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珺妍 Guo, Jun-Ya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新編京劇音樂曲調應用之研究—以《金鎖記》、《三個人兒兩盞燈》為例 The Research of Taiwan New Beijing Opera’s Music Melody Application: The Golden Cangue and Three Persons and Two Lamps |
| 指導教授: |
施德玉
Shin, Te-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4 |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新編京劇 、戲曲音樂 、《三個人兒兩盞燈》 、《金鎖記》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New Beijing Opera, Chinese Opera Music, The Golden Cangue, Three Persons and Two Lamp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7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戲曲在中華民族這片土地上扎根已有數千年,戲曲萌芽可以追溯到屈原《九歌》。歷經歲月打磨考驗,南宋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戲」,崑腔在魏良輔等人的改良之下愈發精細細膩、文雅。明傳奇的崛起則是令崑劇進入黃金時代。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徽班進京賀壽,在與各地方戲曲融合改良後孕育出京劇,京劇踏上臺灣這片土地可追溯到19世紀末,時至今日,已在臺灣發展兩百多年。近幾十年間,兩岸都在改革戲曲,力求突破與創新,緩和戲曲逐漸衰弱之勢,而如何在繼承傳統表演藝術形式與突破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已成為近些年來重要議題。
本文緒論中對新編京劇以及京劇音樂相關術語做出解釋,正文之中,首先梳理臺灣京劇之發展現況,包含臺灣京劇出現即發展,臺灣軍中劇團由來以及國光劇團創團至今的作品做梳理;其次論述筆者分別探討兩部作品《三個人兒兩盞燈》與《金鎖記》之創作背景以及故事情節;其三探究兩部作品對於京劇傳統曲調之應用,即西皮二黃聲腔板式運用,其四是兩部作品中的非傳統京劇曲調設計。兩部作品在保留皮黃腔同時融入非皮黃腔曲調,聲腔曲調豐富的同時依然擁有京劇之韻味。
筆者運用文獻資料蒐集法、分類法、分析法、歸納法,探析臺灣新編京劇音樂創新促使新編京劇風格更加多元化,所論述之結果期望能對當代戲曲創作多面向發展,提供一些研究資料與靈感。
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wan Beijing Opera,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new Beijing Opera. The origin of the Taiwan Military Troupe and the work of the GUOGUANG OPERA COMPANY's creation of the group have been sorted out. The theme of the Three Persons and Two Lamps and The Golden Cangue; the third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operas to the traditional tunes of Beijing Opera, that is, the design of the Xipi and Erhuang, and the fourth is about the non-traditional Beijing Opera. The tune, since it is a new Beijing opera, is bound to make some bold attempts on the tune, the effect of these tune after use.
The author uses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metho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alysis method and induction method to analysis the innovation of Taiwan's new Beijing Opera music, which makes the style of the new Beijing Opera more diversified. The results of the discussion hope to provide more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opera.
參考資料
一、 中文書目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上卷)》,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王安祈。《尋路: 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2。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
何為。《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施德玉。《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17。
海震。《戲曲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張正治。《京劇傳統戲皮黃唱腔結構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張育華、陳淑英。《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9。
莊永平。《戲曲音樂史概述》,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
劉吉典。《京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劉國杰。《西皮二黃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吳岳霖。《鏡像回眸 國光二十一九九五—二〇一五》,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
武俊達。《京劇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魏海敏。《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臺北:積木文化,2006年。
二、 學位論文
許富堯。《李小平京劇導演藝術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1月。
林淑薰。《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林俐慈。《從現代小說改編的臺灣京劇研究(1990-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綿綿。《張愛玲<金鎖記>之台灣閱讀史,1957-2011》,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劉怡君。《新編京劇《金鎖記》文本之視覺符號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高婉甄。《論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小說原著的互文性》。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林明燕。《從傳統與現代結合中看台灣京劇音樂發展─以國立國光劇團演出製作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幸融。《京劇音樂的傳統到創新-以京劇《白蛇傳》音樂為研究範圍》。佛光 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亦舒。《琵琶在新編京劇音樂中的角色探討》。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曾亦欣。《戲曲與音樂的對話—以鍾耀光新編京劇與二胡協奏曲《快雪時晴》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張瀛鐸。《國光劇團二十一世紀初愛情京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王文伶。《國光劇團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林黛暉。《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三、 期刊論文
丘慧莹。〈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第159 期,(2008年3月),頁171-204。
李惠綿。〈戲曲批評與概念〉。《戲曲學報》。第十期,(2012年12月),頁1-57。
朱恆夫。〈近三十年來戲曲劇本創作的基本分析〉。《戲曲學報》。第十期,(2012 年12月),頁234-257。
林淑薰。〈新編京劇《金鎖記》的舞臺空間處理〉。《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年12月)頁273-298。
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台灣文學學報》。第九期(2006年12月),頁181-212。
游庭婷。〈試論現代性與新世紀臺灣新編京劇--以《金鎖記》、《孟小冬》、《百年戲樓》為觀察對象〉。《藝術評論》第31期,頁105-134。
劉侗。〈京劇劇碼創作中幾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戲曲學報》。第九期,(2011年6月),頁123-130。
蒋興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曲學報》,第三期,(2008年6月),頁225-249。
尤麗雯。〈幽微的聲音-論王安祈四部新編女戲的藝術價值〉,《劇說戲言》,第七期(2010年4月),頁63-79。
陳芳英。〈深雪初融:論新世紀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戲劇學刊》,第十三期(2011年1月),頁35-64。
王安祈。〈「乾旦」傳統、性別意識與台灣新編京劇〉,《文藝研究》,2007卷9期(2007年9月),頁96-106。
吳文棋。〈同性情欲.另類家庭.雌雄同體:新編京劇《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狐仙故事》的酷兒閱讀〉,《有鳳初鳴年刊》,第十二期(2016年5月),頁85-109。
李惠綿。〈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戲劇學刊》,第二期(2005年),頁63-84。
高禎臨。〈當代台灣新編京劇的陰性書寫與性別對話〉,《東海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13年6月),頁199-234。
四、 報刊雜誌
廖俊逞。〈三個人兒兩盞燈》刻畫女性幽微內在〉。《PAR表演藝術》,147期,(2005年3月)。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2006年,頁179-181。
五、 曲譜
《三個人兒兩盞燈》與《金鎖記》曲譜截自
李超。《琴韻新弦-李超創作曲譜集》。李超,國光劇團,2010年
六、 劇本
《三個人兒兩盞燈》與《金鎖記》劇本來源於國光劇團京劇經典數位典藏計劃網站
七、 影音資料
國立國光劇團。《三個人兒兩盞燈》。國立國光劇團 CD,2008。
國立國光劇團。《金鎖記》。國立國光劇團 CD,2006。
八、 網路資料
《三個人兒兩盞燈》節目冊:
http://guoguang.teldap.tw/stage.php?DA_ID=20120320006 (2018年09月2日)
《金鎖記》節目冊:
http://guoguang.teldap.tw/stage.php?DA_ID=20110105003 (網路搜尋日期:2018年09月20日)
2010 上海世博會「兩岸城市藝術節-台北文化週」《金鎖記》演出暨前置宣傳製作及場地勘查作業計畫:https://mocfile.moc.gov.tw/ncftahistory/ncfta_ce/O_advice/740480233040_C.pdf,(網路搜尋日期:2019年4月27日)。
僑務電子報:國光劇團星國演出博滿堂彩
https://www.ocacnews.net/overseascommunity/article/article_story.jsp?id=121728,(網路搜尋日期:2019年4月27日)。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金鎖記》演出成果報告書:http://mocfile.moc.gov.tw/history/KK/App_Themes/images/file/000111.pdf,(網路搜尋日期:2019年4月27日)。
國光劇團 2013 天津大劇院 《金鎖記》、《王熙鳳大閙寧國府》巡演:https://mocfile.moc.gov.tw/ncftahistory/ncfta_ce/O_advice/133736494927_C.pdf
,(網路搜尋日期:2019年4月27日)。
2017年3月24日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2017『雙面.魏海敏』上海演出計畫:
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1802/40eaa089-d20e-4144-b29b-8145611d7be7.pdf,(網路搜尋日期:2019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