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文祺
Cheng, Wen-Chi
論文名稱: 實施容積獎勵建案之開放空間環境感知與社區居民社會交流之關連初探─以臺北市松山區為例
Does the quality of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enhance social interaction in neighborhood? A case study of Song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趙子元
Chao, Tzu-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社會互動容積獎勵開放空間私有公共空間
外文關鍵詞: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POPS), social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現代都市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冷漠,為了打破這樣的情況,許多文獻強調弱關係的力量以及社會資本的重要性,然而這些都始於社會的互動與交流,開放空間提供了社會互動的機會,可以幫助居民建立認同感與發展關係。過去文獻大多探討公園綠地對社區社會交流的影響,但隨著都市人口的成長,都市中的公有土地逐漸減少,面臨人口增加與環境惡化等問題,臺北市政府於1983年實施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透過綜合設計放寬規定創造更多開放空間。私有公共空間的服務層級小於公園綠地,且可及性與便利性更高,更能貼近社區居民的日常活動。
    在以開放空間換取容積獎勵相關政策推動後相對衍伸出各面向的問題,增加的私有公共空間為都市環境與市民提供的效益,能否平衡其所衍伸的環境成本,仍有待研究,隨著都市化的影響,私有公共空間勢必成為都市中重要的社會互動場所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單一基地尺度,探討私有公共空間對社區居民社會交流的影響。
    本研究第一步透過文獻回顧與資料蒐集,彙整臺北市松山區私有公共空間的現況,並以建築基地的開發條件作為分群變數,利用二階段集群分析法的分群結果選擇臺北市松山區建成花園大廈、松山新城第四區兩處建案的私有公共空間為實證地點。第二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基本資料、到訪特性、環境品質感知與社會交流感知。研究結果證實環境品質感知較高的私有公共空間其自選活動與社交活動較多,但在到訪頻率與停留時間上沒有顯著影響,且到訪頻率與停留時間的多寡在社會交流感知上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私有公共空間雖然提供居民之間發生互動的機會,但並非社區社會交流的重要因素。

    With the growth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urban public land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mplemented zoning in Taipei in 1983 to create more open spaces. Open spac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an help residents establis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develop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interaction places in the c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a single base scal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OPS on social communication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四節 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私有公共空間 5 第二節 開放空間 22 第三節 小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假說 28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9 第四章 實證分析 33 第一節 次級資料分析 33 第二節 私有公共空間分類 39 第三節 問卷分析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71 參考文獻 72 附錄 74

    Carmona, M., Heath, T., Tiesdell, S., & Oc, T. (2004). 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URBAN DESIGN QUARTERLY, 90, 40.
    Dimmer, C. (2012). Re-imagining public space: The vicissitudes of Japan’s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s. Urban spaces in Japan: Cultur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74-105.
    Erickson, D. (2012). MetroGreen: Connecting open space in North American cities: Island Press.
    Gehl, J. (2011).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 Island press.
    Huang, S.-C. L. (2006). A study of outdoor interactional spaces in high-rise hous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8(3), 193-204.
    Kayden, J. S. (2000).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the New York City experience: John Wiley & Sons.
    Kaźmierczak, A. (2013). The contribution of local parks to neighbourhood social t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9(1), 31-44.
    Lynch, K. (1972). The openness of open space.
    Lynch, K. (1995). City sense and city design: writings and projects of Kevin Lynch: MIT press.
    Motloch, J. L. (2000).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design: John Wiley & Sons.
    Moulay, A., Ujang, N., & Said, I. (2017). Legibility of neighborhood parks as a predicator for enhanced social interaction towards social sustainability. Cities, 61, 58-64.
    Németh, J., & Schmidt, S. (2011).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 modeling and measuring publicnes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8(1), 5-23.
    Rasidi, M. H., Jamirsah, N., & Said, I. (2012). Urban green space design affects urban residents’ social interac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8, 464-480.
    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 of Minnesota Press.
    Webster, C. (2007). Property rights, public space and urban design.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81-101.
    Zukin, S. (2009).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于洋(2016)。纽约市区划条例的百年流变(1916—2016)——以私有公共空间建设为例。国际城市规划。
    呂昕潔(2017)。實施容積獎勵建案之開放空間人行流動與公共性探討—以臺北市信義區、中山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學位論文,臺南市。
    林筱菁(2016)。以開放空間系統的開放性探討私有公共空間(POPS)之環境品質─以臺北市萬華松山區容積獎勵開放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學位論文,臺南市。
    洪慧心(2013)。以排碳量探討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班學位論文,臺中市。
    夏鑄九(1983)。都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及台北地區之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頁33-43。
    陳冠民(2015)。以調節理論觀點探討公共空間設置在私有財產的開發機制研究-以臺北市獎勵性都市政策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學位論文,頁1-140。
    黃瑞楠(2004)。台北市開放空間規劃評析與展望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楊少瑜(2007)。從公私部門角度探討容積獎勵機制之目標與效益─以臺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學位論文,臺南市。
    謝伯昌(1995)。都市[開放感]空間模式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謝雅卿(2006)。台北市實施綜合設計地區環境品質之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魏志昌(1994)。都市高層建築開放空間留設問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臺南市。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