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建銘 Huang, Cheng-Ming |
|---|---|
| 論文名稱: |
二十一世紀台語詩:場域發展與書寫主題之研究 Taiwanese Poems in the 21st Century: A Study on Field Development and Thematology |
| 指導教授: |
林瑞明
Lin, Juei-Mi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7 |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詩 、主題學 、場域 、二十一世紀 、多樣化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poems, Thematology, field, 21st century, diversific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8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弱勢的母語文學-台語詩(現代詩或新詩)為研究對象,時間範疇設定在2000年至2010年為止,研究這段期間內台語詩「整體性的生發演變」及「集體性詩作的實際面貌」。為此,筆者試圖從「場域發展」及「書寫主題」兩種不同的研究視角,對研究對象加以把握。有關本文研究方法,除了以文獻史料蒐集分析法,沿著時間脈絡,對史實進行因果解釋、推衍及評論之外,主要參酌運用了布迪厄的「文化場域」觀點及比較文學中的「主題學」研究法。
除序論及結論外,總共分為六章。在第二章及第三章中,筆者試圖研究台語詩的「場域發展」。探討場域內運動性台語文/文學社群及非運動性華語詩社群與台語詩之間的關係;另外,台語詩集生成、傳播媒介運用、體制教育、詩選及文學獎等,筆者亦將之視為場域內的一部份,而加以研究分析,以求更周延地了解台語詩整體性的發展情形。進入第四章之後,則是研究台語詩的「書寫主題」。筆者係以「身體」、「疾病」、「自然」及「地景及地誌」這個四類「書寫主題」為研究對象,選取了符合藝術性、完整性、代表性及創新性的代表詩作,進行深入詮釋。試圖釐清不同創作者,以其文學之筆如何對同一主題對象,加以再現、變形或改造,以集體性的力量,呈顯出「多樣化」的台語詩作成績。
底下針對本論文主論,第二、三、四、五、六、七章的結構安排,茲說明如下:
第二章筆者先從二十一世紀前的台語詩的發展情形論起,藉以形成基本概念。其次,就二十世紀台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場域背景介紹,以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並可與台語詩場域進行「關係性」的思考。在分析台語詩的主要推動者--台語文/文學運動社群的歷史發展及相關關係之後,進一步則是探討這些運動團體對於台語詩場域發展之各種影響。此外,華語文學社群的語言態度及其台語詩的創作成績,亦是筆者用來觀察台語詩場域發展的另一面向,在此,主要以《笠詩刊》、《台灣詩學季刊》及《掌門詩刊》為分析對象。
第三章則為台語詩場域發展的進一步研究。先分析74本台語詩集的出版模式,接著探討背後的生成原因。其次研究台語詩的各種傳播模式,從傳統的平面媒體,到網際網路,乃至於詩與其他藝術媒合的跨界演出。至於台語詩與體制內的教育之關係,則是探討從小學一直到研究所的師資、課程或者其他學術活動。有關台語詩場域內「經典化」的課題,除以學術論文、文學獎、詩選為例來研究之外,也從專業性的批評話語來進行研究。
第四章為「身體書寫」。先從社會學家歐尼爾(John O’nell)所述,人類觀看事物及思考建構世界的方式與身體有關論起。接著設定五子題:「身體器官」、「情愛身體」、「政治干涉的身體」、「身體化的島嶼想像」及「平埔族身體書寫」,以研究台語詩的各種寫作類型。
第五章為「疾病書寫」。首先論述疾病現況及寫作治療之關係。另外,亦論及文藝心理學對於疾病引發創作衝動的相關看法。然後從小我至大我,依序從「自我身體之魔」、「醫院印象及診療歷程」、「超拔病痛之人」、「親友苦痛」、「環境大的的苦痛」及「台灣主體的病痛隱喻」等六子題,分別擇取相關內涵的台語詩作,層遞展開論述。
第六章為「自然書寫」。先從自然之美到自然美學談起,並簡述東西方自然美學之觀念。接著從「星辰與日月」、「氣候及四季」、「山脈河川」及「植物」等四子題,擇取相關內涵的台語詩作,來進行剖析。就本主題的台語詩作而言,除了描寫真實外在自然環境的作品之外,詩人將之轉化為自我、社會或家國情感寄託的作品,也是本章所研究的對象。
第七章為「地景及地誌書寫」。本章係以台中市為範疇,先從地域文化與台語文學運動談起,並分析台南與台中不同的台語文學運動模式。接著從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論述台中的地域特色。然後,以在地書寫的視角,研究台中詩人對於自身台中市的「地景及地誌書寫」的寫作類型及寫作技巧。
Targeting on minority vernacular literature—Taiwanese poems (modern poetry or new poetry) during 2000-201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gener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ties of collective poems” in Taiwanese poem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Accordingl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opic in terms of two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field development and Thematology. Besides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so as to interpret, infer, and criticize historical facts through chronological context, this study also refers to Pierre Bourdieu’s idea of “field of culture” and “Thematolog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matology” in four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mes: “body,” “disease,” “nature,” and “landscape and chorography.” Poems that are more artistic, complete, representative, and creative are selected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o as to illustrate how different poets represent, distort, or re-create the same theme and present diversified Taiwanese poems with collective power.
(一)文學作品集、選集、合集
‧方耀乾,《阮阿母是太空人》,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方耀乾,《將台南種佇詩裡》,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方耀乾,《白鴒鷥之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10月。
‧方耀乾編,《林宗源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方耀乾等編《台文戰線文學選:2005~2010》,台南:台文戰線雜誌社,2011年4月。
‧方耀乾主編,《台灣詩路詩集》,台南: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出版,2013年8月。
‧白靈主編,《2007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8年。
‧向陽,《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
‧向陽編,《台灣文學讀本》,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6月。
‧向陽主編,《2003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向陽編,《2008年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6月。
‧向陽主編,《2008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一:文學創作卷1》,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30日。
‧台灣文學藝術獨立聯盟編印,《火煉的水晶 二二八台語文學展》,高雄:筆鄉書屋,2010年1月。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南:真平企業,2005年。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第二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南:真平企業,2006年。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第三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南:真平企業,2007年。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第四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南:真平企業,2008年。
‧何信翰分冊主編《詩‧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11月。
‧李勤岸,《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李勤岸總編,《2007年台語文學選》,台南:開朗雜誌,2009年2月。
‧李勤岸總編,《泅.海翁.舞 : 2008臺語文學選》,台南:開朗雜誌,2009年。
‧李勤岸總編,《流.土地.戀 : 2009臺語文學選》,台南:開朗雜誌,2010年7月。
‧李勤岸總編,《異.平埔.命 : 2010臺語文學選》,台南:開朗雜誌,2011年12月。
‧李勤岸,《母語ê心靈雞湯》,台南:開朗雜誌,2004年。
‧李勤岸,《咱攏是罪人》,台南:開朗雜誌,2004年。
‧李勤岸,《食老才知ê代誌》,台南:開朗雜誌,2011年6月。
‧宋澤萊,《一枝煎匙》,台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
‧宋澤萊,《普世戀歌》,台北市:聯合文學,2002年。
‧李長青,《江湖》,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李儀婷等,《撤退路線---打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二:新詩、散文、短篇小說 2007》,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07年6月。
‧李冠穎等,《海港地圖:打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11月。
‧林央敏,《胭脂淚》,台南:真平,2002年,9月。
‧林央敏,《一葉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林央敏编,《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林央敏编,《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3月。
‧林央敏,《故鄉台灣的情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1月。
‧林央敏等《若夠故鄉的春天》,台南:台笠,1992年4月。
‧林宗源,《林宗源臺語詩精選集》(上冊),台南:作者自印出版,1995年5月。
‧林文平,《時間个芳味》,台北:百花文化,2006年。
‧林田富總編,《第十一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9年9月。
‧林瑞明編,《國民文學‧現代詩卷》(上中下),台北:玉山,2005年2月。
‧周華斌,《詩情kap 戀夢》,台南:台南縣政府,2008年。
‧周定邦,《Ilha Formosa》,台南:台南縣政府,2005年。
‧柯柏榮,《娘仔豆的春天》。台南:臺南市文化局,2007年。
‧柯柏榮,《內籬仔的火金姑》,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10月。
‧胡長松,《棋盤街路的城市》,台南:府城舊冊店,2008年。
‧《咱的土地,咱的詩──台語地誌詩集》,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11年6月。
‧陳明仁,《走找流浪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陳明仁,《陳明仁詩的旅途》,台南:開朗雜誌,2007年。
‧陳明仁,《流浪記事》,台北:台笠出版社,1995年6月。
‧陳正雄,《故鄉的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
‧陳正雄,《風中的菅芒》,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12月。
‧陳正雄,《失眠集》,台南:南一書局,2007年。
‧陳正雄,《戀愛府城》,台南:府城舊冊店,2011年5月10日。
‧陳金順,《思念飛過嘉南平原》,板橋:島鄉台文工作室,2005年。
‧陳金順主編,《台語詩新人選》,台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
‧陳金順、施俊州主編,《2006台語文學選》,台南:府城舊冊店,2007年6月。
‧陳建成,《浪人》,台南:開朗雜誌,2008年8月。
‧陳義芝主編,《2004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義芝主編,《2009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10年。
‧張德本《泅是咱的活海》,高雄:筆鄉書屋,2008年10月5日
‧莫渝編,《林央敏集》(台灣詩人選集59),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
‧陳弘昌等著,《彼一日 咱做陣去山頂 台中市台灣語文研究雜誌選集(一)》,台中:台中市台灣語文研究社發行。
‧莊柏林等,《郡王牽著我的手》,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6月1日。
‧許正勳,《城市三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 11月。
‧張春鳳,《愛di 土地發酵》,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2月。
‧蔡藹安主編,《台語詩100首》,台南:開朗雜誌,2008年12月。
‧蔡文傑著,《風大我愈欲行》台中,遠景出版社,2007年。
‧楊焜顯,《磺溪水流過半線天》,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8年。
‧楊焜顯,《行過思慕的所在》,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1年9月。
‧康原編著,《愛情乾仔店》。台中:晨星出版。2004。
‧掌門詩學社同仁,《掌門詩選》,高雄:宏文館,2008年10月。
‧《綠川文藝》第二集,財團法人鄭順娘文教公益基金會編印。
‧《第一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1998年。
‧焦桐主編,《2006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
‧藍淑貞,《思念》,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11月。
‧藍淑貞,《台灣圓仔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3月。
‧蕭蕭主編,《2010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11年。
‧蕭蕭主編,《2005台灣詩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
(二)文學相關雜誌
《海翁台語文學雜誌》第1~142期。
《台文戰線》第1~25號。
《首都詩報》,第1~15期。
《台江台語文學》,第1~7期。
《蓮蕉花台文雜誌》,第1~39期。
《島鄉台語文學》全
《台語世界》全第1~17期。
《台灣e文藝》全第1~5期。
《笠詩刊》第273~279期
《掌門詩學》第46~61期
《台灣詩學季刊》第23期
《菅芒花詩刊—台灣野百合》第九期
《台文Bong報》47期
(三)文學發展史相關
‧方耀乾,《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高雄:台灣文薈,2012年6月。
‧方耀乾,《台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研究》,台南:金安出版社,2012年7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年1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5月。
‧施俊州,《臺語文學導論》,台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12月。
‧廖瑞銘,《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12月
(四)期刊論文、其他序文等
‧丁鳳珍,〈台語文學ê傳統kap現代〉,《海翁台語文學雜誌》第137、138、139期。
‧向陽,〈第十三屆榮後台灣詩人獎得獎感言〉,《台灣詩學季刊》第3號,2004年6月。
‧何信翰,〈文學ê隱喻kap語言學ê隱喻〉,《2008第4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kap亞洲 漢字文化圈的比較》,台南:開朗,2008年。
‧李淑鳳,〈台灣現代詩本土植物e書寫〉,《2006年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瑞明,〈導讀〉,《國民文學‧現代詩卷Ⅰ》,台北:玉山社,2005年2月。
‧吳自立,〈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於國小鄉土語言教材應用之探究〉,收錄於李勤岸主編,《第一屆台灣羅馬字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開朗雜誌,2008年11月。
‧吳嘉偉,〈佇台灣大學教外國人台語—專訪賴毓珊老師〉,《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創刊號,2008年9月。
‧處長序,胡民祥《台灣味青草茶》,台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8年12月
‧施俊州,〈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台文戰線》,第5期,2007.1。
‧楊焜顯,〈去屠殺的傷、解殖民的鬱:「二二八」創傷事件的書寫治療---以《火煉的水晶》、《天‧光》選集中台語詩作為分析場域〉,《2010第六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開朗,2011年1月。
胡長松,〈台語二二八文學裡的台灣人面貌〉,《台文戰線》第37號,2015年1月。
‧陳豐惠,〈傳承台灣母語是咱ê使命—簡介2000年到今台灣長老教會白話字種子教師培訓事工〉,《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創刊號,2008年9月。
‧姚志龍,〈多族群台灣人ê成人台語教學〉,《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創刊號,2008年9月。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所印製「第四屆 海翁台灣文學營上課講義」。。
(五)碩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部分
1.台語詩相關作家及其作品論:
‧王明月,〈林央敏鄉土關懷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張惠貞教授指導,2008年。
‧江秀郁,〈向陽新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陳金木教授指導,2006年。
‧李長青,〈林沉默現代詩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林淇瀁教授指導,2008年。
‧林麗嬌,〈渡出桃源的白鷺鷥:陳金順台語文學研究(1995~2010)〉,台南大學國文系碩士班,方耀乾教授指導,2011年。
‧徐秀如,〈李勤岸及其台語詩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張惠真教授指導,2006年。
‧周美香,〈路寒袖台語歌詩的語言美研究—以語音和聲情為中心〉,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董忠司教授指導,2008年。
‧周素貞,〈吟唱土地的聲音--康原台語詩歌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林文寶教授指導,2008年。
‧陳佩如,〈方耀乾台語詩研究1997~2008〉,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班,張學謙教授、丁鳳珍教授指導,2008年。
‧黃玠源,〈向陽現代詩研究 1973-2005〉,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蔡鎮念教授指導,2006年。
‧黃雯瑜,〈藍淑貞及其台語現代詩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張惠貞教授指導,2014年。
‧張郁琳,〈論張春凰、王貞文與清文其人及台文作品內的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鍾秀梅教授指導,2007年
‧廖慧萍,〈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呂興昌教授指導,1999年。
‧謝惠貞,〈台語、文學、基督教──王貞文文學創作歷程佮台文作品中的基督教關懷〉,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在職專班,廖淑芳教授指導,2009年。
‧蔡豐安,〈林宗源台語詩的性和愛〉,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趙天儀教授指導,2009年。
2.台語詩相關主題及語言論
‧孔佳薇,〈新詩教學的探究 --以現行高中國文教材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潘麗珠教授指導,2007年。
‧林宜萱,〈女性台語文學中的性別與政治書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朱惠足教授指導,2008年。
‧陳靜宜,〈七十年代台語詩現象三家比較探討〉,東海大學中文系,魏仲佑教授指導,2006年。
‧陳素經,〈台語詩的文學技巧佮語言風格研究—《以台語詩一世紀為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邱湘雲教授指導,2008年。
‧趙珮孜,〈《海翁台語文學》中的台語現代詩研究(1~100期)〉,國立台南大學國
語文學系碩士班台語文組,2012年7月,由方耀乾教授指導。
3.台語詩相關詩社、時代論及其他
‧呂焜霖,〈戰後台語歌詩的成因與發展—兼論向陽與路寒袖的創作〉,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賀淑瑋教授指導,2007年
‧吳長能,〈台語文學論爭及其相關發展1987~1996〉,政治大學英語碩士學程,戴寶村及江文瑜教授指導,2007年。
‧李婉慈,〈2000-2010年台語詩收集kap主題探討〉,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
究所,何信翰教授指導,2011年。
‧李桂媚,〈台灣新詩標點符號運用—以彰化詩人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陳俊榮教授指導,2009年。
‧曾瓊珠,〈90年代台語現代詩蒐集kah分析〉,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何
信翰教授指導,2012年。
‧葉衽傑,〈台灣九O年代的身分建構與國族修辭--以九O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為主要的考察範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應鳳凰教授指導,2009年。
‧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ê開展:1986~1991〉,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李勤岸教授指導,2005年。
‧蘇菲虹,〈《臺文戰線》研究(2015-2011)〉,台南大學國語文研究所,方耀乾教
授指導,2012年。
‧關向君,〈「蕃薯詩社」與「菅芒花台語文學會」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李漢偉教授指導,2009年。
---博士論文部份
‧方耀乾,〈Ui邊緣ka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e主體建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呂興昌教授及蔣為文副教授指導,2008年。
‧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kap華語文學關係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應鳳凰教授及蔣為文副教授指導,2010年。
(六)其他專書
‧《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
‧王威智編,《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台北:書林,1999年12月。
‧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台南:台文戰線雜誌社,2009年。
‧文學台灣基金會編,《高雄文學小百科》,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7月。
‧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出版,2006年。
‧陳培豐等譯,若林正丈著,《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台灣大學,2014年3月。
‧黃晉凱等主編,《象徵主義‧意象派》,河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張文義、沈秀華採訪紀錄,《噶瑪蘭二二八---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民進黨八年執政論文集》,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出版,2014年2月。
‧康詠琪,《鹽分地帶文藝營研究》,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3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2005年。
(七)理論書籍
‧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3月。
‧楊大春,《梅洛龐蒂》,台北市:生智文化。2003。
‧John O’nell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2001。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1。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11月。
‧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吳持哲編,《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1983年11月初版)頁。
‧紐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2012年,頁5。
‧Bourdieu, Pierre, Les règles de l'art :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Paris : Seuil, c1992。
(八)網路資源
‧胡長松,〈論方耀乾詩裡的自我追尋〉,台灣文學部落格,網址:http://140.119.61.161/blog/index.php。檢索日期:2014年3月5日
‧http://www.southnews.com.tw/Taiwanese/00/00034.htm,搜尋日期:2014年3月5日
‧李信謙,〈睡眠的重要性〉,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966 網路資料,搜尋日期:2008年7月20日。
校內:2019-09-07公開