)。完善的專業制度與優良的教育品質。師友月刊,418,11-15。

    英文文獻
    [1]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s, J. and Wittrock, M. C.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Y: Longman.
    [2] Bloom, B. S., Engellhart, M. D., Frust, E. J., Hill, W. H., and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Y: David McKay.
    [3] Bloom, B. S., Engr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and Krathwohl, D. R. (Eds).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Y: David McKay.
    [4] Brindley, C., & Scoffield, S. (1998). Peer assessment in undergraduate programmes. Tear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3(1), 79-90.
    [5] Byard, V. (1989). Powerplay: The use and abuse of power relationships in peer critiqu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attle, WA.
    [6] Chang, H. H., Ko, Y. H. and Hsu, J. P. (2000). An event-driven and ontology-based approach for the delivery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of e-mail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Software Engineering, pp. 103-109.
    [7] Cummins, J. (1998). e-Lective Language Learning: Design of a Computer-Assisted Text-Based ESL/EFL Learning System. TESOL Journal, in press.
    [8] Davies, P. (2001). Computerized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4), 346-355.
    [9] Doran, R. L., Lawrenz, F. and Helgeson, S. (1994). Research on assessment in science. In D. L. Gabel(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338-442).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0] Falchikov, N. (1995). 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2(2), 175-187.
    [11] Frakes, W. B. and Baezay, R. (1992). 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NJ: Prentice-Hall.
    [12] Goeller, K. E. (1998).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Vol.30, pp.634-635.
    [13] Hendra Sucipto (2006). Smart Interactive Cas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R.O.C.
    [14] Hughes, C. and Hewson, L. (1998). Online Interactions: Developing a Neglected Aspect of the Virtual Classroom. Education Technology, July-August 1998, pp.48-55
    [15] Kirk, J. (2001). Interact! With Online Learning.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 Learning Circuit, Jan 2001.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1/jan2001/elearn.html
    [16] Krathwohl, D.R., Bloom, B. S. and Masia, B. B. (1969).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Y: David McKay.
    [17] Lin, C. H. and Chen, H. C. (1996). An automatic indexing and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concept retrieval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ltilingual (Chinese-English) documents. 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Vol. 26, pp. 75-88.
    [18] Lin, S. S. J., Liu, E. Z. F. and Yuan, S. M. (2001). Web-based peer assessment: Feedback for students with various thinking-style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7(4), 420-433.
    [19] Lin, S. S. J., Liu, E. Z. F. and Yuan, S. M. (2002).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networked peer assessment: case studi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9(2), p241.
    [20] Linn, R. L. and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Englewood Chiffs, NJ: Prentice-Hall.
    [21] Peter, L. R. (1997). Creating the virtual classroom: distance learning with the Internet.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Professional, Reference and Trade Group.
    [22] Ricardo Baeza-Yates and Berthier Ribeiro-Neto (1999).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Y: Addison-Wesley Longman.
    [23] Stiggins, R. J. (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rm assessment.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4] Topping, K. (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68, 249-276
    [25] Topping, K. and Ehly, S. (1998). Introduction to peer-assisted learning. In Topping, K. and Ehly, S. (Eds.), Peer-assisted learning (pp. 1-23).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6] Tudge, J. R. and Rogoff, B. (1989). Peer influence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Piagetian and Vygotskyian perspectives. In M. Bornstein & J. Bruner (Eds.), Interac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 (pp.17-40). Hillsdale, NJ: Erlbaum.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8-20公開
    校外:2012-08-2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