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周知言 Chou, Chih-Yen |
|---|---|
| 論文名稱: |
社區意識評估指標之研究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identity |
| 指導教授: |
林憲德
Lin, Hsien-T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意識 、生態社區 、評估指標 |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Identity,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Evaluation Syste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4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意識是推行社區發展的動力,社區意識的好壞決定居住者對於社區的態度,也是人與人、人與環境相處的共生機制。各類的區域治理與社區營造相關計畫,目的皆是為了建構完善生活環境及提升社區意識,要了解社區意識在各社區中的程度高低與相對表現,需要一套完整的評估方式檢視其成果。
國內針對社區等特定區域的環境審核機制,較為系統化並具有公信力的評估標準,為內政部所建立的生態社區評估系統EEWH-EC(Eco-Community)。在其中的社區意識指標,其透過四個不同角度來檢視其程度的高低:「共同歷史記憶舊建築保存」、「自然景觀資源」、「社區產業」及「社區參與」。透過實際調查發現,生態社區評估系統EEWH-EC社區意識指標,對於缺乏歷史記憶的新興社區,以及少有天然資源的都市型社區來說,因為自身發展的先天限制,即使社區營造成為典範,或是社區經營有成,都造成在評估指標中很難取得好成績。
本研究在這四個評估面向下,研擬更進一步的評估細項,並針對國內普遍認定之十六個優良設區社區進行試評,除了了解各社區在社區意識的相對表現結果,同時比較現行指標的在實務操作上的需改進之處。本研究在修正原評估指標並實際試評後,對各類型社區評估結果皆滿足一般大眾對社區既定印象,並確定本指標的適用性與可推行性。
Community ident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residents’ attitude to the community, and also constitutes the people-to- people and people-to-environment symbiotic mechanisms. Various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s have the common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n ide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nhancing the community identi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community identitie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chanism is needed.
The Ecology, Energy, Waste, Health: Eco-Community (EEWH-EC), developed by the ROC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i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credibl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udit mechanism in Taiwan. It assesses the community identities through four perspectives: preserved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old architecture and space,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community industries,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t was found, however, that many emerging communities that lack common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ose urban communities with few natural resources did not receive official commendation based on EEWH-EC, despite of their witnessed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supplement the current EEWH-EC criteria with addition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on the same four dimensions. These new indicator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a formative evaluation process with trial tests on 16 recognized quality communities in Taiwan to ensure the adequacy and practicality.
一、 書籍報告部分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2),《生態社區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
林憲德(1996),《城鄉生態》,詹氏。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第14—25、56—57、62—65頁,遠足文化。
曾旭正(2004),《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文建會。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第27—37頁,揚昇教育基金會。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施鴻志、解鴻年(1996),《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報告。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第52—57頁,建築情報。
二、期刊論文部分
張玉榕(2006),《社區自主性評估指標之初探》,台灣大學城鄉所。
魏郁詳(1999),《新興社區「社區意識」建構之過程—龍潭百年大鎮個案》,台灣大學城鄉所。
沈之中(2012),《台灣社區服務設施分佈現況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
莊惠雯(2012),《城鄉設施便利性方法評估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
蔡惠任(2007),《居民社區意識與環境改善計畫推行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生活環境改造計畫」中鄉村型社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所。
徐千峯(2008),《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環境規劃之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空間營造計劃為例》,成功大學建築所。
姜書萍(2005),《台灣都市社區邁向可持續發展個案比較研究:台北市芝山岩社區與台南市金華社區》,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簡頌愔(2005),《921震災居民參與式社區重建評估要項之探討》,台灣大學城鄉所。
孫宛琳(2005),《生態社區永續生活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所。
林柏助(2005),《以環境可持續觀點檢視阿里山茶山部落》,東海大學建築所。
呂啟宏(2012),《永續社區類型分類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
蔡叡昕(2011),《都市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所。
劉居立(2005),《台灣城鄉風貌空間改造運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所。
謝承翰(2009),《從社區意識的角度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使用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所。
謝佩娟、張零袗、范傑臣(2007),《從社區培力開始—以桃園縣社區營造中心操作模式為例》,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38頁,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王本壯(2007),《文化生活圈運作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8—61頁,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第42期。
校內:2019-07-16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