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怡妃 Chen, Yi-Fei |
|---|---|
| 論文名稱: |
花蓮縣古風村現代化布農族傳統歌謠的文化再造與傳承危機 Culture Reconstruction and Crisis of Culture Legacy of Modernized Bunun folk Songs of Hualien Gufeng Tribe |
| 指導教授: |
陳碧燕
Chen, Pi-Yan 高燦榮 Kao, Tsan-J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8 |
| 中文關鍵詞: | 傳承危機 、文化脫離 、文化再造 、布農族歌謠 、古風村 |
| 外文關鍵詞: | Bunun folk song, culture reconstruction, culture displacement, crisis of culture legacy, Gufeng trib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的布農族傳統歌謠傳承工作,在西式音樂意識的滲入、觀光化商業展演,以及族群反污名認同之企圖的影響之下,歌謠的再現乃結果出不同於傳統的音聲表現─整齊劃一的西式合唱風格、配合舞蹈演出而固化的演唱節奏─傳統上歌謠豐富的對話特性以及地方特性,消失為不具地方特色的「族群」「精緻藝術」;傳統歌謠的再現,作為布農族之族群與文化的認同識別,也擁有商業化之商品性質。同時,近年主導布農族歌謠傳承工作之在地菁英,他們在部落近代歷史與文化激烈變盪之下對於在地「純粹傳統」的不確定感、菁英式的浪漫化懷舊情節,以及介於主流價值與政經利益之間的意識擺盪,也使其結構出缺乏現世部族常民主體性的歌謠實踐─這也正是現代化布農族傳統歌謠傳承與發展的最大矛盾與危機。花蓮縣古風村的現代化布農族傳統歌謠實踐正預言著─現代脫離於傳統、菁英背離於部族常民─的主流商業化與殖民異化所再造的部落世界來到,古風村正是走在台灣布農族部落所共同發展的道路之上。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western music,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pursuit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ibe anti-slander for all the jobs which trying to make the Bunun folk song inherited for so many years, the reappearance of them shows no features which belongs to the region and from the dialogue of the song but the uniform of a chorus and the fixed rhythm combined with dance. And they just change into the fine art of a tribe without a region feature.
In spite of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Bunun folk song offers the identity among all different tribes and culture, the feature of commercial also comes with it. Under the intense storm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odern times, elites in the tribe are in charge the job of how to hand the Bunun folk song down, face all the uncertain knowledges from pure tradition, the romantic nostalgic emotion, and the the swinging consciousness between mainstream value and political-economical affairs have made them construct a movement without putting actions into practice. I suspect this is indeed the conflict and also the crisis of how they are going to hand down and develop the modernized Bunun folk songs. All the actions which disobey tradition and against ordinary tribe fellows are now taken by Gufeng tribe should cause the tribe away from main-stream commercialized and colonized alienation. Gufeng tribe is no doubt on it's way.
一、專書
佐山融吉著,余萬居譯,《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移川子之藏等著,黃文新譯,《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台灣番政治》,台中縣:省文獻會,1957年。
馬淵東一著,陳金田譯,《台灣土著之移動與分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稿(未出版),1984。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出版社,2000。
吉田慎吾著,王子今、周蘇平譯,《Bunun族的出草和狩獵》,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黑澤隆潮著,黃耀榮譯,《台灣高山族之音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黃耀榮譯,《高砂族之音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
方有水、印莉敏,《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
王銘銘,《想像中的異邦世界─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聯奎、衛惠林,《台灣風土志》,台北:中華書局,1989。
花蓮縣政府,《花離縣地方自治》,花蓮縣:花蓮縣政府,1970。
陳金田譯,《原住民行政誌稿》,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張松,《台灣山地行政要論》,台北,正中書局,1953。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8。
賈克‧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1995。
吳榮順,《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探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南投縣:內政部營建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
---------,《布農音樂》,南投縣:內政部營建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
---------,《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市:漢光文化,1999。
李亦園,《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80。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
---------, 《文化圖像》,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2。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市:樂韻出版社,1987。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合著,《傳統音樂之美》,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
黃應貴,《台灣土著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
---------, 《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研究報告》,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0。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田哲益,《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南投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
---------,《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1995年。
---------,《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市:臺原文化出版社,1998。
---------,《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市:臺原文化出版社,2003。
林道生,《花蓮原住民音樂─布農族篇》,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
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篇》,南投縣:台灣文獻館,2002。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1986。
Max Weber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1993年。
馬林諾夫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78,頁67。
Keeing, Roger Martin著,甘華鳴、陳芳、甘黎明譯,《文化、社會、個人》,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頁403。
金澤,《宗教禁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頁131-132。
彭康生、彭耀主編,《宗教社會學》,頁172。
赫士德著,謝林芳蘭譯,《當代聖樂與崇拜》,台北:校園書房,200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布農聖詩委員會,《布農聖詩》,台北:台灣教會公報社,1999。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
呂必賢,《布農楓情─古楓鄉土文化導覽手冊》,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9。
卓楓國小,《花蓮縣卓楓國民小學,校務概況簡介》,花蓮縣:花蓮縣卓楓國小,2002。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9。
胡台麗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市:自立晚報,1994。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1987。
劉斌雄、胡臺麗計畫主持,《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
裝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文化人類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1。
Zygmunt Bauman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台北市:群學出版,2001。
王沛綸編,《音樂辭典》,台北:文星書局出版社,1963。
張大勝,《合唱指揮研究》,台北:全音樂譜,1978。
黃麗鈴,《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馬怡山,《一個布農族社區權力結構之研究》,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張永楨,《清代後山開發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楊淑媛,《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徐國臣,《布農中會高雄區會宣教歷史的研究》,玉山神學院學士論文,1994。
司明山,《探討布農族傳統「野芭蕉」故事的意義》,玉山神學院神學士論文,1994。
葉家寕,《高雄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千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邱韻芳,《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加惠,《阿美及布農族長老教會現代聖詩之音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游景德,《「文化行銷」: 台灣原住民文化展現之經營行為初探》,碩士論文,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97。
許加惠,《阿美及布農族長老教會現代聖詩之音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張瑋琦,《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蔣文娟,《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靖修,《唱我們的歌─太魯閣族(Truku)雪碧社區卡拉ok文化研究》,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怡芳,《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Blacking, John. How musical is man?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omaroff, John.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2.
Brass, Paul.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ory and Comparison. California: Sage. 1991.
Carter, Erica, James Donald and Judith Squires eds. Space and Place-Theories of Idenity and Location. London : Lawrence& Wishart. 1993.
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4.
Mitsui, Toru. Karaoke Around the World: Global Technology, Local Sing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Rouget, Gilber. Music and Trance: A The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Possess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veised by Brunhilde Biebuyc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P65.
Pass, David B. Music and the Church.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89.
二、期刊論文
卜袞‧伊斯瑪哈‧伊斯立端,〈漫談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拔西瀑布)〉,《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9.08,頁55-58。
余蘇英,〈永遠的部落歌聲─台灣原住民音樂的田野錄音與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9.08,頁13-19。
巴奈‧母路,〈原音之美〉,《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市:望月文化,2000,頁198-207。
王叔銘,〈布農族祭儀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3期,1999.02,頁61-80。
陳正祥,〈台灣地名之分析〉,《台灣文獻》,九卷三期,1958年。
高進興,〈古風村耆老口述歷史:古風村的發源與遷徙〉,《布農話史─卓溪鄉布農族耆老口述歷史》,花蓮縣:卓溪鄉公所,1998,頁31-38。
夏曼‧藍波安,〈原運再起與省思〉,《原住民族》,第一期, 2000.05.,頁7-8。
黃應貴,〈布農族社會階層的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頁。
---------,〈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族人的例子〉,《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頁423-83。
吳榮順,〈傳統音樂的即興─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例〉,《藝術評論》,第11期,2000,頁51-57。
---------,〈布農族─天生的合唱民族〉,《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漢光文化,1999,頁29-39。
---------,〈南投縣巒社群和郡社群布農族人的”八部音合唱”現象:破壞、重建與再現、循環原則下的複音結構〉,《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1-19。
林志興,〈從唱別人的歌,到唱自己的歌:流行音樂中的原住民音樂〉,《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卷,1990.08,頁37-40。
馬革順,〈西歐各時期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現特徵〉,《合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頁124-150。
---------,〈合唱的基本訓練〉,《合唱學》,香港:宣道,1992年,頁175-200。
呂錦明等,〈合唱理論與實際─綜合座談〉,《合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4-178。
陳學謙,〈兒童合唱團之組訓〉,《國民小學兒童合唱教學之研究》,台北:巨浪,1989年,頁207-214。
---------,〈合唱在國民小學音樂教育上的地位〉,《國民小學兒童合唱教學之研究》,台北:巨浪,1989年,頁4-8。
林清財,〈原住民音樂之現況與發展─轉變中的音樂符碼〉,《台灣地區民族音樂現況與發展座談會》,台北:文建會,1990年,頁42-45。
盧梅芬,〈認同與藝術表現:當代台灣原住民木雕藝術隱含之原住民化現象〉,《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9年,頁8-12。
余錦福,〈台灣原住民音樂採集〉,《原住民教育季刊》,9期,1998.02,頁71-87。
--------,〈台灣原住民傳統歌唱之脈絡〉,《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8.08,頁6-12。
傅君,〈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及傳統藝術傳承〉,《社教雙月刊》,75期,1996年,頁16-22。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生活圈魯凱人的生活與文化─一個的調查報告〉,《東台灣研究2》,台東:東台灣研究會,1997年,頁217-227。
孫大川,〈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2期,1996年,頁91-106。
陳宇進,〈全球化過程中的地方重建〉,《市民的城市》,台北:創興,1996年,頁125-138。
王嵩音,〈原住民在報紙中的呈現〉,《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時英,1998年,頁45-63。
埃德蒙‧R‧利奇,陳觀勝譯,〈從概念及社會的發展看人的儀式化〉,《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5。
Taylor著,董之林、陳燕谷譯,〈承認的政治〉,《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7,頁1-28。
聖經,〈撒母耳記上〉,《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舊約》,台北:聯合聖經公會,1996年,頁283-284。
紀駿傑,〈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的自主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頁21-36。
謝世忠,〈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義〉,《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
張京媛,〈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前言〉,《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996,頁73-139。
陳其南,〈原住民的部落振興運動〉,《原住民文化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頁53-72。
曾梓峰,〈專業組織在「社區總體營造」中角色之探討─「大溪經驗」為例〉,《1997年度青年社區成長營》,1997,花蓮:花蓮學苑。
李佩然,〈後殖民地主體意識的泯滅與重現─《魔鬼詩篇》的啟示〉,《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1995。
黃美英,〈當代原運菁英與人類學者的關係演變〉,《山海雙月刊》,第六期,1997,頁58-62。
劉可強、王應棠,〈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雛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頁37-52。
謝世忠,〈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頁139-177。
Seeger , Anthony. “When Music Makes History,” in Why Suya Sing: A Musical Anthropology of an Amazonian People. Cambridge : Cambridge Press, 1987.
Graburn, Nelson. “Introduction : Arts of the Fourth World,” in Ethnic and Tourist Arts: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rth Worl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76, pp. 1-32.
Wade, Peter. “Introduction,” in Music, Race, & Nation: Musica Tropical in Colombi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p. 1-29.
Mendoza, Zoila S.. “Performing Decency: Ethnicity and Race in Andean,” in Music and the Racial Imagination. Ronald Radano and Philip V. Bohlman ed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p. 231-63.
Bahbah, Homi. “Remembering Fanon: Self, Psyche, and the Colonial Condition,”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s. New York: Harverter Wheatsheaf. 1994, pp. 112-23.
Said,Edward. “From Orientalism,”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Post-Colonial Theory.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eds.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pp. 132-49.
Ngugi, wa Thiong’o. “The Language of African Literature,”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s.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pp. 33-51.
Byron, Reginald. ”The Ethnomusicology of John Blacking,” in Music, Culture, Experience. Philip Bohlman and Bruno Nettl eds. Chicago Studies in Ethnomusic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pp. 1-30.
Mitsui, Toru. “The Genesis of Karaoke How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usic Evolve,”in Karaoke Around the World: Global Technology, Local Singing. Toru Mitsui and Shuhei Hosokawa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p. 38-52.
Lum, Man Kong. “The Karaoke Dilemma: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Karaoke Space,” in Karaoke Around the World: Global Technology, Local Singing. Toru Mitsui and Shuhei Hosokawa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pp. 60-72.
Adams, Vincanne. “Karaoke as Modern Lhasa, Tibet: Western Encounters with Cultural Politic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11(4), 1996, pp. 110-46.
Henry, Annette. “Growing up Black, Female and Working Class: A Teacher’s Narrative” i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6(3). 1995, pp. 275-305.
Comaroff, J.L. “Images of Empire, Contests of Conscience: Models of Colonial Domination in South Africa,” in Tensions of Empire: Colonial Cultures in a Bourgeois World. Frederick Cooper, Ann Laura Stoler ed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 97-163.
Bauman, Zygmunt.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in The Polity Reader in Scoci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4, pp. 3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