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柯亭妤 Ke, Ting-Yu |
|---|---|
| 論文名稱: |
明代佛教法會的政治與社會需求 Buddhist Faith and Ceremoni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Practices in the M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陳玉女
Chen, Yuh-Ne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1 |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佛教 、法會 、儀式 、僧人 |
| 外文關鍵詞: | Ming Dynasty, Buddhism, Dharma Assembly, Ritual, Monk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4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初因應政治情勢變化,皇帝營建廣薦法會,為戰亂喪生的亡靈超度追薦,藉此安撫民心。明代中後期,統治者利用崇佛之舉,型塑權威形象,鞏固皇室統治。君主崇奉佛教,不斷修建法會,造成財政問題,引起群臣反對。然而,法會受到上層階級重視,始終與皇權緊密結合,具有顯著的政治意涵。
在政治的演變過程中,宮中這股力量也滲透到社會,互為影響。明初官方透過整頓瑜伽教,將僧寺分成禪講教三類,規定瑜伽教僧習誦儀軌,為大眾提供法事服務。然而,法會大為流行,也對佛教帶來負面影響,甚至衍生一些社會問題。如隨著僧俗過度接觸,引發社會對佛教與僧人的負面印象,同時僧俗結為依附關係,不免也會發生糾紛,引起官司訴訟。針對法會所帶來的流弊,僧團制定叢林規約,規範從事法會儀軌,以及校訂刊刻法事儀文,提供修行的實踐方式,改革佛教內部問題。在此過程中,士大夫是主要的贊助者,不僅提供資金資助,令儀文得以刊行流通,更與僧人共同促成改革。
透過本文探討明代法會流行情況,可以看到促進佛教發展的動力,及其獲得來自不同群體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看見僧人從事法會,積極拓展社會發展空間,增進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社會對佛門的詬病卻也隨之加深。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emperor set up dharma assembly to appease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by paying homage to the souls of those who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wa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rulers took advantage of worshiping Buddha to shape their authoritative image and consolidate the royal rule. The monarchs believed in Buddhism and kept holding dharma assembly, which caused financial problems and aroused opposition from the officials. However, dharma assembly was valued by the upper class and alway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imperial power, which had significant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ver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evolution, this power in the palace also penetrated into society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organized the teaching of Yoga, divided monasteri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Zen, Lecture, and Teaching, and stipulated that the monks in charge of teaching yoga should recite rituals and provide legal services to the public. However, the popularity of dharma assembly also caused a considerable negative impact on Buddhism, and even resulted in some social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excessive contact between monks and laymen led to the society’s a negative impression of Buddhism and monks. Besides, the frequent contacts between monks and laymen even violated the law, triggering lawsuits. In response to the disadvantages caused by the dharma assembly, Sangha groups formulated their own regulations, standardized the rituals in the dharma assembly, edited and published ritual publications, provided methods of practice, and reformed the internal problems of Buddhism. During this process, scholar-bureaucrats were the main sponsors, who not only provided financial support, but also promoted the reforms together with monks.
By probing into the popularity of dharma assembly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its support from different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monks held dharma assembly, actively expanded the spa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d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society. However, the society’s criticism against Buddhism also deepened.
一、佛教典籍
(漢)安世高,《佛說八正道經》,收入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明)周永年,《吳都法乘》,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32-3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清)周克復,《歷朝金剛持驗紀》,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周應賓,《重修普陀山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9冊,據明萬曆三十五年太監張隨刊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清)范承勳,《鷄足山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16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郭子章著,釋畹荃續,《明州阿育王山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11-12冊,據清乾隆廿二年正續合刊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明)陳仁錫,《堯峰山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43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清)彭際清,《居士傳》,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88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收入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22-25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清)盧見曾,《金山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38-39冊,據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刊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明)鮑宗肇,《天樂鳴空集》,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謝肇淛,《方廣巖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3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三年刻光緒增補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唐)釋一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海印道場十重行願常徧禮懺儀》(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大壑,《南屏淨慈寺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3冊,據重慶圖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吳敬等刻清康熙增修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釋元賢,《繼燈錄》,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86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收入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宋)釋志磬,《佛祖統紀》,收入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宋)釋志磬著,釋祩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4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7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明)釋法藏,《三峯藏和尚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清)釋悟明,《折疑梵剎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26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釋真喆說,釋傳我等編,《古雪喆禪師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清)釋常仁,《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26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揚州:廣陵書社,2006。
(元)釋梵琦說,釋祖光編,《楚石梵琦禪師語錄》,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1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明)釋祩宏,《雲棲法彙》,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2-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祩宏,《瑜伽集要施食儀軌》,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59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元)釋普瑞,《華嚴懸談會玄記》,收入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第90冊,上海:中華書局,1994。
(明)釋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智誾說,釋成巒、釋傅善等錄,釋開詗編,《雪關禪師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傳燈,《幽溪文集》,收入《衢州文獻集成》,第177冊,據清光緒十九年天台山真覺寺刻本影印,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明)釋傳燈,《幽溪别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29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釋圓澄,《慨古錄》,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65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明)釋道開,《密藏開禪師遺稿》,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福善錄,釋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3卷,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8。
(清)釋際祥,《勅建淨慈寺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17-19冊,據清光緒十四年錢塘嘉惠堂丁氏重刊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明)釋廣賓,《西天目祖山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33冊,據清嘉慶九年序刊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明)釋廣賓,《杭州上天竺講寺誌》,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23號,據明崇禎年間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明)釋德清,《廬山歸宗寺志》,收入張智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6冊,據民國刻本影印,揚州:廣陵書社,2006。
(元)釋德煇,《勅修百丈清規》,收入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清)釋德鎧,《靈谷禪林志》,收入杜潔祥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2輯,第12冊,據光緒十二年重刻本影印,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明)釋慧機,《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2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明)釋禪修,《依楞嚴究竟事懺》,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二、古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清)尤侗,《艮齋雜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6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全集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方鳳,《改亭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8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崇禎十七年方士驤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毛奇齡,《西河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52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488號,據明萬曆十二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朱袞,《衡嶽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1246號,據清康熙三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明)呂坤,《四禮疑》,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5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清同治光緒間補修呂新吾全集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清)李銘皖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號,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7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汪源澤纂修,〔康熙〕《鄞縣志》,收入《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珍本叢刊》,第275-278冊,據清康熙抄本影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明)沈守正,《雪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70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沈尤含等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沈朝宣纂,〔嘉靖〕《仁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179號,據清光緒十九年校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9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沈鯉,《文雅社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86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卓發之,《漉籬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07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傳經堂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民國)周志中修,呂植等纂,〔民國〕《良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128號,據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
(清)周亮工,《讀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二年周氏烟雲過眼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明太祖御製,《皇明祖訓》,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64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王俊華纂修,〔洪武〕《京城圖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4冊,據清抄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金堡,《徧行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姚希孟,《循滄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51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張叔籟陶蘭臺刻清閟全集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姚希孟,《棘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8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張叔籟等刻清閟全集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姚舜牧,《來恩堂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07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姚遠翱,《華嶽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317號,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明)孫繼芳,《磯園稗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據民國十五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祕笈影印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64-265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啓四年徐與參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秦元方,《熹廟拾遺雜詠》,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55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舊鈔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屠應埈,《屠漸山蘭暉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32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屠仲律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張自烈,《芑山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初本影印,第16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45冊,據明萬曆四十年唐國達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張鹵,《皇明嘉隆疏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72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臺北:環球書局,1968。
(清)清高宗敕編,《御選明臣奏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莫旦纂,〔弘治〕《吳江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446號,據明弘治元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明)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82-1383冊,據明崇禎六年張一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陳弘緒,《陳士業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4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
(明)陳龍正,《幾亭外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3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陶輔著,魯燕標點,《花影集》,收入《明清稀見小說叢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黄汝亨,《寓林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3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曾異撰,《紡授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63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確,《陳確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165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清)黃宗羲,《明文海》,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85-48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楊士聰,《玉堂薈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5冊,據嘉業堂叢書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17冊,據明弘治十二年楊茂仁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楊樹本纂,〔乾隆〕《濮院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1冊,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書傳抄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2。
(民國)楊豫等修,閻廷獻等纂,〔民國〕《齊河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6號,據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
(清)葉先登修,馮文顯纂,《顏神鎮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9冊,據清康熙九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2。
(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3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賈三近,《皇明兩朝疏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65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蔣科等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8冊,據天津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劉若愚,《酌中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明)潘游龍,《康濟譜》,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7冊,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5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蕭士瑀,《陶葊雜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42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初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鮑應鰲,《瑞芝山房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41冊,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72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三年吳鳳瑞刻隆六年印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民國)謝勳等纂修,《三台縣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第15冊,據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影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明)羅炌修,黃承昊等纂,〔崇禎〕《嘉興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明崇禎十年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明)蘇茂相輯,郭萬春註,《新鐫官板律例臨民寶鏡所載審語》,收入楊一凡、徐立志編,《歷代判例判牘》,第4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清)顧景星,《白茅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06冊,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三、專書
于君方,《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夫馬進著,伍躍等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新北:稻鄉出版社,2002。
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三):五代至近代密教的流傳》,新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10。
呂澂,《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收入藍吉富編,《現代佛學大系》,第25冊,臺北:彌勒出版社,1984。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
杜常順,《明朝宮廷與佛教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汪娟,《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侯沖,《中國佛教儀式研究:以齋供儀式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祩宏之研究》,臺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張潤平、蘇航、羅炤編,《西天佛子源流錄:文獻與初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陳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臺北:如聞出版社,2001。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陳紅彥編,《古舊輿圖善本掌故》,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
楊啟樵,《明清皇室與方術》,上海:上海書店,2010。
趙軼峰,《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1。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新北:稻鄉出版社,2007。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釋印順,《華雨集》,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釋聖凱,《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釋聖嚴著,釋會靖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四、期刊論文
尤淑君,〈從楊廷和到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的權力交替〉,《政大史粹》,第10期(2006),頁29-88。
方志遠,〈明代的御馬監〉,《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1997),頁140-148。
方志遠,〈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歷史研究》,2007年第1期(2007),頁41-62。
王啟元,〈慈聖皇太后、《九蓮經》與萬曆佛教〉,《佛學研究》,第1期(2014),頁64-81。
王啟元,〈蒼雪與木增交遊因緣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2期(2012),頁59-68。
安海燕,〈明代漢譯藏傳密教文獻與北京的藏傳佛教──兼論明代北京藏傳佛教格局的形成〉,《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2019),頁206-213。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歷史學報》,第18期(1990),頁63-80。
朱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33期(1988),頁259-282。
何孝榮,〈印僧撒哈咱失里與元明時期印度密教在中國的傳播〉,《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2016),頁164-172。
何孝榮,〈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南開學報》,2002年第5期(2002),頁111-119。
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南開學報》,2000年第1期(2000),頁18-27。
何孝榮,〈明代皇帝崇奉藏傳佛教研究淺析〉,《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4期(2005),頁119-137。
何孝榮,〈明代皇宮中的佛教建築與崇佛活動〉,《故宮學刊》,2008年第1期(2008),頁127-141。
何孝榮,〈明初善世院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2009),頁46-50。
何孝榮,〈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2007),頁19-30。
何孝榮,〈論明世宗禁佛〉,《明史研究》,第7輯(2001),頁164-176。
何孝榮,〈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成大歷史學報》,第40號(2011),頁61-92。
何淑宜,〈晚明士人的信仰世界:以西湖孤山關帝廟的創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4期(2020),頁39-82。
余玉琦,〈警發迷情:晚明畫家鄭重及渡水羅漢畫卷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38卷第1期(2020),頁147-200。
李小榮,〈晚明虞淳熙西湖結勝蓮社諸問題補論〉,《閩江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2018),頁52-64。
李忠達,〈元代禪宗清規祈禳儀式的標準化〉,《佛光學報》,新6卷第2期(2020),頁41-90。
李秉星,〈明代蘇州下塘徐氏家世藝文考〉,《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第3期(2021),頁81-87。
李建軍,〈明世宗與道教〉,《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1992),頁32-57。
李偉,〈杭州佛教寺院控產制度的演變(14-17世紀)〉,《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2期(2019),頁58-73。
杜常順,〈明代西天僧考略〉,《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2006),頁23-33。
杜常順,〈明代臨洮寶塔寺及其法王史實考述──明代《寶塔寺報恩傳流碑》箋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2015),頁50-56。
沈衛榮、安海燕,〈明代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和西域僧團──兼談漢藏佛教史研究的語文學方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2011),頁81-93。
周郢,〈明崇禎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論泰山娘娘與媽祖信仰之關係〉,《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4期(2014),頁74-80。
周齊,〈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1998),頁43-58。
夏維中、楊新華、胡正寧,〈南京天禧寺的沿革〉,《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2010),頁229-236。
徐一智,〈明代帝王與觀音信仰──以永樂與萬曆朝編纂的兩本觀音經典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29期(2013),頁1-57。
高志忠,〈明代宮廷內書堂教育與知識型宦官〉,《蘭州學刊》,2011年第10期(2011),頁151-156。
張雪松,〈明清以來中國佛教法緣宗族探析〉,《輔仁宗教研究》,第19期(2009),頁127-150。
張雪松,〈做儀式權力的壟斷與世襲──明清以來江南地區佛教門眷制度研究〉,《中國佛學》,2020年第1期(2020),頁16-27。
張暉,〈門徒與門眷:明清江南經懺佛事的商業化經營〉,《蘭州學刊》,2013年第7期(2013),頁53-57。
曹剛華,〈明代佛教方志的刊刻與流傳〉,《故宮學刊》,2009年第1期(2009),頁712-728。
陳文龍、鄭衡泌,〈周思得道派與明代道錄司〉,《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4期(2015),頁67-75。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由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第29號(2005),頁121-164。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1期(2004),頁37-88。
陳玉女,〈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成大歷史學報》,第31號(2006),頁65-112。
陳玉女,〈晚明僧俗往來書信中的對話課題──心事•家事•官場事〉,《玄奘佛學研究》,第14期(2010),頁89-134。
陳明華,〈佛壇後壁背面觀音造像研究──從「施食」的觀點切入〉,《臺大佛學研究》,第36期(2018),頁99-155。
陳冠至,〈明代南京的書籍市場〉,《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年第2期(2014),頁153-172。
陳楠,〈法淵寺與明代番經廠雜考〉,《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2006),頁138-143。
陶金,〈大高玄殿的道士與道場──管窺明清北京宮廷的道教活動〉,《 故宮學刊》,2014年第2期(2014),頁185-205。
曾召南,〈明代前中期諸帝崇道淺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1991),頁96-103。
黃繹勳,〈明末漢月禪師《三峰和尚心懺》略探和點校〉,《佛光學報》,新7卷第2期,頁1-45。
雷天宇,〈明清佛教信仰生活中的儀式研究綜述〉,《佛學研究》,2021年第1期(2021),頁304-313。
劉永華,〈明清時期的神樂觀與王朝禮儀──道教與王朝禮儀互動的一個側面〉,《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2008),頁32-42。
駱愛麗,〈明成祖與大寶法王交流研究──以宗教畫卷《薦福圖》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6卷第1期(2007),頁29-80。
釋見曄,〈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1994),頁67-102。
五、專書論文
何淑宜,〈時代危機與個人抉擇──以晚明士紳劉錫玄的宗教經驗為例〉(收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編,《溝通與協作: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20),頁435-466。
呂妙芬,〈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收入氏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牧田諦亮著,索文林譯,〈水陸會考證〉,收入氏著,《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頁185-216。
陳玉女,〈明萬曆朝慈聖九蓮菩薩建構之多重意義〉,收入釋怡學編,《明代北京佛教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2018,頁142-178。
熊秉真,〈明清家庭中的母子關係──性別、感情及其他〉(李小江等編,《性別與中國》,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頁514-544。
熊秉真著,岳心怡譯,〈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入盧建榮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頁255-280。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收入張曼濤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頁1-16。
簡凱廷,〈晚明佛教居士姚希孟(1579-1636)及其禮懺文書寫〉(收入林長寬編,《論死生:宗教文化的詮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2021),頁207-223。
藍吉富,〈嘉興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收入氏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頁255-266。
六、外文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Philadelph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
Charles D. Orzech, “Esoteric Buddhism and the Shishi in China,” The Esoteric Buddhist Tradi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989 SBS Conference, SBS Monographs no. 2, ed. Henrik H. Sørensen. Copenhagen and Aarhus: Seminar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4, p.51-72.
多田孝正,〈明代の准提信仰—特に准提淨業をめぐって—〉,收入《中国の仏教と文化──鎌田茂雄博士還暦記念論集》,東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頁539-565。
成河峰雄,〈「敕脩百丈清規」祝釐.報恩章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2號(1984),頁940-943。
淺井紀,〈明朝の國家祭祀と佛敎・道敎・諸神〉,《東洋史研究》,第73卷第1號(2014),頁67-98。
野上俊静,〈明初の僧道衙門〉,《大谷學報》,第27卷第1號(1948),頁8-15。
滋賀高義,〈明代神楽観攷〉,《大谷學報》,第57卷第2號(1977),頁15-25。
滋賀高義,〈明初の法会と仏教政策〉,《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21集(1969),頁197-237。
滋賀高義,〈明初の神楽観と道教〉,《大谷學報》,第43卷第2號(1963),頁32-45。
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9。
間野潜龍,〈中國明代の僧官について〉,《大谷學報》,第36卷第3號(1956),頁52-62。
龍池清,〈明代の瑜伽教僧〉,《東方學報》,第11冊之1(1940),頁405-413。
龍池清,〈明代の僧官〉,《支那佛教史學》,第4卷第3號(1940),頁35-46。
鹽入良道,〈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1卷第2號(1963),頁731-736。
鹽入良道,〈懺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2號(1959),頁440-450。
七、學位論文
安賽平,〈明末清初僧俗對密教咒語的詮釋與應用〉,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博士論文,2021。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佛教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游志弘,〈明代光祿寺事務與革新論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鄧淑君,〈明代官版佛教大藏經《永樂北藏》刊印與頒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
蕭漢威,〈明代佛教典籍出版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18。
八、網路資料
(明)姚希孟,《風唫集》,中華古籍資料庫(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5325),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7月17日。
(明)蕭士瑀,《陶葊雜記》,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數位影像(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3972339$1i),最後檢索日期:2023年7月17日。
韓苗苗,〈北京房山107國道大修挖出明朝古墓墓主為太監〉,中國考古網(http://www.kaogu.net.cn/cn/xccz/20140912/47496.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